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金嗩吶 中華文明「行」在哪裡?(2)

作者:light12  於 2010-4-27 17:0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3評論

 
時間: 27 4 2010 07:10   

--------------------------------------------------------------------------------


中華文明「行」在哪裡?(2)


金嗩吶


中國這個大一統帝國的維持靠的不全是武力,主要還是文化,僅靠武力維持不到現在。其中儒家的文化價值觀一以貫之,支配和規範著歷代傳統政治實踐,成為傳統政治運作的至上原則和行為方式。依我這個外行看,儒家的學問就是做人的學問,告訴你「怎樣活著,如何做人」。這裡面有很多合理的地方,比如告訴大家在一起相處時要懂得容忍、謙讓、守信、奉獻、尊重,要加強學習,注意世界觀改造,「規規矩矩做人,認認真真做事」等等。像「五常」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裡面說的就是這些內容。

儒家學說裡面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告訴人與人之間不是平等的,有尊卑之分,要想社會安定,就必須「服從」。和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比較起來,農耕文明是被束縛在黃土地上的文明,農耕民族本身就「保守」尤其是「奴性」重。所以用儒家文化很容易深入人心,最後使得整個民族被徹底馴服。最後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一個「個人服從組織,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的局面。經過文革的老傢伙都知道,文革時候批判劉少奇「做黨和人民的馴服工具」,批判「黑修養」(《論共產黨員的修養》),說劉是「販賣封資修、孔孟之道的黑貨」,其實革命群眾一點沒說錯。毛主席和劉主席的分歧,無非就是嫌劉少奇的「做黨和人民的馴服工具」裡面的「黨」不明確,怕革命群眾讓「書記處」、「中央政治局」之類的集體領導所迷惑,去執行劉鄧司令部的黑指示。通過經過文革,讓人們認識到到底誰代表黨。所以,正確的表述應該是「毛主席老人家怎麼說,各族人民就怎麼做」(篡改自紅色經典《阿瓦唱新歌》,裡面的「各族」是「阿瓦」)。看看這些,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毛時代搞起「集權」和「極權」那麼容易,現在搞「分權」和「民主」那麼困難。

就連毛主席也不例外,就像林彪在《571工程紀要》里所說的,毛主席是「披馬列之皮,行孔孟之實,執秦王之法」。林彪的意思是說,毛主席嘴上說的是馬列主義,實際上追求的是孔孟之道,而使用的手段則是秦始皇的那套東西。對林副主席的說法,本人有保留地同意。林所說「披馬列之皮」本人不敢苟同,「階級鬥爭學說」在「孔孟之實,秦王之法」里都沒有,秦始皇的「階級鬥爭」不過是砍了幾個議論朝政的儒生腦袋,從來沒聽說過嬴政搞過什麼階級劃分,這完全是馬列的做法。其他的兩句倒是還有點道理。

古代的開科取士對保證儒家學說的貫徹執行、維護大一統集權專制帝國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科舉考試是從隋代開始的人才選拔考試製度。魏晉的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這種制度合理的方面是保證了官員的素質(包括文化水平和道德修養),而且給那些出身卑微的三教九流的後代創造了機會。根據我在農村的感覺,像胡屠夫這樣殺豬的職業,不管收入多高,吃得多好,實際上地位連個正經庄稼人都不如,沒有誰願意閨女嫁給這種人家。科舉制度保證了即使這種人的女婿,只要努力,也照樣可以提干。

而且;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保證了幹部隊伍的純潔性,「正確的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因為科舉學習考試內容大多是儒家學說,也就保證了政府官員都是儒家傳人,滿腦袋瓜子都是儒家學問,防止了大權旁落。因為古時做官不僅要有文憑,而且要有儒家的文憑。你《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金剛經》通讀一萬遍也當不了幹部。上千年的實踐證明,這種幹部選拔政策對維護大一統集權專制帝國的穩定是有效的,保證國家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當然,代價就是阻止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現在的官員也是一樣,我們學校每年都要辦黨校,普通幹部在學校辦的黨校學習,處以上幹部要去省級黨校學習。學校的幹部大多有博士碩士文憑,這種黨校學習,實際上也是參考這種做法,保證你的學問不是歪理邪說。

