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金嗩吶 中華文明陰柔屬性芻議(4)

作者:light12  於 2010-12-6 21:2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3評論

時間: 12 06 2010 07:30  

作者:金嗩吶 在 蘆笛自治區 發貼, 來自 海納百川

 

中華文明陰柔屬性芻議(4)


金嗩吶


由於中國人用整體思維研究問題,缺少把分解問題的意願、能力、技巧,並且常常用辯證思維來討論問題,而不是像西方那樣用邏輯思維或者分析思維來研究問題,所以根本無法對研究對象做出深刻、細緻的分析,還笑話人家「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面東而立不見西牆」。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遠程作用力,卻不善於進行更細緻的區分與分類,也就不可能產生電磁學、量子力學等新的學科,更談不到更專註更深入地研究,搞出什麼工業革命來。所以,中國古人觀察到的現象並不少(這當然跟人多、歷史悠久有關),給世界留下了一堆「胚胎」和「萌芽」。比如說,不吃蔬菜會引起下肢皮膚和齦黏膜出血,利用新鮮蔬菜、水果可以防治,這在古代世界各國都有類似的報道。只不過西方稱為「壞血病」,中醫稱為「青腿牙疳」,而且中國比西方發現時間要早得多(到底早多少年沒查過,怎麼也得上千年吧)。如果不用分析思維的方法,把水果蔬菜成分拆分,不可能弄清是否維生素C在發揮作用,更談不到找出維生素C的作用機制和它的其他作用。永遠只會在「肉生火、魚生痰,水果蔬菜保平安」的圈子裡打轉。

同樣,在文學領域,也可看出中外思維特點的差別。我認為中國人的形象思維能力、感覺細膩程度、觀察事物敏銳程度,並不比西方差。如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想象的飛越奇特,感情的細膩豐富,行文的壯美飄逸,情致的滋潤曠達,絲毫不遜於洋鬼子。論誇張,咱有「白髮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論想象力,咱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鯤鵬怒而飛南海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再怎麼誇張,再怎麼聯想,再怎麼「汪洋恣肆」,大概也不過如此了吧?再不服氣咱還有偉大領袖的革命浪漫主義《蝶戀花•答李淑一》(附2):你死老公我失孩子他媽,兩人私奔月宮去泡酒吧;吳剛調酒花香四溢,嫦娥艷舞賽過霹靂嬌娃……(此處老金將「驕楊」翻譯為「孩子他媽」而不是「妻子」,自認為極為準確,因毛主席在楊開慧壯烈犧牲前一年已與「永新才女」賀子珍結婚,「驕楊」早已不驕。這不是什麼野史傳說,而是黨史記載。毛主席原詩是: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

可寫小說咱就比洋鬼子差些了,人物形象塑造、內心世界刻畫單薄不說,敘事結構也是一種標準的線性結構,完全按時間順序鋪開。若需要在另開一線敘事,就得在開始時特別聲明:「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按下此事暫且不陳,且說……」;而西方小說往往是多條線索同時發展,並且是相互交織,倒敘插敘意識流一起上陣,形成一種蛛網式的密集結構。全方位比較,咱那些章回小說和西方小說比較起來略顯原始和幼稚。如果說古代小說寫法落後是因為古人以熟讀四書五經為榮,小說被看作「小技」、「末流」,為文人雅士所不齒所致。那麼五四新文化運動也過了快一百年了,現在好像還是不行。而科幻、推理小說更是弱項(謀略作品倒是強項),「中國為什麼至今還沒有真正的推理小說?」,多年來一直是作協的研究課題,至今還沒有攻克。中國會出凡爾納這樣的作家么?會有福爾摩斯系列和克里斯蒂系列這樣的推理小說么?恐怕連想都不要想。

繪畫也是一樣。西方(現代中國)畫人物,要先練習局部素描,先學會畫鼻子眼睛嘴巴,再學畫頭像,手足四肢軀幹,把這些都掌握了,最後才能拼出全身來。比如畫一個「桌子上的蘋果」,一定是把畫蘋果、盤子、桌子這些基本功都掌握了,才能去碰這個題材。而傳統的中國畫法不是這樣,畫家通過遊山玩水,腦子裡留下了各種「意象」。所以碰到需要歌頌盛世或者慈善義賣的時候,各種「意象」呼之欲出,不用什麼實物或照片,眼前無山胸中有山,眼前無水胸中有水,當場「潑墨」,幾十分鐘甚至十幾分鐘搞定。徐悲鴻、林風眠、吳作人到法國實際上就是學素描、寫生這一套基本功去了。所以和他們的前輩比起來,藝術水平高低先不說,至少是能畫的比較「像」了,畫個人物最起碼知道畫的是誰。

