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ZT)蘆笛 門外漢妄談計劃經濟與自由經濟

作者:light12  於 2009-9-24 08:5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10評論

門外漢妄談計劃經濟與自由經濟      時間: 23 9 2009 09:27  

作者:蘆笛

門外漢妄談計劃經濟與自由經濟


蘆笛


適才拜讀了網友轉貼的李子暘先生的大作《三種武器》,頗受啟發。

鑒於「社會主義」這個概念已經被搞得非常混亂,以致現代人特別是當代中共黨人根本就不知道原教旨馬克思主義是怎麼回事。要讓他們明白那篇文章,恐怕還得先介紹一點馬克思的空想經濟學理論。

馬克思乃是世上幾百年,中國幾千年才出一個的高聚焦隧道眼,「綱式思維」的發明人,「社會科學幻想小說」的大文豪。他將人類自私天性造成的一切社會弊病,乃至所有的罪惡,都歸結於私有制的產生,認為要根除一切社會弊病,就必須廢除私有制。私有制一旦廢除,則商品、貨幣、市場等等當然也就不存在了,因為後者不過是從前者衍生出來的配套設施。到時社會生產完全根據人民需要進行,實行所謂「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因為國家也是私有制產物,當私有制被廢除后,階級、國家、家庭等等也就隨之消亡。到最後就連勞動分工都沒有了,大家完全是憑興趣幹活,把勞動當成娛樂,能從中獲得類似吸毒的快感,成了所謂「第一需要」。

這似乎是成年人都要嗤之以鼻的弱智神話,然而馬克思也有說不出的苦衷:他的隧道眼看不見驅使人類勞動的基本動機,是個人謀求福利的自私天性,卻認為「存在決定意識」,私有觀念來自於私有制。私有制廢除后,人類當然也就變得「大公無私」了。要他們繼續勞動下去,當然他只好假想未來的勞動能給予人們一種生理或心理的強烈快感,否則那社會還怎麼維持下去?

這就是馬克思的「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我模糊記得,他在其著作中沒有使用過「社會主義」這個詞,用的都是「共產主義」,只是認為在共產主義到來之前,必須經過一個「過渡階段」的初階。後世共產黨人便把這他認為是相當短的過渡階段稱為「社會主義」,由此與歐洲多種社會主義主張與實踐混淆不清,而這恰是馬克思著意要避免的。他當初挑選了「共產主義」這個詞,就是為了把自己的學說與其他社會主義學說區分開來。

這套空想之荒誕,我早在20出頭就看穿了。已經在舊作中交代過,那陣子看了赫胥黎《進化論與倫理學》,知道自私是人類的天性,只能調節不能破除,由此悟出了自私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火車頭。馬克思的「科學共產主義」理論違反了人類天性,毫無可行性。這一點吳耐網友也在跟帖里指出了。

此外,我在青年時代還悟出了那個理想社會的最大弊病:馬克思只看到資本家的威風,卻想不到一旦實行「按需分配」,就算它在技術上是可行的,那也絕對只會是人類能設想的最大噩夢。連白吃都該想到,到時誰控制了這分配權,誰就捏住了大眾食道,其威風要超過地主資本家一萬倍,勢必變成大眾必須頂在頭上的祖宗——你得罪了地主或資本家,無非是換個地方打工;得罪了掌握這分配權的祖宗,那可就只有活活餓死一條路了。即使是活佛轉世來當這分配者,諒他也沒本事抵制那空前權勢的誘惑。因此,共產革命必然要走上墮落之路。興許當年參加革命的志士們確實是想建立人間天堂,但這類社會改革一定要「走向反面」,只可能造出一個空前威風的官僚集團來,令一切舊統治者黯然失色。

我不懂經濟學,因此認識也就基本停留在這點上。李先生那文章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做的批判,因此對我很有啟發。如果說「共產主義學說違反人性」是從總體上指出它的不可行(unrealistic or impossible),那麼,李先生介紹的三位學者的批判則是從技術層面具體指出它缺乏可操作性(impracticable or unworkable).

