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金嗩吶 中華文明「行」在哪裡?(14)

作者:light12  於 2010-6-2 23:3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時間: 31 5 2010 14:46


中華文明「行」在哪裡?(14)


金嗩吶


儒家思想的重要範疇是「仁」、「禮」、「中庸」。我想分別談一點我的看法。當然,當代大儒們一定不會贊同這麼干,在他們看來,三者之間是一個整體,互相聯繫,互相規定,互相制約,互相補充,按照中醫的說法就是互為表裡,還有不少大儒終生致力於三者間的「相濟」。不過我覺得不這麼分開講,拆開了揉碎了,不足以說明儒家學說到底哪些是糟粕。

「仁」居於儒家學說的核心的地位,可以說孔子以「仁」為中心建立了儒家倫理學。孔子主張「仁者愛人」,意即仁者應把人當作人來愛護。他還把為「仁之方」(即實行仁愛的方法)總結為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完整組成了儒家的一條重要的道德準則,「忠恕之道」的合體體現的就是仁愛。「忠道」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話說,就是「己之所欲,亦施於人」。「恕道」就是寬恕待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用今天的話說,儒家實行仁愛的方法講就是換位思維,將心比心,從「欲」和「不欲」兩個方面來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感受,這是儒家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原則。

我認為,儒學的「仁」沒什麼錯,今天用來教化民眾、培養官吏,也沒什麼不可以的。可惜,經過階級鬥爭和拜金主義洗禮的中國人民,早就不吃這一套了。即使是在傳統社會,這一套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也值得懷疑。按專家學者分析,儒家學說對於個人行為道德的約束作用,也是個金字塔結構,越往下約束越多,越往上約束越少,到了塔尖,就是像毛主席說的,可以「和尚打傘,無法無天」了。而且過去社會問題少,主要還是生活簡單、誘惑少,就跟過去山青水綠藍天白雲絕不是民眾有什麼環保意識或理念,而是因為工業不發達;老年痴獃少見也不是有什麼靈丹妙藥,而是人均壽命低;肥胖症三高少也不是有什麼高超的養生方法,而是因為生活貧困,沒肉吃。所以,搞儒家社會主義,大概沒什麼戲。

「中庸」作為儒家思想為人處世、個人修養的重要思想方式和個人要求,廣泛而長期的影響著中國倫理學思想。關於儒家中庸之道,其基本含義,一言以蔽之,就是「適中」。「中庸」是一種修養方法,主張「不偏不倚」、「執兩用中」、「適量守度」,運用中庸之道調節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關係。中庸之道也是儒家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高智慧,其基本精神是通過「折中調和」、「無過無不及」、「不輕不重」、「不溫不火」、「不多不少」「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手段,用緩和、和諧、適度的方法消融矛盾、避免衝擊、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在中國古代,中庸之道可以說是一種調節社會矛盾的高級哲理,也是一種生存智慧,它把「無過無不及」的庸常之道作為天下的定理、正道,它要求人們凡事要適中、適度,保持均衡。中庸之道用於治國是一種守成之道,並且是沒有危險緊急情況下的智慧之舉。

當然,關於「中庸」的準確定義也很模糊,也可以理解為「和稀泥」、「牆頭草隨風倒」、「好好先生」、「混日子不求上進」、「折中主義」、「耍滑頭」等。魯迅對「中庸」就很不以為然,屢有批判:「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粉飾,聊以自慰。」魯迅還引用徐炳昶給魯迅的信「惰性的形式表現不一,最普通的,第一是聽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聽天任命和中庸的空氣不打破,我國人的思想,永遠沒有進步的希望。」作為一個以改造國民性為己任的激進文人,這些話沒什麼錯。

作為一國之君的偉大領袖,改造中國也從批判中庸入手,毛主席最擔心的就是群眾運動「不溫不火」,唯恐「不過頭」、「不過火」。老人家信奉的是「矯枉必須過正」,割瘡必須帶好肉,以此來指導農民運動,領導延安整風以及建國后歷次政治運動,不願、不能、不敢這麼做的幹部就是運動的絆腳石。偉人溘然長逝,但「潑髒水一定要把孩子一起潑出去」的精神我看是亘古永存。

毛主席逝世以後,老人家所痛恨的「中庸之道」又有抬頭,像老鄧的「韜光養晦」、「不扛大旗」、「不出頭」、「誰也不得罪」就被軍隊鷹派批為「中庸之道」。據說聯合國每當舉行會議,中國作為常任理事國有一套自己的表決規則:遇到關於自己利益的事情投自己的票,和自己沒有關係的則一律投棄權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少說為佳」,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事實,軍隊鷹派也認為這樣的做事法則暗合儒家的「中庸之道」精神。

不管對儒家的「中庸」的理解如何不同,我覺得只要確定一下適用範圍,「中庸」好像也沒有錯。

儒家學說能在中國流行開來,並成為人們的道德行為準則,我想有很多因素,其中跟我們農耕生產方式有關。同理,近代中國吸收現代文明觀念出現的消化不良、上吐下瀉,也與此有關。我前邊說過,我們國家本質上還是個農業國,國人處事方式也都還是農民的做派。「中庸」之道最可能以農業文化為生髮土壤,其他文化類型都不可能導出這種人群整體心理傾向。

