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虎媽PK貓爸zt

作者:TCM  於 2011-2-22 23:0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4評論

中美家教調查:虎媽PK貓爸差異大 虎媽至多只成功50(圖)

  「虎媽」走紅,並不偶然。教育是地球兩端的共同興趣。美國人說「中國虎媽」蔡美兒的教育方式太可怕,中國人則反駁說蔡美兒並非真正的中國人,並且中國媽媽的教育方式早已改變……一時爭得不可開交。

  
中美家教調查:虎媽PK貓爸差異大 虎媽至多只成功50(圖)


  新民周刊封面:家有虎媽。


  家有虎媽

  「虎媽」走紅,並不偶然。教育是地球兩端的共同興趣。美國人說「中國虎媽」蔡美兒的教育方式太可怕,中國人則反駁說蔡美兒並非真正的中國人,並且中國媽媽的教育方式早已改變……一時爭得不可開交。

  「自由」、「個性」、「自尊心」固然重要,但是,一定就比學習成績更重要嗎?美國教育或許真不如我們原來想象的那麼美妙,PISA檢測結果似乎也證實 了這一點,中國媽媽們有理由驕傲地說一句:我們培養出了更優秀的人才。但絕大多數的中國孩子是戴著應試教育的枷鎖起舞,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童年的快樂重要,還是長大成人後的成功更重要?幫助孩子做出選擇才是負責的媽媽,還是任孩子自我發展才是值得感恩的媽媽?應該禁止孩子做父母認為不該做的事,還是讓孩子冒險嘗試然後「碰鼻子轉彎」?……這樣的討論可以持續很久,或許永遠沒有統一的答案。

  「悍母」自白

  蔡美兒的書在美洲、亞洲和歐洲幾乎同時出版,但書名值得玩味。中國出版商把它當成育兒經來賣,抱著一種學習借鑒的心態;德國版書名比較中性,叫《成功之母》;而在美國叫做《虎媽戰歌》,更像是一種挑戰,而且這個時候出版「不是巧合,是操作」。

  《虎媽戰歌》,一本在正式出版前就已經炒得火熱的書。

  1月8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的官網率先刊登了一段書摘,掛的題目很噱頭:中國媽媽為何勝人一籌?這段看似揭秘的育兒文章果然引起無數人的好奇(美國 人當然佔了很大一部分),緊接著,論壇里掀起了「難以置信」的尖叫甚至咆哮:怎麼有這樣無情的悍母,如此苛待自己的孩子,居然還自鳴得意地寫成書!

  屬虎的美籍華裔母親蔡美兒成長於精英家庭,為了杜絕「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在自家應驗,將父輩的森嚴家規一脈傳承,和兩個女兒約法N章:不許在外過夜; 不許參加玩伴聚會;不可以經常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任何一門功課的學習成績不能低於「A」;不許不學鋼琴和小提琴……在這位 虎媽的嚴格調教下,大女兒索菲婭14歲就把鋼琴彈到了世界音樂的聖殿——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廳;小女兒路易莎在12歲那年,當上了耶魯青年管弦樂團首席小提 琴手。

  生活中的那麼多規矩以及虎媽逼迫女兒練琴的細節儼然嚇壞了一向「寬縱」的美國父母,兩個小姑娘成為音樂神童不是重點,蔡美兒的「狠」才是問題,比如當 面拒收女兒「沒有用心製作」的生日賀卡。有人甚至發出倡議,別去買《虎媽戰歌》。美國《時代》周刊由此探討「嚴格管教是不是出路」的時候,封面配圖是這樣 的:一個拉著小提琴的女孩,怯怯地仰視叉著雙臂的母親,母親的臉並沒出現,套句現成的台詞,卻是「霸氣外露」。

  虎媽事迹被美國主流媒體輪番報道,漂洋過海,也吸引了中國讀者的關注。在「育兒寶典」越來越走俏的圖書市場,中譯本《我在美國做媽媽——耶魯法學院教 授的育兒經》在1月中旬發售後不久,就登上了某圖書銷售網站非虛構類首位。中國讀者也好奇:如何證明東方父母比西方父母更成功?

  對於這一切,蔡美兒回復《新民周刊》採訪的第一句話就是:關於我的書,外界存在許多誤讀。

  我的書到底講了什麼?

  《虎媽戰歌》在美國社會引起熱議后,各種評論和媒體邀約如潮水般湧來,讓蔡美兒「倍感壓力,精疲力竭」:一邊要在學校教課,一邊要安排媒體訪問,周二 是NBC頻道的談話節目《今日秀》,周三是《早安美國》的錄製,然後是Fox電視台的採訪和夜間脫口秀《科爾伯特報告》,接著要飛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 的發言……

  而即便在達沃斯論壇上,美兒也避不開育兒的話題。與她同場發言的哈佛大學教授、奧巴馬政府前首席經濟顧問拉里·薩默斯表達了對虎媽教育方式的不認可:「誰是過去25年來最矚目的、讓全世界改變看法的兩個哈佛新生?是比爾·蓋茨和馬克·蘇克伯格,他們都沒畢業。」

  美兒不得不在採訪中辯解:與你可能在其他媒體上了解的內容——有些媒體取了誤導性的標題《中國媽媽為何勝人一籌》——相反,我的書不是育兒指導,只是 一本自傳,記錄了我如何使用「混血」方式——將東方和西方文化中最好的一面結合起來——教育孩子。有些在讀者看來可能過分的地方,是想在美國文化語境中顯 得幽默些,帶有一種自嘲。

  「要申明一點,我沒有說過自己是個『傳統的中國母親』,也沒有說過所有中國家長都是像我一樣教育孩子的。我的父母是中國移民,我只是按照他們教育我的傳統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兩個女兒。」的確,蔡美兒在書的開頭就說,她是寬泛定義「東方母親」和「西方母親」的。