針對馬克思廢除商品的空想主義,米瑟斯指出,商品的價格實際上具有指導組織生產,調配資源的功能。當這些價格信號都不存在時,人們就根本無法知道什麼樣的生產才合理,什麼才符合消費者需要。合理的生產安排將被胡亂指揮所取代。

第二個論證則是哈耶克給出的。針對馬克思廢除市場經濟的妄想,他指出,只有市場體系才能有效地利用存在於不同人的頭腦里的分散知識。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不可能取代之。

第三個論證來自於英國學者邁克爾•波蘭尼。針對馬克思「計劃管理,按需分配」的幻想,他指出,人的管理能力有限,不可能以計劃的方式直接管理如一個國家那麼大的組織。現實中存在的,只能是分散的、多中心的、自我調節式的管理方式和秩序。因此,除了很短的時間以外,中央計劃經濟根本就沒有存在過。共產黨人成立的「社會主義國家」要維持運轉,就不可能實施真正的「計劃經濟」,只能以局部的自我調節來偷換。這就是共黨社會始終無法廢除商品、貨幣與市場的基本原因。

我本人早在青年時代就朦朧地想過這問題了。那陣子我在廠子里給我黨扛長活,發現廠子里的供銷科乃是生存命脈,整個所謂「計劃經濟」全靠它運轉。各廠都豢養了大批採購人員,使用古已有之的「跑單幫」的原始方式,到各地出差,唯一的使命就是查明本廠的產品有誰需要,而需要的原料又有誰提供。

我當時想:NND,這算什麼計劃經濟?完全是由各國營單位「發揮自己的積極性」,跟無頭蒼蠅似的瞎碰亂撞,跟馬克思設想的統一調查統一調配有何鳥相干?有什麼計劃可言?所謂「計劃」只落實在上級下達每年的生產指標這一點上。至於原料哪裡來,產品有誰需要,全靠各廠自己去瞎折騰。如果把採購這職業廢除了,則全國國營企業立即癱瘓。靠政府去管理,根本就不可能查明供應與需求的基本信息。

後來到了西方,發現無論是大學還是研究所根本就沒有「供銷」這種行業,只有個倉庫。你要什麼儀器或試劑,去查各公司的產品目錄就是了。查到以後或是直接打電話訂購,或是請倉庫工作人員代你訂購。從未聽說過需要專門派出採購人員到全國乃至全世界去出差,去打聽哪兒有我要的東西。

前些天小衲介紹複雜性與自組織理論,我雖然對該理論一無所知,但恍惚覺得似乎這就是個例子:現代人類社會是個複雜系統,哪怕使用超級電腦「深藍」,也無可能實行馬克思幻想的「科學」計劃管理,只能形成很多自管理的微區(autonomous domains),再由它們合成一個大社會。若要真像偉大領袖毛主席設想的那樣「全國一盤棋」、「統一部署,統一指揮,統一行動」,那就一定要造出絕大的災難來,如同「大躍進」生動顯示過的那樣。

我在《治國白痴毛澤東》中已經指出,蘇式社會主義實行的是「政企合一」,把全國變成了一個由政治局當董事會的大企業,因而使得全國人民「禍福與共」。一旦中樞決策錯誤,全民都要受難。大飢荒時期,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個不挨餓的村落。若是國家不處在這種「舉國體制」之下,這種史無前例的人間奇迹又怎麼可能創造出來?

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事,然而問題好像還不是那麼簡單。複雜系統到底是否需要「宏觀調控」?偽經濟學家們似乎一直在爭吵這個問題,但到現在也沒爭出個子午寅卯來。

李先生那文章其實已經觸及這個問題了,遺憾的是他又錯過開去。他對城市交通管理的論述非常精彩:

「保羅•海恩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中舉了一個這方面的例子。飛機場的飛行管理看起來令人嘆為觀止。在訓 練有素的空管人員指揮下,一架架飛機以極高的密度在飛機場起飛降落,互不干擾,秩序井然。看上去,這是一個完美的中央計劃的例子。似乎很有理由在社會中也應用這種管理辦法。

