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金嗩吶 中華文明「行」在哪裡?(3)

作者:light12  於 2010-4-30 20:2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時間: 28 4 2010 08:26


中華文明「行」在哪裡?(3)


金嗩吶


關於唐德剛的「歷史三峽說」,我想談談我的看法。首先我認為人們經常說的「歷史的必然」在過去封閉的環境里完全是扯淡。深山老林的原始部落,任其自由發展下去是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封建主義、資本主義道路,恐怕沒什麼必然性。可在一個開放環境,看著別人吃香的喝辣的,個個膘肥體壯,而自己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還整天挨揍,恐怕長不了,都要「思變」,奔好日子,所以這種「必然性」,在不同制度之間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還是存在的,這是由人的本性所決定的。另外,這點我也同意,國家一旦順利地實行了民主憲政,天長日久國民自由自在慣了,再恢復專制,大事小事都要受限制,恐怕也不大可能,至少現在還沒有成功逆轉的例子。

但我看唐德剛的「二、三百年」時間表未必有什麼道理。他的根據是中國政治社會制度的第一次大轉型是在兩千多年前,從春秋戰國的封建制轉到公元前221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前後經過了二、三百年才最終完成,所以這第二次大轉型大致也要歷時兩百年。上一次開車從北京到天津用了1小時,所以這次也得1小時左右,這未免也太簡單了點吧!這裡面有很多偶然因素,如果沒有商鞅、嬴政這類人物出現,這第一次轉型還會是二三百年嗎?

再就是這三峽是否非過不可,人們還沒有過激流闖險灘的要求,我也拿不準。因為這和兩千年前的第一次轉型不同。當時如果不轉型成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帝國,分散懦弱的農耕民族,對抗不了「來自北方的狼」。即使有這種合理性,這種轉型也沒有「必然性」。當時並不是戰國七雄們達成共識,決定一起過三峽,而是雄才大略的嬴政出於個人野心統一了中國。

現在和清末的形勢也不一樣,在大航海時代之前,位於各大洲的各個民族孤立的生存,文化的發展與進化都是獨立進行的,彼此之間不能進行比較和交流,文化之間的先進落後與文化的生存沒有關係。鴉片戰爭以後,人們看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距,看到了亡國和亡天下的危險,當時的情況可以說是「外有壓力內有動力」。想生存就得發展和進化,想發展就得學歐美,學歐美就得搞民主憲政。所以當時的知識分子有這個要求。他們之間的區別無非是走英國人的路還是美國人的路。以後看到蘇聯又「崛起」了,所以共產黨又提出了「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最後共產黨勝出,於是就走了俄國人的路,建立了極權國家。

現在不一樣了,目前中國雖然不像政府吹得那樣「形勢大好不是小好」,但也沒有陷入混亂不可收拾的局面,而且三十年來中國經濟還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愛國者們還想要輸出價值觀,用「北京共識」取代「華盛頓共識」。中國國力比西方差些,但也還過得去;老百姓所看重的「生活水平」,比有些實行了民主憲政的國家還要高。在這種環境下生活了兩千年的中國人到底現在有沒有實行民主憲政的要求?

中國人對民主自由這些東西,從來都認為是扯淡的身外之物,從來就沒有過「不自由毋寧死」。從這點又可以看到農耕社會的務實特點。中國歷史上舉旗造反不是為肚子就是為權力,從來沒有為人權民主自由的先例。當初農民歡迎起義隊伍是因為可以「吃他娘穿他娘,吃穿不愁有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而跟著毛主席幹革命是因為可以「打倒地主分田地」,跟什麼民主自由人權根本不搭界,這也是提出「軍政訓政憲政」的老蔣干不過老毛的原因吧,兩個口號一對比,人心背向就可想而知。鄧小平的改革開始得到支持也是因為承諾讓人們「富起來」,改革主要選擇在經濟領域,只要在經濟發展方面作出像樣的成績,就能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

再有,現在「落後就要挨打」的現象早已經不存在,委內瑞拉的國防水平比美國落後一個世紀,查韋斯隔三差五的叫罵,至今還沒見挨打。退一步說,即使「落後就要挨打」,這板子也輪不到中國來挨,中國周邊除了俄羅斯個個比中國落後,吃柿子也得找軟的捏才是。就我的實際感受來說,我所接觸的工農兵學商,好像都沒有那麼強烈的轉型願望。社會底層對政府不滿不假,可人家盼望的是出幾個明君賢相;我周圍的識字分子想著民主憲政的還真不多,即使有也是灰溜溜的,其政治影響力可以忽略不計。80年代倒是不少,原因看著西方國家或者是搞開明專制的亞洲國家都比咱富,我記得當時家屬院來個老港老台都當財神爺供著。實際上是羨慕人家的富裕,跟民主沒什麼關係。如果大家都沒有過激流闖險灘的要求,這歷史三峽眼下就非過不可嗎?

