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上海在1983 - 震撼記 (二)

作者:樂倫  於 2013-3-7 06:5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魔都紀行|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五)披亞斯公(浦西公寓)

在上海的時候,三天兩頭都要去浦西公寓##室我的岳父岳母家去吃飯。浦西公寓的原名叫做披亞斯公,它的大門入口在蟠龍街上,那是我愛人過去住的地方。當時大陸管老婆叫「愛人」,我起初聽了很不習慣,後來久了也就入鄉隨俗了。

這個##室本來是一戶人家,解放后卻住了四口人家,我愛人家是其中的一戶,四口人住在14平米的房間里有二十多年了。上海人口自1949年的502.92萬人 198271日戶口普查的1185.97萬人,增加了一倍多,但是據說當時新房子蓋的不多,所以還是有房荒的吧。能住在這棟大樓已經是很不錯了。

(上海人口在2010年是23019萬人)

 後面靠北邊的兩間,是我愛人的四姨夫四伯伯與他們四個子女所住的房間。四伯伯,其實是四阿姨,不知是無錫人都叫阿姨為「伯伯」,還是只有我岳母她家的姐妹這樣稱呼?她們家只有有五姐妹,沒有兒子。

這個##室的廚房一隔為二,我岳父岳母與四姨夫四伯伯共用前一半,另外兩家人共用后一半。擠擠巴巴的,卻很熱鬧。唯一的一個廁所,因為下水道不好,馬桶常常噴水,所以我都要到外頭的公廁去上大號。當時我內兄叫那些公廁為「一步樓」,因為上大號小號時,都要要跨上一步。洗澡也沒有熱水,所以都要到澡堂子里去。

浦西公寓這幢大樓呈長方形構造,南 北向較寬。從空中俯瞰,造型如同福建土樓一般,四周圍攏,中間大天井。具有折衷主義風格特徵外部縱向三段式構圖,中部為清水紅磚外牆,底部入口和水平腰線 做古典式裝飾。頂部曾加建兩層,就是造成馬桶經常噴水的原因。

以下是我從新浪網上一篇文章「童年的電影感覺」剽竊下來的,文章的主人對這棟大樓說得太好了,所以借用一下,一定會勾起許多人的回憶:

「內院更像一個大號天井,可以仰視公寓東南西北4個面內部的建築細節,最醒目地是每個單元的垃圾管道,以前還帶焚火爐底座。挑一個樓梯就進入公寓內部,牆壁上是藍白兩色瓷磚,地上濕漉漉的積了水,有人家索性將衣服涼在走廊里,紅色棉毛衫在暗漆漆的走廊里格外醒目。

昔日的浦西公寓自是貼近摩登的,1930年代,上海土地的壟斷程度愈益加深,土地投資利息增加,經營房地產者開始競相興建高樓大廈。一向經營中式里弄房屋的業廣地產公司1931年興建了7層的浦西公寓,當時還有個漂亮的外國名字披亞斯公寓Pearce)。。。。。。

80年代之前,原先天井裡所有的陽台上都嵌滿玻璃地磚,每到華燈出上,天井裡似滿天繁星。不知哪裡的窗戶里總是飄來小提琴或者手風琴聲。完全不管門外的政治氣氛。樓梯道是我總愛走的。因為每每夏天。家家都會打開幽黑的大門。於是每家不同的氣味就會在不同的樓道上彌散。儘管你不會探頭窺探。但那獨特的氣息足以傳達主人的狀態,有的人家氣味里多的是飯菜的香味。有的則是廉價花露水的刺激。也有不知名的香水。每當走道一樓。也是下水道的末端。於是一種腐香會不由分說結束這氣味之旅行。

 這公寓早年多商賈。官宦。靠著樓下西街和百官街的花園,的確算個鬧中取靜的佳處,更早便是日據時期,據我父母說。當年入手時。正當太平洋戰爭結束,日僑紛紛倉惶離開。傢具很多就是那時留下的。現在所看到的白白的最上兩層。都是80年代後期再建。記憶里守衛外百渡橋旁蘇聯使館的武警就曾長期住在這兩層新建部分里。

也許因為公寓獨特的結構和門口周邊建築的協調,這裡經常被選做電影外景。許鞍華的電影《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算是後來,我所知道和經歷過的就有彭小蓮的《假裝沒感覺》、義大利的《太陽帝國》、本土電影《孫中山》應該還有很多。早年羅馬尼亞電影《復仇》中老式電梯槍戰一段,也引起我們這年紀的孩子沒少那公寓的電梯當戰場。因為那電梯同樣是有銅柵欄門的,同樣有玻璃外門的。每到客人上滿。當時開電梯的是個跛腳男青年。總是探頭看看然後費力地回身。關上玻璃門再拉上銅柵欄。最後掰動那園型控制舵。宛如船長一般。記憶里那控制舵也是銅的,雕滿花紋。因為還不夠檔次吧,當時那電梯還沒有提示顯示,於是焦急的孩子總是愛把耳朵貼在玻璃門上,來探聽電梯是否下來~~~~~~~~~~~~~

     這公寓是若從上面往下看。很象個字。早年每條邊都回安置3部電梯,解放后也許因為能源緊張關係。整樓只開靠近大門的左右2部。並每天只啟用一邊。於當時走進大門就會看見天井大門邊一個鐵牌,或指左或指右

文章來源:http://***/s/blog_704b80be0100n4r0.html

話說回來,黃昏時坐在浦西公寓##室西邊的室內,斜陽從窗子曬進來,給沒有暖氣設備的房間增加了一點溫暖,雖然也只是那麼一點兒時光。我當時覺得荒謬的是,中共政府規定長江以南就不允許裝暖氣設施,這真是一刀切的政策決策。上海就剛好在長江南邊,所以上海人和我在那一年的冬天都挨凍著呢。後來我遇到很多北方人,甚至東北人,都說當時到上海出差或學習時,都給凍得要死,還長凍瘡呢。

根據我岳母說,原來這##室的五房一廚,都是分配給我愛人的四姨夫的,這位四姨夫17歲就要「扛槍打鬼子」,北上參加新四軍。後來隨著軍隊回到上海,做了小頭頭,單位里就把這蠻好的浦西公寓##室,分給了他一家。但是當時這個##室還住著另外兩家人,一家夫婦離異,四姨夫可憐那位單身媽媽,就讓她和女兒留下來了。還有一家也找不到地方搬,四姨夫也讓他們留下來了。當時我岳母在北京工作,不適應那兒的氣候,想要回上海。四姨夫幫我岳母找關係,從北京調回了上海,又讓出了中間的一間房給她夫婦和年幼的兒子居住,當時那14平米似乎已經很夠了,後來又生了個我愛人,子女長大以後,那房間就更小的可憐了。可憐四姨夫選了靠裡面北邊的兩間房,冬天特冷,後來又有了四個孩子,住的可是擁擠。

有許多時候,我從美國打電話找愛人,都要打到蟠龍街入口處的門房,然後門房的阿姨再去叫人,要等很久才能和她講上電話。那時怎麼能想象現在,隨時拿起手機就可以講電話的情況。

巧的是,我愛人這個出生與生長的地方,離我出生的地方,只有一路之隔呢。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9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9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6:0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