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小小衲 舊話新語(一):蝸牛的殼

作者:light12  於 2010-12-31 16:2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8評論

[複製鏈接]
 
 

時間:12 20  2010 20:40   


作者:小小衲 在 蘆笛自治區 發貼, 來自 海納百川

金老說:還原論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還原論是萬萬不能的。這話我非常同意。只不過我強調的前半句,而金老強調的是後半句。其實我重複了幾十遍:現而今,如果有人還否定還原論,腦子肯定是被驢踢過。所以,我以及註冊與金老所爭論的關鍵,並不是「要不要還原論」,而是「從何入手,從哪個方向入手」。

很多支持還原論的人在辯論的時候都強調,不是一味的還原,還原之後還要綜合。其實真正的還原論(西方的科學家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使用的還原論),本身就包含了綜合。西方科學本身就是在分解/拆開/研究了之後,再融合,再綜合,這一個過程中發展的。

但是,我要強調的是,因為所感興趣的問題不同,所研究的系統不同,在很多時候,把東西拆散了進行研究以後,不可能把關於各個部分的知識再綜合起來得到關於整個系統的知識。所以,在很多情況下,從一開始就要從整體入手,忽略細節,在對整體有一定理解以後,再往下深入到細節。

金老認為所謂「自上而下實際上說的是形象思維、直覺判斷在科學中的作用。「

這是大大誤解了。一般的複雜系統都有由上而下的很多層面。我這裡說的「自上而下」,指的是從哪個層面開始進行研究。而這個研究,按老唐和阿越(這兩人真是好朋友)的說法,也是實證的,也是還原/分析/邏輯的。

這裡強調兩點:第一,這裡的討論沒有玄學的空間(雖然我不否認玄學,但是這裡不討論它。)。第二,雖然直覺判斷在科學研究中是很重要的,但是這些和我要談的問題一點點關係都沒有。我對「直覺判斷/形象思維「 沒有任何想法,沒有任何心得,沒有任何見解,也不發表任何言論。

從整體自上而下地入手,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由於技術(或資源,比如研究經費)的限制,或實用的目的。

技術的限制就是說黑箱理論。既然打不開箱子,也就只好從整體入手,而忽略箱子里的細節。 批判整體論的人們,尤其是批判中國古代思維(尤其是中醫)的人們,在這個問題上已經說得很多了。僅就這一點來說,我並不反對這些人的批駁。中醫中的很多理論,確實是在技術很落後的情況下,根據直覺/猜測發展而來的。

實用的目的,也比較好理解。開車的,不需要知道汽車的各個部件是如何運轉的。

註冊曾舉過幾個相反的,「自下而上「的例子:1.發現細菌是致病的原因,就認為殺滅細菌就可以治癒疾病。2.發現激素有抑制炎症的作用,就廣泛使用激素來應對各種複雜的炎症反應。3.發現某種基因片段植入后可以抑制癌細胞,就對基因療法治癒癌症充滿幻想。他舉這幾個例子是想說明,在醫學中,很多情況下,應該使用自上而下的,從整體入手的思維。實際上這也是出於實用的目的。

老唐和南無在隔壁與註冊辯論,其實他們倆的論點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中醫是糊塗醫治糊塗病。病,確實能夠治好,但是並不明白是如何治的,病的機理,葯的機理,根本都沒搞清楚。 他們說的,我也不完全反對,但是也不完全同意。不過與老唐辯論的任務就交給註冊,他畢竟是學醫的。我在這裡就不多嘴了。

總之,出於上面這兩個原因而從整體出發「由上而下」的研究,不是我在這裡要談的。因為(1)隨著技術的發展,很多黑箱理論會被拋棄,很多黑箱會被打開;(2)我不搞實用科學,比如醫學,或某些工程學,比如吹肥皂盒子。(少正卯網友太幽默了,我一想起來就想笑)。

我要說的是第二種情況:在基礎科學研究當中,完全沒有實用的目的,也完全沒有技術(或資源,比如研究經費)的限制,完全是出自「理解機制」這個目的,而不得不「從整體出發,自上而下」進行研究。

以前舉過幾個例子,但是現在看來,都不是很恰當,或者不是很容易理解。 剛才想了兩個好例子,應該能夠說明問題。 

第一個例子:蝸牛的殼。

生態學家們發現,來自不同環境的同一種蝸牛的殼有不同的厚度和硬度。生活在某一種環境下的蝸牛,普遍/平均比生活在另一種環境的蝸牛的殼更厚,也更硬。即使它們的食物相同,殼的厚度還是不同。這種情況,在很多種子的殼,甲殼蟲的殼中也有體現。

