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小小衲 舊話新語(二)龜雖壽

作者:light12  於 2010-12-31 16:2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時間: 12 27 2010 22:59   


作者:小小衲 在 蘆笛自治區 發貼, 來自 海納百川

神龜雖壽,猷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也是個老生常談,說的是1800年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魏武王曹操先生通過細緻的觀察,得出了如下兩個結論:(1)凡是生物都要經歷衰老最後死亡的過程;(2)冷血動物(神龜和騰蛇)比哺乳動物(老驥和烈士)壽命要長,衰老要慢;並為今後的研究指出了方向和憧憬:「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 雖然長生不死是不可能的,但是好好保養則可以減緩衰老,延長壽命。

魏武王的觀察和結論基本上沒有錯。大致說來,絕大多數生物都要經歷衰老,雖然在某些生物體內(比如某些海洋動物)觀察不到衰老過程(這些動物死亡完全出於外界因素)。某種水母到一定年齡甚至可以返老還童,然後再老化,再還童,循環反覆,似無窮盡。至於這種水母為什麼還沒有蔓延全球,替代人類,我也不知道原因。

衰老學,在當今生物學界,可能是僅次於免疫學的熱門學科,每年有上億的資金投入,十幾個專門期刊。在這個學科里,以英國Kirkwood和本區小衲網友為首所進行宏觀研究,與Blackburn(去年諾獎得主)和本區金嗩吶網友為首的科學家所進行的微觀研究,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兩個學派攜手共進,精誠合作,正朝著魏武王指出的方向從勝利走向勝利。

請注意,同志們,我這裡說的不是「整體論 v.s. 還原論」,而是「宏觀研究 v.s. 微觀研究」。蓋我說了一萬次了(百年之後還要刻在墓誌銘上)「科學活動都是還原論的,不存在『非還原論'的科學」。但是,同是還原論,同是實證/分析/邏輯,還有著眼點的不同。現如今的生物學是微觀研究的天下。金老在系列大作中已經指出了這種研究的局限性。是英雄,所見當然要略同,所以我在前年的帖子中也表達了和金老相似的觀點:(他們的分析式思維,和我們的捆綁式思維 之(四))

1。 對很多系統來說,你不知道要往下分析到哪一層次,才能對整個系統有個清醒的認識。
2。 對很多系統來說,你知道要分析到哪一個層次,但是技術上做不到,不允許。
3。對絕大多數的複雜系統,即使你能清楚地知道每一個TNND 最細小的元素的最精確的行為, 你還是搞不定整個系統的行為。 為什麼? 混沌,非線性,蝴蝶效應,「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湧現「。。。。。

如今兩年過去了,我兒子都快能打醬油了,我上面的那點小見識如果沒有一點點新意,沒有一點點發展,也不好意思再撰文讓諸如北徙,學徒,老齊,阿越這種眼光銳利者來恥笑。(我大叔經常恥笑我的,但對他的嘲笑我倒不在乎。)所以今天自己反駁自己一下,再獻點新鮮貨色。

對於第一條,科學的精神本來就是要往下不停地探知,本來就沒有個頭,所以,這一條對基礎科學來說不是一個問題,雖然對很多實用科學,工程學來說,探求到了某一個層次就必須打住。金老所假設的「原子生物學」雖然在實用上沒有什麼價值,但是對於基礎科學來說,對於增長人類的見識還是有用的。

對於第二條,我上星期在《蝸牛的殼》中說了,隨著技術的發展,也將不成為問題。

對於第三條,其實,也還是個技術的問題。如阿越不斷強調的,隨著大型計算機的發展,隨著數學本身的發展,如果知道了每一個TNND 最細小的元素的最精確的行為,是很有可能在一定精度上預測整個系統的行為的。

所以,我今天要講的是第四條。在第四條里,我首先假設整個系統都不存在混沌,非線性,蝴蝶效應,「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湧現「,這些東東,然後闡明,即使不存在這些東東,微觀研究也不能代替宏觀研究。至於這第四條的具體表述,等我在這個帖子的結尾再闡述。

