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金嗩吶 中華文明陰柔屬性芻議(3)

作者:light12  於 2010-12-6 21:2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時間: 12 06 2010 06:42  
作者:金嗩吶 在 蘆笛自治區 發貼, 來自 海納百川

中華文明陰柔屬性芻議(3)


金嗩吶


上次化了那麼大的力氣論說中外建築的陰柔和陽剛,是有點跑題。不瞞諸位,本人對旅遊還是饒有興趣的。只要閑下來,就跟當年小平同志一樣,想到自己和他人的土地上走一走、轉一轉。自由行當然更好,哪怕跟在旅行社甩小旗的後面,聽著導遊海闊天空的亂侃,感覺也比在酒桌上胡說八道強。看著那些外表衣著光鮮、神采奕奕,在酒席上口吐蓮花、收放自如而實際上是強作歡顏,內心空虛、苦惱,充滿無奈甚至恐懼的人們,就想起張愛玲的那句名言:「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

相比較而言,出去旅遊我更願意去欣賞人文景觀(不含偽古迹),哪怕到大街小巷、廣場花園逛逛也不錯。看看自然風光當然也不錯,不過在我眼裡,只要是有山有水人少的地方,去哪都差不多。比如到海邊去體會「海韻」,無非就是陽光、沙灘、海浪,區別就是海水是藍還是綠、是清還是濁,沙子是白還是黃、是粗還是細,浪花是大還是小、是怒吼還是細語。時間一長,就有了審美疲勞。而我對不同風格的建築卻總是有興趣,像上海的浦江游、廣州的珠江游、香港的環島游,把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建築盡收眼底,看得我大呼過癮。對於我來說,去哈爾濱的中央大道轉上幾個來回,也遠比去什麼太陽島強。

建築就是用石頭、磚頭和木頭書寫的文化和歷史,這三頭書寫的歷史,比白紙黑字的謊言更靠得住。就拿廣州珠江和上海黃浦江兩岸來說,一路看過去,要麼是清末民初留下的西洋建築,要麼就是改革開放后建起來的火柴盒,當然裡面新奇特的建築也不少,偶爾可以看到古代或仿古建築,縫隙中還可見毛時代留下的幾棟醜陋的家屬宿舍。這跟真實的歷史發展情況完全吻合,毛時代確實沒留下什麼東西。七十年代我去過上海,完全是靠「半殖民地」的那些建築撐門面。偉大領袖主張「大破大立」,「大破」極為輝煌,至於「大立」了點什麼,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不僅是有形的東西,無形的東西也是一樣。有人說,毛澤東思想是毛主席留給中國人民反抗壓迫的最寶貴的遺產。恕我眼拙,還真沒看出來。誰都知道,中國人民乃是當今世界上少有的可以任意壓迫、隨便侮辱而幾乎豪無反抗的民族。不僅國內的民工是這樣,海外華人,無論是印尼東南亞的富商、還是歐美的血汗工廠和黑心餐館的打工仔,甚至包括實驗室的博士后,都是受剝削壓迫最深,反抗最弱的族群,此乃世界公認,毫無爭議。在這點上,大陸人的表現甚至遠不如港台和新加坡的華人。

再來接著討論中華文明陰柔屬性這個話題。順便再說明一下,這裡所說的中華文明,就是指在傳統社會中國人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道德觀、價值觀、宗教、文學藝術、科學的總合。從上面列出的這幾項觀察指標來看,中華文明真可以稱得上是全方位的陰柔。

首先,就拿思維方式來說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長於整體思維、形象思維、直覺判斷,而西方人的強項則是分析思維、抽象思維、邏輯推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具有陰性、也就是女性思維的特點;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則具有陽性、也就是男性思維的特點。我完全認可這種說法:在我們的思維裡面,有著陰性的基因。

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觀察,男孩子善於分析,女孩子善於整體觀察。而且心理學家還做了測試,證明女性遇到問題傾向於做整體思考,憑直覺判斷;而男性傾向於將有關事物分解,進行個別分析。網上寫文章動輒列出一二三四、甲乙丙丁、ABCD,把問題說得頭頭是道的,一般多是男性。「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小時候男孩女孩的表現就可以看出男女思維上的差別來。走親戚串門不能空手去吧,若人家是男孩帶玩具就可以選擇變形金剛,原因很簡單,變形金剛可以隨意拆分組合,能滿足男孩子把東西拆開看、大卸八塊的慾望。家裡是女孩的最好帶洋娃娃。現在的洋娃娃比過去高級了,配上幾件衣服,可以經常換來換去,既可以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又可以滿足女孩子喜歡整齊、漂亮、新鮮的「整體」心理需求。過上一年你再去看,女孩子的洋娃娃是保存的好好的。

