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蘆笛 為教科書略去的那部份二戰史:蘇德合謀瓜分世界(二)

作者:light12  於 2010-6-28 07:5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2評論

時間: 27 6 2010 16:55
作者:蘆笛 在 罕見奇談 發貼, 來自 海納百川

德國入侵波蘭后兩天,英法對德國宣戰,卻在蘇聯參戰後因策略考慮放過了另一侵略者。9月27-28日,里賓特洛甫再度飛往莫斯科,與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密商正式分割波蘭事宜。斯大林告訴他,邊界線應儘可能按民族分界線劃分,蘇聯獲得的領土應該主要是非波蘭人居住的地域,而德國獲得的領土則主要由波蘭人居住。這樣便能預防日後波蘭人的民族獨立運動。[10] 斯大林之精明,於此可見一斑——他把波蘭人居住的地域包括推給德國,自己獲得的新領土則主要由烏克蘭人與白俄羅斯人居住。那樣日後波蘭即使再度獨立復國,也只會讓第三帝國喪失領土,這算盤真是扒得精乖之至。然而里氏也就接受了這一建議。9月28日,他與莫洛托夫簽訂了第二份秘密協議,對8月23日的密約作了改動,俄國讓出了己方佔領的波蘭人居住地域,換取德國人放棄立陶宛(一說蘇聯因此給德國人付出了3150萬馬克賠償[11] ),蘇德以伊戈爾卡河和波羅的海為分界線。[12]




9月28日蘇德密約中附上的由雙方簽名的瓜分波蘭與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的地圖,粗線勾勒的就是蘇德新邊境。

簽訂協議的同一天,蘇德發佈聯合公報,聲稱波蘭問題既已解決,戰爭就該結束。此後兩國即默契配合,向英法發起「和平」攻勢。10月6日,希特勒在國會發表演說,向英法呼籲和平:

「德國對法國沒有進一步的要求,將來也絕不會提出這類要求……我已經為獲得英德友誼作出了同樣的努力……爲什麼這場戰爭要在西方進行?是爲了恢復波蘭麽?凡爾賽條約製造的波蘭絕不會再次站起來,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國家確保了這一點。」[13]

同月底,莫洛托夫在最高蘇維埃發表演說,呼應希特勒的和平呼籲,譴責英法爲了保衛殖民財產、為爭奪世界霸權而堅持帝國主義戰爭。斯大林更命令各國共產黨配合這一和平攻勢,鼓吹和平,支持希特勒向英法的呼籲,結束雙方在波蘭問題上的衝突。[14]

對蘇德聯手發動的這一「和平攻勢」,希特勒貌似更有誠意。直到次年5月,德軍都沒有什麼新的侵略行動,當然這也是地緣政治決定了的——在擊敗法國前,德國不可能四齣攻城略地。但蘇聯便沒有這個問題。因此,蘇聯一邊高喊「和平」,一面不動聲色地發動業已獲得希特勒批准的侵略行動。9月24日,蘇聯政府要求愛沙尼亞與之簽訂「互助條約」,為蘇聯提供海軍和空軍基地。斯大林親自介入談判,信誓旦旦地向愛沙尼亞人保證:

「不要害怕這些要塞。我們已經向你保證,蘇聯不想以任何方式影響愛沙尼亞的主權、政府、經濟制度、國內生活或是外交……。任何與這些諾言不一致的事,蘇聯軍隊都不會做。」[15]

9月28日,蘇聯與愛沙尼亞簽訂了互助條約,其中明文禁止蘇聯干涉愛沙尼亞內政。[16]

拉脫維亞想抵抗這種「被互助」,指望德國人幫忙,不料斯大林卻直截了當地對該國外長說:

「我坦率地告訴你,勢力範圍已經被劃分好了。我們可以佔領你們的國家,德國人不會介入,但我們不想蠻幹。」[17]

就這樣,立陶宛與拉脫維亞都被迫在10月間與蘇聯簽訂了「互助條約」,為蘇聯提供軍事基地,換來蘇方不干涉內政的保證。斯大林甚至對立陶宛人保證:「如果立陶宛發生共產黨人的暴亂,我們的軍隊可以幫助你們鎮壓。」[18]