  祖籍福建的蔡氏家族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移民菲律賓,蔡美兒的父母又在60年代移民美國,美兒自己則嫁了一個美國猶太裔丈夫,實在算不上正宗的 「中國媽媽」。她只是借「中國媽媽」指代自己的教育方式:中式傳統的嚴教圈養,取代西式一貫的寬鬆放養;儘早為孩子的未來作打算、培養好的習慣、樹立信 心,而不是像西方家長信奉的尊重孩子個性、鼓勵他們自由發展。

  書籍引發的一大討論是關於「選擇」。蔡美兒認為,傳統的美式教育法給予孩子過多自主選擇權,即所謂的「個人自由」。理論上,聽起來很好。但在實際操作 中,這就表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自己決定吃什麼、玩多久的電子遊戲、看多久的電視。「我反對這種做法,因為我相信,在孩子們成長到一定年齡之前,沒辦 法自己做出明智、成熟的決定。」

  即便她那管頭管腳的教育方式遭到不少美國母親的排斥,她還是覺得,美國家長或許能從傳統中國教育方式中學習積極的一面,尤其是在孩子幼年「塑形」階 段。另一方面,她也提到,在許多東亞文化中,孩子的選擇權太少,「對於中國家長,包括生活在美國的中國家長,我倒希望向他們強調一下給孩子放權的重要 性」。

  書中另一個爭議點是,強調「死記硬背」還是強調「開發創造性」。美兒說,如今許多美國學校一味強調創造力,卻忽略了記誦和訓練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數學 方面。「美式教育把『死記硬背』看成是『創造性教育』的對立面,兩者不能並存。但我覺得它們並不互相排斥,應該把它們合二為一,找到一個理想的平衡點。同 樣的,中國教育對死記硬背的強調勝過創造性,個人認為可以增加對『創造力』的開發。」 美兒家的平衡法是:爸爸關注創造力和自由度,媽媽負責傳統的亞洲教育方法,有點紅臉白臉的味道。要強的她希望女兒也學會自強,讓她們看到激發潛能的可能 性。

  「讓我最傷心的是有人說這種嚴厲教育下得到的只能是機器人。我的孩子不是機器人。她們很有魅力。」美兒說。大女兒索菲婭也曾在《紐約郵報》以公開信的 方式為母親辯護:我承認我有一位不可違抗的母親,但現在18歲了,即將離開老虎籠上大學,我很高興你和父親如此教養我們。許多人指控你只會培養不會自我思 考的機械化小孩,但我的看法相反,我認為你的嚴格作風讓我們更獨立;每個人似乎認為藝術屬於天分,但你卻教育我們,即使是創意亦需努力;另一個我經常聽到 的批評,是指你造成子女視野狹隘,但事實上,你和父親卻教導我為求知而求知,不附帶其他條件或目的。

  各國看虎媽

  中信出版社負責引進《虎媽戰歌》一書的策劃編輯王菲(專題)菲說,該書去年年中就在歐美國家引發了激烈的競價,除美國外,在英國、丹麥、義大利等國家均以最大的關注、最快的速度被授權引進。

  留德14年的教育學博士后俞可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蔡美兒的書在美洲、亞洲和歐洲幾乎同時出版,但書名值得玩味。中國出版商把它當成育兒經來賣,抱著 一種學習借鑒的心態;德國版書名比較中性,叫《成功之母》;而在美國叫做《虎媽戰歌》,更像是一種挑戰,而且這個時候出版「不是巧合,是操作」。

  與新書上架幾乎同時的1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開始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更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年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啟動 的2009年第四次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調查結果出爐,第一次參加測評的上海學生在65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一,震撼國內外。

  《華爾街日報》稱,過去十年是中國迅速崛起的十年,對美國而言則是相對衰落的十年,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經濟復甦乏力引起了社會全方位的反思。單是奧巴馬入主白宮以來,凡是談及教育議題,必然談及中國;凡是談及未來競爭,也必然將中國作為激勵國民的靶子。

  這次的PISA結果更讓美國坐不住了:他們自己的學生成績幾乎在中游水平。美國在線雜誌《石板書》認為,中美青少年成績的對比讓美國暗淡無光,《紐約 時報》援引里根政府時代教育部官員切斯特·費恩的話說,他又有了當年蘇聯搶先將人造衛星送入太空時美國人的震撼感。虎媽確實刺痛了美國人的神經,《洛杉磯 時報》把她的書描繪為「像病毒一樣蔓延」。

  德國媒體幾份大報也紛紛發表評論。《世界報》的書評寫道:「《虎媽戰歌》在美國之所以如此成功,原因在於,在大西洋彼岸,對於世界歷史衰落的恐懼在蔓 延:中國似乎是地平線上的新強國,向中國人學習,就意味著學習勝利,至少有些美國人這樣相信。但德國沒有這種借口。要是蔡美兒的宣教手冊也在我們這裡成功 的話,就得認真地為德國的孩子們擔憂了。」

  瑞士《新蘇黎世報》認為,「在全球霸主地位的爭奪中,中國和西方平起平坐。這個角力早就涉及了社會制度。目前,資源之爭似乎尤其激烈地在教育領域迅速展開。對於精英大學耶魯的華裔法學女教授的新書,西方的憤怒反應就是其表現。」

  在前三屆PISA測試中,北歐國家芬蘭始終保持第一,引得不少國家向它取經。「在芬蘭,教育理念是鼓勵和引導孩子取得最好的成績,而不是靠懲罰性手段 逼迫。」芬蘭教育委員會高級顧問克里斯蒂娜(Kristiina Volmari)接受本刊採訪時說,估計大多數芬蘭家長和老師對蔡美兒的做法會反感。「如果在芬蘭,她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可能還會被訴諸有關部門,因為我 們有著非常嚴厲的兒童保護法,包括禁止肉體懲罰。」