而且不管什麼玩具,電動汽車還是汽車模型,到了小男孩手裡都要看看有什麼「縫」、「孔」沒有,能不能拆開看看。如果介紹某科學家小時候受好奇心驅使,趁著父母不在把鐘錶拆開,看看零件怎麼工作,父母回來發現后一頓臭揍等等,甭問,這故事的主角一定是男孩子。若是女孩子肯定也是為了說明她的假小子性格,為介紹成人後的「鐵姑娘隊長」(今天就是女強人)先進事迹做鋪墊。

就形象思維、直覺判斷和抽象思維、邏輯推理來說,女性一般擅長前者,而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的能力則要比男性差得多。女性的形象思維能力強、感覺細膩、觀察事物敏銳,這恐怕沒什麼爭議。由於男女家庭角色以及社會分工和責任不同,所以把男女成功人士出現比率做組間比較不合適,但就女性自身(組內)比較而言,在文學藝術領域,女性成功的例子並不少。如果沒有那些女作家、女詩人,中外文學史就要重寫。就拿中國近代來說,文學六大家魯郭茅巴老曹(官方排序)都寫過愛情小說或劇本,六大家中有些還是風月高手,女人換了一茬又一茬;可寫男歡女愛,誰能寫出張愛玲這樣的句子:「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科學技術領域女性成功的也還有一些,但要少得多;而且同樣是搞化學和物理學,女性科學家在實驗化學、實驗物理領域獲得成功的人數也要遠大於搞理論物理和理論化學的,如果沒有居里夫人,人類什麼時候能拍上X光片還很難說。而在數學領域,女性家則是寥若晨星。在哲學領域,女性的貢獻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即使有個別特例,往往也是搞一些哲學在倫理學、美學、社會學領域的應用,如阿格尼絲•赫勒,跟康德那種純哲學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在盛產哲學家、以理性著稱的德國,希特勒發出了「女人的智慧是完全無用的」這種性別歧視言論。中國有位學者也曾經說過:女性學哲學,對女性和哲學都是傷害。其原因就是女性的思維方式與研究哲學不對路!

就思維發展順序來說,人生的整體思維、形象思維、直覺判斷發育在前,而分析思維、抽象思維、邏輯判斷在後。而且女孩比男孩發育的更早,所以在幼兒園或小學,成績好的往往是女孩。一般說來兒童就只有直觀形象思維能力,只能理解自己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事物。比如孩子學建立數字的概念,要從數手指頭開始,然後再逐漸用香蕉蘋果大鴨梨逐漸替換手指頭,最後才能建立起數字的概念。幼兒園阿姨教孩子2+1,也要先給兩塊糖,叫聲阿姨后再給一塊,這時你問一共有幾塊,孩子馬上就會回答有三塊。所以幼教在教學中必須使用大量的直觀教具,沒那些玩意兒乾巴巴教,孩子在學前班(過去叫育紅班)根本畢不了業。

人類思維方式的發展演變歷史也是一樣。無論東方或西方,都是整體思維、形象思維、直覺判斷在前,分析思維、抽象思維、邏輯推理在後。古代各國都是用整體思維的方法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中國古代文明如此輝煌,可能與整體思維比別人更發達有關。老子、莊子、董子都是整體思維、形象思維、直覺判斷的大家,《易經》、《黃帝內經》、《道德經》是整體思維的傑作,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則是把這種思維發展到了頂峰。前一段老蘆評述《孫子兵法》,它和現代軍事學著作的最大區別之一就是前者是整體論證,後者是拆開分析。

李約瑟之謎,也就是「為什麼資本主義和現代科學起源於西歐而不是中國或其他文明?」,在中國一直是熱門話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政治家說制度,思想家說文化,經濟學家說生產方式,最後得出不同結論。也有人從思維方式的角度來論證,認為古希臘文明比中國文明包含著更多還原論和分析思維的思想資源。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歐幾里德的公理方法、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為現代科學的產生準備了必要的基因。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是東西方後來在科學技術、以至整個社會發展中出現重大差距的根源之一。起源於西方、於20 世紀達到頂峰的現代科學,其方法論是還原論,居主導地位的思維方式是分析思維,因此近現代科學通常被稱為還原論科學或分析科學。