翻開歷史,儘管各國為宗教、利益、政治等原因而爆發的戰爭連綿不絕,各國的疆界變來變去,但是到頭來,各國的版圖主要還是按照民族、文化、語言、宗教信仰、社會習俗乃至人種等特定傳統關係確定下來的。拿破崙、希特勒都曾經想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但因為歐洲各國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所以根本尿不到一壺去,所以最後都成不了,歐洲想抗衡美國日本只能組成「歐洲共同體」這樣鬆散的聯盟。實際上在和平時期,這種國家之間的既競爭又合作、既對抗又勾結,各國的發展要比大一統帝國那種沉悶單調一致好得多。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混戰一團,戰爭結束后,各國的版圖基本上還是回復到戰前的狀況。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和日本都曾「橫掃」、「席捲」千軍如卷席,佔領了不少地方,但是到頭來,他們依然縮回到原來的疆界,德國還是那個德國,日本還是那個日本,戰勝國也一樣,誰也沒有擴大版圖。當年的日不落帝國英國,最後落腳的地方還是英倫三島。尤其在今天,還沒看到哪個國家憑藉武力擴大了疆界(除了無人居住的荒島)。哪怕超級大國美國,爭得也只是「勢力範圍」,從沒拿走過一寸土地。誰都明白,強扭的瓜不甜啊。

歷史上中國只會亡國,而不會「亡天下」,也就是不會「亡文化」。「亡國」僅是改朝換代,牽涉的只是君臣之分,是統治集團的事情。即使是異族侵略也是一樣,異族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也不得不自覺融入華夏文明,征服者早晚都會變成被征服者。中國人不是屬於那種「特別能戰鬥」的群體,中國歷史上不是沒有「亡國」過,而被滅過多次。從大的朝代看,在元清兩代完全被外族統治。中國發生過無數次內外戰爭和農民起義,血流成河、殺人如麻的時候一點不比國外少,也有多次屠城的記錄,有時候還是自己人屠城。

根據尚鋮主編《中國歷史綱要》中記載,蒙古滅金后得戶87萬餘,人口475萬餘,比金章宗太和七年(1207)年統計數戶768萬餘,人口4581萬餘,少了90%。按照這個統計,北方被屠殺漢族人民人數約4千萬。金帝完顏一族盡數被屠,世間從此再無完顏一姓。明初,河南、河北、江蘇北部、山東西部都是千里無人區。在蒙古人殺戮和統治下,中國喪失了7000多萬人口。據說,蒙古帝國在中國境內的種族滅絕,作為世界記錄放在《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1985年版。

但這都不能使中國文化滅亡,中華民族消失。90%聽起來嚇人,其實作為這麼個龐大的帝國來說,剩下的10%足夠了。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很多抗癌藥一次使用都可以使癌細胞減少90%,但最後還是阻止不了癌細胞的生長(這裡只是數量概念,而不是說中國人具有癌細胞的其他性質)。中國的歷史始終是延續的,外族入侵的結局都是以外族被漢族同化而告終,中國還要乾落點領土和文化嫁妝。

跟其他國家比較起來,兩千年來中國的版圖變化也不大。雖然古代的疆域概念不同於現在的版圖概念(前者只是勢力範圍,後者才有明晰的界碑),但絕大多數情況下長江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原地帶始終沒變,變化的大都是北部和西部的那些少數民族地區。不僅僅是中國的版圖沒變,中國文化變化也不大。中國文化從來都沒有斷代過,漢族在任何朝代都是佔多數,文字和兩千年前變化不大,還是象形方塊字。

而且最有意思的是只要誰膽敢「beat us」,其結局一定是「join us」,也就是誰打敗了我們,誰就變成了我們。誰殺了我們的人、佔領了我們的國家,我們就滅了誰的文化。不信看看今天滿人的境況。我認識的滿族高知不少(當然其中有些是為子女高考加分偽造的假滿族),沒聽說誰還能說滿語,能看得懂滿文。就是專搞文化的,我看也夠嗆。前一段看文物鑒定的節目,乾隆年間的花瓶上有幾個滿文字母,那幾個文物鑒定專家(其中一個還就是八旗後代)把頭搖得跟不浪鼓似的,王顧左右而言他。滿清的詔書倒一直是滿漢兩種文字書寫,估計前幾屆皇上都是看滿文,到了後面這幾代,是否認識還認識那些蝌蚪文就值得懷疑了,至少還是看漢文更順溜。

日本鬼子也就是仗著呆的時間短點,再多呆幾十年,估計日語就得廢掉;日本四大古典戲劇狂言、能戲、歌舞伎、傀儡戲演員們,最後全得改唱生旦凈末丑。不信看看蒙古的那些「蕃曲」、「胡樂」的命運,最後變成了中華文化的瑰寶元曲。五胡亂中華的結果,就是把五胡都給胡進來了。其實漢民族原創的農耕文化藝術到底有多少很難說,還不是由於異族文化貢獻,才成就了其博大精深?古代不管是多麼強大的帝國或民族,一碰中國文化就「仰慕」、「折服」,說句慷慨激昂的話就是:不管道路如何曲折,最後的勝利一定是屬於我們的!