  也有中國家長不贊同蔡美兒的做法,並認為她完全不能代表中國媽媽。洪晃就撰文稱,「我在中國所認識的諸位母親中,沒人會像她那樣對待孩子」,「蔡美兒 的育兒之道在很多方面都是中國文化的寫照;這種文化以吃苦為榮,沒個人權利的什麼事,而且教導母親們——她們的價值全繫於孩子身上」,不過「大部分的華人 母親在育兒之事上的思維已然更為開明」。還有網友在論壇里指責,蔡美兒口口聲聲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其實是為了給自己掙面子、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 本書充斥著與孩子的鬥爭,是反面典型案例。

  當然,虎媽也絕對不會缺乏知音。有位叫「Hidudu」的中國年輕媽媽在網上發表了千餘字感想,「注意到這本書也是因為國內眾多的負面評論引起了我的 好奇」。「最近一段時間,至少是我開始關注家庭教育這段時間,西方的快樂教育極為流行。誠實地說,我也是一個受到鼓舞的執行者……但是我並不贊同散養。好 像很多人都把快樂教育和散養當成一個概念。其實,我是一個被散養養大的孩子。小時候很快樂,這段快樂的歲月很長,但是現在在我的腦海里卻沒有留下什麼痕 跡。」

  這位媽媽贊同虎媽的那句話:作為父母,最不利於保護孩子自尊心的行為,就是你眼看著他們在困難面前放棄努力而不作為。「我個人認為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 中設置一些困難對孩子還是很有好處的,畢竟那個時候,您還能在他身邊,您還能有所作為。虎媽的做法是親自出馬給女兒設置嚴格的規則,執行過程中困難自然一 個接一個,只不過,虎媽的嚴格和執行力超出了我們所有人的想象力。」

  「我也是帶著一把批評和好奇的『劍』去看這本書的。但是看完后,我的想法有了些改變……虎媽的書讓我感動,因為她的真實和激情。儘管她和女兒們都認為 她是一個愛炫耀的人,但是,我在她的書里沒有看見任何的炫耀,只有真實而幽默地陳述和細緻的反思。這本書值得所有的媽媽拜讀和思考。」

  
中美家教調查:虎媽PK貓爸差異大 虎媽至多只成功50(圖)


  「貓爸」常智韜採用中西結合的教育方式引導女兒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吳軼君 攝影


  「貓爸」教出「哈佛女兒」

  學校教育要體現的是普世性教育,達到培養通才、社會人的目的,家庭個性化教育,體現在因材施教上。蔡美兒只針對技藝上培養,我認為家庭教育培養孩子個性品德更重要。

  向來,教育方法優劣是以「教育產品」說話。

  「虎媽」蔡美兒有兩個很拿得出手的女兒——索菲亞和路易莎,姐姐索菲亞14歲把鋼琴彈到世界音樂聖殿——卡內基音樂廳,妹妹路易莎12歲當上了耶魯青 年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姐妹倆還保持著門門功課皆A的全優記錄。兩個小傢伙不但迷人可愛,身懷絕技,還很有情商,索菲亞知道關鍵時刻在《華爾街日報》上 發文力挺風口浪尖的媽媽。

  《虎媽戰歌》中,姐妹倆每一張照片都笑容甜美,但想到笑顏背後的耳光、辱罵和超負荷練習,西方人凌亂了:敢情「中國媽媽」都是「虎媽」,那下一代美國人的日子咋過?中國人也凌亂了:只有做「虎媽」才能把孩子教好?咬咬牙,看來下手的棍棒要重一些。

  教出「哈佛女兒」的常智韜先生可不這麼認為,他很滿意自己的新稱呼——常帥的老爸,女兒常帥在與美國最優秀學生的競爭中獲勝,去年被哈佛大學錄取。當 地報紙稱常帥「跳舞跳進哈佛」,這個女孩堅持跳了12年舞。更讓莘莘學子「羨慕嫉恨」的是,這個經常因跳舞出訪或者演出而翹課的女孩,在上海七寶中學的學 業成績名列前茅,年年都獲得獎學金。

  又一個「虎爸」?常爸爸搖搖頭,又搖搖頭。教育也可以很溫柔,踩著輕鬆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場圓舞曲,就像貓一樣。

  虎媽至多只成功了50%

  新民周刊:您怎麼看蔡美兒的育兒法?

  常智韜:我挺能理解她,我們常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你看她付出了多少,花的心思,投入的時間、資金,尤其投入的感情,她的付出很多父母未必能做到。 但蔡美兒的方法有待商榷,她把父母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在她眼中,孩子始終是被動的,是個被教育者,被塑造者,因為有個假定,我是為你好,你是不是願意,是 什麼樣的反應,我的付出和將來在你身上的收穫是不是匹配,我都可以不考慮。從現在的結果來看,她至多成功了50%,小女兒就很逆反。

  新民周刊:父母的身份是不是天然使這種意志強加正當化?

  常智韜:不,一般而言,每一代在相同年齡段總是勝過前一代的,他的知識面,他的見識超過父母年輕時,將來都是會勝過父母的,所以你不要認為父母的身份 就代表一輩子比他高明,其實你有很多需要向他學習的地方。孩子外語水平、用計算機、用手機都比你強,對新生事物接受的程度比你快,你怎麼能置若罔聞熟視無 睹?即使你是耶魯法學院的教授,你在音樂方面,你的樂感,你對曲子的理解,對樂器的掌握,對作曲家的背景,未必比孩子清楚。

  新民周刊:「虎媽」育兒法能否代表典型東方教育?

  常智韜:教育方式上沒有截然的東西方之分,可以相互融合借鑒,蔡美兒說教育思想東方怎麼樣,西方怎麼樣,太絕對,以偏概全。但這本書是家庭教育一個有啟發的案例,家庭教育沒有中西方之分,不管虎媽媽貓媽媽,尊重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長,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家庭教育價值在哪裡?學校教育要體現的是普世性教育,達到培養通才、社會人的目的,家庭個性化教育,體現在因材施教上。「虎媽」對兩個孩子的教育選擇 有問題,她把對第一個女兒的教育方式複製到第二個女兒身上,大女兒比較乖巧聽媽媽話,但二女兒比較叛逆,所以選擇了自己的路。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 比如老師不可能表揚所有學生,但家長可以表揚每個孩子。蔡美兒只針對技藝上培養,我認為家庭教育培養孩子個性品德更重要。

  新民周刊:您覺得她的教育方法問題出在哪裡?