整個近現代科學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切割認識對象的過程,把一個個黑箱變成灰箱和白箱的過程。「一個個黑箱打開,一份份成果落地」,能夠打開一個大白箱,就能斬獲一份諾貝爾獎。之所以現代科學無止境,就是因為有無數的黑箱等待著開啟。在胡適所擬的《中國科學社社歌》里有這麼一句:「不怕他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實際上說白了就是「不怕他黑箱無窮,開一個有一個的歡喜」,科學家的成果大小,全看他撬鎖開箱的本事和耐力,以及手裡傢伙是不是好使。

以這種分析思維為智力武器建立起來的工業文明,迅速擊敗在整體思維主導下建立的所有前工業文明,在世界範圍取得支配地位,歷史地宣告還原論比整體論優越,分析思維比整體思維優越。這當然不是說整體思維沒有價值,直到現在這也是認識事物絕對不可或缺的方法。比如高明的鐘錶匠,聽聽手錶的聲音,再搖晃幾下,就知道是不是該擦油泥、毛病出在了哪裡。況且有些研究對象是永遠無法打開的黑箱。這更不是說還原論、分析思維沒有缺陷,因為整體所表現的效應並不是個體效應的簡單組合,俗話說「脾可補、氣可補、脾氣不能補」,「氫可燃、氧可燃、氫二氧一(水)不可燃」,所以以後又提出了「系統思維」,實際上就是在整體思維和分析思維之間搭起一座橋樑,對兩者的結果進行更科學的處理。

從研究問題的深度來看,也就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粗到精」的順序來看,整體思維、形象思維、直覺判斷也很難得出「深」、「里」和「精」的結果來。例如研究奧運百米冠軍博爾格為什麼跑得快,如果只是採用整體思維,「用運動、變化、聯繫、發展、全面的觀點研究問題」,而不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大概只能做些「步頻、步幅及其組合關係」之類的膚淺研究,唬唬外行。如果深入研究就得用近現代還原論的分析思維。笛卡爾提出適用於指導人們思維活動的四條原則(附1),相當完整地規定了還原論和分析思維的基本內涵。其中核心為「第二條原則是把我正在考察的難題分成儘可能多和必要的部分,以便把它最好地加以解決」。

具體說就是把博爾格的短跑定格不同時間,看看老博在起跑、加速跑、途中跑、衝刺等不同階段,手臂如何擺動,小腿三頭肌、大腿股四頭肌、大腿后群肌、髖肌和腰大肌如何用力,髓關節、跺關節如何彎曲,然後再把研究結果綜合處理,最後得出結論,這才是深入的科學研究。再比如說我們要搞清楚鐘錶為何能轉動,就得把表芯拆開,然後一個部件一個部件的研究,然後又把這些部件組合起來,全面的考察鐘錶的工作過程,最後才能搞清楚鐘錶的工作原理。

分析思維就是把事物的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方面、因素或層次,並分別加以考察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本文討論「中華文明陰柔屬性」,也是這個路數,文章的水平可能很菜,文字表達也許不流暢,最後結論也未必正確,但方法還是沒錯的:先分別定義「陰柔」、「文明」的概念,然後把文明的內容分解開來,從思維、行為、生活方式、道德觀、價值觀、宗教、藝術、科學等分別進行論述,最後加以綜合得出中華文明是否陰柔的結論。再分析彼此之間的聯繫和相互影響,討論中華文明陰柔的原因。


附1
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笛卡爾在《談談方法》一書中提出適用於指導人們思維活動的四條原則,並稱無論何時決不違犯這些原則:
「第一條是:凡是我沒有明確地認識到的東西,我決不把它當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說,要小心避免輕率的判斷和先入之見,除了清楚分明地呈現在我心裡,使我根本無法懷疑的東西以外,不要多放一點別的東西到我的判斷里。
第二條是:把我正在考察的難題分成儘可能多和必要的部分,以便把它最好地加以解決。
第三條是:按次序進行我的思考,從最簡單、最容易認識的對象開始,一點一點逐步上升,直到認識最複雜的對象;就連那些本來沒有先後關係的東西,也給它們設定一個次序。
最後一條是: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盡量全面地考察,盡量普遍地複查,做到確信無疑。」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1:4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