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美國事實上已經破產

作者:TCM  於 2010-8-12 09:4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4評論

導讀:波士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勞倫斯-克特里考夫(Laurence Kotlikoff)8月11日在彭博網發表專欄文章稱,巨大的財政缺口意味著美國事實上已經破產,這一缺口主要來自於社會保障和醫療支出。作者認為大刀闊斧地簡化稅收、醫療、退休和金融機制是唯一出路。

  以下是勞倫斯-克特里考夫的專欄文章原文:

  讓我們面對現實吧,美國已經破產,無論增加支出還是降低稅收都無助於這個國家償還債務。

  現在美國能夠做和必須做的事情是,大刀闊斧地簡化其稅收、醫療、退休和金融機制,現在這幾個領域仍是一團亂麻。然而這是一個好消息。它意味著這些領域均可以被重新設計,令其成本大幅下降又無礙於達到其合理目的,同時在此過程之中讓經濟獲得新生。

  上個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了對美國經濟政策的年度評述。報告在摘要部分對美國財政政策作出溫和的批評:「委員們對美國政府穩定財政的承諾表示歡迎,但認為需要採取比當前預算力度更大的調整才能讓債務與GDP的比率企穩。」

  但如果深入研讀,你會發現IMF事實上已經宣布美國破產。在《2010年7月特定問題論述》的「第6部分」有這麼一句話:「按照一定的貼現率,與今日 聯邦財政政策相關的財政缺口相當巨大。」並稱:「填補財政缺口需要經年累月的財政調整,每年的調整幅度應相當於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4%。」

  所謂財政缺口指的是未來所有年度中計劃支出(包括國債利息支出)與預期財政收入差額的當前價值。

  國內生產總值的14%是什麼一個概念?目前聯邦收入佔GDP的比重為14.9%。因此IMF的意思是,要填補美國的財政缺口,大致而言,在財政收入方 面,需要立即將我們的個人所得稅率、企業所得稅率、聯邦稅率以及《聯邦保險貢獻法案》項下的稅率立即翻倍並長期保持下去。

  如此增稅舉措將使得美國今年實現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5%的財政盈餘,而非現在9%的赤字。因此IMF實際上是說,美國目前和未來數年必須實現巨大的財 政盈餘,才能為計劃中的支出買單。另一層意思也顯而易見,如果美國遲遲不肯痛下決心進行財政調整,等待我們的將是「長痛」。

  難道IMF在胡言亂語?非也,它的話句句屬實。國會預算辦公室6月份發布的《長期預算前瞻》反映出來的問題甚至更大。

  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數據,我計算出財政缺口為202萬億美元,是官方公布的債務數字的15倍以上。我們的「官方」債務與實際凈負債之間的巨大差異是 不足為奇的,它反映了經濟學家所謂的「貼標籤問題」。近年來國會一直小心翼翼地將其大部分負債貼上「非官方」的標籤,讓它們遠離賬面並留給未來。

  舉例來說,《聯邦保險貢獻法案》項下的社會保障繳款被稱之為稅收,而我們未來的社會保障福利被稱為轉移支付。政府也完全可以將我們的繳款喚作「貸款」,將未來的社保福利稱為「扣除老年稅之後的貸款償還」,這些繳款的本金加利息與所承諾的社保福利之間的差額便是老年稅。

  財政缺口並不受財政標籤的影響,它是衡量我們長期財政狀況唯一理論上正確的方法,因為它將所有支出都考慮在內了,不論這些支出被貼上何種標籤,同時綜合了長期和短期政策。

  財政缺口為何如此巨大?很簡單。我們有7800萬「嬰兒潮」世代人,他們在徹底退休之後將享受高於人均GDP的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福利。這些權利的年 均成本按今日貨幣計算大約為4萬億美元。不錯,20年後我們的經濟規模將會增長,但並這不足以讓我們年復一年地承受如此之重負。

  要理解這一問題,你可以設想一個運作長達60年的驚天「龐氏騙局」:不斷地從年輕人那裡拿走更多資源,給予老年人,同時向年輕人承諾,他們這筆資金轉移最終可以獲得回報。

  里根總統時期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赫伯-斯坦(Herb Stein)有一句廣為傳誦的名言:「不可持續的東西必將終止。」誠然。「山姆大叔」的「龐氏騙局」必將終止,但也必將終止得太晚。

  而且它將以非常可怕的方式停止。第一種可能是「嬰兒潮」世代的退休福利被大幅削減,第二種可能是年輕人面臨直上雲霄的稅率上升,讓他們喪失工作和儲蓄的動力,第三種可能則是政府拚命印鈔票來支付它的賬單。

  我們最有可能看到的是三者的結合,這最終會導致貧困人口、稅率、利率和消費者價格急劇飆升。這是一條崎嶇的下山之路,但我們已經上路了。一旦那些債券持有人從夢中醒來、意識到美國的財政狀況遠遜希臘,他們會把我們一腳踢下山去。

