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3)

作者:light12  於 2009-12-1 20:5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2評論

時間: 01 12 2009 11:59
作者:金嗩吶



再說說「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現在的國家制度是集中國傳統集權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極權社會主義社會等種種制度於一身,具體說就是中國傳統社會的政府集權和行政集權相結合的大一統制度,外加列寧發明的一黨專政,但在經濟領域卻甩開膀子大幹資本主義。現在中國的左派和自由派,都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說的都是上述某一制度的缺點、錯誤、糟粕。我認為這不符合實事,這些制度也都有各自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的綜合效應也並非一無是處。

現在的中國和傳統意義上的極權國家不是一回事。極權主義意味社會秩序完全由政治權力或國家權力決定,幾乎不存在什麼個人自由和私人空間,這顯然不是目前中國的實際情況。至少現在中國人已經已經有了文化自由、經濟自由、部分宗教信仰自由,和北朝鮮那種極權國家有著本質的區別。農民也有了部分遷徙自由,由過去的半農奴狀態「一躍」成為國家的二等公民。在文明發展史上是一小步,在中國則是騰空飛躍。

特色社會主義在「僵化」和「血腥」上有了明顯的進步。由於引入了市場機制,國家經濟充滿活力,甚至超過了西方國家。釋放出了私慾,也不需要用血來做潤滑油,不用再實施殺雞嚇猴、褪毛雞刺激猴的策略。但另一方面,古今中外從來沒有哪種制度,官僚集團可以如此深入經濟領域,以十倍的瘋狂、百倍的貪婪攫取財富,這確實也是件極為恐怖的事情。如果我是胡總,就對官僚集團說實話:今天的幹部,需要牢記的不是什麼毛主席的「兩個務必」,而是金氏的「兩個務必」:一是要務必經常燉肉(即發展經濟),二是不要太貪吃,大塊撈肉時務必須給中產階級剩幾塊、給底層大眾留碗湯喝。只要做到了這「兩個務必」,官僚集團就可以不斷撈肉吃。

現在看來官僚集團基本還能照兩個務必辦。因為所謂現代化過程,實際上就是城市化過程。過去說我國有十億人口八億農民,現在雖不會再有那麼大的比例,但也還是有一半吧。城市化過程還大有可為。由於有利可圖,官員們燉肉的積極性也非常高。現在中國幹什麼都是「XX搭台,經濟唱戲」,估計短期內還不至於找不到經濟增長點。而且現在中國的經濟規模這麼大,不至於讓官僚集團吃光喝凈。

主流媒體常說,我們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著「穩定與發展」,濤哥說得更明確具體:不走邪路,不走老路。所謂穩定,就是封建集權、一黨專政的框架不能動,就是不走西方那條邪路;所謂發展,就是在這個框架內搞資本主義不能變,就是不走回頭路。按李肇星的說法,這就是中國的人權。中國人權的概念,實際上就是存活之權。沒有動亂流血,又不會餓肚子,而且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可以「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這不就是最大的人權嗎。按這個標準衡量,現在中國的制度,成了大部分人眼中最適的制度。

就拿是否應該取消城鄉二元結構的爭論來說吧。過去毛時代的做法,把進城的農民當做盲流來收拾,顯然不利於經濟發展。允許「陳煥生們進城(80年代初電影名)」,釋放了他們蓋樓挖溝修路架橋的能量,對農民實行半自由勞動制度,要遠比毛時代的半農奴制度更有利於經濟的發展,恐怕是連白痴都能弄明白的事實,再堅定的毛左現在也不敢反對,只能含蓄地說幾句「無農不穩」、「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但若進一步取消戶籍制度,如果不站在社會主義的立場上,也就是如果不從「正義、公平」、「人權人道」的視角來考慮問題,左派們和主流經濟學家對自由主義學者的批駁完全對,實在找不出取消城鄉二元結構的理由。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既可以避免城市化過程容易出現的動蕩不安,又可以讓貧困的農民工進城打工,解決了經濟發展中誰來干臟活累活的難題,也為農民將來蓋房子、看病,孩子上學、娶媳婦打點基礎,起碼從短期看,對「穩定與發展」都有好處。