OK,現在回過頭來說衰老。

衰老的微觀研究所取得的巨大勝利是舉世矚目的。去年的諾貝爾獎就給了TNND熊的什麼端粒酶。這些人的著眼點在於,這個這個這個,比如,基因,yeah,看看百歲人瑞的基因表達與常人有什麼不同,在果蠅,線蟲,酵母菌裡面敲掉幾個基因,看看壽命會如何變化。在這方面,我不得不服現代的技術和這些人的成就。(其實他們所搞的,大部分都屬於金老所定義的系統生物學,而不是我和老注心目中的系統生物學)。我隔壁實驗室的一個大牛專門研究猶太百年人瑞的基因,而他確實也發現了人瑞和凡人之不同,紐約時報,甚至連國內的中文媒體都有報道,他自己認為他獲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又給金老的單子上添一新例)。在果蠅,線蟲這些生物里,這些人也確實製造出了一系列長壽變異。再比如什麼分子通路,調節個胰島素啊,細胞因子啊,也確實發現一些衰老的機制。我去年曾說過蟻后與工蟻的壽命不同,今年人家就發現,這個不同很有可能是因為胰島素和生長因子的通路不同所引起的。不得不服。這個么廝么廝端粒酶則是衰老微觀研究的最高最活的頂峰。端粒酶是合成端粒的。端粒這個東東在DNA上,細胞每分裂一次,這個東東就短一點,短到一定程度,細胞就不能再分裂,也就到壽了。人們認為這就是衰老的原因。最近,美國的科學家在老鼠的端粒上作了些手腳,結果使年老德衰的老鼠又重新煥發了第二春,不僅談了戀愛,而且懷胎生子。文章發表在上個月的Science上。

但是,但是,但是,微觀研究卻不能,永遠不能,解釋和解決很多關於衰老的基本問題和實用問題。舉幾個例子:

1。生物為什麼會衰老?衰老顯然是不利於生物個體的,那麼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選擇機製為什麼沒有把「衰老的因素」給淘汰掉?

既然有些生物不衰老,就說明衰老不是不可避免的,那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動物衰老?為什麼這些基因也好,細胞因子也好,要以這種方式表達,要以這種方式工作,以至於生物不得不衰老?

2。為什麼有的動物衰老的快,有的動物衰老的慢?為什麼老鼠只能活2-3年,而狗可以活20年左右,而大象可以活7,80年?同樣的細胞,比如血紅細胞,一模一樣的結構,一模一樣的功能,為什麼在老鼠身體里活的時間就短,而在大象身體里活的時間就長?(數據在我辦公室的電腦里,今天下大雪就沒去辦公室,改天補上。)

3。為什麼在實驗室里製造出來的,由於基因變異而長壽的,果蠅,線蟲,這些東東總有各種各樣的缺陷,比如無法生殖,無法生長。多子多福,福既然和子的數量成正比,那不能生兒子,活那麼長還有什麼意思?

4。同一個物種,同樣的體重,同樣的食物,為什麼生活在某些地區的衰老的慢,而生活在某些地區的衰老的就慢?

(注意,我這裡說的還不是什麼飲食習慣啊,生活作息規律啊,鍛煉身體啊,抽煙喝酒啊,社交活動啊,這種在人類社會活動中,個體的差別對壽命的影響。(我猜金老會往這方面想,所以先提出來)。對於這種因素,則更需要宏觀的研究。這裡姑且不論這些個體生活習慣上的差異所帶來的衰老上的差異。我只說非人類的動物界的事兒。)

這些問題,有些要求宏觀的研究,有些要求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研究,但是無一例外,都要求先從宏觀入手。即使不存在什麼混沌,湧現,非線性,單純的微觀研究也無法解釋這些問題。

感謝從宏觀著眼的先賢們和如小衲我這樣的後輩們的努力,以及從微觀著眼的科學家的竭誠合作,這些問題很多都已經有了答案,很多有了一部分答案。

正是,人生百年,白駒過隙,我還沒敲幾個字,老婆就叫吃飯好幾遍了,所以,且聽下回分解吧。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4:2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