可是,看看飛機場以外的公路,比飛機多上幾十倍幾百倍的汽車在行駛。任何人都不可能像管理飛機那樣管理汽車交通。管理汽車只能使用抽象的規則—— 道路交通法。沒有人去直接指揮、安排汽車的出行計劃,規定某輛車應該在哪裡拐彎,在哪裡停止。一切都由並不了解全局的司機個人決定。司機無需了解整個路況,他只要遵守事先確定的、抽象的、不針對具體人的規則即可:靠右行駛,紅燈停綠燈行,不得跨越雙黃線,等等。

飛機場的空中管制彷彿是計劃經濟,道路交通法則彷彿是市場經濟。

如果想要像管理飛機那樣管理道路交通,結果只能是全城大堵車。」

可惜作者沒有分析為何空中交通必須採用統一管理,而道路交通又只能採用自管理,從中提取出普遍機制,據此去審視國民經濟。若有可能,再將其分成「計劃管理」與「自主管理」的兩大類。

據我這門外漢穿鑿,空中交通以及鐵路交通都必須加以嚴格的計劃管理,是因為機場或路徑數量嚴格受限,若不管理,勢必要造成撞機或撞車的災難;它們可以實行嚴格計劃管理,則是因為參與的操作人員(飛行員或火車司機)較少。汽車不必實行類似管理,則是因為路徑很多,個體操作可以很靈活(例如可以隨時停下來避免事故,或是堵車時改走別的路);不能實行計劃管理,則是因為涉及的人實在太多,個體開車有很多隨機因素(何時何地出發,走哪條路等等),複雜度實在太高,遠遠超出了人腦乃至超級電腦的智能。

據此,似乎可以從中提取抽象機制:凡是參與因素實在太多的活動,就稱為複雜活動,不能在宏觀水平使用計劃管理,只能在微觀水平上這麼干。將這搬到經濟領域裡來,似乎可以說,整個國民經濟都是複雜系統,不能在國家水平實行計劃管理,只能由各個企業去自行管理,因為後者的複雜度較小,還在manageable的範圍內。

然而若把這理論搬到金融業去,就會弄出個無法解決的悖論來。

如所周知,金融活動乃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活動,從事投資的股民之多,動機之複雜,遠遠超過了開車外出的人。它的複雜性,否定了在宏觀上實行計劃管理的可能。所以,所謂「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似乎是正確的。如今的金融活動已經不再是微觀活動而是全球活動了,因此誰也沒本事、也不該在全球範圍管理它,只能讓市場那「看不見的手」去自動調節它。

然而這理論忽略了一個問題:正因為金融活動已經升格到全球水平,所以,金融巨頭們在為自己的企業做出發行多少金融衍生物的年度規劃時,其實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計劃管理全球的經濟。你要禁止他們這麼干,人家就要破產,從而拖累全球經濟。而若是允許他們這麼干,那就如同允許一架飛機由多人操縱,遲早要弄出金融海嘯式的大災難來。說到底,去年金融危機之所以發生,不是如力薄儒(liberals)們指責的那樣,是因為政府沒有及時調控,或是保守派指責的那樣,是政府捆住了「市場之手」,恰是因為金融資本家們對全球經濟作了無意識的計劃管理,因此一旦操作失誤,頓時便累及全球,跟大飢荒時代家家挨餓一般,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都受到了衝擊。

這悖論就是:當某個企業或某種行業擴展到一定範圍(全國水平或全球水平),自由經濟就變成了計劃經濟,所謂「市場的看不見之手」被砍掉了。不管資本家有無意識,實行的都是整體管理,國家金融業乃至全球金融業再無可能是微觀水平的自我管理的總和。因為這種管理任務超出了人腦或電腦的能力,所以遲早要遇到災難。這悖論給資本主義經濟規模封了頂,使得它成了一種怪物,瘋長到一定地步就會被自重壓垮。

要消除這悖論,我看只能逆轉「全球化」,起碼要人為遏制金融經濟的無限擴展趨勢,使用國家權力逼迫它退回到各國的疆界中去,然而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附錄:

為什麼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會失敗? 作者:李子暘    

 