  常智韜:蔡美兒沒有考慮,孩子的成長是個全面的成長過程,今天的「圈養」是為了最終的「放養」,今天的扶持是為了將來的放手,讓孩子獨立快樂地生活是 父母教育的最終目的。蔡美兒最後也說,女兒18歲以前按照中國的方法教育,18歲以後再採用西方的方法,我覺得這是她理念上比較大的轉變,也是她作為媽媽 受到慘痛教訓后的反思。

  「放養」但遵守遊戲規則

  新民周刊:您如何處理孩子成長中的「圈養」與「放養」?

  常智韜:在孩子成長不同階段,父母孩子之間的角色不是一成不變,是在不斷轉化的。中國教育傳統強調「因材施教」,不同個體教育方式不同,同一個體不同 階段教育方式也不同。常帥10歲之前,我和「虎媽」教育方式差不多,因為孩子獨立完整人格還沒有養成,父母的教育是一輩子成長的基礎。

  新民周刊:也跟「虎媽」一樣有很多「不準」?

  常智韜:沒有那麼多清規戒律,也不會幹涉她的正常社交。女兒的同學來家裡玩我們都很歡迎,也會在家裡開生日派對,她偶爾也會在同學家過夜,同學的爸爸 會給孩子們念一些英語小短文,講一些小故事。我認為這個階段品德的積累,性格的養成更重要,因為知識的學習可以持續很長的過程。一個孩子是不是自信,是不 是善良,是不是誠實,走出家庭在一個團隊中能不能自立,這對孩子來說是第一重要的。

  新民周刊:10歲以後發生了什麼變化?

  常智韜:到了10歲以後,也就是小學高年級到初中畢業,父母子女間要有一個互動,她這時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技能,父母要給她的是自己成長的意識和本領,需要做一些引導,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多一些自己做決定的事情。

  這個階段孩子生活學習內容多了,也有自己的業餘愛好,希望有一些自主的空間,硬性規定幾點鐘吃飯,幾點鐘玩,幾點鐘看書效果也不好。我跟常帥進行過一 次談話,我告訴她:你不希望家長掌管一切,掌管一切對家長也是負擔,但是要讓我們看到你是願意去遵守一些遊戲規則的,能分清輕重緩急的,比如學習是第一位 的任務,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你學習很自覺,就讓你自主決定一些事。如果給了你自主權你用得很好,可以給你更大的一些。

  舉個例子,我們要求她「今日事今日畢」,她做到了,那麼她是一放學就寫作業,還是先看一個很喜歡的動畫片,或是一本剛買到很喜歡的課外書,晚飯後再寫 都可以。我推薦她看的世界歷史、世界地理、世界名著的縮寫本她都看了,我就允許她看一些秦文君系列的小說,因為有些事情不是直接體驗的,她從書中看到她這 個年齡孩子的生活是可以豐富多彩的。

  新民周刊:這和蔡美兒對孩子包辦一切的態度大相徑庭。

  常智韜:對,書裡邊孩子對硬性規定經常有強烈反彈,孩子爸爸,她婆婆,老師包括她自己會來緩衝。給孩子自主權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孩子的自信心、被信 任感、被欣賞感增強,她覺得自己是被爸爸媽媽信任的,所以對自己也會有要求,而且自己是能處理好一些事情的,能擔當的,所以也會自信。自信的孩子自立要求 也更強,要爭取更大的自主權,就會要求自己做到更好。這個階段是有遊戲規則的,但不是清規戒律。

  按照孩子的遊戲規則出牌

  新民周刊:蔡美兒做主讓她的兩個女兒學習鋼琴和小提琴,聽說常帥自幼學習舞蹈,這是您的選擇?

  常智韜:她學舞蹈是自己選擇的。我們當初只是想培養孩子一些興趣愛好,因為獨生子女去參與一些集體活動對她學會與人相處有好處,要跟自己惰性和挫折抗 爭。她第一次去學二胡,過了幾天回來說,二胡拉著不好看,想學小提琴,就和書里的露露一樣,但小提琴很大很長,孩子手伸直很僵硬,而且一開始拉單音像鍋鏟 炒菜一樣很難聽,她覺得太枯燥,又不學了。當時想是不是要逼一下,不過最後還是讓她自己決定,她就學了跳舞。跳舞很辛苦,要練基本功,每次回來說腿疼,我 們說那你不學了吧,但她還是要學,中間吃了很多苦。每周要去三四次,一練就是兩個小時,孩子坐公交車去少年宮,有時在公交車上抱著杆子就睡著了。高二出國 交流時她也參加舞蹈社團,現在在美國上學,每周跳三次現代舞。孩子對自己選擇的東西會非常堅持。

  新民周刊:虎媽那個逆反期的小女兒不管媽媽說什麼都對著干,甚至為了不吃魚子醬在餐廳里和媽媽大吵大鬧,您是否遇到過類似情況?

