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校園的人文景觀,基本不具有可圈可點的個性。如果勉強說有個性,那麼,無個性即其個性。從中感受不到對世俗的超越、對真理的敬畏、對權勢的俯視以及對「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嚮往。一句話:乏味!
如今的大學又忙著開學了,新生們大多懷著一縷魂牽夢繞的心情,來這邊追尋自己的理想人生。我也曾借講演之機,日前轉了南北若干所大學。雖說自己算是大學中人——新生們得沖我叫老師——對大學大體了解,但遊走之間,我還是不由心生感慨:吾國的大學校園真是乏味!
所以乏味,蓋因缺乏個性。倒不是校園的自然景觀缺乏個性。經緯度不同,氣候不同,水土不同,自然景觀自然因校而異:或雪松巍巍或翠柳依依,或白楊挺拔或梧桐婆娑,或玉蘭蔽日或紫薇迎風,或一池荷花或半畝幽蘭,無不各呈風姿,各具品格,各有千秋。我這裡所說的缺乏個性,主要指人文景觀。
君不見,地無分經緯,格無分高低,史無分長短,只要跨進大陸的一所大學校園,相同的場景便撲面而來:歡迎省部市甚至區縣領導光臨我校視察的紅色橫幅,「迎評促建」(迎接本科教學評估促進學科建設)之類的醒目標語,展示本校豐碩成果和近況的玻璃櫥窗……不僅內容大同小異,就連尺寸、樣式和色調等外觀也如盜版一般難分彼此。請別誤會,我不是說必須把各級領導晾在一邊不理不睬,必須對教學評估置若罔聞或嗤之以鼻,必須把本校成果打入冷宮秘不示人。問題是,舉凡學校盡皆如法炮製,豈不全然沒了個性沒了分別,存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也許有人看了笑逐顏開手舞足蹈,反正鄙人看了真真覺得乏味。
可我又不甘心如此乏味下去。心想,以中國之大人口之眾大學之多,總該多少存在個性才是。於是,入住南方一所大學時,我早早起床,滿校園尋找緩解乏味的個性。這是一所躋身於「211工程」(211者,21世紀100所大學之謂也)的百年老校,歷史上曾以鮮明的個性名聞遐邇,而今情況別無兩樣,同樣的橫幅,同樣的標語,同樣的櫥窗。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用橫幅強調校外領導還嫌不夠,又用櫥窗強調校內領導。但見一排櫥窗連續貼滿表揚優秀教師的彩色放大照片,而照片下端無一例外是「校領導為××學院優秀教師頒獎」字樣。足足40幅,幅幅如此。也就是說,「校領導」出現了40次,單單不見各位「優秀教師」的姓名。
學校在本質上是知識共同體,又不是政府機關,有必要如此不厭其煩地彰顯「領導」嗎?不言而喻,有「領導」便有「被領導」。那麼「被領導」是誰呢?無非是包括「優秀教師」在內的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們。領導治人,被領導即教師們治於人,高下立見,尊卑分明,一點兒都不含糊,全然不得混淆。嘿嘿,我的大學,我們的大學,中國的大學!我不由從心底泛起一股悲涼。評估評估,這個怎麼不評估?
「被領導」的痛苦還不僅僅於此。如果諸位到如今還能見到一大幫子包括教授在內的大學老師,不務自己的正業,卻煞有介事地圍坐在一圈側耳傾聽一個人念報紙這樣的場景,會作何感想呢?肅然起敬,忍俊不禁,莫名驚詫,還是習以為常?作為其中的一員,反正我感到的更是一種悲涼——政治本身不是問題,學習更是好事,但問題是該不該認真考慮學習的方法和形式?!而作為在學習上應該引風氣之先的大學校園,卻墨守成規,寧願做「沉默的多數」,不知道會不會讓入學的新生最終感到失望?!
中國大學校園的人文景觀,基本不具有可圈可點的個性。如果勉強說有個性,那麼,無個性即其個性。從中感受不到對世俗的超越、對真理的敬畏、對權勢的俯視以及對「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嚮往。一句話:乏味!前幾天看電視,看見溫家寶總理在「同濟百年」校慶上講演,語重心長地勉勵大學生「做仰望星空的人」。「做仰望星空的人」,講得多好啊!聽得我心悅誠服,差點兒拍手稱快,姑且仰望天花板靜思良久。是啊,只有大家爭相仰望星空,而不一味察言觀色仰人鼻息見風使舵,不只看鼻尖和腳下,那個民族才真正站得起來,才有激動人心的明天。
同樣作為校園的人文景觀,據說外國的大學就不乏味,就有個性。例如美國,一篇博文說哈佛大學的老先生都像小學生一樣斜挎著鼓鼓囊囊的書包,耶魯大學的人走路慢慢悠悠十足一副貴族派頭,而斯坦福大學的師生則頭戴鋼盔來去匆匆彰顯其駐地矽谷的性格。而在普林斯頓大學校園裡散步,一不小心就會碰到諾貝爾獎得主。而走遍中國所有大學也遇不到一位,碰到的只有「領導」,只有橫幅、標語、櫥窗。什麼是差距?這就是差距!這才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