三種武器(三之一)
李子暘 @ 2009-8-3 10:46
葉利欽曾經對俄羅斯人說:我們的國家很不幸,被人拿來做實驗。是的,俄國很不幸。一些人頭腦中臆想出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在俄國進行了實驗。俄羅斯人得到的只是社會災難。但一直到蘇聯解體,人們才承認這個實驗結果。實際上,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實驗剛剛展開,就有人指出,這種制度只能導致社會災難。

最早系統證明社會主義必然失敗的是米瑟斯。米瑟斯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由於沒有價格,經濟計算是不可能的。

社會主義制度,否定了生產資料的私有制。以後的共產主義,還要徹底否定私有制,實行公有制。可是,沒有辦法實行什麼公有制,現實中的公有制就變為國有制。

既然是國家所有,那麼討價還價的交易也就沒有必要了。不同的生產部門都是一個領導下的下級。大家都聽領導統一安排即可。社會主義者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人們將按照專家的計劃分配各種物資,不再需要通過市場交易這種混亂自私的辦法來分配物資了。

市場依靠價格分配物資,價高者得。那麼,中央計劃分配物資按照什麼來進行呢?社會主義者說,按照人們真實的需要進行。價格在這個體系中成為多餘。中央計劃者會根據每個人、每個企業的真實需要來分配物資。

價格,或者說相對價格,是一個規模稍大一點的社會組織生產的必須信息。現實中,可能進行的生產項目是無窮多的,比如,人們可以用鐵、銅、鋁、陶瓷等各種材料來製造盤子。那麼,到底選擇哪種材料為好呢?決策依據就是不同材料的價格,以及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離開了價格,根本無從得知應該用什麼材料製造盤子。

當這些價格信號都不存在時,人們就根本無法知道什麼樣的生產才是合理的,什麼才是符合消費者需要的。這種社會制度當然是無法維持的。合理的生產安排將被胡亂指揮所取代。

米瑟斯向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擲出了第一種武器,這種武器的殺傷力是致命的。一直到今天,社會主義者都沒能回答米瑟斯的質疑。

即米瑟斯之後,哈耶克擲出了第二種武器,那就是,只有市場體系才能有效地利用存在於不同人的頭腦里的分散知識。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這方面將一敗塗地。

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各種各樣的知識和信息。提到知識,一般人總是理解為數理化文史哲那樣的學科性知識,這些知識固然重要,但對社會來說,更重要的、須臾不可離的是分散的地方性知識和信息。這些知識和信息看起來沒什麼難的,但想要把這些知識收集起來,統一加以分析和處理,成本幾乎無窮大。

比如,你去市場買菜,菜販當然比你更清楚哪些蔬菜的質量更高,但你比菜販更清楚自己打算買什麼菜、打算花多少錢。這些信息分散在你們兩方的頭腦里。成功的交易需要這兩方面的信息彙集到一起,但彙集是有成本的。如果有市場,有價格,這個成本就不太高。你和菜販的討價還價就是信息彙集的過程,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成功地達成交易。

想象一下沒有市場會發生什麼?

如果沒有市場,如果是徹底的計劃經濟,分散在個人頭腦中的信息怎樣彙集呢?你可能需要填一個表格,登記自己所需要的蔬菜。中央計劃者收集所有人的表格,輸入計算機進行統計和分析。同時,菜販也要填寫表格,登記自己能夠提供的蔬菜品種和數量。計算機把億萬人的表格進行比對,選出最合適的交易對象。然後,中央計劃者派人通知你,去計算機為你確定的菜販那裡提貨。

看起來這更像是終身大事的婚姻介紹,而不是每日都要進行的買菜。可是,如果沒有市場,你還有其他辦法嗎?如果所有的生活物資都只能這樣麻煩地獲得,你可以想象自己的生活水平會是什麼樣。你也可以想象,中央計劃者對你們這些不斷給他們添麻煩的百姓會是多麼厭惡和不耐煩。而你對計劃者將是多麼順從和畏懼。他一個小小的動作,比如稍晚一些通知你,你就將吃不到菜。你敢得罪這樣的人?

