倍可親

新老4代留學生

作者:TCM  於 2010-9-1 08:5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4評論

  近年來,有關留學生、小留學生的負面報道不少,除了因學生低齡化、缺乏自制力和監管、獨生子女現象等一些客觀的原因之外,或許「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影響也佔了一定的因素。

  留學生的成功屬於單一個案,可能被報道的機會也比較少,但是,一旦出一個「盧剛」或者「朱海洋」,也許從大眾的感覺上就可能把眾多留學生的成功故事給淹沒或抵消了。

  事實上,筆者生活中接觸到不少留學生,總體的感覺對留學生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因為一些負面個案,就把所有的留學生(尤其是小留學生包括文中的新新留學生和小小留學生)一棍子打死。

  下面就我的個人體會,談談我我所了解的北美留學生。我的分類只是一個大概,不一定全面,不過相信透過這些敘述,可以幫助大家增加對北美留學生的了解。 也希望我們這些來自中國的移民群體,多多關心留學生群體,尤其是我文中提到的最年輕一輩的留學生──「新新留學生」和「小小留學生」。他們小小年紀就離開 父母,來到異國他鄉,獨自經歷求學和生活的種種考驗,更需要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援。

  留學先賢:先輩留學生成就顯赫

  留學生一詞源於日本,特指隋唐時期日本所派到中國的遣唐使(遣隋使)中留下來繼續學習的。中國近現代的留學生的歷史可以側面反映出中國社會的文化、政治、軍事及經濟等方面的變遷,也反映在加國的移民政策當中。

  本文中所謂的「先輩留學生」,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都已仙逝,比如容閎、詹天佑、鄧稼先、錢學森,只有極少數人還健在。

  如果以時間劃分的話,基本上應該算是新中國成立之前(1949)。老一輩的留學生絕大部分為政府所派,全國統一招收,值得一提的是庚子賠款當中付給美 國的很大一部分錢被用作留學基金,這也是庚款留美學生(比如錢學森)。當時的招生標準非常嚴格,基本上都要求身體強壯、性情純正、相貌端正、身家清白、年 齡適當,且中英文熟練,學科的具體分配也按照一定的比例。這一帶留學生每年錄取的人數不過幾十人。其中,也有一些是通過其它途徑留學的,包括自費的或者跟 教會有關的。

  這些先輩留學生所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語言、生活及文化的認同等等都是我們現在所無法想象的,當然他們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老一輩留學生學成回國后,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對於中國的文化、軍事和科技等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貢獻。

  我讀書的時候就認識兩個這一輩的老留學生(Z和L),當時他們年事已高,已經不參與教學和科研活動,只是在一些會議或其它的場合見過。給我的印象時, 他們待人有禮,對教育事業非常熱愛(這也是當初他們回國的原因吧),也很受學生的愛戴。看著他們,我除了景仰就是敬仰。

  由於歷史原因,先輩留學生和老一輩留學生中間出現了一定的斷層。新中國成立后,大部分的留學生被派往了前蘇聯。另外有很長時間中國與西方國家斷絕外交關係。另外因為文化大革命的關係,使得中國的高等教育中斷了。加之整個國家經濟狀況不好,所以自費留學的也不太可能。

  老一輩留學生:艱苦奮鬥成社會精英

  老一輩留學生在這裡特指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主要是77和78級,也可以順延至80甚至往後)大學畢業生,基本上集中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很多因為公幹、考察或交流的機會來到了國外,也藉機留下來了。

  因為當時中國的社會整體經濟不行,所以有一個很大的對比,很多人基本上是兩手空空的到了異鄉。有些下了飛機可能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去找打工的地方,因為過兩天可能就沒有錢吃飯了。

  但是老一輩的留學生特別的刻苦、努力,因為文革的緣故,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很多人家庭不能團聚,孤單一個人在這邊艱苦奮鬥,聯繫又不方便。加之當時國內英文教育不算普及,語言有很大的困難。個別學科跟國內的相差很大,讀起來比較吃力。

  這些老一輩的留學生集中了很多的美德,真是艱苦奮鬥,奮發圖強。加之本身的學習功底好,也愛學習,珍惜學習的機會,大部分人是學業有成,事業有成,享 受著家庭生活,現在很多人人已經50+了。89之後很多人就直接留在了這邊。這些老一輩留學生也為新一輩的留學生開闢了一片新的天地。

  我跟一些老一輩留學生深入接觸過,感覺他們大部分人都很單純、樸實、勤勞、肯吃苦,他們也大部分是各行業的教學、科研或者工作骨幹,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熱愛家庭、重視子女教育,很多人也都有6.4情懷。

  新一代留學生:語言過硬發展空間大

  新一代的留學生特指那些申請北美高校獎學金進而出國留學的。跟老一輩留學生一樣,大部分攻讀的是碩士或者博士。新一代的留學生基本上是60年代末和 70年代(也有80后)出生的,他們也基本上都知道GRE (GMAT, LSAT)、TOEFL、IELTS、新東方和俞敏洪等等。