這神聖的誓言保持了不過半年。次年5月間,德國在西線發動攻勢,隨即攻入法國。趁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被戰事吸引,斯大林開始下手了。蘇聯媒體對波羅的海三國發動了猛烈的輿論攻勢,指責它們策劃反對蘇聯的軍事行動。6月14日,蘇聯政府給立陶宛下了最後通牒,要求組成新的政府,並容許蘇聯軍隊進駐。立陶宛被迫接受了蘇方要求。6月16日,同樣的命運落到了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頭上。三國被蘇軍佔領,傀儡政府旋即成立,經過「全民投票」,於同年8月初相繼宣佈加入蘇聯。

然而同樣的命運卻沒落到同為波羅的海國家的芬蘭頭上。1939年10月5日,芬蘭代表團被請到莫斯科去談判,蘇聯不但要他們簽訂「互助條約」,允許蘇聯在芬蘭建立軍事基地,還要求具有對芬蘭在波羅的海地區建立要塞的否決權,並要芬蘭割讓盛產鎳的地區,芬蘭人拒絕了這些要求后,莫斯科便聲稱列寧格勒離芬蘭邊境太近,要求與芬蘭交換領土[19]。 芬蘭拒絕後,蘇聯便在是年11月26日派NKVD部隊炮擊蘇聯邊防哨所[20], 以此為藉口,不宣而戰,於11月30日大舉入侵芬蘭,一舉踐踏了與芬蘭簽訂的塔爾圖和平條約、蘇芬互不侵犯條約以及國聯憲章。斯大林還炮製了個「芬蘭民主共和國政府」,準備蕩平芬蘭后便用刺刀端出去。

然而芬蘭人的英勇抵抗卻讓斯大林的如意算盤落了空。爲了征服這個只有350萬人口的蕞爾小國,蘇聯一共派出了將近百萬大軍,6541輛坦克,3880架飛機,付出了損失32萬多人(含傷亡與被俘)、3543輛坦克和幾百架飛機的沉重代價[21], 才攻破了芬蘭的曼納海姆防線,迫使芬蘭人屈服。蘇聯以大欺小的暴行,激起全世界人民的公憤,蘇聯被驅逐出國聯,英法還準備派出軍隊援助芬蘭。斯大林懾於這強大的壓力,才放棄了吞併芬蘭的初衷,在強行割取了芬蘭11%的領土,奪走了其30%的財富后,與芬蘭簽訂了和約,讓該國保持了獨立。

斯大林的另一個覬覦對象,是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密約第三條開列的羅馬尼亞比薩拉比亞地區。1940年6月26日夜間10點鐘,莫洛托夫給羅馬尼亞駐蘇大使下了最後通牒,要求羅馬尼亞從比薩拉比亞與北布科維納地區撤出軍隊和政府,限24小時內答覆,通牒以赤裸裸的口氣威脅道:「鑒於蘇聯軍事上的軟弱已成過去,由此造成的國際形勢要求過去遺留的問題得到迅速的解決,以鞏固國際和平的基礎。」[22] 羅馬尼亞政府當即與其他強國緊急聯繫,但蘇聯於三天前便已向德國與義大利政府交底,因此兩國都勸羅馬尼亞屈服[23]。 英法雖在1939年向羅馬尼亞保證維護其領土完整,然而此時法國業已戰敗,英國遠征軍已逃回本土,自顧尚且不暇,哪還能兌現過去的擔保?羅馬尼亞政府別無選擇,只好於28日接受了蘇聯的條件。蘇聯不但搶走了有爭議的比薩拉比亞,而且獲得了從未歸屬過俄國的布科維納,甚至還獲得了根本不屬於這兩地的赫爾扎(Hertza )地區,這些地區都被併入蘇聯。

