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不是學經濟的,偶爾看個經濟新聞,卻會順著自己不規則的思路瞎想一氣。
今晚飯桌上,我因大學時期站著吃飯留下來的狼吞虎咽的毛病,又是第一個完成任務。隨手翻翻新到的商業周刊,讀到一塊豆腐乾大的圖表,是說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美國每次出現失業率上升后,恢復到原有的就業率所需的時間都逐次延長。七十年代初那次,用了六個月左右恢復,而零一年則用了近四十個月。
看了這張圖,立即讓思想漫遊起來,並即時向老公發布蒲氏理論:
-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生產力與過去相比已經有很大提高。維持基本生存所需投入的勞動力已經大大降低了。因此社會總體剩餘勞動力會富餘許多,導致恢復就業率的艱難。
老公對此理論,基本贊同。受到鼓勵,俺進一步發揮:
- 況且,現在有很多的工作崗位,或工作內容已經不再產生價值,卻反而耗費資源,耗費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
結論:
- 因此要讓人人有事做,則需減少人均工作時間。(不是什麼新鮮的結論,但又重新「推導」了一遍,還是蠻有成就感)
聽到這個結論,身為「工作狂」的老公不爽了:那麼不工作的時間就更要消費了,更要消耗社會資源。俺當時覺得他說得也對(當然,現在醒悟過來,他多出來的不工作時間,肯定多用看書來打發,不耗費太多資源的)。
探討一番覺得:多餘的勞動力該用於發展文化藝術事業。可是,每當遇到經濟蕭條,文化和藝術方面是最先受到衝擊的部分吧,因為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嘛。這是不是很矛盾?
俺繼續奇談怪論:社會的貧富分化是文化藝術發展的土壤。老公駁:那是老皇曆了。嘿嘿,也許他說得對,我們可以用富裕時間,玩點手工製作嘛。
亂想這番以後,可以拜讀一下那篇關於就業市場恢復時間的文章了,看看是否有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