  常智韜:高中階段孩子進入了逆反期,我們和孩子的溝通遇到很大障礙,這時要按照孩子的遊戲規則出牌。孩子有種傾向,不願意跟家長交流,覺得你未必了解 我的所思所想,孩子自主意識增加,要按著你們所要求的去做,她就有一種冷戰、軟抗拒、非暴力不合作。你說什麼她也在聽,但你很難知道她聽不聽得進去。

  每個家庭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飯桌上是和孩子交流的最好機會,父母惜時如金說個不停問個不停,今天在學校怎麼樣?孩子像逃避一樣,兩口吃完飯就去自己房間。父母有無盡愛心,無限能量,沒有溝通橋樑也白費。

  這時要有意識跟孩子共同成長,比如和她一起去聽柏林交響樂團音樂會,不過她看「五月天」、艾薇兒的演唱會就恕不奉陪了。為了找共同話題,我經常拿時尚雜誌給她看,陪她去買衣服,這個時候她最願意和你在一起,她也會聽聽爸爸的意見,該怎麼搭配,這也是一種感情交流。

  新民周刊:蔡美兒說,在西方順從是和狗還有等級森嚴聯繫在一起,在東方是一種美德,您要求女兒絕對順從父母嗎?遇到分歧怎麼解決?

  常智韜:我女兒從小在一個比較民主的氛圍中長大。常帥高二時面臨是否去美國交流一年的選擇,如果她去交流,基本就意味著放棄高考,申請美國的大學。我 本來建議她大學還是選擇在內地或香港讀,本科畢業再出國留學,但她跟我談了一次,「中國大學進去了輕鬆,但學不到什麼,高三一年把做過的題目幾十遍重複, 高考有什麼意義?你不讓我去就是不信任我。我選擇去交流,就有信心進入美國最好的大學」。她還找了一個早一年去美國交流的學生跟我們吃飯,給我們介紹交流 生在美國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那個小姑娘去美國一年語言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美國學校社會實踐很豐富,還參加「青年領袖峰會」、「模擬聯合國」等活動,賴斯等 名人還專門和中學生交流等,這些都讓孩子眼界變得開闊。我們也就被「事實」說服了。

  
中美家教調查:虎媽PK貓爸差異大 虎媽至多只成功50(圖)


  TIME報道虎媽。


  「虎媽」背後的大文化

  蔡美兒的書以及所謂「虎媽」式教育,必須置於特定的社會和文化語境中去理解。無論是批評還是欣賞,直接將其等同於中國國內的家庭教育方式,會造成很多誤解。

  「虎媽」是誰?

  她在美國出生,在美國長大,是一位地道的「美國媽媽」,但她那張中國面孔和圈養式的教育卻令美國人給她貼上了「中國媽媽」的標籤。中國人覺得蔡美兒不 靠譜,因為她不知道孔夫子廟門往哪兒開就敢談「東方教育」,就像用火雞去熬香菇雞湯,不是那個味兒;美國人不待見她,知名主持人在電視上和她互掐,因為看 不慣她喝了這麼多年洋牛奶,居然還會對不肯練琴的孩子「動粗」。

  似乎最應該理解「虎媽」的群體,就是生活在美國的華裔。他們見過每天在花園裡捉蝴蝶的美國孩子,偶爾懷疑知識會不會像蝴蝶一樣飛到孩子腦子裡,他們也 聽祖輩講起「囊螢映雪」,知道中國滿大街鋼琴十級的孩子是怎麼教出來的。可事實上,美國華人對虎媽也褒貶不一,指摘聲不絕於耳,而深諳中美文化差異、處於 精英階層的旅美學者又是如何看待「虎媽」的?對此,《新民周刊》對美國塔夫茨大學中國文學教授兼中文部主任鍾雪萍進行了越洋採訪。

  「虎媽」=「中國媽媽」?

  新民周刊:「虎媽」蔡美兒的兩個女兒都在音樂上出類拔萃,但她的中國式教育方式受到很多西方讀者的抨擊,「虎媽」的經歷是不是說明中國教育比美國教育更有效?

  鍾雪萍:首先,蔡美兒的書,及其在美國網路上引起的激烈反應,本質上並不是中美教育孰好孰差的問題。《華爾街時報》上的選載似乎刻意摘選了極端內容。 蔡說明她的「中國母親」特指美國社會裡的華裔,泛指那些東亞和其他她認為比較重視教育的少數族裔。問題是,《華爾街時報》的摘選,配上了「為什麼中國媽媽 更厲害?」(Why are Chinese Mothers Superior?)的題目,「中國母親」用了複數,便有泛指所有中國人的意思;緊跟著就是英文的 「superior」,意為更好,更高一籌。似乎表示「中國」(的母親)比「西方」(的母親)要好。刺激了很多美國人。這種媒體炒作,不但有商業效應—— 蔡美兒的書立刻成為暢銷書,亦反映了當下美國社會內部本身的焦慮,以及對「中國」的複雜心態。據說,《華爾街時報》網站上一篇文章的跟帖超過7000多人 次,這還是第一次。

  我個人的基本看法是,根據蔡美兒的書作中美教育比較,不合適。很難抽象說「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有什麼根本衝突。華裔家長身處和直面美國主流文化,文化差異會直接出現在作為家長的他們和受美國主流文化影響的孩子之間,所謂中式西式差異便會產生緊張甚至衝突。

  新民周刊:虎媽育兒法是否代表了美國華裔家長普遍教育方式?在美國的中國人是怎麼看的?

  鍾雪萍:蔡美兒列舉她「中國式」教育的具體內容,除了各種「不準」以外,還罵女兒「垃圾」。儘管任何社會都會有人用極其難聽的話,罵自己的孩子,但很 少有人會如此自曝於眾。不過華裔家長比較嚴格,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是挺普遍的。網上一些出自華裔青年的跟帖,說自己最恨的就是父母管得太嚴、太 多,所以討厭所謂虎媽育兒法。大多數在美華人對這位「虎媽」育兒法背後的東西,會有一種熟悉感,但蔡美兒的做法太極端,不代表華裔家長的普遍方式。

  新民周刊:蔡美兒本身是移民二代,她的成長中也受到父母的嚴格要求。一個移民家庭從抵埠到融入主流社會,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移民家庭教育子女是否比一般美國家庭更嚴格?