在不戰而掠取這些領土的過程中,斯大林將俄國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那便是對強者彬彬有禮,和藹可親,極具魅力,對弱者表現出令人瞠目結舌的下作、橫蠻、霸道與蠻不講理。蘇聯給立陶宛的最後通牒竟然是半夜下的,限次日早10點答覆,只給對方10小時考慮時間,而且大部份時間還是在夜裡;而給羅馬尼亞的最後通牒則直接就說穿,蘇聯變成軍事強國的涵義就是可以對弱小鄰居為所欲為。這些事實證明,無論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怎麽變,俄國都只可能是帝國主義國家。新沙皇與老沙皇的區別,只在於新沙皇更殘暴,更狡猾,更有欺騙性。

的確,德國和蘇聯聯手發動了二次大戰,但兩國的付出與所得完全不成比例。雙方在戰爭初期所獲基本相等,但德國不但承擔了波蘭戰役的主要戰事,而且獨力承擔了英法的懲罰。當德國人在西線與英法聯軍拚命時,紅軍卻躲在安全的大後方,靠欺騙與恐嚇,兵不血刃地掠取大片土地,使自己所得遠遠超出了在第一線浴血奮戰的德國人。平心而論,蘇德這種得失毫不均等、便宜全讓一方佔了的「合資企業」,要想長期維持下去而不破裂,也實在沒有什麼可能。

不僅如此,新沙皇給淪陷各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不僅令老沙皇瞠乎其後,也令納粹望塵莫及。斯大林在新領土內逼真複製了在本土推行過的恐怖統治。NKVD製造了臭名昭著的卡廷慘案,秘密槍決了22000波蘭軍官、官員和知識份子。在東波蘭被佔領初期,當局就抓捕了成千上萬的的地主、富農、地方官員、警察、商人以及政客。NKVD迅速建立了一個告密網,從告密者們那兒獲得了民族主義者和反共分子的名單。這些「革命的敵人」的財產或被國家沒收,或被鄰居或腐敗的官員偷走。莫斯科劃定的「反蘇分子」甚至包括集郵者和懂世界語的人,因為這些人有海外關係。NKVD還使用用臭名昭著的惡棍管理監獄。這些惡棍常規使用酷刑逼迫落到他們手中的每個人咬出更多的人來。沒有刑具時,他們就自己創造:用柵欄上折下來的木條毆打犯人,以監室的門擠碎犯人的雙手,用鐵鎚猛擊其頭部,等等。[24]

此外更有大規模的流放。1940年2月至1941年6月,估計共有200萬波蘭居民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和中亞的荒涼地帶去。被驅逐者只允許帶上非常少的一點東西,男性家長與妻兒分開,被拉到集中營去,而婦女兒童則被押上運牛的火車,車廂內通風不良,沒有飲水。每當火車停下來之時,車內的死者都要被扔到站台上。成千上萬的人在途中死去,許多死於疾病和營養不良。當到達目的地時,他們就被扔在那兒,沒有住房,沒有食物,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被迫住在泥地上掘出來的洞穴中,或是用麥草與樹枝搭成的窩棚中。即使僥倖活下來,也要被投入強制勞動。[25]

波羅的海三國「被加入」蘇聯后也經歷了同樣苦難。成千上萬的人被處決, 1941年6月,德軍攻佔了拉脫維亞后,發現了一份被NKVD槍殺的拉脫維亞人的名單,謀殺的藉口荒唐至極:「她在唱拉脫維亞民歌時被當場擒獲」,「他的祖先是資產階級」,「他躲在樹林中被當場擒獲」,如此等等[26]。 更多的人被放逐到西伯利亞或哈薩克。爲了粉碎人民積極或消極的抵抗,斯大林在戰前和戰後多次在三國實施大規模流放。據估計,戰前便有127,000人被放逐[27], 而在1944-1955年期間,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被流放的人數分別為124,000,136,000與245,000人,許多人死在流放途中和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里。[28]