當然,從長遠看,我完全同意唐德剛和國內08憲章那些知識分子的觀點,中國人早晚會有這種要求。莫非看著13億人的命運就由少數人來決定就真那麼舒服?看到別的國民用選票決定自己國家的領導人自己就真無動於衷?從情理上說不過去。當年馬英九獲勝,不少人都感動的熱淚盈眶,羨慕台灣人獲得的「權利」。據說連新左派代表人物何新都發表感言,幾乎不能自制(真偽?)。我只是想說明從技術層面上說,版圖較小的、單一民族的國家,應當更容易實行憲政(美國是移民國家,另當別論)。而像中國這樣有著傳統文化積澱的大國,轉型難度要大得多。

大陸人「大一統」的核心價值觀觀念如此頑固堅硬,似乎現在沒有一種新的體系可以融化或改變它。大陸人的共同追求,一是自己富裕,再就是希望國家繼續做大做強,而不是個體有人權民主自由。熟悉流行歌曲的國內網友都知道,當紅歌星屠洪綱有首《精忠報國》,最後一句唱的人熱血沸騰、蕩氣迴腸:「堂堂中國要讓四方來賀!」,這可是21世紀流行歌曲的歌詞,這表達了全國大多數人的共同心聲。

在中國實行民主憲政,人們心裡都有兩個底線:一不能亂,二不能散。也就是說不能出現六四那時候的混亂局面,更重要的是國家不能分裂,而這兩條實際上在技術層面上來說難度極大。現在大學里的識字分子們持自由主義觀點的人越來越少了。原因很多,有的是被64的坦克嚇破了膽,知道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敢於讓人流血的政黨。還有就是我在「難說」系列中提到的「識字分子市儈化」,只顧埋頭撈錢,不再抬頭仰望星空。其實即使還在認真思考中國前途命運的那些人,也不少放棄了自己原來的觀點,原因就是我前邊說的那兩個底線是碰不得的。

再有就是我們對民主憲政的認識又處在一個什麼水平?麥克阿瑟曾經這樣說過:「在科學、美術、宗教、文化上,英國、法國、美國已經是45歲的成年人,日本不過是12歲的小學生。」中國在現代文明的層面上,相對於歐美民族的成熟度而言又相當於多少歲?看看網上網下各色人士的種種觀點和表現,就知道我們理想中的國家政體實際上還是大一統集權專制。就拿在本區享有崇高威望的歷史學家楊奎松來說吧。最近我在《書摘》2010年第2期第17頁看到他的一篇文章,題目是《走近毛澤東》,他稱讚「毛澤東對中國的貢獻大大超過孫中山和蔣介石」,人家的標準就是對大一統的貢獻。這也是在評論毛澤東的歷史功過的時候,很多學者肯定毛的一個原因。楊奎松的原話是這麼說的:

「無論是在過去袁世凱時期,孫中山時期,還是蔣介石時期,中國都始終沒有解決自身的四分五裂的局面。唯獨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中國實現了統一。有人說,蔣介石也曾創造了統一的政治格局,但實際上,蔣的統一很大程度上只是形式上的,他並沒有解決地方實力派的反抗和離心離德的問題。而毛澤東領導下,卻不僅成就了中國大一統的局面,而且破天荒地使工農兵學商,東西南北中,統統臣服於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的高度集權之下,長達幾十年未曾動搖。」

我在《蘆道百害惟利一膽》裡面說過,跟老蘆打交道這幾年(其實只是在網上,我連人家什麼模樣也沒見過,只是推測牙口不太好),最大的收穫就是「除了豐富知識、開闊視野以外,蘆文的實用價值是可以給你壯膽,讓你挺直腰桿,敢於蔑視一切權威,誰都不尿。」還提出過N個不怕。而且人人平等,對老中青、左中右和獨立知識分子一視同仁,凡事就事論事,不因為他的名頭響亮而無條件崇拜,也絕不因為一兩篇文章就否定人家一切。這楊教授在這段話中進行歷史人物比較的時候,我認為至少犯了這麼幾個錯誤:

1、袁、孫、蔣、毛所處時代不同,比如老蔣,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而毛統一中國是在二戰結束后的世界和平時期。就亞洲而言,老蔣時期亞洲沒有幾個國家是獨立統一的,我知道的好像就是一個日本(是不是還有泰國?),除日本外,中國是最獨立最統一的國家。而毛時代,亞洲沒有幾個國家不是獨立統一的,脫離當時的歷史環境來談歷史人物,顯然是犯了評價歷史人物的大忌。

我覺得中國歷史學者愛犯這毛病,比如一提宋朝,就是「弱宋」,全然不顧宋朝初建就要面對的處於鼎盛時期的、有著府台三省六部的契丹帝國。契丹(也就是「震旦」,上二醫前身就是震旦大學醫學院)不是一個游牧部落,而是一個龐大的帝國,雄霸中國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一線,東臨庫頁島,西跨阿爾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在俄語、希臘語和中古英語中把整個中國稱為契丹(讀音分別為Kitay,Kita1a,Cathay),在穆斯林文獻中常把北中國稱為契丹(Khita,Khata),在中世紀從中亞直到西歐,「契丹」一直是對中國的一個通稱,可見契丹的影響和實力。在這種環境建起來的宋朝,當然是「弱宋」。以後「弱宋」碰到又是橫掃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蒙古鐵騎,最後滅亡。強漢盛唐是這樣的「國際大環境」嗎?各自的對手又是什麼人,對於這些,中國的歷史學者好像都不需要考慮。

2、老蔣時期的「四分五裂」原因很多,早期有各路軍閥,雖然這些軍棍武夫各霸一方,對中央政府陽奉陰違,但畢竟還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四分五裂」更主要的原因是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在國內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有自己的政府機構,憲法大綱,還召開中華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宣布它在中國所要實現推翻政府的基本任務,並付諸實行了幾十年。抗戰後老蔣完全收拾了各路軍閥,「四分五裂」的唯一原因就是老毛。不信現在放上四個野戰軍(至少也有上千萬人吧)試試,看看是否還能「使工農兵學商,東西南北中,統統臣服於」黨中央。同理,舊中國的貧困落後原因很多,其中也與此有關。放上四個野戰軍打上幾年,再統計什麼GDP、人均壽命、住房面積、鋼鐵產量、糧食產量,看看會是什麼結果吧。

3、文中所說的「統一」概念也不嚴密,誰都知道,現在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領土不完整(如藏南、東南海各島嶼問題)、國家不統一(如台灣問題)」的國度,連黨中央都把「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當做頭等大事。這真是應了那句詩「英雄誇統一,后笑是何人」(紅岩烈士詩句)。更重要的是,如果當時老蔣勝出,政績如何不敢說,也肯定做不到「破天荒地使工農兵學商,東西南北中,統統臣服於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的高度集權之下,長達幾十年未曾動搖。」但老蔣領導下的國家一定是統一的,絕不會出現台灣問題。

這些都不是我要說的。我只是想說通過楊奎松的這段話,看出全國上下無論老中青、左中右還是獨立知識分子,都把「使工農兵學商,東西南北中,統統臣服於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的高度集權之下」,當成評價歷史人物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標準。楊奎松不是毛左,相反還被旗幟網那幫毛左們恨得咬牙切齒,這跟政治立場沒關係。大一統集權專制在中國人頭腦中根深蒂固,已經成為一種潛意識,不經意間就會流露出來,我能想象出楊奎松說這些話時的那種情感。而且看得出來,這些歷史學家把大一統的「統」,即「統一意志、統一步伐、統一行動」甚至比版圖的「大」看得更重。

我是個悲觀主義者,國民對「大一統集權專制」都有這麼深厚的感情,中國還怎麼實行民主憲政,還闖什麼「歷史三峽」!而且退一步想,即使實行了民主憲政,能有什麼結果?如果一旦在實行民主憲政的過程中出現混亂的局面(這種情況很難免),會不會再出個鐵血強人,「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重走大一統集權專制帝國的舊路。可別忘了,就是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了兩千多年阿Q、祥林嫂、華老栓們,靠著陰柔的中華文明,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大一統帝國兩千年生存奇迹」。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20:2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