米瑟斯說,社會主義根本無法確定合理的投資和生產。哈耶克說,社會主義無法利用須臾不可離的分散知識和信息。米瑟斯和哈耶克的分析非常精彩,足以讓明白事理的社會主義者醒悟,但他們的分析也留下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這些分析成立,社會主義制度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至少不可能長期存在。社會主義制度即使建立,也應該很快解體崩潰。

可是現實中,雖然無比糟糕,但蘇聯這個上億人的龐然大物實實在在地存在了七十多年,有些方面還頗有成就,比如宇宙飛船上了天,某些工業生產也頗為強大。這是怎麼回事?

解釋這個問題就需要批判計劃經濟的第三種武器。這種武器更加犀利,批判更加徹底。有意思的是,還有中國學者為這種理論提供了來自中國現實的佐證。


三種武器(三之二)

第三種武器來自英國學者邁克爾•波蘭尼。波蘭尼指出,除了很短的時間以外,中央計劃經濟根本就沒有存在過。那種經濟制度超出了人管理事務的極限。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體,管理事務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以計劃的方式直接管理如一個國家那麼大的組織。勉強嘗試,必定很快失敗。現實中存在的,只能是分散的、非中央的、多中心的、自我調節式的管理方式和秩序。

讀到波蘭尼這樣寫,我很高興。在讀波蘭尼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總理不是總經理」,大致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能和「朝聖山三傑」之一的邁克爾•波蘭尼不約而同,即使落後了幾十年,也足以讓我沾沾自喜一番。

1960年代的中蘇論戰中,中國批評蘇聯「變修」,變成修正主義,偏離了社會主義正確方向。中蘇論戰中,中國的觀點偏頗而狂熱,但批評蘇聯「變修」卻是完全正確的。事實上,若非「變修」,任何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都不可能延續。中國自己也早就「變修」了。

觀察歷史就會發現,蘇聯、中國、柬埔寨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初期都曾有一個極為嚴酷的階段,蘇聯是戰時共產主義,中國是三面紅旗,柬埔寨則是廢除貨幣、消滅城市。後來,他們都說當時犯了「左」的錯誤。其實,那根本不是錯誤。那正是社會主義的本來面目。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是那樣的。

當社會主義這樣進行時,米瑟斯和哈耶克的分析是完全正確的。這些國家很快就陷入崩潰邊緣。如果他們不及時「變修」,不偏離社會主義的本來面目,就只有滅亡這個結局。於是,政策很快就做出調整,開始「變修」。而這個過程,完全符合波蘭尼的分析。

波蘭尼區分兩種秩序,一是設計出來的秩序,二是自發的秩序。前者只能適用於較小數目的範圍,比如家庭或者公司內部。而在一個大範圍內,比如一個千萬人組成的社會,只能應用自發秩序。在自發秩序下,發揮管理作用的,是類似價格這樣的抽象規則,而不是某人的具體指令。

保羅•海恩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中舉了一個這方面的例子。飛機場的飛行管理看起來令人嘆為觀止。在訓練有素的空管人員指揮下,一架架飛機以極高的密度在飛機場起飛降落,互不干擾,秩序井然。看上去,這是一個完美的中央計劃的例子。似乎很有理由在社會中也應用這種管理辦法。

可是,看看飛機場以外的公路,比飛機多上幾十倍幾百倍的汽車在行駛。任何人都不可能像管理飛機那樣管理汽車交通。管理汽車只能使用抽象的規則—— 道路交通法。沒有人去直接指揮、安排汽車的出行計劃,規定某輛車應該在哪裡拐彎,在哪裡停止。一切都由並不了解全局的司機個人決定。司機無需了解整個路況,他只要遵守事先確定的、抽象的、不針對具體人的規則即可:靠右行駛,紅燈停綠燈行,不得跨越雙黃線,等等。

飛機場的空中管制彷彿是計劃經濟,道路交通法則彷彿是市場經濟。

如果想要像管理飛機那樣管理道路交通,結果只能是全城大堵車。

蘇俄的戰時共產主義就是這種狀態。奪取政權以後,共產主義者把書面上的計劃搬到了現實中,但很快就發現問題一大堆。托洛茨基就沮喪地抱怨道:

「這一切說著容易,可甚至在五百畝的小農場,也有的是各種各樣的農業領域……各個部門必須維持必要的相互聯繫,相互提供支援……實現這種比例,實現這種內部的照應,是一項困難的任務,蘇維埃政權還沒有能夠做到」。

蘇維埃政權永遠都做不到。這個地球上就沒人能做到這件事。沒人能坐在莫斯科的辦公室里,成功地指揮外省的千萬個農場協調地進行生產。

戰時共產主義很快就帶來飢荒和暴動。歷來是糧食輸出地的烏克蘭居然餓死了幾百萬人。水兵、農民、哥薩克紛紛暴動,蘇維埃政權岌岌可危。

危機之下,列寧想起了市場。他不得不放棄對國家這個大公司的直接管理,而允許自發調節的市場恢復部分功能。這毫無疑問偏離了社會主義正統理論,是在「變修」。但沒辦法,如果不「變修」,就只有滅亡。

然後就像波蘭尼指出的那樣,蘇聯再也沒有重新使用戰時共產主義那一套。他們知道那行不通,但他們又不願意公開承認自己的失敗。於是,就用暴力打擊反對者和批評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偷偷地把改造世界的理想轉變為爭權奪利的醜行,同時也把全面管理社會的願望變為壟斷政權和利益的貪慾。

也就是說,1920年代初期的戰時共產主義以後,蘇俄就已經沒有了所謂的社會主義。現實中實行的,是無須負責的官僚私有企業和瓜分國家財富的權力系統。社會的組織方式,是被嚴重破壞的自發秩序。在這種制度下,政府和公眾的關係是:公眾忍受政府對政權的壟斷,不發起挑戰;但政府也不進一步對公眾「共產」,默許公眾私下的交易行為。這種狀態會帶來某種穩定,不至於像戰時共產主義那樣把社會拖進崩潰的狀態,代價是極大地妨礙效率的提高和產出的增加。

中國的情況和蘇聯類似。最嚴酷的社會主義狀態其實為時甚短。經過了那一段,甚至最狂熱的共產主義者都已承認,那條路走不通。然後的漫長歲月其實是政治上的壟斷加上底層的放鬆管制。包產到戶絕不是1978年的發現,而是一個更長過程的結果。

而在這漫長歲月中發生的某些事情,讓我們更生動、清晰地看到了波蘭尼理論的現實表現。


三種武器(三之三)

高王凌是人大清史所的一位學者。在研究中,他發現了人民公社時期中國農民的一種重要行為,他稱之為「反行為」。這是一種不公開的小規模反體制行為,比如隱瞞產量,少繳公糧,在勞動時小偷小摸,在分糧時設法多分,向公社生產隊借糧,然後不了了之,等等。

這些行為,都不是對人民公社制度的公然反抗,但無疑是對這個制度的侵蝕和破壞,並違反了傳統的道德。這些反行為,緩解了不合理的公社制度,讓農民不至於被餓死。在那個貧困的年代,反行為幾乎能為農民帶來一半甚至更多的糧食收入。如果沒有這些行為,很難解釋當時那些農民是怎麼活下來的。要是嚴格按照人民公社的制度設計和上級的要求繳納公糧、誠實勞動,肯定有更多的人餓死。

當地的公社或者生產隊幹部對農民的「反行為」是心知肚明的,那麼,他們為什麼不進行干預和管理呢?幹部的干預和管理是有的,有時還很激烈,甚至成為政治鬥爭,其間還有致死人命事,但總體來說,這些事情是不容易管理的。一方面,都是鄉里鄉親,難道還真能讓人餓死不成?另一方面,許多「反行為」,並不是嚴重、明顯的盜竊或者搶奪,介乎佔便宜和手腳不幹凈之間,管理不可能滴水不漏。

這種情況其實不難理解。比如,職員不應該侵佔公司的財產,但在寫字樓上班的人,又有誰從來沒用過公司電話談過私事呢?有誰沒用過公司的幾張紙列印自己的東西呢?有誰沒在上班時間上網聊天看股票呢?