哪怕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NKVD從東波蘭、波羅的海三國以及烏克蘭倉皇撤出之前,還忘不了犯下最惡劣的暴行。在德國人開始進攻的頭幾天,NKVD沉浸在恐慌刺激出來的殺人狂潮中,監獄的衛兵殺死了全部在押的人,就連普通罪犯或候審的人都不放過。待蘇聯人撤走後,牢門打開,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無法形容的恐怖場面:到處是被切除了肢體的屍體,成百成百的犯人被活活打死。在烏克蘭的一個監獄中,NKVD炸死了塞得滿滿的兩個獄室的婦女。在另一個監獄,地上到處是犯人身上割下來的舌頭、耳朵和眼睛[29]。 這種令人髮指的暴行,就連納粹都都做不出來。他們只在佔領區屠殺猶太人,就連屠殺也不曾使用過這種史前野蠻手段。

新沙皇的無限擴張的胃口也與老沙皇一般無法饜足。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密約規定的蘇聯勢力範圍只限于波羅的海國家與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沒有覆蓋巴爾幹地區以及波羅的海的西面出口,而這從來是老沙皇覬覦的兩大戰略地區。俄國在本質上是個內陸國,從彼得大帝開始,歷代沙皇的夢,便是《漁夫和金魚》上的老太婆的夢,變成海上霸王。雖然彼得大帝奪取了波羅的海出海口,葉卡捷琳娜大帝奪取了黑海港口,但這兩大成就並不能讓俄國如英國那樣統治波浪,蓋瑞典和丹麥之間的一系列海峽鎖死了從波羅的海經北海轉進大西洋的航線,而著名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達達尼爾海峽則鎖死了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出口。因此,這些地區,尤其是控制黑海戰略通道的土耳其和保加利亞,便是蘇聯下一步的擴張目標,而斯大林希望再度不戰而掠人之土,靠取得希特勒的諒解來順利實現老沙皇的迷夢。

早在與希特勒磋商這個問題之前,斯大林就曾嘗試對保加利亞與土耳其使用收拾波羅的海三國的那一手,於1939年9-10月間向兩國提出簽訂所謂「互助條約」,可惜在兩國都碰了軟釘子。保加利亞人彬彬有禮地拒絕了北極熊的好意,說他們不清楚在戰爭爆發后能從蘇聯獲得什麽樣的援助,而且,這種條約勢必引起其他強國的猜疑,惡化本已十分緊張的巴爾幹半島局勢[30]。 土耳其人則說,簽約無妨,但不能光跟蘇聯一家簽,得與英法蘇三國一起簽。斯大林大為不快,不僅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土耳其人不能自己決定他們的命運,保持中立,而且用波蘭的先例威脅土耳其人,不聽蘇聯人的話就沒有好下場:

「事件有它們自己的邏輯。我們說的是一件事,但事件發展卻走了另一條路。我們和德國人瓜分了波蘭,英國和法國沒有向我們宣戰,但他們有可能這麽做。我們和德國沒有互助條約,但如果英法向我們宣戰,我們就將與他們作戰,那(英-法-土三國)的協議又會變成什麽樣呢?……你可能會回答說,你們已經準備了這種結局,土耳其將決定自己的命運,或是保持中立,但我們必須準備若土耳其捲入戰爭,則我們的條約就將失效。我們絕不會出來反對德國……我們想不想和土耳其簽訂條約?想。我們要不要與土耳其的友誼,要。但是如果發生我說的那些情況,那條約就會變成一張廢紙。若是事情變得對與土耳其簽約不利,又該責備誰?誰也無法責備。那是情況使然,是事件使然。波蘭的行動已經做了示範。英國人和法國人,特別是英國人,不想和我們簽訂協議,以為沒有我們他們也能對付。如果我們有什麼錯,那就是沒有預見到這一切。」[31]

這種話,哪怕是再擅長炮艦外交的老牌殖民主義者也未必說得出口,然而素有「歐洲病夫」之稱的土耳其並未被嚇倒,還是與英法簽了互助條約。當時英法尚未大敗,因此斯大林也只能虛聲恫嚇。待到英法大敗后,斯大林又開始打主意了。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參戰。6月25日,蘇聯向義大利提出,蘇聯願意承認義大利在地中海的霸權,換取義大利承認蘇聯在黑海地區的霸權[32]。 斯大林似乎認為再次與法西斯盟國達成瓜分世界的新協議是可能的,而英國無法向他提供德國人能提供的東西。