在當代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中,印度、巴西的農民基本上無序進城、自由進城,結果就是大量貧民窟出現,弄得「城已不城」,在國人眼裡,貧民窟簡直就成了孟買、里約熱內盧的城市名片。左派在取消城鄉二元結構、土地私有化的問題上和自由派辯論的時候只要拿出尼採的語氣:「看啊這人(城)」,再附些圖片,基本上就可以堵死這條「邪路」。而東亞國家如韓國,是兩頭在農村。韓國人戲稱(估計是中國人戲稱)農村都是些「三八幹部」,三歲的孩子和八十歲的老人,年輕人都到城裡去工作了,等退休后再考慮回來。據說日本也有類似情況,請留日大蝦賜教。

中國的城市化過程很特殊,除了近郊佔地戶以外,基本上是「擇優入城」。我周圍農村出身的不少,基本上都是這兩種情況:一是到城裡打工做買賣,掙錢后買了商品房,拿到了城市戶口。再就是大學畢業后在城裡找到了工作,實現農轉非。所以,城市化過程出現的貧民窟和犯罪問題,中國總起來說都不嚴重。貧民窟不用說,連城市治安也還說得過去。同是大城市,北京上海的治安狀況絕對比紐約強。而且發生在城市裡的犯罪,很多也都是附近農民進城打游擊乾的。城市裡雖然也有下崗職工,但大多是4050,能犯罪、敢犯罪的不多。

廣州社會治安要差一些,但也看跟誰比。都說廣州火車站髒亂差,到義大利的羅馬火車站看看去,一點不比廣州好。而且廣州的城市治安現在大有好轉,據廣州人說是前幾年上任了一位鐵腕公安局長(好像還是吳儀的侄子還是外甥?待考),每次布置工作時最後一句話都是「要敢於開槍」,而且廣州公安還真開過幾次槍,凡是遇到反抗拔槍便射。以後把小區保安、看自行車的都安排上了治安任務,隨時向公安通報治安情況(估計是學習了香港的阿瑟的做法),我上個月去廣州,感覺確實好多了,連出租司機都盛讚好局長。

西歐和北歐這些國家,到底算不算民主社會主義國家我不敢說,因為這有個「量」的問題。空談公平、正義,是任何政府和政黨都會做的事情,這必須要有相應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做保障。這些國家現在都是混合經濟,到底公有制佔多大比例才算民主社會主義,恐怕應該有個標準,我想至少應該佔到主導地位吧。若按照這個標準,沒有哪個國家實現了民主社會主義。但這些國家至少社會主義因素還是有不少,這點恐怕沒什麼異議。那些社會主義的政黨,如德國社會民主黨、英國的工黨,不管取什麼名字,政黨的社會主義立場是客觀存在的。甚至可以說,也正是這些政黨的社會主義立場,才使他們當時能夠上台執政並獲得一定成功。

與蘇聯中國不同的是,這些國家發起的社會主義運動,都是通過議會鬥爭合法取得國家的控制權,然後在多黨執政、兩院制、三權分立、軍隊國家化這些現代資本主義的政治框架裡面搞點小動作。社會主義政黨上台,執行偏向社會主義的政策,如堅持國有化、保障社會福利;保守主義政黨執政,執行偏向自由競爭主義的政策,如擴大私有化、提高生產率等。雙方相互競爭,一張一弛,維持社會運轉。這些國家無論出現何等強人,也只能在民主的框架里搞「民主社會主義」,也搞不成集權(極權)社會主義。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就血緣關係而言,「民主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遠比集權(極權)社會主義的更近。有人形容是在資本主義胎盤內逐漸培育社會主義新因素,以漸進式地(由量的積累到部分質變再到最後質變)創造出一種社會主義社會新形態。所以,儘管蝙蝠有翼能飛,也只能算是哺乳動物。據說80年代末某中國代表團訪問瑞典時,稱呼瑞典是「社會主義國家」。人家馬上臉色大變,請中國同志務必加上「民主」二字,如果不加民主,寧可被稱為「資本主義國家」,這可是大是大非問題,省略不得。

中國左派現在不少一提歐洲社會主義就激動,就想上前套近乎,真令人莫名其妙。有一次有位毛左經濟學家分析40年代末工黨在英國搞民主社會主義成敗時,談到艾德禮政府對國有化工業的管理存在許多弊端,包括工人參與管理沒有落實,居然說到了老艾如果能借鑒鞍鋼的「兩參一改三結合」,歐洲的社會主義歷史就會改寫,真不知這些人腦子是怎麼長的,只要跟社會主義沾點邊的就想攀親戚,還想指導工作。「兩參一改三結合」連在中國都失敗了,還想去指導艾德禮政府。