這些行為,嚴格來說都是在偷公司的錢,但在現實中,即使是老闆,也不好就把這些行為稱為「偷」,當事者更不會認為自己是在「偷」。大家只會認為這只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農民的反行為也大致如此。在收割時順手拿一些糧食回家,到公社的水塘里撈一些魚蝦,分糧時在秤上做一些手腳,勞動時設法出工不出力。這些事情,在那個飢餓的年頭,實在不能算是多麼惡劣的行為。大家都認為,那不過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

高王凌在實地調查時就遇到了非常典型的情況。某村,人們都承認有這種「反行為」。但附近的另一個村,人們矢口否認。調查者很意外,不相信這個村的人就那麼純潔。細問之下才發現,如果你問人們是否「偷」過,大家都會否認,如果你列舉出那些具體的「反行為」,那人們就會恍然大悟,哦,你說的是「抓握」 啊,那是有的。

也就是說,人們並不認為那些行為是什麼「偷」,而只是「抓握」。詞語的變換非常重要。換了一個詞,也就解除了人們的道德壓力。

農民的「反行為」從理論上來說,正是波蘭尼上述理論的現實表現。

對人民公社的幹部來說,公社的利潤和他個人的收益沒有直接關係。他只對上級領導負責。他的上級對更高的上級負責。同時,公社的許多生產事務都是中央統一規定的。可見,人民公社的最終管理者是高高在上的中央。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央計劃管理體制。那麼,中央能不能實行有效的管理呢?當然不能。中央只能委派當地幹部進行管理。

和現代企業中的職業經理人不同的是,當地幹部的責權並沒有嚴格的界定,因此,他沒有激勵去追求公社利潤的最大化。只是在少數中央明確指出的事務上,地方幹部才會進行有效的管理,這就是政治運動期間的某些具體任務。除此以外,地方幹部對中央也僅僅是敷衍而已。他們是被動的,也是中央管理的對象。

於是,問題仍然是中央是否能有效地管理廣大地方的事務。這當然超出了任何人的能力。於是,大量的層次和範圍實際上都處於無管理的狀態。就是在這些層次和範圍,農民的「反行為」廣泛存在。利用這些「反行為」,農民事實上局部化解了人民公社制度,為自己謀得了生存的機會。

可以把「反行為」理解為農民的一種消極反抗,但更有理論意義的是,「反行為」的存在和難以制止,以及由此導致的生產停滯、產出減少和道德衰落,實際上都表明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制度的失敗和不可能。這種制度,建立在無知和狂妄的基礎上,為管理者劃定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且,由於政治壟斷,其他的社會組織方式被強行壓制。結果就只能是,管理者假裝在管理,而民眾假裝被管理。如蘇聯人所說:「我們假裝工作,他們假裝給我們發工資」。真正起作用的還是某種自發調節的秩序。

那麼,農民的這種「反行為」和上述公司中職員小小地侵佔公司利益有何區別呢?區別在於,公司雖然也會有一些難以徹底清除的浪費和侵佔現象,但這些現象都沒有達到妨礙公司正常業務的程度。公司把這些損失計入正常的損耗成本中即可。

而人民公社中廣泛存在的「反行為」,是與農民嚴重缺乏生產積極性密切相關的。農民甚至在這些「反行為」上傾注了更大的精力,這些「反行為」為他們帶來了更多的實際收入。相比之下,正式生產反倒被故意忽視。也正因此,雖然「反行為」廣泛存在,但農民也只能得到勉強溫飽的水平而已,進一步的富裕和發展是談不上的。

在城市中的國有企業中,工人也必定存在大量類似的「反行為」現象。國有企業中的工人有各種辦法出工不出力,以表面上的完成任務掩蓋實際上的偷懶休息,並想辦法偷拿企業財產。「外國有個加拿大,中國有個大家拿」。在這方面,國有企業的管理者同樣無能為力。

如果是私人企業,一方面管理者有更強的激勵加強管理,另一方面,管理能力將制約企業規模。如果不能同時發展出有效的管理辦法,企業就不會擴大。如果企業規模超出了管理能力,那就只好把企業拆分。對於自負盈虧的私營企業來說,規模一定是盈利能力和管理能力之間的平衡。