  一些信奉凱恩斯主義教條的經濟學家可能會說,未來幾年的任何刺激政策都不會影響我們應對長期赤字的能力。

  這種說法是一個簡單的算術錯誤。財政缺口是政府的信用卡賬單,這一賬單每年的利息為GDP的14%。如果美國不能支付今年的利息,這筆錢將被加進餘額當中。

  需求派稱如果今年暫不實行14%的財政緊縮,反而繼續擴大支出,將促進經濟增長和提高財政收入,從而足以彌補支出。

  我對此作何反應?面對現實,或者支持同樣受到迷惑的供給派。我們的國家已經破產,再也無法承受所謂有利無弊的「解決方案」之害。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0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Ao太太 2010-8-12 13:13
沙發。。
回復 roaming 2010-8-12 16:28
完了!
回復 世外閑人 2010-8-12 20:15
回復 linzhiding 2010-8-13 13:02
美聯儲對美國經濟形勢研判更趨悲觀  2010年08月11日10:34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10日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繼續維持在零至0.25%的歷史最低水平,並將通過購買更多國債維持現有資產負債表的債券持有規模,而非此前計劃的逐步壓縮至正常水平。這一舉措被認為是美聯儲實施新一輪貨幣擴張政策的先兆,其背後則是美聯儲對經濟形勢更為悲觀的預期。

  經濟下行風險增大

  美聯儲在貨幣決策例會後發表聲明說,最近幾個月以來,美國經濟和就業復甦步伐有所放緩,短期內經濟復甦很可能較之前預期更為疲軟。而在6月底舉行的前一次例會中,美聯儲認為美國經濟復甦得以繼續,勞動力市場逐步得到改善。

  近期一系列經濟數據印證了美聯儲的看法。今年第二季度美國經濟按年率計算增長2.4%,增速連續第二個季度下滑。今年上半年,美國經濟平均增長率僅有3%,在歷次經濟復甦周期中屬較低水平。

  就業市場形勢更不容樂觀。7月份美國非農業部門就業崗位減少13.1萬個,連續第二個月負增長。今年以來,美國私人部門平均每月新增就業崗位僅9萬個,而兩年經濟衰退期內累計喪失就業崗位近850萬個。

  美聯儲聲明說,美國個人消費開支逐步增長,但增速仍受到高失業率、收入增長緩慢、住房財富縮水以及信貸緊張等因素的制約。個人消費開支約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6月份美國個人消費開支和個人收入均為零增長,顯示經濟復甦動力不足。

  美聯儲對通脹形勢的表述與前一次聲明一致,且未提及通貨緊縮風險。聲明說,考慮到較低的資源利用率將繼續抑製成本上升壓力,以及長期通脹預期保持平穩,通脹率仍將在一段時間保持低位。

  從近期數據來看,美國物價水平保持低速增長,但並不存在迫切的通縮風險。截至今年6月底的一年裡,美國核心消費價格上漲0.9%,核心批發價格上漲1.1%。

  另外,美聯儲在前一次利率決議聲明中說,金融市場狀況對美國經濟增長的支持作用有所下降,這很大程度上由於「外部事態的發展」。而最新聲明對此沒有提及,表明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形勢趨穩,對美國金融市場的衝擊減弱。

  可能實施新一輪貨幣擴張政策

  在貨幣政策方面,美聯儲此次決議一項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維持目前資產負債表上的債券持有規模,即通過將到期收回的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及機構債券本金進行再投資,用於購買中長期國債。

  2009年及2010年初,美聯儲通過「大規模資產收購計劃」共購買約1.7萬億美元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房利美和房地美(合稱「兩房」)債券以及中長期國債,以此向市場注入更多流動性,降低中長期利率。

  這一計劃使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迅速膨脹,從危機前的約8600億美元升至目前約2.3萬億美元。其中,美聯儲持有的各類本國債券從危機前的約8000億美元升至約2萬億美元。同時,債券構成也發生明顯變化,危機前美聯儲持有的債券全部為國債,而目前約三分之二為機構相關債券。

  「大規模資產收購計劃」於今年3月底到期。當時,美聯儲對經濟前景的研判還相對樂觀,制定貨幣擴張政策的退出策略、逐步壓縮資產負債表是其面臨的主要任務。因此,上述計劃到期后,美聯儲並沒有將到期收回的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機構債券本金進行再投資,而是任其自然收縮。

  美聯儲預計,截至2011年底,將有約2000億美元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機構債券到期。美聯儲將把這些資金主要投資於兩年到十年期美國國債。

  分析人士認為,美聯儲此次決定將到期收回的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機構債券本金進行再投資,用於購買更多國債,從目前看其象徵意義大於對市場的實際影響,預示著美聯儲未來可能實施新一輪的貨幣擴張政策。
相關閱讀:
•共和黨人摧毀了美國經濟 2010.08.11
•報告顯示美國經濟仍有下行憂慮 2010.08.10
•看空美國經濟 歐元持續逞強 2010.08.10
•高盛下調美國和日本明年經濟增速預期 2010.08.09
•金融時報:美聯儲將下調美國經濟前景展望 2010.08.09
•恆泰大通:美國經濟前景堪憂 黃金則受追捧 2010.08.09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3 19:5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