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是有時效的. 比如一般實用新型專利的有效期是15年. 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有兩個最基本的目的. 一個是保護髮明, 第二個是鼓勵發明.
保護期的時間長短很有關係. 太長是保護過頭而鼓勵不夠. 太短是鼓勵過頭而保護不夠. 保護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鼓勵. 歸根結底就是鼓勵發明和創新.
別老是說來說去就那幾件老掉牙的東西. 看看今天的中國, 大到憲法政黨、小到衣食住行不知道有多少東西是抄襲人家的.
鄧小平先生一舉解決了中國人吃飯的問題, 靠的是兩樣東西. 一是多年科技進步的積累, 二是解決了農業生產的 incentive 問題.
科技和文化事業的進步不能僅僅依靠政府, 更加重要的是要依靠市場經濟這隻看不見的手.
要解決科技和文化事業的進步問題、建立創新型經濟, 首先還是要解決 incentive 的問題, 就是說要解決保護知識產權的問題.
中國的軟體行業的相對落後就是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做得不夠.
當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經濟和文化產品實力相對落後很多的時候, 這個階段消化和吸收是快速發展的主要手段. 保護知識產權就可能阻隘快速吸收.
但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時, 創新和建立品牌經濟就是進一步發展經濟的主要手段, 這個時候就是要開始重視保護知識產權.
在具體的政策上的拐點就是由經濟規模所決定的.
當經濟規模相對比較小的時候, incentive 問題就比較難以解決. 只有當國內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的規模時, 這個問題才有可能有效解決.
如果說解決糧食生產的問題依靠的是科技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那麼解決科技文化進步的問題依靠的就是規模經濟和保護知識產權--即保護創新的積極性.
筆者的博客裡面有一篇文章 <<規模才能出科技>> 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是個大國, 大國就是大市場, 就有其天生的優勢.
僅以汽車工業為例, 如果國內汽車市場的容量達到500萬輛的年銷售規模, 而且這樣的規模是通過為數不多的幾個企業生產出來的,
假如企業從每一輛車中提取1000園用於研究與開發, 這樣光汽車行業每年就會有近7億美元的研發投入, 用這筆錢可以聘請到全世界最好的設計師, 買到最好的設備.
筆者服務的一家全美通信服務公司, 該公司擁有近5千萬客戶, 也就是說每月要製作近5千萬份帳單. 國內對此類問題的處理, 往往分佈到各個地區各個部門去分散處理,
因而效率低且成本高. 這家通信公司不僅統一處理所有的帳單, 而且外包給一家專門印刷此類帳單的公司.
這家外包公司要處理若干客戶如此巨大數量的帳單就必須採用專用設備和技術. 傳輸和存儲客戶帳單有關的技術和安全問題都會帶來市場需求. 這就是規模出科技的道理.
我想多數人對規模出效益都不會有異議. 問題的另一方面是規模才能出科技. 對這一點, 許多人並沒有比較深的認識.
所以說西方人講中國威脅論, 從經濟和科技發展的角度看是有道理的. 只是我們自己還沒有充分認識到我們的長處.
以中國這樣的人口和經濟規模, 從長遠的看, 成為科技和文化輸出大國僅僅是個時間問題. 因為科技和文化的創新是一次性投入無數次收益. 這樣經濟規模越大,
單位產品或單位 GDP 的創新成本就比別的國家要低很多. 在這個意義上是相對不平等的競爭.
儘管中國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啟動相對滯后, 但是只要政府、立法和執法機構能夠從現在開始真正重視這個問題, 應該說為時尚不晚.
中國進一步的發展取決於兩個關鍵問題能否有效解決. 一是完善法制, 建立相對公平的市場經濟以及一個和諧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 再一個就是科技和文化的進步.
特別是文化事業的發展將會為經濟和科技進步提供持續和長遠的發展動力. 後者的解決, 關鍵就是要充分認識到保護知識產權和保護創新的戰略意義.
建議國內的大學無論文理專業, 都應該開設專利、商標和版權相關法律的必修課程. 同時增設有關發明創新的選修課, 全社會一起努力向新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
國人在市場經濟中的時間並不長. 真正的"經濟"頭腦並不多. 還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 認真學習和了解西方經過幾百年發展起來的市場經濟體系.
這種學習不僅僅能夠有助於推動國家政策的進步, 而且也會有助於個人職業長遠規劃、個人的投資理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