  鍾雪萍:確實,移民家庭往往有生存壓力,嚴格要求子女,既有文化原因,也有社會和經濟原因。從移民史看,華人移民中有貧富之分,階層之分,有的第一代 是沒有受過教育的窮人,有的第一代是大學畢業到美國讀研,有的是非法移民,等等。華人「融入主流」還是個學術話題。不少學者曾撰文討論,為什麼一百多年前 作為勞工來美國的華人,至今經常還會被人當作「外國人」。自1882年通過禁止華人入境的法案,美國國會直到1943年才廢除此法。

  最近二三十年來,華裔在美國被稱作「模範少數族裔」,主要因為華人似乎更重視子女教育,他們的子女中,往往學習成績相對比較好,能上好大學,能找到收 入高、相對穩定的工作。不過,正如蔡美兒所說,其實很多其他族裔,也重視教育,也有對子女以自己的文化理念和方式進行教育的傾向。

  美國作為移民社會,總有與主流文化相對應的、不同族裔「原文化」的影響,其中有順應主流的,有抵制主流的,也有兩者兼具的。蔡美兒的書以及所謂「虎 媽」式教育,必須置於特定的社會和文化語境中去理解。無論是批評還是欣賞,直接將其等同於中國國內的家庭教育方式,會造成很多誤解。《華爾街時報》網站上 的激烈反應,折射出的是美國人的焦慮,是對中國的負面認識。不少美國人直接把蔡美兒的極端做法等同於「中國人」,等同於「中國」,進而強化對中國的負面影 響。

  面對消費文化的對策

  新民周刊:《虎媽戰歌》中寫道,西方家長很注重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善於鼓勵孩子任何微小的進步,而東方家長很少在公開場合表揚孩子,認為維護孩子自尊心最好的方式是督促他們努力勤奮,在技藝上獲得提高,來贏得別人的肯定,孩子將來也會感謝父母。您認為哪一種更正確?

  鍾雪萍:很難做這道選擇題。因為她說得太簡單。我不認為這裡有「正確」與否之分。兩者都可能走過頭,事實上也都有走過頭的。對孩子自尊心應有的尊重, 不一定就要鼓勵任何微小的進步(過分表揚,過分擔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亦可能導致孩子接受不了挫折);對孩子嚴格,也不一定不公開表揚。用心的家長,會根 據自己孩子的性格選擇合適的方式。

  不過,有必要把問題說開一點。

  美國60年代出現「反文化」潮流。在以後的幾十年裡,作為這一反叛潮流主體的「嬰兒潮」一代(1946-1965年期間出生),伴隨著美國作為世界霸 主的形成,以及消費資本主義模式的進一步發展和形成,從「反潮流」走向主流,對美國文化在諸多方面的變化影響很大。其中之一,就是家長與孩子之間關係的變 化,以及育兒的理念和方式更「自由化」,並逐漸成為主流。既有你所說的注重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鼓勵孩子任何微小的進步,也提倡尊重孩子的個性,鼓勵獨立 性。這些理念來自「自由派」的理想主義。抽象而言,「自由」、「個性」、「自尊心」固然重要,但是,現實中這些並不保證孩子同時又能學習好。理想主義在實 踐中往往會走樣,尤其是當社會本身面對的問題發生變化時。

  在以消費文化為主流的社會裡,所有人面對的是一個從小就充滿不同誘惑的物質世界。面對這些誘惑如果沒有成人應有的干涉,對很多涉世淺、但又自覺了不起 的孩子來說(很多時候,孩子會利用「權利」、「自由」的話語為自己的慾望服務),很難做出最終對自己有利的判斷。蔡美兒代表了一種成人介入的方式,但屬於 極端。

  我想,大多數華裔家長介於中間,既比較重視教育,也順應美國主流文化(有些是相信它,有些則出於無奈)。事實上,很多華人的孩子,常跟自己父母的教育 方式發生衝突,因為他們更願意接受主流文化提倡的自由、個性和權利。不過,當這些孩子最終在社會上取得一份比較好的工作時,似乎都比較感謝父母當初的嚴格 要求。

  這種感謝即有其深層的文化邏輯,更有其政治經濟邏輯。在政治和文化重心越來越向資本傾斜的資本主義社會裡,勞動者被嚴重剝奪,社會經濟地位下滑,文化 上受歧視。這時,中國文化傳統中的「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傳統便顯出與資本接軌的邏輯:讀書有用,因為那是得到「黃金屋」的資本。但不下點功夫,光靠「自 由」、「個性」和「自尊心」,知識無法自然而然跑到孩子們的腦袋裡。所謂「虎媽育兒」以及對它的激烈反應,顯現出的就是這個悖論。

  新民周刊:從書中看來,西方父母更尊重孩子的意見,蔡美兒的丈夫傑德小時候放棄了學習小提琴,因為父母把選擇權交給他。但中方父母認為,孩子在形成獨立人格前,不能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通常會好逸惡勞,父母應該幫其做選擇,這對孩子的未來更有好處。現實是如此嗎?

  鍾雪萍:我的學生里,有很多非華裔的美國白人,他們中受父母影響選擇專業的大有人在。同時,不少華裔學生,一開始確實按照父母的願望選擇專業,最多的是讀生物專業,準備本科畢業考醫學院。但因為發現自己並不喜歡學醫,於是改專業的,也大有人在。

  事實上,最近一二十年來,不管族裔背景如何,很多美國中上階級的家長越來越包辦孩子的事情,尤其是與教育有關的事。最近在美國一些大學、中學和其他場 所,相繼放映一部題為Racing to Nowhere(《方向不明的競跑》)的有關教育的紀錄片,記錄中上層階級的孩子們,在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壓力下,感到心力不支。

  新民周刊:蔡美兒要求女兒堅持不懈練習琴藝,被視為中式教育的特徵;而《財富》雜誌記者傑夫·科爾文也撰寫過《哪來的天才》一書, 指出天才都是通過勤奮練習而來。美國主流價值觀似乎並不排斥勤奮練習。

  鍾雪萍:美國主流價值觀里當然不排斥勤奮練習。實用主義是美國主流的文化資源之一。提倡勤奮學習與實用主義緊密相連。跟中國傳統的「書中自有黃金屋」 有異曲同工之處。不過,即使如此,孩子們往往受主流文化里其他東西的影響更大,比如反智主義,比如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比如把個人慾望混同於個性,比如明 星崇拜,比如拜金主義,等等等等。主流文化中大量自相矛盾的東西,全都在孩子們身上體現出來。蔡美兒的「育兒法」反映的就是家長對主流文化的焦慮。

  誰動了孩子的創造力?

