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關於信仰的討論

作者:TCM  於 2010-8-26 00:1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7評論

 半月以來,轟轟烈烈的「李一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場關於信仰的討論。至今,隨著警方的介入,「李一事件」的性質已發生變化,但更耐人尋味的討論,依然 縈繞在「李一」這一符號背後的那些社會精英和「成功人士」身上:這些在物質和精神上都比一般人富裕的「富人」,為什麼都熱衷這樣或那樣的「信仰」?這裡, 我們試圖從社會對「信仰」的態度、以及「信仰」所扮演的角色,近距離考察這個問題。

  「功利化」信仰的興盛

  


  圖為「媽祖旦」慶祝活動現場。媽祖被奉為保護航海者的神明,然而媽祖崇拜的身份其實是「文化遺產」而非宗教活動。

  


  
一個邊遠農村裡,年輕的基督教進行「佈道」的現場。


  2/3中國信教者信奉佛教、道教及其他民間神明

  對於什麼樣的人更熱衷信仰或宗教活動,目前還未得到比較有說服力的實證。但從數據分析中看到的一個趨勢是,中國人也許比過去更重視信仰了。據官方年初 公布數據,中國信教者約有1億人。若按民間統計數據估計,這個數字可能更大(雖然,「宗教信仰」如何定義,也許本身就是個模糊的事情)。

  據2006年中國的一項宗教信仰調查,高達31 .4%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有宗教信仰。其中,2/3受訪者稱自己信奉佛教、道教或龍王、財神爺等其他民間神明。與此同時,財富與信仰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受到 關註:在浙江溫州,人們越來越多地遇到所謂的「老闆基督徒」和「基督徒創業者」,這些「信徒」出錢修建教堂、建教會和傳播信仰。(據美國國家公共電台7月 18日報道)

  「報」成為信仰的核心,「信神」是以虔誠換得「善報」

  專註於宗教社會學研究的、華東師範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提出了所謂的「關係—信仰」模式。他在文章中提出,中國人相信天帝、天命,遵守著 「有還有報的互惠原則」:中國人信仰宗教有一個深植的傳統,即是相信因果報應、相信人際關係與神人關係之間的彼此對應,如「天道福善禍淫」、「上天孚佑下 民」的說法。

  李向平指出,正是相信「報」,不僅使社會互動具有關係取向,即使是宗教行動也同樣具有了這種關係取向。用於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被用之於處理「神人關 系」,進而構建了中國人的「現世的理性主義」(worldly rationalism)。正是基於「報」這一觀念,很多人的宗教行動和宗教心理,就不可避免地帶上關係主義和功利主義取向,對效用的關注遠,也超過對信 仰的內容本身的關注。沿海商人熱愛宗教形式的活動,其中不少確是報有「以虔誠換善報」的想法。

  「被世俗化」的信仰

  


  普度大學研究發現,58%的人聲稱自己不信仰任何宗教或任何神、鬼、佛等,但其中44%的人在以往的12個月中曾有過某種形式的宗教實踐。

  


  剔除那些明確認同某種制度型宗教的信仰者之外,中國有1.45億人相信風水,1.41億人相信財神,3.62億人曾在12個月內算過命或看過相。

  「信點什麼」很常見:只有15%人口是嚴格無神論者

  「李一道長」被炒起來后,公眾討論的第一落點是,李一所代表的能否稱為真正的「宗教信仰」?有學者將其定義為「巫術」、「養生術」,有人稱其不過借了 宗教作「幌子」。這場討論現正因李一涉嫌強姦和行騙等焦點有所轉移,但一個難以否認的事實是,在這個國度,「信點什麼」是個挺常見的心態。

  7月底剛召開的「第七屆宗教社會科學年會」上,美國普度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楊鳳崗教授提出,根據2007年中國零點研究諮詢公司「中國人 精神生活調查」所提供的數據,其研究團隊認為16歲及以上人口中,85%的中國人有某些宗教信仰或宗教實踐,只有15%人口是嚴格無神論者。(據《南方都 市報》報道)

  宗教信仰與實踐也是一種談資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哲學系博士、現任教於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的歐陽肅通在接受採訪時就提到,從歷史上看,禪宗(佛教到了中國后的主要表現形式)差不多就成了一種文人談資,「變成了玄談式的東西」。

  事實上,現代人生活中,人們常常什麼東西都放在一起來拜──佛、道兩教融入了民間信仰當中,而這些民間信仰很難完全用佛教或是道教來界定,但在人與人交流中,這些體驗往往也是一種談資。

  民間信仰「門檻」普遍不高,看破紅塵已是極致

  對於民間信仰甚至「巫術」是否能替代真正的宗教,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鄧曉芒稱,本身沒有積極精神追求的一些信仰成為社會的主流,反映了主流人群的問題,也是「整個社會精神層次下移」。