在法國陷落後,邱吉爾曾讓新任駐蘇大使給斯大林帶去口信,警告他德國成為歐洲霸主帶來的威脅。但斯大林卻告訴英國大使,歐洲過去的均勢是反對蘇聯的,他無意恢復它;要說德國稱霸歐洲還為時過早;法國戰敗並不意味著德國在歐洲取得霸權,因為德國不能在海上稱霸。他也沒有察覺德國人有稱霸世界的願望。爲了向德國人表忠心,他還讓莫洛托夫將他與英國大使的談話紀要提交給德國大使[33]。 不僅如此,莫洛托夫在1940年8月1日在最高蘇維埃發表演說時還宣稱,媒體猜測蘇聯無法接受德國在歐洲獲得的新權位,將之視為威脅是沒有根據的。相反,蘇德條約現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變得更重要,它「不是建立在偶然的臨時性的考慮之上,而是建立在兩國的根本政治利益之上」。[34]

可惜這不過是落花有意,斯大林不知道,他可以接受盟友希特勒在中歐和西歐獲得的新霸權,希特勒卻無法接受蘇聯在東歐和北歐獲得的新霸權。當初兩家的密約使用的「勢力範圍」一語就埋下了不和的種子。按通常的理解,所謂「勢力範圍」(sphere of influence)並不是帝國的領土。例如日俄戰爭後日本和俄國在中國東北劃分了勢力範圍,北滿屬俄,南滿屬日,但這並不意味著南北滿分別為日本與俄國的領土,它們仍然是中國領土。然而斯大林卻把密約規定的蘇聯的勢力範圍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等地直接化為帝國領土。這不能不被希特勒視為軍事擴張。

更嚴重的問題還是資源分割問題,而這卻被元首當初在構思兩國密約時忽略了。與日本一樣,德國是個資源小國,完全靠進口資源從事現代戰爭。德國缺乏石油、鉻、鎳、鎢、錳、鉬、橡膠等資源,就連鐵與煤都無法自給自足,這些戰略物資必須大部甚至全部靠從國外進口[35]。 戰爭爆發后,英國的海上封鎖掐斷了原料來源,而蘇聯的急劇擴張更惡化了這一危機。例如波蘭過去曾是德國的貿易夥伴,然而該國70%的油田卻落在了蘇佔區[36]。 蘇聯入侵芬蘭更威脅著德國的鎳礦供應。此外,過去德國可以以優惠價向波羅的海三國進口原料,如今卻必須向蘇聯購買。更嚴重的是,在美國掐斷供應后,羅馬尼亞是德國的主要石油供應國,而斯大林卻在覬覦該國,甚至掠取了未在兩國密約中列出的布科維納地區。這不能不使元首極為光火,後來他在與莫洛托夫會談時便以此指責蘇方違約。[37]

總之,二戰爆發后,德國失去了原有的戰略物資來源,必須全面仰承蘇聯人供應。1940年1月至1941年6月,蘇聯向德國提供了1,500,000噸穀物,100,000噸棉花,2,000,000噸石油產品,1,500,000噸木材,14,000噸錳礦石[38]。 據另一統計資料,蘇德戰爭爆發前夕,德國石油產品庫存135萬噸,而自蘇聯進口總量為91.2萬噸,橡膠庫存1.38萬噸,自蘇聯進口總量為1.88萬噸,錳庫存20.5萬噸,自蘇聯進口總量18.9萬噸,穀物庫存138.1萬噸,自蘇聯進口總量163.71萬噸[39]。 由此可見,如無蘇聯提供這些戰略物資,則德國庫存立即告罄。德國能發動並維持與英法的戰爭,全靠蘇聯提供戰略資源。這與日本仰賴美國提供的石油與廢鋼鐵發動並維持侵華戰爭非常相似。這種仰給於人的被動局面,必然要在受援國心中造成深刻的不安全感,最後便會誘使受援國為擺脫被動局面先發制人,主動出擊去搶劫戰略資源。從這個角度看,德國發動侵蘇戰爭與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動機十分相似。