  俞敏洪所編著的《GRE辭彙精選》,最早是1993年出版,至今已經8版了,因封面為紅色加之內容寶貴(包括很多經常出現的填空和類比詞),被考生們稱之為「紅寶書「。

  曾幾何時,在中國的一些大學校園裡,考GRE和TOEFL成為了一個流行的風氣,去到一些自習教室裡面一看,很多人在拿著紅寶書苦背GRE辭彙呢,就為了每年兩次的GRE筆試做準備(到99年後改為計算機考試,難度和樂趣也隨之下降很多)。

  申請留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至少要1年半左右的時間,這意味著如果想大學畢業后就出國的話,大學2年級或者3年級就要備考GRE,到10月或者11月 份的時候所有的申請材料都要準備就緒了,這樣才可以趕得上很多美國加拿大學校考慮獎學金的期限。然後是漫長的等待,有的也跟教授「套磁」,到最後可能收到 拒信(畢竟獎學金很好,競爭激烈),也有的是waiting list上面的,就等著那些大牛們(指拿到很多獎學金offer的)給學校寫拒信呢。

  拿到offer之後就要面臨選擇是去還是不去,當然也要過大使館這一關,尤其是美國的學生簽證是需要面試的,簽與不簽就是轉念之間的事情。很多人沒有 被學校拒,倒是被大使館給拒了。重新再來,直到老天開眼的時候。加拿大的學生簽證是需要等的,經常看到使館門外長長的隊伍,很多是排隊查詢簽證情況的。

  拿到簽證時候就是準備行李,買機票了,跟考試,簽證一樣,這些都有前人準備的攻略的。跟老一輩留學生不一樣,大部分的新一代留學生受益於互聯網(雖然可能上網費很貴),信息資源的獲取,交流比較方便。諸如新東方學校的各樣培訓班也提供了一個渠道和場所。

  還有就是老一輩的留學生所奠定下的基礎,很多成為教學科研骨幹,招生時起了正面影響,很多會召不少從中國大陸來的學生,尤其是本校的或者那些頂尖名校的。

  相比老一輩留學生來講,新一代留學生語言相對訓練多一些,對西方的文化接觸的也多一些,很多只需要做助教(TA),助研(RA)的工作,生活上會容易一些。相比老一代留學生,年紀也小一些,當然學業、語言、文化上也有不同的挑戰,也會有孤單的情況。

  畢業的時候,有一些選擇了留在海外發展,有一些選擇了回國,因為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上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加之很多人有鄉土情節,就回國做了海歸派(到後來成了「海龜」或「海帶」)。

  暫時這一批新一代留學生還在各自的崗位上奮鬥的,也有一些沿著這樣的留學軌跡行進著。

  新新(小)留學生:挑戰大問題多,成功靠自律

  更多的,因著中國過去10幾年間經濟的高速發展(改革開放后30多年一直在持續,過去10幾年變化更大),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新留學生和小小留學生。

  新新留學生和小小留學生有很多的共同點,主要區別是在於新新留學生是來到北美讀大學(包括預科)而小小留學生是來這邊讀高中的(目前為止還不認識來北 美讀初中的)。所以說新新留學生在國內已經讀完了高中,甚至有些在國內已經是大學在讀的;而小小留學生是高中還沒有畢業的。

  小小留學生來北美的時候是未成年人;而新新留學生大部分已經是成年人了,絕大部分的新新留學生是開始在90年代末期湧入海外的,北美是其中一個主要的目的地,其它的還有澳洲,歐洲等等。小小留學生可能主要集中在21世紀開始之後。

  前面提到,留學生的輸出絕對是因為中國經濟的長期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手裡有錢了,子女的教育又是父母所最擔心挂念的。這些新新留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到海外鍍金似乎成了很多父母對兒女的一個期望。

  同新一代和老一輩留學生想比,新新留學生很多是因著父母的緣故而出來留學。留學並不一定是新新留學生們的一個個人選擇。當然也有一些是自己決意要出國留學的。

  從個人的家庭經濟狀況上來講,基本上有兩種:差不多可以應付;和錢多到根本不成問題。對於前者來講,父母可能是做一般的收入比較高一點的工作,供子女 出國留學經濟負擔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還不至於到砸鍋賣鐵的程度。有些這樣背景的留學生也會在課餘打工,賺點零花錢。至於錢特別多的,很多父母是經商的, 做官的,也可能是其它渠道來的。

  新新留學生和小小留學生的到來,使很多的西人直接見識到了中國經濟上的富強(畢竟並不是很多地方象溫哥華一樣有那麼多的投資移民)。跟新新(小小)留學生的接觸直接顛覆了很多人印象中中國的落後和貧窮。

