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用三名成人基因成功研製出混合人類胚胎

作者:TCM  於 2010-4-17 07:1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3評論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科學家已經用三名成人基因成功研製出混合人類胚胎。這種生物技術具有重大的醫學意義,能夠讓那些生下的小孩會患上嚴重的線粒體疾病的父母擁有健康的小孩,但同時也將引發強烈的道德倫理爭論。

  據《連線》報道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科學家已經用三名成人基因成功研製出混合人類胚胎,這種生物技術具有重大的醫學意義,同時也將引發強烈的道德倫理爭論。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科學家將染色體從一個受精卵(精子和卵子融合后所形成的單一細胞)中取出,放入另一個已經移除了染色體,但保留了線粒體(線粒體為人 體每個細胞提供能量)的受精卵中。當它們成長后,生成的胚胎包含了所謂的細胞核DNA——有25000個基因,負責身體和發育特性的形成。這些基因均來自 一對傳統的父母,只有線粒體基因來自第三方。

  這項技術是一種微妙的基因工程,並被許多人認為是一個禁區。這項技術引發道理倫理的兩難 問題。該技術也能夠讓那些生下的小孩會患上嚴重的線粒體疾病的父母擁有健康的小孩。據悉,這種技術此前已經在老鼠和猴子身上進行過實驗。這項研究的成果發 表在4月14日的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神經病學家道格·特恩布爾(Doug Turnbull)正是這項研究的合著者,他說:「以前的工作表明,這種操作是可行的,這表明我們可以將這些胚胎髮育到囊胚期。」

  據 了解,在每一個人體細胞內浮動著成千上萬個線粒體,它們使用17種基因將氧氣和營養物質轉化為化學能量。在繁殖時,男性精子中的線粒體被摧毀,只有女性卵 子中的線粒體被傳遞了下來。線粒體老化可以導致各種常見的疾病,包括老年痴呆症和癌症等,但是像特恩布爾那樣的研究人員把關注的目光集中在由線粒體缺陷引 發的遺傳疾病上。這種缺陷可以產生大約50種遺傳疾病,比如像某種類型的糖尿病、失明以及心臟病,其中一些疾病可讓嬰兒過早夭折。這些遺傳疾病現今屬於不 治之症,因此那些攜帶有缺陷線粒體的婦女往往很難在生育的問題上做出抉擇。據統計,每4000名兒童中,就有一名兒童在10歲前因線粒體基因存在缺陷而患 病。

  近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想知道是否能夠將胚胎中有缺陷的線粒體用健康的線粒體替換掉。過去幾年來,隨著生殖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細 胞操控工具的推陳出新,基因工程科學家讓這種願意變成了現實。他們首先是在老鼠,之後又在更加複雜的動物身上成功進行了這種操作。兩年前,特恩布爾在試管 授精遺留下來的胚胎中演示了該項技術的基本步驟。去年八月,其他研究人員對這項技術進行了改動,開始使用未受精的卵細胞,而不是受精卵,對獼猴進行實驗。

   在《自然》發表的那項研究中,紐卡斯爾大學實驗室用試管受精一共培育出80個胚胎細胞,其中只有8個胚胎細胞能夠存活了6天,這6天足以使其變成具有大 約100個細胞的囊胚。美國俄勒岡衛生科技大學(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靈長類動物專家舒克拉特·米塔利波夫(Shoukhrat Mitalipov)曾經在獼猴身上進行了試驗,他說:「這項技術因為複雜,所以產生了一些效率低下的現象。」他表示,根據具體情況,兩種技術最終都將使 用到,但這項研究的新成果仍然很令人鼓舞。哥倫比亞大學遺傳學家埃里克·斯卡歐(Eric Schon)說:「這是一項偉大的技術,多年來我們一直努力想這樣做,現在這種可能性已經成為現實。」


科學家用三名成人基因成功研製出混合人類胚胎。





  在人類中進行線粒體替換仍然面臨一系列問題。雖然在這一技術下經過基因改造的老鼠已經成年,並且生育正常,而另一實驗中的猴子還只有1歲,它產生的安全性問題尚未確定,倫理問題已經浮出水面。

   其中一個問題涉及父母親身份的性質:線粒體的捐贈者是否是父母親中的一員?特恩布爾將線粒體比作筆記本電腦中的電源。「所有電腦特有的東西都存儲在電腦 中,我們只不過更換了電池。」可能更棘手的是健康的線粒體的來源問題。由於這一技術需要捐贈卵細胞,因此具有更大的潛在的危險性。

  美 國遺傳學與社會中心(Center for Genetics and Society)執行理事馬爾西·諾夫斯基(Marcy Darnovsky)擔心線粒體更換的風險可能是潛在的,不容易發現的。他提到了細胞質內精子注射術,即將精子直接注入卵細胞中,這對男性不育是一種認可 的變通方案,但一些研究顯示,這一技術已經導致了高發病率的出生缺陷。諾夫斯基說:「觀察人士已經警告稱人類正成為自己的試驗品。」

   由於線粒體是遺傳的,特恩布爾和米塔利波夫使用到的兩種技術都屬於生殖系基因工程中的一類,即被遺傳的基因工程。許多人認為,當改變無法繼承時,修改 DNA是一種好方法,比如用基因治療來治癒眼睛。但是如果改變后的DNA特性被遺傳的話,將引起很大的麻煩。由於擔心「設計嬰兒」的出現以及長期健康的不 確定性,法國和德國明令禁止生殖系基因工程。

  線粒體交換看起來比普通基因工程引發的爭論要少,因為它涉及到新陳代謝,而不是明顯的生 理特質。但賓西法尼亞大學生物醫學中心主任埃特·卡普蘭(Art Caplan)則表示:「我認為這種技術對處理線粒體疾病是誘人的和重要的,但是它確實越過了基因工程的紅線,這是一種靜悄悄的入侵,許多人都認為不應該 這樣。」加州大學線粒體遺傳學家道格·華萊士(Doug Wallace)對此則具有不同的看法。他說:「讓哪些具有因線粒體遺傳疾病而無法生下健康的小孩的婦女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是一種社會公平的體現,我所在 的的診所就經常遇到這樣情況,站在病人立場,處處為他們著想就最好的道德倫理表現。」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在美一方 2010-4-17 08:23
這個轉得好!
回復 TCM 2010-4-17 08:34
在美一方: 這個轉得好!
回復 在美一方 2010-4-17 08:39
TCM: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08:3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