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金嗩吶 中華文明「行」在哪裡?(12)

作者:light12  於 2010-5-20 21:4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時間: 20 5 2010 10:27   

--------------------------------------------------------------------------------

作者:金嗩吶 在 蘆笛自治區 發貼, 來自 海納百川

中華文明「行」在哪裡?(12)


金嗩吶


以後到了70年代末,中國再次打開國門,人們還是看到咱們要什麼什麼不行。而且這次更慘,不光不如洋鬼子,連二鬼子港客也不如,於是「痛定思痛」,任繼愈先生再次提出了「理學宗教化」、「儒教是教說。」的觀點。

這個任繼愈我的印象是學問不小,人品也不錯,但名氣不如季羨林、張中行大。跟馮友蘭一樣,他也跟政治摻和了一腿子,動輒用馬列主義研究哲學和佛學。他的文章曾經被毛主席欽定為研究佛學的「鳳毛麟角」:「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寫的文章也很少,例如任繼愈發表的幾篇談佛學的文章,已如鳳毛麟角,談耶穌教、回教的沒有見過。」這TMD純粹是P話,您老人家在那戳著誰敢研究,沒看見只要您老人家一蹬腿,文章跟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不過文革後人家並沒有因為這個說老毛半句好話,不管是誰採訪,只要是提有關與毛澤東之間的交往的問題,任繼愈回答都十分乾脆:「我不想談這個問題。」

他還忘恩負義,對毛澤東這樣評價:「把毛澤東當成神,一個是他自身有把自己當成神那種慾望,可是廣大群眾也有這個心理……20多年後,即使毛澤東復活,他再想當神,也當不成了。」而且他為「文革」發生的原因找到了宗教的脈絡,這就是存在了幾千年的孔教。我第一次看到關於對國際歌的「救世主」和東方紅「大救星」的質疑就是任繼愈提出來的。他以兩首歌曲暗示中國社會發展階段的某種缺失。《國際歌》中說: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東方紅》卻唱: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他為人民謀幸福。任繼愈指出:「我們直接從封建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差了一個階段。」

任繼愈和前人討論「儒教是不是教」不同,康有為提出「儒教是教」為的是保國保教保皇;而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之間的「儒學是不是教」之爭旨在匡救中華文明,使之足以以西方文明抗衡。而任繼愈則是「清理封建文化,讓儒教早日消亡」。任繼愈認為,儒教不但是宗教,而且還是「在政教合一的框架下對政治發生作用的,是一種服務於封建宗法制度的宗教。」「中國宗教勢力太大,又和政治結合在一起。從朱熹以後,教皇和皇帝就是一個人,政權可以轉移,但宗教沒法消滅,可隨著皇權的顛覆,儒教也就垮掉了。但它的影響還在,我們的困難也就在這裡。」

在他看來,「文革」的禍根有一個重要來源,就是幾千年來植根於中國的儒家學說。任繼愈進而提出了自己的「儒教是教」的理論——儒在中國,不只是學說,更是宗教。從事哲學與宗教研究的任繼愈曾多次提及自己是「堅定的無神論者」,其「儒教是教」說乃是著眼於「儒教」的危害性,他曾把「民主在中國推廣不開來、家長制」等問題與儒教的這種危害性聯繫在一起。他和「布朗運動」網友的觀點一樣,認為「十年動亂期間的造神運動之所以得逞,千百萬群眾如痴如醉的心態,它的宗教根源不是佛教、不是道教,而是中國儒教的幽靈在遊盪。」他認為儒教和中世紀歐洲宗教的不同之處在於,歐洲中世紀神權高於王權,宗教和教會具有壟斷一切的勢力,基督教神學成了支配一切的意識形態。但在中國,統治階級始終把神許可權制在王權之下。他還認為洋教鬥不過儒教是因為「歷史上天主教來中國好幾回都沒站住腳,它被儒教排斥了,因為它唯一主張『敬天』,而儒教主張『敬天法祖』。」

任繼愈認為:「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沒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不然不可能維繫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和民族。」「儒教本身即是宗教,它給中國歷史帶來了具有中國封建宗法社會的特點宗教神權統治的災難」「儒教雖然缺少一般宗教的外在特徵,卻具有宗教的一切本質屬性」。宗教之所以是宗教,有它的本質部分和外殼部分,本質是信仰與追求,外殼是信奉對象、誦讀經典的組織形式。儒家作為中國的傳統宗教,其本質部分就是提倡禁慾、重「忠孝」,尊「三綱」,這既是宗教思想,也是政治思想,它比較適應大一統國家的生存要求。而其外殼部分則是,它信奉「天地君親師」,這符合宗教外殼的組織形式。而對於一個宗教的認定,重要的是信仰的本質,而不在於形式。