目前,歐洲各國已經逐步形成了以保守主義經濟主張為主,加入社會主義因素的經濟模式。社會民主黨普遍認為,過去以社會主義為名義,侵犯了市場經濟法則和價值規律。現在必須予以糾正;要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縮小由國家承擔的社會再分配範圍,穩定金融秩序;認為社會主義價值必須建立在社會的經濟效益基礎之上。因此,社會民主黨儘管仍然反對保守主義政黨大幅削減社會福利,但也認為應該對社會福利制度進行糾偏和改革。與此相適應的是,歐洲社會民主黨的社會主義理論,逐步由過去的「民主社會主義」轉變到「社會民主主義」。

歐洲社會民主黨的理論,現在正越來越向價值觀和倫理方向轉變。通過倫理上明確社會主義的價值,來指導實際政策的走向。換句話說,歐洲社會民主黨在具體政策層面上已經開始與歐洲保守主義政黨融合,在意識形態上試圖淡化,但在價值觀領域上始終堅持著社會主義的特點,並把人權作為社會民主黨理論的基本出發點。社會民主黨並不把任何具體的制度設計和社會特點作為社會主義的標誌,而把社會主義抽象化。

中國左派嚮往的,根本不是這種民主社會主義,而是集權(極權)社會主義,這也是中國左派和歐洲左派的區別。所以在一些追求兩頭真的老傢伙(如謝韜)提出要搞「民主社會主義」,主流政治學家代表官方的回答是:我們不搞「民主社會主義」,而是要搞「社會主義民主」。這裡面的含義很清楚,就是在傳統社會的大一統制度、一黨專政的框架內,小打小鬧地恩賜點民主。而民主社會主義是在多黨執政、兩院制、三權分立、軍隊國家化這些民主的框架裡面搞點社會主義。

而西歐和北歐的社會主義也有很大的區別,我認為這區別不是福利高一點還是低一點,稅收多一點少一點的問題,而在於生產資料的佔有方式上,也就是老蘆所說的「公有制」上。也可能正是這點區別,使得西歐的社會主義運動,到了八十年代就壽終正寢。而瑞典社民黨20年代就提出,搞社會主義,不要搞所有權的社會化,而是分配的社會化,即對社會財富如何進行公平分配以保障工人階級和勞動者的利益。所以,北歐社會主義至今還得以延續,雖然問題也不少,至少社會還能運轉下去。

西歐民主社會主義就舉英國的例子吧。英國實行的是費邊社會主義,主張「漸進性的」社會主義改良,走民主主義的、合乎道德的、符合憲法與和平的變革之路。熟悉英國社會主義政黨工黨的人都知道該黨有個著名的「黨章第四條款」,也就是公有制條款。在1918年工黨大會頒布的工黨黨章中,該條款明確了工黨的政治目標和理想:「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對每一工業和行業所能做到的最佳民眾管理和監督的基礎上,確保體力勞動者或腦力勞動者獲得其辛勤勞動的成果和可行的最公平的分配」。1929年工黨年會,又增加了「分配和交換」的內容,即把「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改成「在生產、分配和交換資料公有制」。

工黨之所以被認為是社會主義黨,或者用國內的表述是社會民主主義政黨,也主要是因為這一表達其社會主義信仰的公有制條款。對很多的工黨領導人和團體及個人黨員來說,這個「黨章第四條款」就跟現在中共的「四項基本原則」一樣,是工黨的命根子,是黨在政治舞台上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鮮明標誌,是黨爭取和團結廣大工人群眾支持的黏合劑,因此也是其制定國內政策的重要依據。

可到80年代就混不下去了,用「公共所有制」代替了70年代以來一直宣稱的「國有化」口號,並於1986年議會大選前夕,進一步發展為「社會所有制」,也就是「混合經濟」。最後還是上不了台,以後布萊爾上來給大家攤牌:是要黨章第四條款還是要政權?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sousuo 2009-12-2 01:14
以後布萊爾上來給大家攤牌:是要黨章第四條款還是要政權?
回復 rebel 2009-12-3 06:42
不錯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07:0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