老陳希望我多舉醫學的例子,這裡面科舉的例子可是太多了。比如說中醫的「心主神志」,古人這種觀察結論當然不錯,在那個年代甚至可以稱得上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嚴重心律失常時會意識喪失(心源性腦缺血綜合征,cardiogenic syncope)、心力衰竭時會出現瀕死感、恐懼感。今天如果要進行這個「中西醫結合課題」的研究,只有用分析思維的方法,把「神志」也就是神經系統進行分解,再把「主」也就是神經體液傳導通路進行分解,看看心臟不同病變時腦組織的不同區域出現什麼生化學、電生理學和形態學的改變。如果這樣做,顯然就不是在「傳統中醫理論和方法指導下」的研究,不過在前言和討論中提幾句「傳統中醫認為」,以示和中醫有關而已。如果繼續用「傳統中醫理論和方法」,則只能是像古人那樣坐而論道,這時候你就會發現,你能想到的、能說的,兩千年下來已經讓古人說得差不多了,無非是套用時下流行的名詞術語忽悠一番,根本說不出任何新意來。這就如同切脈,按中醫教科書說法,脈象有十二種,這是幾千年來無數人摸出來的結果,你再怎麼摸也就是也就是這樣了,我就不信你還能摸出新的脈象來?

所以,如果讓我說古代「科學」有什麼特點,借用前賢的話說就是兩條:
1、「空間上不能推廣發達,時間上不能繼續進步」(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附1)
2、「一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技藝傳統」(顧准《顧准文集》附2)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缺乏分析思維和邏輯推理的方法。中國古代「科學」是整體科學、形象思維和直覺判斷的產物。所以,中醫作為一種古代「科學」,只能繼承不能發展。當然,局部的變化還是可能的。就拿中藥來說,葯碾子可以換成電動粉碎機,古有唐代孫思邈「生脈散」,今有浙江中醫藥研究院原院長,研究員潘澄濂老中醫定方「黃芪生脈飲」,客觀說,效果可能更好。但中醫組方的基本原則如「理法方葯,性味歸經,升降沉浮,君臣佐使」都不能發展,一發展就不是中醫。比如說麻黃鹼、黃連素、二氫青蒿素、青蒿琥酯,還能叫中藥嗎?這些「中藥」和西藥毛果芸香鹼、維生素、二氫埃托啡、大環內酯有什麼區別?

搞中西結合在藝術上成功的例子不少。在我的印象里,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大概地位最高的兩個人可能就是徐悲鴻和林風眠了吧,至少看到很多美術圈的人都這麼認為。原因是他們兩人一個是「中西融合」,一個是「中西調和」,給中國畫注入了新的生命。徐悲鴻是志在用西方繪畫的技巧來改造中國畫,通過「中西融合」使之新生;林風眠是要通過「中西調和」整理中國藝術,創造出全新的藝術。我認為這兩人改造中國畫相當成功,宣布了從顧愷之到任伯年一千多年間傳統中國畫的大體結束和一代新形式國畫的誕生。林風眠在《中國畫新論》中直截了當地說:「傳統的中國畫應該告一段落!」。你別說,人家還真做到了。

但科學跟藝術不一樣,科學是求真,藝術是求美求新。我早就說過,中西醫之間只能配合、聯合,唯獨不能結合。中醫和西醫一結合就變成了「偽中醫」、「山寨中醫」,明白說就是假中醫真西醫,也就是「掛著梅蘭芳的牌子,唱著朱逢博的調子」(摘自前衛生部長、老中醫崔月犁同志在著名的「衡陽會議」上的講話)、「披著中醫的外衣,干著西醫的勾當」(摘自金嗩吶同志在蘆笛自治區的重要發言)。所以對於中醫,「任何停止的論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和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可以理解的。」(篡改自毛主席語錄,原文為「都是錯誤的」)