從清末開始,中國面臨「千古未有變局」,也就是第一次發現對手與以前的「西戎北狄」不同,不但拳頭硬,性格彪悍,驍勇善戰,有「好馬快刀」,而且文明程度全方位超越了自己。英國商人安德魯在致英國政府的一封信中,認為東方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弱的國家,只靠著系統的謊言、妄誕的諭旨、人民的愚昧來維持」。以前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較量,而這次是和工業文明的交鋒與較量。版圖與人口,再也不是衡量國力的主要因素。按馬克思的說法,就是這一二百年歐洲人的發明創造,比整個人類歷史上全部的玩意兒加在一起都多。這次中國不僅可能亡國,還有可能「亡文化」。面對西方現代文明的衝擊,中國確確實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我認為中國文化的根本還是沒有變。

什麼是中國文化的象徵?依我看就是所謂的三統,即政統、道統、學統這些東西。到底這三統準確的定義是什好像也沒個統一的說法,當代新儒家們也還是老祖宗的傳統,坐而論道卻從不界定道的概念。我理解這三統就是政治體系,道德體系和教育體系。雖然這三者受到了西方現代文明和馬教的衝擊,但我認為還沒有到崩潰的程度,本質上的變化不多。今天中國的政統,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還是由少數人的意志強制大多數人的生存的形式,這種政統形式未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連今天的中紀委和監察局,和古代為了防範皇權專斷,而實行過的環環制衡的台諫監察制度都很類似,但效果要差得多。

中國在秦以前是封建制,秦以後是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君權專制。以後又增加了開科取仕制度。直到現在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是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專制,公務員考試和開科取仕也相似。最大的區別無非是由過去的家天下的世襲制變成了黨天下的「禪讓制」,也就是老蘆說的「非遺傳的專制」(見老蘆的《淺議黃仁宇和唐德剛的「大歷史觀」》)。轉來轉去還是過去那一套,連個現代選舉制度都沒有。而且咱們的禪讓制還是「內禪」(古時將禪讓是將權力轉讓給異姓,稱為「外禪」,這會導致朝代更替;而讓給自己的同姓血親則被稱為「內禪」,不導致朝代更替),不會導致共產黨失去天下。

改革開放的一個變化,就像我在「二杆子」系列里說過的,就是政府給了國民相當的經濟自由和文化自由,以及一定的政治自由。家庭和個人活動也有了一定空間,只要你沒有威脅到共產黨政權,沒人管你。「二杆子」也由什麼都管改為「抓主要矛盾」,由過去的主動進攻變成了現在的被動防守。你不主動招惹黨和政府沒人整你,改變了我黨在毛時代那種「老虎你刺激它要吃人,不刺激它也要吃人」的野性。畢竟現在的專制,和斯大林毛澤東的專制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中國政治體制持續兩千年不變,這不能不說是個人類歷史上的奇迹。北大著名愛國教授潘維豪邁地說:「中華政治體制,或者中華政體,根子沒有變,主幹也沒有變。不僅僅是30年沒變,60年沒變,而且是兩千年都沒有根本的改變。所以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這個政體的歷史底蘊是非常深厚的。」意思是正告那些自由主義學者(現在很多人眼裡基本等同於漢奸走狗賣國賊),你們想變天,沒門!對於這位潘教授的言論,我還是那句話,不管這種教授政治立場如何,也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你可以罵他無恥,甚至可以見一次扁一次,但人家說的是事實。中華政體的「根子」、「主幹」確實兩千年沒有變。至於什麼時候「根子」、「主幹」才能變,按照唐德剛那說不清道不明的「大歷史觀」推導出的「歷史三峽」結論,最快要2040年,最遲躲不過2140年。

唐德剛認為,中國現在還是秦始皇留下的帝制,還是「千載猶行秦制度」。而這種政治體制改變,說簡單點就是實行民主憲政,他認為要經歷一次驚濤駭浪的大轉型,猶如過三峽。不過前途是光明的,過了三峽就風平浪靜,從此就可揚帆直下,隨大江東去,進入海闊天空的太平之洋了。不管風再大浪再高,歷史三峽終有通過之日。而且一旦實現了轉型,就是任何人力、物力,都不能逆轉了。這就是所謂的歷史的必然。而要通過這個可怕的三峽,大概要二三百年,從1840年算起,也就是說最快要2040年前後就可通過。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笑臉書生 2010-5-2 10:57
好文章,但偶對前途有不同之觀察。
回復 light12 2010-5-2 10:59
笑臉書生: 好文章,但偶對前途有不同之觀察。
不同之觀察好啊。講一講
回復 笑臉書生 2010-5-2 11:20
light12: 不同之觀察好啊。講一講
話長耳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7:4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