  如果說老一輩留學生和新一代留學生反映了中國人民的勤勞、聰明和刻苦等美德,那麼新新(小小)留學生將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直觀的呈現在了世人的面前:高昂的學費(大部分是本地學生的2-3倍);車(很多是現款買名車);衣服;隨身的用品等等。

  雖然很多的時候西人可能不太理解為什麼這麼奢華,但骨子裡面也不得不認識到原來中國確實已經富強了。除了驚奇,詫異,可能還有些許的酸葡萄心理。當然有些新新(小小)留學生可能因為炫富或者比富而受到不少的非議。

  絕大不分的新新(小小)留學生是通過中介辦出來的,中介跟國外學校的聯繫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新(小小)留學生的最終落點。很多時候,可能某個學校裡面有很多同學都是從個省或者城市來的,那是因為大家都是通過個中介辦出來的。

  具體在語言學習方面,大部分的新新留學生需要參加英文的分級考試,每個語言學校(大專院校)的劃分制度都不太一樣。

  經過這樣的考試之後被分到不同等級的班級,快一點的不到1年時間就可以讀大學轉學分課程(University Transfer),轉而就可以直接申請大學了。在國內有讀一些大學課程,可能還可以轉到加拿大來。有一些慢一點的,可能要差不多2年時間才可以進入大學 正式就讀。也有一些從來就無法從語言學校畢業,最終被淘汰。

  從總體上來講,新新(小小)留學生的自制能力跟之前的留學生沒法相比。一來是很多人是因為父母的緣故而出國,動力自然而然不是很大;還有就是可能以前 在國內父母管得比較嚴,出國了沒人管了(學習基本上要靠自覺,老師不會管的),這下沒人管可以好好的玩了;還有就是賭博的陷阱。

  記得當初跟我國內同事的孩子見面的時候,我跟他和他的朋友講了兩件事情一定不要去做:賭博和毒品。這兩個都是無底洞,多少錢都能夠搭進去。後來很可惜聽到他的朋友整日混跡於賭場,浪費了金錢和生命。

  至於說大學本科學習,基本上在加拿大是寬進嚴出,招生標準相對來說不是很高(跟國內比,當然現在經過10多年的連續擴招,國內考大學也比以前容易了很 多),而如果要順利畢業的話,還是需要付出不少功夫和心血的。總體上來說,每門課都會有各式各樣的作業,考試,實驗,報告等,功課總體上來講比國內的大學 緊張很多。當然這邊因為採用學分選課制,學校給學生的機會比較多。即使偶爾有些課通過不了,還可以重修。基本上只要認真學習,大部分都可以最終通過。

  新新留學生的生活圈子相對來說不是很大,除了學校的同學之外,跟外界相對接觸少一些。偶爾有homestay會領他們更深的了解社會,但很多選擇在合同到期后搬出了homestay,語言、生活習慣還是有很大不同。

  由於心理和感情的孤單,很多小留學生過早地選擇了同居。但是整體上他們在讀大學和後期的工作當中,對文化、社會、語言的適應比較強。很多早期的新新留學生得益與加國的移民政策現在已經在加拿大安居樂業了,也有一些畢業之後回國了。

  其實從花費的角度,過來讀高中加上讀大學,至少需要6-7年時間,每年大概2-3萬。我一直在想如果父母們把這些錢花在(投資)移民上面,先把身份解決了,孩子讀書的錢也省了很多。後來又想,可能有些身份特殊,比較難辦理移民吧。

  還有一個相關的,就是關於房租的問題,大部分的新新留學生和小小留學生喜歡花很多錢買車,但是房子似乎就不是很在意。相信絕大部分的父母都可以負擔一 個一般公寓(甚至獨立屋)的首期,為什麼不把房租的錢(大概1000塊左右,有多有少,可以貸款10-20多萬呢)用來還銀行的貸款呢?趕上房價飛漲的時 候,留學的錢可能也賺回來了。

  小小留學生(同新新留學生初來加拿大時一樣)絕大部分是需要住在寄宿家庭(homestay),這對他們是機遇和挑戰並存。一方面有機會了解加國的文 化,語言,生活習俗,另一方面可能會有諸多的不適應。尤其後者的故事聽過不少,其實不但止小小留學生,就是很多訪問學者也會同寄宿家庭因為文化的差異而有 一些不愉快。

  加國移民政策的變化放映在了對留學生越來越開放的態度,鼓勵留學,鼓勵畢業后申請移民。越來越多的輸出留學生也反映了中國經濟的騰飛。雖然有些留學生 是被動的適應文化,有些是主動的了解學習不同的西方文化。無論如何,經歷兩種文化的留學生們必然讓他們的視野更加開闊,無論是留在加國還是回國發展,留學 的經歷對他們都是一種寶貴的財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0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珍惜眼前 2010-9-1 09:00
回復 xinsheng 2010-9-1 09:07
實在!
回復 茉莉清茶Jasmine 2010-9-1 17:16
謝謝分享!
回復 Ao太太 2010-9-1 20:27
小留學生更令人擔心。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2 08:1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