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蘆笛「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第三章(十)

作者:light12  於 2010-1-16 23:3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1評論

時間: 16 1 2010 12:25


(二)毛澤東的責任


因為中央沒讓偉大領袖作最高統帥,他滿懷怨氣,在第五次反圍剿中軍委討論戰事時,橫挑鼻子豎挑眼,這也批評,那也指責,更在紅軍將領中煽動對中革軍委領導的不滿,拆中央的台,蓄意破壞博古、周恩來和李德的威信,人為製造指揮困難。據李德說,博古告訴他,毛澤東曾讓紅一方面軍老部下對中央的決定陽奉陰違。 此說相當可信,蓋連官方媒體自己都承認,蕭勁光因不戰而棄邊陲重鎮黎川被關押期間,毛澤東特地派賀子珍去看他,對他說:「你應該撤退,做得對。」 這完全是為了個人權位,嚴重違反黨的紀律,在大敵當前、黨國危急存亡之秋,不顧大局糜爛搞內鬥。

此後他不僅在遵義會議上以軍事失敗為由,向中央發難,罷了博古的官,趁機擠進了書記處(中常委),還在延安整風期間,把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當成打倒國際派的借口,卻文過飾非,絕口不提他當初出的餿主意招致的嚴重後果。

如上所述,紅軍反第五次圍剿犯了兩大戰略錯誤,一是沒有注意保衛蘇區東北部,導致黎川失守,致使中央蘇區和閩浙贛蘇區的連接被切斷,國軍得以實現既定戰略意圖;二是沒有利用福建事變,設法重建與閩浙贛蘇區的連接,從側后威脅國軍的北部和東部封鎖線。而中央作出這兩大致命的錯誤決策,毛澤東都有份。


A.在反圍剿前同意東征福建


如前所述,1933年春,中央蘇區取得第四次反圍剿勝利,佔領了蘇區東北角的黎川,與方誌敏的閩浙贛蘇區接通。如何趁勝擴大戰果,便成了影響此後根本戰局的關鍵一步。

當時中央蘇區的北面是中央軍,西面是何鍵的湘軍,南面是陳濟棠的粵軍,東面是蔡廷鍇的19路軍。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團長尤爾特與軍事顧問李德都認為,北面的中央軍構成了主要危險,因此應該繼續在北線用兵,而蔡廷鍇則應該作為拉攏對象。但新任的共產國際總軍事顧問曼弗雷德•施勞恩(簡稱弗雷德)卻提出應該出去打福建,其理由一是蘇聯可能會提供武器援助,二是蔡廷鍇不可靠,為爭取他成為盟友,必須向他顯示實力,「先打后談」。此外,進攻福建可以確保蘇區後方和側翼,以便更好地面對中央軍在北面的進攻。

弗雷德的意見得到了中共中央駐上海辦事處的贊同,政治局與中革軍委經過討論后,也同意了弗雷德的計劃。博古原先遲疑不決,但被多數意見壓倒,後來他跟李德說,毛同意這個作戰方案,起到了重要作用。

於是軍委便在1933年夏季將紅軍主力調去進攻閩西。紅軍東征節節順利,佔領了大片地區,繳獲了大量物資,直抵南平才停下來。19路軍遂於八月間派人去見彭德懷 ,與中共秘密達成停火協議。但蔣介石趁蘇區北部空虛,將碉堡沿旴江一直修到南豐,並於9月下旬出其不意地向黎川進攻,揭開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序幕。

中革軍委猝不及防,趕快從福建調三軍團北上增援,擬在撫河一帶與中央軍決戰。但大軍尚僕僕在途,守城的蕭勁光已經不戰而棄黎川,使得紅軍失去了先機。此後三軍團跳出外線,企圖拊敵後背,從北面收復黎川,卻在硝石一帶陷入碉堡陣中遭受重創,不得不撤回。以後紅軍又作了幾次類似嘗試,都以失敗告終,於是第四次反圍剿奪取的大部分地區都喪失了,原來的碉堡封鎖線空隙被堵死,中央紅軍與閩浙贛蘇區的紅10軍聯繫永久中斷,紅軍從此陷入被動。

不難看出,這個錯誤相當致命,而這就是李德為何會因蕭勁光不戰而棄黎川極為震怒,堅持要以軍法審判他。中央紅軍若能在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后,乘勝向東北全力擴張,使得中央蘇區和閩浙贛蘇區融為不可分割的一片,則國軍在北線修築的碉堡線就失去了封鎖的作用,其側后將始終處在紅軍的威脅中,也就不可能像後來那樣,可以心無旁騖,只需從北向南將碉堡封鎖線平推下來,便輕而易舉地擠死了紅軍。

若紅軍將兩個蘇區牢牢地焊接在一起,那國軍就只有兩個選擇:或是向兩個蘇區的結合部發起進攻,將其隔斷後再分而治之,各個擊破;或是擴大封鎖區域,用封鎖線把閩浙贛邊區也包圍進去。

無論是國府采哪策,都將有利於紅軍。如果國軍採用第一策,企圖把蘇區一分而二,那就意味著放棄堡壘主義,因為在兩側翼暴露時不可能築壘前進,所以只能改為長驅直入,這就必將給紅軍提供運動殲敵的機會。而如果國軍採用第二策,作個更大的箱子把兩個蘇區都裝進去,那必然曠日持久,紅軍可以在封鎖線完成前,隨時跳出外線作戰,從後方摧毀封鎖線。而且,封鎖線越長,紅軍找到薄弱點加以突破也就更容易。根據地越大,紅軍的迴旋餘地也就越充分,蓋紅軍可以沿著蘇區的對角線來回秘密移動,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聲東擊西,使得蔣介石猜不出紅軍真實意圖,防不勝防,陷入被動。