任繼愈先後發表了《儒家和儒教》、《論儒教的形成》、《朱熹與宗教》等一系列論文,具體闡明了儒教的性質、教義、神靈、組織結構以及發展階段。並以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教宗教化過程的開端,以宋明理學的形成為儒教宗教化過程的完成,詳細論述了儒教的形成、變化、宗教特徵以及儒教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等問題。以後他的弟子們又進一步把他的觀點系統化、完整化。我總結如下,不對的地方請磚家拍磚。

儒教的形成:
1、儒學(儒學)在先秦還不是宗教,只是「直接繼承了殷周奴隸制時期的天命神學和祖宗崇拜的宗教思想」,「本身具備再進一步發展成為宗教的可能」,但其時它還不是宗教,儒家的領袖孔子還只是一個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以後隨著封建大一統帝國的建立和鞏固,儒學才逐漸儒教化。
2、在其後的發展中,儒家(儒學)經歷了由漢武帝支持、董仲舒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改造,儒家(儒學)開始宗教化;
3、宋代宋明理學的形成,至南宋朱熹為止,儒家(儒學)的宗教化正式完成,儒教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宗教。

更具體說就是:1、前儒教時期———秦漢以前;2、准儒教時期———兩漢;3、三教並立時期———魏晉、隋唐;4、儒教形成時期———北宋(張、程;5、儒教完成時期———南宋(朱熹);6、儒教凝固時期———明清。

任繼愈和他的弟子們還認為,儒教在鬼神觀、上帝觀、彼岸世界、組織和祭儀等方面無不具備宗教的本質特徵,指出儒教是「殷周以來綿延三千年的中國原生宗教,即以天帝信仰為核心,包括『上帝』觀念、『天命』體驗、祭祀活動和相應制度,以儒生為社會中堅,以儒學中相關內容為理論表現的一種宗教體系」。至於組織和祭儀,我概括了一下,持「儒教是教」觀點的學者是這麼認為的:

教主:孔子;
經典:四書、五經、十三經;
教派及傳法世系:儒家的道統論,有所謂十六字真傳;
教義和崇奉對象:天地君親師;其中君親是中國封建宗法制的核心,天是君權神授的神學依據,地是作為天的陪襯,師是代天地君親立言的神職人員,擁有最高的解釋權;
戒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宗教組織:是中央的國學及地方的州學、府學、縣學;
專職神職人員:各級學官,如府學的教授,州學的學正,縣學的教諭等;
修行方法:主敬、禁慾、注重內心反省;
信徒:散佈於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
教堂:遍布各地的孔廟(也稱文廟孔廟、大成殿、夫子廟、孔子廟、宣聖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孔子的場所);
教皇:中國歷代皇帝。

關於皇帝是教皇,他的原話是這麼說的「中國儒教,皇帝跟教皇是一個人;西方的宗教,皇帝需要教皇給他加冕,要教皇認可他,他的地位才算得到上帝認可,才算合法。歷代皇帝詔書一開始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就是教皇的口氣。中國儒教的特點是,教皇是皇帝,皇帝是教皇。造神是造皇帝,也造教皇,所以『文革』時買領袖像都說是『請』一個像,這就是教徒的話。」「外國的政教合一,是教皇給國王加冕,拿破崙還被加冕呢。中國的皇帝就是教皇。你看天壇不就是宗廟嘛,那是祭天的地方,別人沒有資格。」

而且,任繼愈認為,儒教和其他宗教一樣,都限制理性的範圍,不允許人運用理性能力懷疑宗教的信仰。對西方的基督教徒,你不能問他上帝為什麼存在。在儒教里,你也不能問為什麼要孝敬父母,為什麼要忠君,天、君、聖人為什麼尊貴,因為這些都不允許懷疑。儒家所謂「經」,就是「聖賢垂訓的典籍,封建社會的一切成員,只能宣傳它,解釋它,信奉它,不能懷疑它,議論它,更不能批判它。」而且儒教信仰通過教化,依靠思想灌輸、道德教育、禮教約束等,形成了習慣性的文化傳統和穩定的社會心理,對全體社會成員造成很大影響。

所以,任繼愈和他的弟子們認為儒教是我國古代政教一體、始終居主導地位的宗教。當然,他的態度和五四那幫人還不一樣,不是「打倒」、「砸爛」,而是執行我黨「給出路政策」。他認為「儒教要批判,但歷史上的儒教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根基,不能簡單否定了事。」

【未完待續】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6:0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