據馮天瑜先生的分析,「華夏——漢人崇尚中庸,少走極端,是安居一處,企求穩定平和的農業經濟造成的人群心態趨勢。」我覺的他這個說法有道理。在農村干過農活的網友都知道,在沒有塑料大棚以前,只要不造梯田挖河泥修水庫,農村的生活每年都差不多,簡單重複的、閑適、穩定。農民最理想的生活狀態是「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我在農村還聽說過四大舒服:坐牛車,走沙地,穿大鞋,放響屁。農活來不得冒進和懈怠,急不得也等不得,只能按照「農時」,不緊不慢、持之以恆、不溫不火,對一切採取「適中」的態度。另外,農民大都保守遲鈍,容易滿足,這也跟農耕生產方式有關。

而對中國國家的發展、國民性影響,起負面作用最大的我認為是「禮」,就是親親、尊尊。親親就是親緣關係,尊尊就是等級觀念。

易中天說過這麼一句話,「中國古代的政治,既不是法治,也不是德治,是『禮治』,即等級制度。」我完全同意這種說法。類似的說法,我在王亞南(廈大校長,《資本論》譯者)的《中國官僚制度研究》中也見過,王亞南認為,在古代中國,「一般的社會秩序,不是靠法來維持,而是靠宗法、靠綱常、靠下層對上層的絕對服從來維持;於是,『人治』與『禮治』便代替的『法治』。」所謂禮治,就是用禮儀制度和宗法等級秩序來規範人們的行為,而這些制度和秩序,不管說的怎樣天花亂墜,在本質上是維護統治者的利益的前提下,保持社會穩定。

到底儒家用什麼來說服民眾接受這一套的,我認為它的理論依據一是天人合一,再就是家國同構、家國一體。王亞南在和李約瑟探討中國官僚政治問題時候說過,儒家學說對於維護古代集權專制統治可利用的理論有1、天道觀念;2、大一統觀念;3、綱常教義。這三者對於專制官僚統治的維護,是缺一不可的。這裡的「綱常教義」就是禮教的核心內容,儒家通過天人合一、家國同構的理論推導,成功地把天道觀念、大一統主張、綱常教義結合成為「三位一體」。

農耕文明基本上是靠天吃飯,所以對自然心存畏懼和崇拜。董仲舒利用這個特點,提出個天人合一的理論。天人合一的具體內容包括「天人同構」、「天人感應」、「天人相通」。意思是天上和人間是一致的,人類社會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自然界有什麼,人間也得理所當然的有什麼。天有五行,人身體內有五臟,為人處世上就得有五德(仁、義、禮、智、信),五德結合五行,就變成了:仁與東方的木合,義與西方的金合,禮與南方的火合、智與北方的水合、信與中央的土合。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樂;天有陰陽剛柔,人有君臣男女。

這種「天人同構」做法的結果就是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合而為一,從自然界法則引伸出人類社會的現存秩序,證明人間的一切現存的規矩秩序,包括朝代建立,創建制度,分清等級等等都是由上天來決定的。從而把社會的「上下貴賤之別」也說成是天意、合理的、天經地義的、永恆的。自然界是天在上、地在下,人類社會就應該君在上、臣在下;就應該君尊臣卑,官貴民賤。自然界陽剛陰柔,人類社會就該男剛女柔。所以,做臣民兒子媳婦的,要柔順,要服從;當皇帝父親丈夫的,則要剛硬,可以為所欲為。中國有句話,叫做「大丈夫能屈能伸」,在現實生活工作中意味著對上要善於低眉順眼,對下要敢於橫眉怒目。

而且不順從天意還不行,因為上天還是有感情的,能夠和人類的活動產生互動,這就叫做「天人感應」。人要是按照上天的要求做,上天就會高興,結果就是某地出現了鳳凰麒麟,或者老樹開花枯枝發芽,這叫做「祥瑞」。不按照上天的要求做,上天就會生氣,弄出些旱災、水災、雷電、冰雹、掃帚星、地震、日食月食等來懲罰人類,這種反應就叫做「災異」。

在天人合一中,這「天」是個什麼東東,誰也說不清楚,只知道是個至高無上、決定一切的力量。普通人同天並不能攀親,唯一可以代表「天」的就是「天子」,也就是皇帝,由於這種特殊的關係,天把最高權力賦與了天子,天子可以代表「天」來行使權力。這樣一來,天道觀念在邏輯上看上去就是合理的、無懈可擊的了。哪怕是中國歷代王朝末期的犯上作亂者,往往也假託天命,訛言端異,弄出些「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替天行道」的名堂來,以加強其政治號召力。每一個王朝的開國君臣,都是會把「天予不取,反受其殃」,「予弗順天,厥罪惟鈞」的經典文句,背誦得爛熟的。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04:1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