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巴巴兒的花兩塊錢去蘋果店買了個《三隻小豬》的APP,準備睡前哄兒子高興,講個帶PPT的高科技故事。結果還沒講到我拿手的大野狼「huff
and puff」那段就覺得有點兒不對味兒。怎麼農場里的小雞愛吃菠菜?老大的草屋裡裝上了壁爐?老三的房子里居然還配上了cable TV?
強裝著胸有成竹狀講完了故事,看到結尾恍然大悟,原來我買的是一個politically correct版本的童話故事。
Political
correctness俗稱PC,跟電腦沒什麼關係,中文翻譯叫「政治正確」。很多人初聽到這個詞會覺得這不像是Made in
USA的東西,實際上這可是地道美國本土製造的特產。這裡說的政治正確不帶有官方意識形態的色彩,而是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慢慢侵入並佔據美國人思維的一
種表達方式──個人或者機構對於自己的語言、思想和行為等進行反省和改進,以力求消除對社會弱勢群體呈現出歧視。
起初,PC的最主要影響表現在語言上。簡單地說,即便憲法早就賦予了美國人言論自由的權利,但一個人在公眾場合下說話都要掂量掂量。不小心觸碰了PC的敏感詞,雖不至於被投入天牢,但被社會輿論所群毆是遲早的事兒。有人評論這是一種
powerful form of censorship,還挺形象。
於是,美國的中小學老師們在「沒有蛀牙」這一目標之外又給孩子們建立起了一個「沒有歧視」的語言烏托邦。保護少數族裔──黑人不是black或者negro,就算是馬丁·路德·金在他的著名演說里自己這樣稱呼過自己也不行,改用
African American代替;保護殘疾人──handicapped聽起來不夠積極向上,要改成
physically challenged;
保護婦女──憑什麼做business的都是man?商人叫business
professional;家庭主婦幹嘛一定就是housewife?homemaker 就看不出來男女了嘛。什麼policeman/
mailman/fireman/ salesman/ freshman統統都改成police officer/letter
carrier/fire fighter/salesperson/first year
student……凡是有可能引發歧視的有關性別、宗教、職業、年齡和性取向等等的用詞,在過去的二十來年全都經受過了political
correctness之文化大革命的洗禮。
這種壓力自下而上,轟轟烈烈地覆蓋著美國的每個犄角旮旯。若是沒有社會多數人的理性反思,想
要這樣的全面貫徹可是不容易。現如今我們聽美國總統演說,總是不怕累贅的在每一個he的後面要加上一個she,在每個his後面加上一個her。曾經對待
「敏感詞」如履薄冰的美國民眾已經在二十來年的訓練下練就了鐵掌水上漂的神功。
今年春天,奧巴馬政府把「
Islamic extremism」等辭彙列入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的敏感詞;兩個月前,
Muhammad因為帶有種族宗教針對性被動畫片《南方公園》列為敏感詞;康涅狄格州New Haven中學的畢業生今年拿到的畢業文憑和以往一百多年都不太一樣,裡面的「
in the year of our Lord」被列為敏感詞「屏蔽」掉了。
政
治正確的旋風如此強大,以至於很多時候美國的政客們為了樹立自己politically
correct的端莊形象,做出一些很讓老百姓費解的姿態。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很多政客站出來表示支持在世貿中心遺址隔壁建清真寺,這其中包括信基督教的
奧巴馬總統和信猶太教的紐約市長彭博。一定是我的境界不夠高尚,為什麼就聯想到「打碎牙齒和血吞」的悲壯場面呢。
關於「政治正確」的趣事太多,下周咱們繼續聊聊political correctness gone mad的瘋狂場面,以及PC版《三隻小豬》的童話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