據我所知,近代中醫界中對中醫學改造最大膽、中西醫結合走的最遠的莫過於章太炎了。革命失敗后他以行醫為業,自秦漢以下歷代醫書瀏覽殆盡。他以張仲景為宗,融貫中西,識見卓絕,被當時中醫界譽為「國醫革新之導師」。他在醫藥學領域裡有許多獨到的見解,主張中西醫學應該匯通,開西醫結合的先導。最邪門的是,章太炎高舉批判五行大旗,提出「廢止五行學說」,寫下不朽大作《論五臟附五行無定說》。

章太炎可跟今天的「文化奶媽」、「無良無知大儒」不一樣,人家是真正的國學大師,所說之事無一字無出處。章太炎經過多次考證,認為在古代五臟附五行原無固定說法,後世醫家不應再根據《內經》、《難經》的五行理論來指導臨床。而且打鬼借鍾馗,以張仲景《傷寒論》不提五行為據,認為位尊「醫聖」寶座的張仲景不以五行為宗都能治病,還能成為臨床大師,以此推論出五行廢掉也無妨。因此章太炎到處辦講習所、雜誌,宣揚其主張,他為上海國醫學院院刊提名並擬定院刊聲明:本刊內容一洗陰陽五行之說,欲以科學解釋中醫。看來這章太炎還真有點瘋勁,章瘋子絕非浪得虛名。當然,瘋歸瘋,這理論問題不是靠膽大就能解決的,這場五行學說大批判的最後結果還是不了了之。

章太炎提出廢止五行學說完全是站在中醫的立場上說話,人家可不屬於「中醫廢止派」的西醫(領軍人物是余雲岫,被詬為千古罪人,近代醫學史上甚至把「中醫西醫化」的思想流脈稱為「余雲岫現象」。),也不是詆毀中醫的激進文人(如魯迅、陳獨秀、梁啟超、胡適等)。相反,章太炎可是「鐵桿中醫」,在近代史上為捍衛中醫立下汗馬功勞的。而且人家還是醫學大家,說是近代中醫教育的開山鼻祖之一大概也不過分。光看看這些名頭就能嚇死人:1926年任中國醫學院院長,1927年上海國醫學院院長,1932年任蘇州國醫學校名譽校長,並創立蘇州國醫研究院,自任研究院院長。曾有人問章太炎:「先生的學問是經學第一,還是史學第一?」他朗笑三聲答道:「實不相瞞,我是醫學第一。」章太炎中醫論著無數不說,臨床醫術大概也不錯,不然的話輪不到他為鄒容、孫中山處方遣葯,還留下了不少趣事、佳話。

儘管章太炎名頭響亮,成果斐然,但我接觸的中醫們好像都不大認可他們的老前輩、老校長,一提老章就含糊其辭,王顧左右而言他。實際上章太炎廢除五行的影響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還在,當時中醫界曾對五行的科學性進行了一場論戰,批判、揚棄曾一度佔了上風,但最後還是和20年代時的結果一樣,太監——下面沒有了。這不是什麼堅守信念問題,跟中醫保守、僵化也沒什麼關係,而是關係到中醫生死存亡的大問題。五行學說是中醫用來說明人體內部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否定了五行學說,藏象學說怎麼辦?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對應的肝、心、脾、肺、腎該怎麼定性?若沒有肝屬木、肝為風木之臟,何來平肝熄風的治則?

而且五行不同於國外的「組成元素」,那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的產物。比如在古印度,人們認為世界是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組成的,古代歐洲也有相似的看法。而五行則是中國古人,「用運動、變化、聯繫、發展、全面的觀點研究問題」的結果,「木、火、土、金、水」不僅是構成自然界的五種元素,它們之間還有相生、相剋、相乘、相侮的互動關係。比如在臨床上常用的「逍遙丸」,就是根據「木克土」的五行理論,通過疏肝理氣治療因肝氣不疏引起的消化道癥狀(我感覺老蘆肝火偏旺,可考慮服用,還需陳大夫處方)。廢除了五行理論,何來逍遙丸,又何以疏肝理氣?