  他解釋,這一現象一方面是改革開放以來世俗化影響力越來越強所致。另一方面,由於中國人「在信仰上不願意升華」,而民間宗教追求健身、神仙保佑等倡導「門檻」非常低,頂多希望避世和「看破紅塵」,因此從事這一類宗教實踐實際上並不「費力」。(據《時代周報》)

  「富人的信仰」:物質以外的「另類時尚」

  


  與「基督教井噴式發展」的說法相反,在中國「一教獨大」的很可能是佛教:有報告指出,中國近1.85億人自我認同為佛教信仰者。

  


  
2009年的APEC中小企業峰會,重慶縉雲山道教協會會長李一也是「座上客」。


  望神眷顧:主流人群的「功利化信仰」心態

  據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歐陽肅通分析,熱衷求神拜佛的人中,官和商佔了很大一部分:「他們很多人平時行為並不檢點,卻特別在意神靈保佑,這完全是一種功利心態」。希望獲得某種特殊的神靈眷顧的心態,確在由各階層社會精英組成的主流人群中很常見。

  普度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楊鳳崗教授也指出,經濟改革使得人們的生活有了極大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喚醒了人們內心對超自然力量的需 求」。國內率先質疑李一的媒體《時代周報》文章稱,社會公平的缺失和法治的不健全,使得這些富人的致富之路極其偶然。這種「偶然性」也讓不少社會精英強烈 地缺乏安全感、精神上也處於無根狀態,急切希望尋找所謂生命的價值和支撐。

  心靈治療:從宗教式實踐中尋求某種答案

  平心而論,我們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精神需求。富人、或者說社會精英看上去更重視信仰、或更傾向於從事宗教實踐,也離不開物質條件這個因素。從對李一的 追蹤報道中我們看到,聽「大師」講一堂課,價格不菲。無論目的如何,不需要再為溫飽奔波的富人比一般人更享受得起這種「精神消費」。

  追求一種「心靈治療」、尋找如「人生的意義」等更深層次的問題答案,也許是很多富人願意接觸非自然領域的原因。心理學家申荷永就表示,不管是從道教角 度還是從道教文化上,李一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吸引力。他指出,尊重或追隨李一的人,或多或少「是在跟隨他們心目中一個道家的代言人」。

  馬云:我只是「到另外一個領域思考」

  「李一事件」之後,馬雲幾乎是唯一一個直接就此發表過評論的精英代表,他的解釋,對理解「富人熱衷信仰」有一定啟發。曾邀請李一在去年APEC中小企 業高峰論壇上演講的馬雲表示,聽李一講課,「只是借一個場所,借一個方法論,借假修真,強迫自己離開平常的辦公室,到另外一個領域思考。」

  馬雲坦言,雖然確實有所收穫,自己並不是什麼「李一的學生」。「他很聰明,記憶力非常好,喜歡讀書,知識面廣,對於道家的學問知道的很多」,這就是馬 雲對道長李一的描述。在許多像馬雲一樣的社會精英看來,生活富足和功成名就以後,從另一個層面(往往在他們眼中是更高的層面)追求精神的提升,幾乎是自然 而然的事。(據《第一財經日報》)

  結語

  在信仰稀缺的社會裡,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對信仰的理解。當下,沒有哪種區分能劃清宗教與非宗教的界限,更難有何種實證能充分解釋每個人背後的動機。無 論是懷著投機主義心態、抑或尋求超越現實的解脫,社會精英的「朝聖」實踐,在普通人眼裡,彷彿就是一種「另類的時尚」:儘管難以名狀,但必定是填補了某片 空白。
2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

回復 在美一方 2010-8-26 00:39
看不懂
回復 TCM 2010-8-26 01:28
在美一方: 看不懂
不會吧
回復 在美一方 2010-8-26 01:45
TCM: 不會吧
是的,每個字都認識,就是不明白作者想說明什麼。中國人信仰的世俗性是歷史上就如此的,連帶到來了海外的華人傳基督教都是用耶穌給辦了綠卡找了工作這種世俗神跡的。所以作者說了半天大家都知道的事兒,不明白到底他想說什麼。
回復 TCM 2010-8-26 01:52
在美一方: 是的,每個字都認識,就是不明白作者想說明什麼。中國人信仰的世俗性是歷史上就如此的,連帶到來了海外的華人傳基督教都是用耶穌給辦了綠卡找了工作這種世俗神跡
回復 同往錫安 2010-8-26 14:19
信什麼很重要。成功神學並不能讓人得到生命。
回復 wazhh 2010-8-26 18:11
回復 海外憤青 2010-8-27 00:12
所謂信仰,不是實在沒東西吃,真沒轍了;就是吃得太飽,撐的!如果天天要挖野菜,看誰有精神跳洋大神。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2:5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