斯大林為何要去豢養德國,使得它具有發動並維持侵略戰爭的能力?在波蘭行將覆滅之前,他在與季米特洛夫的談話中把這點解釋得很清楚:

「戰爭是兩個資本主義國家集團爲了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生的。他們痛痛快快地打一場,彼此削弱,這對我們來說沒有什麼不好的。如果能借德國人的手動搖最富裕的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英國)的立場,這將是好事。希特勒正在動搖資本主義體系,儘管他沒有意識到也並不願意這個結果……我們可以加以巧妙操縱,挑唆一方反對另一方,讓他們彼此打得越猛烈越好。(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德國人,下一次我們要去唆使另一方。……如果打垮波蘭能讓我們把社會主義制度擴展到新的領土和人民中,那又有什麼害處?」[40]

所以,他打的是挑撥離間、趁火打劫的如意算盤。當法國與德國簽訂停戰協定后,他生怕戰爭因此結束,便暫停向德國交貨,但等英國在不列顛空戰中取勝並獲得了美國的援助后,他判斷戰爭還不會結束,便又恢復並增加了對德貿易。[41]

但元首並非笨伯,對總書記的卞莊刺虎之計洞若觀火。在蘇聯加入軸心國的談判觸礁后,他對部下說:

「俄國的主子斯大林是一個聰明的傢伙。他不會採取公開反對德國的立場,但可以預期的是,他會為德國……製造越來越多的困難。他想在歐洲耗竭之後繼承其遺產,這願望是他對成功的需要以及向西方的擴張慾鼓舞起來的。」[42]

所以,斯大林豢養唆使希特勒去咬人,並根據戰事進展調整供應量,只能讓希特勒痛感自己的命脈捏在北極熊手裡,最後誘使他下定決心先發制人。俄國無限的資源更使這念頭無從抗拒。在上述談話中,希特勒便指出如果獲得了蘇聯無比豐富的資源,他們就能在未來從事與各大洲的戰爭。

然而德國內部的意見並不統一。許多將領們都認為與蘇聯開戰非但無法獲得資源,還會耗竭德國。里賓特洛甫也傾向於結成由德意日蘇四國組成的所謂「大陸集團」共同對抗英美。元首當時的考慮重點還是迫使英國屈服,因此他同意讓里賓特洛甫去拉蘇聯加入軸心國。1940年10月13日,里賓特洛甫寫信給莫洛托夫,說:

「我想說明,元首認為……四個強國——蘇聯、義大利、日本與德國——的歷史使命,看來是採取一個長期政策,在世界範圍劃定他們的利益範圍,以將他們的人民在未來的發展導入正確的渠道。」[43]

九天後,斯大林作了回覆:

「我同意您的意見,在長期劃定彼此利益範圍的永久性的基礎上改善我們兩國的關係是完全可能的。」[44]

於是斯大林便派莫洛托夫前往柏林會談,以查明在這一輪新的瓜分世界密謀中,蘇聯能分到什麼羹。斯大林告訴莫洛托夫,最重要的談判問題,是要把巴爾幹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中。[45]




莫洛托夫與希特勒在柏林會談

11月12日,莫洛托夫到達柏林,與希特勒和里賓特洛甫進行了兩天的會談。德國人告訴他,隨著大英帝國的垮台,德蘇意日四國在全球劃分勢力範圍的時刻已經到來,他們認為四國都向南方擴張,而蘇聯則向印度洋方向擴張。莫洛托夫表示對分割勢力範圍的想法感興趣,但蘇聯在近東感興趣的問題是土耳其、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國。此外,他還想知道軸心國對南斯拉夫、希臘與波蘭的意圖,蘇聯更想確保瑞典中立[46]。 因為蘇聯人開價太高,莫洛托夫只能兩手空空地回到莫斯科。但斯大林仍不死心。11月25日,莫洛托夫向德國大使舒倫堡提出,蘇聯政府準備加入軸心國,前提是:

「1)根據1939年的條約,芬蘭屬於蘇聯的勢力範圍,因此,德軍必須立即從芬蘭撤出。與此同時,蘇聯將確保與芬蘭的友好關係,保護德國在芬蘭的經濟利益(木材和鎳的出口)。

2)在未來幾個月內,蘇聯與位於蘇聯黑海邊界安全區之中的保加利亞簽訂互助條約。蘇聯能以長期租借的方式,在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達達尼爾海峽的範圍內建立一個陸軍和海軍的基地,以確保蘇聯在海峽地區的安全。

3)承認巴圖米與巴庫以南朝著波斯灣方向的地區是蘇聯的目標中心。

4)日本宣佈放棄它在北薩哈林島的石油與煤礦的特許權。」

據此,蘇聯政府要求在里賓特洛甫起草劃分勢力範圍的密約中加入有關內容。若是土耳其願意加入軸心國,則密約應該保證讓蘇聯在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達達尼爾海峽獲得一個空軍和海軍基地。若是土耳其拒絕加入軸心國,則德國、義大利、蘇聯同意「通過必要的軍事和外交措施取得成功」。[47]

這獅子大開口的唯一效應,便是堅定了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決心。德國對蘇聯的提議置之不理,12月5日,希特勒批准了入侵蘇聯的計劃,決定於次年五月間實施該計劃[48]。 厄運行將降臨在千家萬戶普通蘇聯人頭上,而他們之所以必須付出幾千萬條性命的代價,完全是因為他們的偉大領袖爲了實現幾個世紀的俄國夢,要做海上霸王。

當然,與《漁夫和金魚》上的那個婦人不同,在萬死千傷之後,斯大林終於實現了希特勒的prophecy(宗教預言),在歐洲耗竭之後繼承了它的遺產,使得帝國的勢力範圍擴張到史無前例的地步,就是為此,這一豐功偉績至今還在被廣大俄羅斯人民深情讚頌。

註釋:

1 . A Axell: Stalin』s War, pp60-61
2. Hans W Gatzke:Russo-German Military Collaboration during the Weimar Republic.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63 (3), 565-597,1958; L. Yu. Dyakov & T. S. Bushueva.: The Red Army and the Wehrmacht. How the Soviets Militarized Germany, 1922-1933, and Paved the Way for Fascism. 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 1995.
3. E Radzinsky: Stalin (電子書)
4. 以上據Geoffrey Roberts: The Alliance that Failed : Moscow and the Triple Alliance Negotiations, 1939, European History Quarterly, vol. 26, no3, 1996; R. Overy, Russia's War, pp37-47;
5. Hermann Rauschning: Hitler Speaks: A Series of Political Conversations With Adolf Hitler on His Real Aims, pp136-137.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6.
6. A Axell: Stalin』s War, p42.
7. Ibid, p43.
8. Ibid.
9. Modern History Sourcebook: The Molotov-Ribbentrop Pact, 1939, http://www.fordham.edu/halsall/mod/1939pact.html ;Molotov–Ribbentrop Pact,http://en.wikisource.org/wiki/Molotov%E2%80%93Ribbentrop_Pact
10. I Fleischhauer: The Molotov-Ribbentrop Pact: The German Versi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August, 1991.
11. Edward E. Ericson: Feeding the German Eagle: Soviet Economic Aid to Nazi Germany, 1933–1941,pp150–153.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9.
12. J.C. Johari: Soviet Diplomacy 1925–41: 1925–27, pp134–137, Anmol Publications PVT. LTD, 2000.
13. A Bullock: Hitler and Stalin, p705.
14. G Roberts: Stalin』s Wars, p39.
15. Report of the Select Committee to Investigate Communist Aggression and the Forced Incorporation of the Baltic States into the USSA: Third Interim Report of the Select Committee on Communist Aggression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Washington DC, 1954 pp225-226.
16. The Baltic Countries Join the Soviet Union: Documents on the USSR』s Relations with the Baltic Countries in 1939 and 1940, International Affairs, March 1990, pp141-142.
17. Полпреды Сообщают: Сборник Документов об Отношениях СССР с Латвией, Литвой и Эстонией, Август 1939г-Август 1940г, Москва 1990 док, 58.
18. J Urbsys: Lithuania and Soviet Union, Litaunus vol 35, no 2, p4, 1989.
19. G Roberts: Stalin』s Wars, p47.
20. T Ries: Cold Will: The Defense of Finland , p77-78, Brassey's Defence Publishers. 1988
21. Winter War,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nter_War#Turtola1999a
22. "Soviet Ultimata and Replies of the Romanian Government", in Ioan Scurtu, Theodora Stănescu-Stanciu, Georgiana Margareta Scurtu, Istoria Românilor între anii 1918-1940, University of Bucharest, 2002, http://ebooks.unibuc.ro/istorie/istorie1918-1940/13-4.htm
23. Raoul V. Bossy : Recollections of a Romanian Diplomat 1918-1969: Diaries and Memoirs of Raoul V. Bossy, vol I, p346, Hoover Inst Pr (June 30, 2003)
24. R. Overy, Russia's War, p51, n32, TV Books Inc, 1997
25. R. Overy, Russia's War, p52,n33
26. R. Overy, Russia's War, p60.
27. Ibid.
28. John Hiden : The Baltic nations and Europe: Estonia, Latvia and Lithuani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129, Longman Group Ltd, 1994.
29. R. Overy, Russia's War, p82, n18-19.
30. Советско-Богарские Октношения и Связи, 1919-1944, док. 504-506, 510, Москва 1976; Документы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1939, том 22, книга 2, док. 769, 783, Москва, 1998,
31. Документы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1939, том 22, книга 2, док. 654.
32. J Degras (ed): Soviet Documents on Foreign Policy, vol 3 (1933-1941), pp457-45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33. R J Sontag & J S Beddie (ed): Nazi-Soviet Relations, 1939-1941:Documents from the Archives of the German Foreign Office p463. http://www.ibiblio.org/pha/nsr/nsr-preface.html
34 J Degras (ed): Soviet Documents on Foreign Policy, vol 3 (1933-1941),
35. Edward E Ericson: Feeding the German Eagle: Soviet Economic Aid to Nazi Germany, 1933–1941, pp1-2,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9
36. ibid, pp71-72.
37. Simon Berthon & Joanna Potts: Warlords: An Extraordinary Re-creation of World War II Through the Eyes and Minds of Hitler, Churchill, Roosevelt, and Stalin, p47, Da Capo Press, 2007.
38. A Werth: Russia at War, 1941-1945,p125, Panbooks, 1964
39. E Ericson: Feeding the German Eagle: Soviet Economic Aid to Nazi Germany, 1933–1941, pp 202-205,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9
40. I Banac (ed): The Diary of Georgi Dimitrov, pp115-116,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41. T Philbin III: The Lure of Neptune: German–Soviet Naval Collaboration and Ambitions, 1919–1941, p48, p59-60,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4.
42. A Bullock: Hitler and Stalin, p774.
43. Nazi-Soviet Relations, 1939-1941, p213. http://www.ibiblio.org/pha/nsr/nsr-preface.html
44. Ibid, p216.
45. G Roberts: From Non-aggression Treaty to War: Documenting Nazi-Soviet Relations, 1939-1941, History Review, December 2001.
46. Nazi-Soviet Relations, 1939-1941, pp252-254. http://www.ibiblio.org/pha/nsr/nsr-preface.html
47. ibid, 258-259.
48. R Overy: The Dictators: Hitler's Germany and Stalin's Russia, p489, W. W. Norton & Company, 2004.
ZT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lilly13 2010-8-24 20:27
謝謝分享。
回復 light12 2010-8-24 22:02
lilly13: 謝謝分享。
謝謝蘆笛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07:4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