所以,不管你章太炎學問多深、地位多高、資格多老、名頭多亮、瘋勁多大、考據多豐,哪怕扛出醫聖張仲景的大旗也無濟於事,況且張仲景只是沒有提及而已,並沒有廢除的意思,更沒有作出明確的批判。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如果按章太炎的主張撤掉了「五行學說」,整個中醫的大廈就要坍塌。

中醫和西醫,就像《紅燈記》中李玉和回答鳩山勸降時說的那句話一樣:「是『兩股道上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路啊!」中醫是整體思維、形象思維(取象比類)、直覺判斷的產物。中醫也有推理過程,像「五行學說」,人家的依據是「天人同構」,自然界有五行,人體內有五臟;人家的推理方式是「類比推理」,而不是西方的邏輯推理。中醫也講實證,不過人家驗證的對象是「證」,驗證的是「扶正祛邪」、「清熱去火」。而這「正」、「邪」、「熱」、「火」在西醫找不到相對應的概念,所以只好用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對應「正」,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真菌感染、腫瘤對應「邪」。至於「熱」、「火」就更不好找到對應物了,因為「熱」跟體溫升高完全不是一回事兒,「火」更不能等同牙齦炎、咽喉炎和便秘。

所以,中西醫結合研究的結果幾乎都是部分吻合,部分(而不是個別)不吻合。比如說經絡穴位的實質研究,不管是聲光電還是分子生物學的方法,一定是這個結果,最後什麼問題也說明不了。只能得出「經絡實際上是血管、淋巴管、皮下組織、神經等等形成的聯合通道」這類廢話真理來,永遠「是戰鬥正未有窮期」。你也絕不可能根據你的實驗結果去修改奇經八脈、十二經絡。但這也不錯,還可以繼續申請經費,「研究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可以用最新的科研手段、測定儀器繼續深入研究。像《紅燈記》李鐵梅唱的那樣:「學我爹爹打豺狼,祖祖輩輩打下去,打不盡豺狼決不下戰場!」反正中國有的是錢,讓研究生們練練手、學點實驗方法也挺好。

「分析思維使人進步,整體思維使人踏步」「這是兩條根本的原理。如果懷疑這兩條原理,那就什麼事情也做不成了。」


附1: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
論理和數理,都是科學的根基。這種學問的發達與進步,都和其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之進步發達相應不離。中國講論理在周秦之際百家爭鳴的時候,倒還有些;後來竟無人講起。算術雖不斷有人講,亦曾造於很高進步;但終不發達,而且後來亦鮮進步,甚至於失傳。例如南北朝時候南齊人祖沖之的圓周率,據說「為第五世紀世界最精者,其時印度歐西皆所不及,足以睥睨天下。」(見茅以升先生《中國圓周率略史》一文,載在《科學》雜誌第三卷第四期)。他的創見,據說「在西洋1573年德人ValentinOtto始論及之,後於我一千年有餘。」(見李儼著《中國算學史》。)盡你如此高明,無奈空間上不能推廣發達,時間上不能繼續進步,亦就完了。類此退而不進的現象,當然是中國不能有科學成功之由來;但緣何有此現象,我們不能不怪而問之。
……


附2:顧准《顧准文集》
......
中國思想只要道德訓條。中國沒有邏輯學,沒有哲學。有《周髀算經》,然而登不上檯面。猶如中國有許多好工藝,卻發展不到精密科學一樣。中國沒有唯理主義。範文讕痛詆宗教,他不知道,與基督教伴生在一起的有唯理主義,這是宗教精神。固然窒息科學,也培育了科學。中國有不成系統的經驗主義,一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技藝傳統,這成不了「主義」,只成了傳統的因襲。中國有原始的辯證法,然而中國人太聰明,懶得窮根究底,所以發展不出什麼有系統的辯證法來——何況,辯證法還必須要有真正的宗教精神才發展得出來,黑格爾可以為證。

也許沒有宗教精神也有好處,因為科學與民主更容易被接受,然而,政治權威的平民化,卻不比驅逐宗教精神更容易。
......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Cristal 2010-12-6 23:53
先收了再仔細看。
回復 light12 2010-12-7 00:48
Cristal: 先收了再仔細看。
慢慢來
回復 Cristal 2010-12-7 00:57
light12: 慢慢來
好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20: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