  新民周刊:一些中學時期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在國內成績平平,但在國外學校卻受到肯定,為何「差生」更適應國外的教育?

  鍾雪萍:這很簡單:「差」只能相對而言。中國的「差生」到了美國,往往跟這裡的「好」學生在某些(比如數學)知識方面處在同等水平上,甚至更好。這說 明中國中小學教給學生的知識量,比美國同等年級的往往多得多。美國中小學很多老師跟不少家長一樣,以表揚為主,確實會對任何微小的進步加以鼓勵,這會讓中 國來的「差生」大受鼓舞。美國大多數中小學作業較少,也符合包括「差生」在內任何孩子的口味。很多「差生」不是不聰明,可能確實不適應中國的應試教育。美 國中小學教育相對壓力小,又能經常受表揚(因為中國的「差生」其實已經受益於在中國學到的知識),適應就應該是一定的了。但是,那些「差生」是否能真正學 到很多東西,則當另說。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美國呆久了的孩子無法再回中國讀書,因為,除了習慣不同,無法再適應以外,就知識量而言,也跟不上了。

  新民周刊:奧巴馬政府前首席經濟顧問薩默斯評價蔡美兒的教育方法時指出,創造性是一種更寶貴的財富,是教育者和父母應該強調的。有一種說法,中國出不 了諾貝爾獎得主是因為中國大學教育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但也有人認為,學生的創造力在進入大學以前就被基礎教育消磨殆盡,大學教育也無能為力。您認為究竟 是初等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出了問題?

  鍾雪萍:問題可能既在初等教育也在高等教育。《論語》里有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想孔老先生早就明白,學與思兩者必須兼有。中國學生,知識往往比美國學生多得多,可是思考的培養太少。美國學生往往還不知道多少,就有一大堆想法,於是經常謬誤百出。

  如今一提創造性,立刻聯想諾貝爾獎。諾貝爾獎已然成了某種意識形態的稻草人。中國教育問題要反思,這很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不應糾結在稻草人層面 上,更不應「言必稱希臘」。我想中國的年輕人,絕大多數不但愛學習,也愛思考。除了教育體制外,關鍵在於老師們,做什麼樣的表率,是否同樣愛學習,同樣愛 思考。另外,必須重視整體性教育理念和水平的提高,重視教育資源分配的公平,從沿海到內地,從城市到農村

  
中美家教調查:虎媽PK貓爸差異大 虎媽至多只成功50(圖)


  中國的高考一直呈現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景象。


  PISA啟示錄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家長成為應試教育的幫凶,總是以比老師更嚴厲的教育者的身份出現在孩子面前。如果能蹲下身來跟孩子一起成長,或許對雙方都有益。

  這兩天,網上流行個段子,叫《別人家孩子》:從小我就有個宿敵叫「別人家孩子」,這個別人家孩子從來不玩遊戲,從來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學習,長得好看,又聽話,回回年級第一,考清華,望北大,能考碩士博士聖鬥士,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甚至會刀槍劍戟……

  這話明顯說到了很多人的心坎兒里,老是激動地表示深受「別人家孩子」之苦。可見,中國的母親愛攀比,主要在孩子的成績方面。又可見,中國的母親有多焦 慮,尤其是在孩子升學考試的時候。於是,打從孩子在娘胎里起,很多母親就開始了比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要跑過家隔壁的,跑過同班同校的,最好有天 跑到世界前頭。

  不久前,在一個叫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essment)的國際測試中,咱們自己家的孩子倒是大大地給長臉了:上海學生在最新的測試中以大比分優勢名列榜首!

  PISA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2000年推出的成員國合作項目,每三年一次分別對15歲義務教育末期學生進行閱讀、數學、科學水平的評估,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生學習評價項目之一。前三屆的PISA冠軍紀錄都由北歐國家芬蘭保持。

  2009年4月,上海152所學校的5115名學生,代表全市各類中學約10萬名15歲在校生,參加了由65個國家和地區共同參與的第四屆PISA測試,這也是中國大陸第一次參加(之前,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台北先後參加了PISA)。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上海學生的好成績不但讓國際震驚,連國內的教育者都沒有料到。這更讓一些西方國家敏感:如果說經濟增長是眼前的,那麼教育就是影 響未來的。美國《紐約時報》資深記者及專欄作家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Nicholas Kristof)撰文稱:對美國的戰略挑戰並非中國的隱形戰機,而是中國公眾改進教育體系的決心,以及向外部世界學習的激情。(在2009年PISA測試 中,美國學生的閱讀、科學、數學排名分別為第15、第23和第31。)克里斯托夫還說,在他所到過的中國南方一個非常貧窮的小村莊,那裡農家子弟的數學水 平,都比紐約最好的公立學校的孩子要高出好幾個等級,可見中國的數學教育達到了一個多麼高的水平。他認為儒學思想對教育的重視已深深地浸潤於中華文化,由 此才衍生了中國學校體系的最偉大的力量。

  面對一些國內媒體的誇大其詞和境外媒體的「威脅論」,上海教育界的心態倒是比較坦然。在去年12月8日召開的上海PISA結果情況介紹會上,PISA 中國上海項目組組長張民選強調:「上海並不代表中國,我們要理性地看待結果,不要因為有一點成績就大喜過望,也不要因為有一些不足就覺得不可救藥。」