例如在國軍修到南豐的封鎖線向東北延伸前,軍委可令紅軍主力秘密集結在黎川以東一帶,卻令派偏師冒充主力,打出浙江西南邊界,虛張聲勢,威脅中國的膏腴之地江浙一帶。此舉勢必逼得蔣介石分兵圍堵,此時紅軍主力再從封鎖線北端大舉衝出,迅速迂迴插入封鎖線後方,切斷碉堡群與後方的交通聯繫,使守敵喪膽,不戰而降(馬奇諾防線就是如此打破的)。如此即能反使國軍建築的堅固工事為己所用,變成守衛自家「國境」的長城。此乃大眾熟知的圍魏救趙之計。

即使不能不戰而下敵軍的碉堡群,那也是攻敵之所必救,必然能調動後方敵人來援,相當於圍城打援,為紅軍提供了伏擊殲敵的機會。當然,此策也有相當大的風險,若碉堡中的敵軍頑固堅守,而後方援敵兵力雄厚,推進迅速,則紅軍就可能腹背受敵,陷入危境。但要打破敵人的堡壘主義,在缺乏重武器的前提下,這是唯一有點希望的打法了。

然而紅軍不此之圖,卻把主力調去福建攻城略地,聽任國軍在北線延伸碉堡封鎖線,更因兵力空虛,在國軍突然發動進攻后,拱手讓出連接閩浙贛蘇區的樞紐黎川,使得國軍輕易切斷了連接兩個蘇區的走廊。蔣介石從此再無後顧之憂,可以按部就班地實現其戰略意圖,以鐵壁合圍困死中央紅軍,接著又掃蕩了方誌敏的紅10軍。所以,弗雷德這昏招,確實是第五次反圍剿前最關鍵的戰略失誤。

據李德說,毛澤東同意弗雷德的東征福建計劃,而他的同意對政治局通過決議起到了重要作用。此話相當可信。

須知偉大的毛澤東軍事思想最關鍵的一條,就是「避實擊虛」,專揀軟柿子捏。他這思想一以貫之,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里,他開出來的反圍剿的操作要訣之一便是「揀弱的打」,而1947年底提出的《十大軍事原則》中的第一條就是「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后打集中和強大之敵」。在他眼中,北面的中央軍只可能是「集中和強大之敵」,而東面的19路軍則當然是「分散和孤立之敵」。早在1932年3月間中央局在瑞金開會討論進軍方向時,他就認為,蘇區北面的南昌是蔣介石的剿共大本營,因此向北沒有發展餘地,向西有贛江阻攔,向南有廣東軍閥,紅軍只能向東發展。 東征福建的計劃符合他一貫的思路,他在政治局會議上同意該方案是必然的。他在紅軍中的潛勢力相當大,因此,他投的贊成票,對政治局決定接受該方案當然會起到重要作用。

由此可見,偉大戰略家毛澤東連文盲朱元璋的軍事才能都沒有。當年朱元璋夾在陳友諒與張士誠的兩大根據地之間,他就決定先打左邊的強敵陳友諒,后打右邊的弱敵張士誠。後來他向群臣解釋,陳友諒野心勃勃,若他先去東面打張士誠,則西面的陳友諒定會傾國來攻,必然要使他陷入腹背受敵的危境。但若他先打陳友諒,張士誠不圖進取,偏安一隅,只會按兵不動,因此他沒有兩面作戰的危險。事態的發展果然不出他所料,朱元璋由此各個擊破了兩大競爭對手。

當時蘇區面臨的情勢也與朱元璋的差不多。圍剿蘇區的敵人中,北面的中央軍實力最強大,鬥志也最堅決。西面的何鍵還有一定的反共積極性,而廣東與福建的軍閥都只想保存實力,參與圍剿完全是虛應故事,出工不出力。在這種情況下,若紅軍「揀弱的打」,則中央軍就會乘機從北面壓下來,使得紅軍陷入腹背受敵的危境。如果紅軍全力對付中央軍,則軍閥部隊只會作壁上觀。因此,若要在圍剿中倖存下來,則紅軍別無選擇,只能「先打集中和強大之敵」。

毛之所以會贊成弗雷德的餿招,是因為他沒有自我完善的智慧,終生為三次反圍剿的狹隘經驗束縛。國軍三次圍剿都是由雜牌軍隊充當主力,那些軍隊各懷異志,本來就沒有什麼鬥志。紅軍消滅了其中最弱的一部,便不難使余敵膽寒而自行撤退。在蔣介石忙著和其它軍閥大戰,紅軍得以趁機擴張之時,當然也該「揀弱的打」,向抵抗力最弱的地帶擴張,以期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壯大自己。但若在群敵環伺之下,甚至在圍剿已經開始后,還要死抱著狹隘經驗不放,那就沒有什麼好事了。兵無常形,運用之妙,在乎一心。避實擊虛雖是用兵的重要原則,但也不能膠柱鼓瑟,刻舟求劍,把它變成不可打破的僵死教條。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碧海琴音 2010-1-17 00:25
沙發!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3:4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