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復活節臨近了,迎春花兒,母雞與雞蛋造型的擺設提上議程,門前廳里花園內將隨處可見應節的飾品,德國人注重這些,尤其傳統之人,把這些細節看得比命還重。這樣代表一個人有沒有原則與季節性概念,同時提醒著外來人入鄉隨俗,遵循照守著他們的節慶行動,否之跟隨不上潮流,確切點這可能就是主流。
三個多月前,門口圈起的聖誕樹松樹圈環繞拱形門一周而下,這是為小兒周歲時我手工紮實的「常青樹」。用一條一條的樹枝麻繩定型再一把一把聖誕樹松樹杈用繩子纏繞,再把這個大綠拱門固定在紅磚頭的門臂上,上面掛了汽球花結小飾品和應聖誕節的紅黃藍白綵球等,看上去很漂亮。加上大門口的幾簇汽球和門前白柵欄上的幾串汽球,很有生日的喜慶同時迎接聖誕節,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上門都說不錯,誇我功勞不小,我這可是費心做的。
生日早過了,「綠拱門」上的玻璃綵球也卸了,不卸總有人會說:「聖誕節完了,這些飾品該收起來了;還有客廳的汽球該取下,哪有天天過節過生日的氣氛...」
聖誕節前後有吃核桃榛子花生的習慣,當然現在還在吃花生,想吃就買點,這裡說的都是帶殼的堅果類。尤其是核桃,僅在聖誕節前後吃,節去核桃在,幾次人相見,有人開腔了:「這東西不能吃了,過季節的東西該扔就扔,」一副不滿。
一次,一中國姐妹的一家上門來玩,他們想嘗試自產核桃,那時是2月份,天還很冷。我說起這核桃「遭遇」「不盡人意」,她出了個主意:「人家來時,你把它們藏起來不就行了,這麼大地兒還怕藏不了幾個核桃?」藏得了一時藏不了一世呢,一進一出弄得像防賊似的。
被子有聖誕老人聖誕樹和麋鹿圖案的,平日的冬季里使用,有人見了又發話:「現在又不是過聖誕節,怎麼蓋這個被子呀?(意即:亂了套了)...」
客廳有一盆景,起死回生又進展不明的樣子,見春天抽出幾個綠芽秋冬掉葉,等等看有沒有轉機,澆水施肥換土,擺在客廳的一角,大窗戶前...有人來了,隔三差五來的,說了幾遍:「這樹活不了了,扔了算了」。我回答說:「等等吧,又沒佔多少地,有它不算多呢。」下次人再來,又開話了:「這盆樹怎麼樣都得扔了,有點礙眼呢(眼不見為凈意思)」,話者面無表情。原來先前的是「好言相勸」,如今人家付諸於行動,在一個我們一家五口度假一周后歸家的一天,發現那棵樹不見了,扔了!
太多太多,舉不勝舉...
這不,今天傍晚大兒同學他媽來接兒回家,她一進門就朝我嚷嚷:「xxx,現在春天了,你怎麼還不把門口這綠拱門拆下啊?聖誕節早沒影兒了呀。」「這個不用拆,以後還可以用的,你可知道我扎這個樹圈有多難,聖誕節那些掛飾我早取下了呀...」我如實回應她。「那也不行啊,這與季節不符,還是拆了吧,準備復活節的東西,春天的花兒...」「花兒我有種啊,今天剛種下一些呢,在門口木槽里沒瞧見嗎?」我說著,估計她也沒細聽。「這樣可不行,拆了最好了,」她表面帶著笑繼續意見。「我知道對於德國人這些事兒很嚴重,我無所謂的。」心想:這麼個綠樹圈非得與聖誕節掛鉤嗎?她顯然聽出了我的弦外之音,她低頭收起一絲笑不再回復,進入客廳呼喚她兒,與坐在地上的小兒逗樂,緩解僵局...
文中的「來人」為親近之人,不是孩他爸,他沒那麼一根筋,偶爾也會,合理利用。
最後這位是朋友,很傳統的德國婦女,常見的「一根筋」。遇到小事與這「來人」常會大呼小叫的「一根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