  母親是更嚴厲的老師

  「拿到第一併不是最有價值的,可貴的是測試背後海量數據所傳達的信息。」上海師範大學現代校長研修中心/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俞可指出,上海 學生在PISA中獲得全優成績,吸引了世界目光,對國外研究學者來說,這是初探了中國基礎教育的水深。但關起門來,我們也要反觀自身,找出問題。

  以閱讀素養分析為例,上海學生在概括段落大意上已經訓練有素,但汲取大量信息資源的能力還不夠強,習慣由老師提供現成材料;另外,在閱讀圖表、清單等 非連續性文本上表現相對薄弱;而在策略學習運用中,上海學生的自我調控策略低於OECD平均值,說明學生還不善於自己選擇、判讀、反思閱讀材料的重點、難 點,自助學習能力還不夠。

  另一方面,PISA數據顯示,在65個國家和地區中,上海學生報告的每周校內上課時間位於第14位,校外上課時間為第9位,校內外上課時間總量位於第 12位。那為什麼中國學生普遍覺得課業負擔偏重?「設計測試方案的專家沒有將家庭因素考慮進去——在中國,家庭是一所更嚴酷的學校,母親是一位更嚴厲的老 師。」俞可說。2009年出爐的《閔行區小學生課業負擔情況調查報告》對課業負擔重的原因分析表明,有22.79%的學生視老師布置的作業數量多、難度 大;78.21%的學生指出,課業負擔重的原因主要在於父母經常加碼。有一所上海學校曾經搞過一項快樂指數調查,樣本數雖然不大,結果卻很有意思:小學生 在學校的幸福指數遠遠超過在家庭的幸福指數。「現在沒有了小升初的考試,壓力都轉嫁到初中,學校慶幸可以把素質教育搞得有聲有色,但學生的負擔並沒有因此 減輕,因為負擔從體系內轉到了體系外。」

  俞可說,在虎媽事件出來之前一年,國外網上就流傳這麼一個帖子,大意是在美國高中,「中國媽媽」成為一個貶義詞,因為她們愛攀比學習成績。「這種中國 母親特有的焦慮是隱含在中國文化基因當中的,比如古有孟母三遷。」現在美國媒體大炒虎媽,一方面是營銷手段,另一方面似乎在安慰美國爸媽:中國父母是這樣 培養子女的,你們願不願意付出這樣的代價換取第一名?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家長成為應試教育的幫凶,總是以比老師更嚴厲的教育者的身份出現在孩子面前。如果能蹲下身來跟孩子一起成長,或許對雙方都有益。」 目前國內一些母親也開始學習西方母親那套相對開明的教育方式,比如有位「番茄媽媽」,堅決不給孩子早教、不讓孩子讀奧數,不擇名校……不過在目前階段, 「番茄媽媽」還是屬於另類,最終還是要被整個文化環境所裹挾、隨大流,除非擁有特殊的社會資本。

  辦特色學校,而不是精英學校

  中國母親的概念中,「重點學校」是個非常有分量的詞。優質教育資源是有限的,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分到一杯羹,給孩子擇校是門技術活。

  我們的擇校標準是選最好的,而不少西方國家的擇校概念是選有特色的,符合自己的個性的。「我認為,應該像發達國家學習怎樣辦特色學校,而不是一味追求 辦精英學校。」俞可說,上海市教委最近責成上海市中小學校長制定課程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很多校長為此動足腦筋,但是,「從校長們最初草擬的方案中,看不出 學校的特色,而我們從旁觀者角度,發現其實很多學校亮點不少,為什麼不把這些亮點放大,發展為自己的特色呢?」

  記者去年在芬蘭訪問期間了解到,他們沒有所謂的「重點學校」、「普通學校」之分。那麼為何這個人口數量約535萬的小國家能屢屢摘得PISA第一呢? 芬蘭人歷來重視教育,平均學習時間比許多國家長,推崇學習知識和技能。學校與學校之間不會做無謂的競賽和排名,同校之內也沒有「好班」和「差班」之分,不 標榜精英培養,強調的是均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整體全面發展。所有評估與考試都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如何自我改進,而不是為了互相比拼。芬蘭教育部國際教育交流署 (CIMO)聯絡官員唐克摩(Juha-Pekka Tahkamaa)接受本刊採訪說,芬蘭學校和家長之間會經常互動,一起找出讓孩子趣味學習的方法。學校老師可以自由設計教學大綱和教育模式,這樣不僅能 激發老師的教學能力,還能迎合學生的需求。

  「有許多人說,中國最大的問題是考試有指揮棒,尤其是高考。我覺得問題不在於高考,而是在於人才評價的單一化,我們只有一個高考;如果對於人才採取多元評價的方式,或許能使中國教育走出應試教育的困境。」俞可表示。

  以芬蘭為例,高等教育學校分為三類:一類是職業學校,相當於我們的中專再高一些;一類是比較專業的應用性大學,拿的也是本科學位,不過技術性和應用性 都比較強;第三類是綜合性大學,基礎研究更多一些。學生在擇校時就會想清楚,喜歡做學術的人才去綜合性大學,如果只是想找工作就會去其他兩類學校。大學的 選擇不代表成績好壞或者是否聰明,只代表職業傾向性。或許這也給我們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一個啟示,特別是,名校不是獨木橋,做一個獨立的對社會有用的人 更重要。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絳紫湮 2011-2-23 01:01
好長呀  有茶嗎 來一杯 慢慢看呀 還好有個沙發
回復 TCM 2011-2-23 01:47
絳紫湮: 好長呀  有茶嗎 來一杯 慢慢看呀 還好有個沙發
有茶 來一杯
回復 絳紫湮 2011-2-23 02:05
TCM: 有茶 來一杯
好呀 謝謝呀 ~~
回復 TCM 2011-2-23 03:27
絳紫湮: 好長呀  有茶嗎 來一杯 慢慢看呀 還好有個沙發
有茶 來一杯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3:3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