分子/細胞生物學(典型的自下而上的科學)是如何研究這個問題的呢?從分子,細胞出發,研究內分泌的機制,研究蛋白質的合成,研究各種化學成分,研究物理-化學反應過程。現在是基因時代,所以還要研究不同殼厚的蝸牛中的不同的基因表達。

這個方法有沒有成績?當然有。分子/細胞生物家找到了很多分子/細胞/基因/信號通路等等這個層面的原因,來解釋為什麼殼的厚度會有不同。

但是,正如著名的生態進化學家D.S.Wilson(這個威爾遜在紐約大學石溪分校,不是我以前提到過的哈佛大學的威爾遜,那個是E.O.Wilson)所說:這些因素只是permit蝸牛可以有厚度不同的殼,但這些因素不是cause 蝸牛殼厚度不同的原因。(Permit和cause這兩個詞是他用的,不是我用的)。 即使把這些東西都搞清楚了,也只能解釋為什麼蝸牛「可以」有不同的殼,但解釋不了為什麼這些基因必須要這樣表達,這些蛋白必須要這樣摺疊,這些通路的形式必須是這樣的,這些化學反應必須有這樣的速率。也就是說,即使把這些東西都搞清楚了,也只能回答how的問題,卻回答不了why的問題。

要真正回答「為什麼/why「,就必須運用整體的眼光,用整體的辦法(這也是威爾遜的原詞)把蝸牛/種子/甲殼蟲/放到它們所生存的環境中,放到它們和其他物種的相互作用,這樣一種更高的,宏觀的層面去考察。

在這樣一個層面,人們發現,厚殼的蝸牛都是來自捕食者眾多,或者捕食者有尖利的爪喙這種環境。所以,自然選擇就起作用了。殼薄的蝸牛抵擋不住捕食者的堅牙利齒,善良溫柔的中國人民抵擋不住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能夠生存下來的都是厚殼的蝸牛。一代一代下來,這堅牙利齒就把厚殼的蝸牛「選擇」出來了。種子和甲殼蟲的道理也是一樣。

我說起來很簡單,但是要真正考察蝸牛生存的整體環境,要考察蝸牛與其他物種的相互作用,也必須付出艱苦的勞動,細緻的觀察,也離不開還原/分析/邏輯,並不是某個網友昨天所說,耍小聰明就可以的。 

我講這個事兒,講的就是一個道理,科學研究離不開還原/分析/邏輯/艱苦的勞動,同時,由於所感興趣的問題不同,研究的方向,出發點,入手點也不同。

我以前說過,分子/細胞/基因/信號通路等等這個層面的東西,就像是孟姜女她老公,是修長城的,是具體執行命令的,具體執行計劃的。而制定計劃,發出命令的是秦始皇,是蒙天放,是更高層面的因素,有時候是生物個體,有時候是其生存的小環境,有時候是大的生物圈。

如果想知道,命令是如何執行的,計劃是如何實現的,那麼就需要考察分子/細胞/基因/信號通路等等這個層面的東西。

如果想知道,為什麼命令會這樣發出,為什麼要制定這樣的計劃,就需要從整體,從上往下入手。

下一個例子講衰老,這是一個我做了快兩年的題目。這個課題不像蝸牛的殼那麼簡單容易,更不容易耍小聰明。在這個課題上,由英國的Kirkwood為首的科學家進行的,由上而下的整體觀的研究,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在很多國際會議上,完全可以與那些搞基因的,搞分子細胞的人分庭抗禮。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8 個評論)

回復 Giada 2011-1-2 12:54
你能不能改改路數,哪天ZT一段短的?
回復 light12 2011-1-2 17:43
Giada: 你能不能改改路數,哪天ZT一段短的?
自然科學的人也要吃飯?
回復 Giada 2011-1-4 12:20
light12: 自然科學的人也要吃飯?
原來學自然科學的人靠吹牛皮過日子?
回復 light12 2011-1-4 13:47
Giada: 原來學自然科學的人靠吹牛皮過日子?
靠吹牛皮過日子比比皆是
回復 Giada 2011-1-4 13:50
light12: 靠吹牛皮過日子比比皆是
在自然科學領域裡就人人都是了?
回復 light12 2011-1-4 14:01
Giada: 在自然科學領域裡就人人都是了?
我不懂人家講的,看著高興
回復 Giada 2011-1-4 14:04
light12: 我不懂人家講的,看著高興
是呢,看著高興,越長越高興,就扳過來了。
回復 light12 2011-1-4 14:07
Giada: 是呢,看著高興,越長越高興,就扳過來了。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7:3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