計劃經濟者無視這種平衡,甚至要把整個國家變成單一的企業,這隻能嚴重超出管理能力的限度,導致經濟單位的管理水平低下、秩序混亂、產出萎縮,「反行為」成為常態,不道德的行為成為人之常情。這就是我們在幾十年的社會主義歷史中看到的現實。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社會主義還能存在幾十年。實際上,真正的社會主義制度至多只能存在一兩年,甚至更短。然後,社會主義者就不得不在事實上放棄他們的理論,他們的目的從改造社會轉向壟斷政權。由於他們繼續壟斷政權,就讓人誤以為社會主義制度還存在,其實,存在的僅僅是一個名稱和外殼而已。

至於內部,社會早已不可避免地恢復到某種多中心、自發調節的秩序中。觀察農民的「反行為」,不難發現其中的某些被廣泛接受的規則。只不過,由於政治因素的干擾和破壞,這種自發調節秩序非常不穩定,時時要被破壞,人們難以建立起穩定的預期,因此也就不願意做出更多的人力物力投資,秩序也就不可能向更複雜、更高效的程度發展。反映到現實中,就是可悲的停滯和衰敗。

社會主義國家那個被嚴重破壞的自發秩序只能提供很基本的價格信號,維持很低水平的社會的基本生存。如果想要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國家就必須亦步亦趨地從市場經濟國家那裡獲得組織生產的辦法和價格信號。在社會主義國家,所有高級複雜的生產都是學來的,都是引進的,而且一旦引進就被固定下來,不可能繼續演進和發展。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立於1920年代。他們效仿當時美國的生產體系,也就是大工廠、流水線、機械化的福特生產方式,然後就再無變化。一直到解體,蘇聯都在沿用這種生產方式。如果布爾什維克更早一些出現,他們也許會把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的生產方式一直保留下來。

社會主義者往往把他們的失敗原因歸結於其他人不響應他們的號召,不和他們一起搞社會主義。但願他們能理解,如果其他人真的和他們一起搞社會主義,如果這個地球上不再有市場經濟國家,那麼,無需核武器,人類早就返回茹毛飲血的野蠻時代了。


2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0 個評論)

回復 marnifan 2009-9-24 11:36
自私是人類的天性
回復 marnifan 2009-9-24 11:42
要消除這悖論,我看只能逆轉「全球化」,起碼要人為遏制金融經濟的無限擴展趨勢,使用國家權力逼迫它退回到各國的疆界中去,然而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那怎麼辦呢?
回復 light12 2009-9-24 11:43
marnifan: 要消除這悖論,我看只能逆轉「全球化」,起碼要人為遏制金融經濟的無限擴展趨勢,使用國家權力逼迫它退回到各國的疆界中去,然而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那怎麼辦
讓你兒子學金融。
回復 marnifan 2009-9-24 11:46
嗯,挺好看, 這麼長,俺讀完了
回復 light12 2009-9-24 11:53
marnifan: 嗯,挺好看, 這麼長,俺讀完了
厲害,我都讀不完。
回復 marnifan 2009-9-24 11:57
light12: 厲害,我都讀不完。
挺有意思.."說到底,去年金融危機之所以發生,不是如力薄儒(liberals)們指責的那樣,是因為政府沒有及時調控,或是保守派指責的那樣,是政府捆住了「市場之手」,恰是因為金融資本家們對全球經濟作了無意識的計劃管理,因此一旦操作失誤,頓時便累及全球,跟大飢荒時代家家挨餓一般,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都受到了衝擊" ----說到底是CLINTON埋下的禍根

你沒看完就轉啊
回復 light12 2009-9-24 12:00
marnifan: 挺有意思.."說到底,去年金融危機之所以發生,不是如力薄儒(liberals)們指責的那樣,是因為政府沒有及時調控,或是保守派指責的那樣,是政府捆住了「市場
我不愛國愛你轉給你看
回復 marnifan 2009-9-24 12:03
light12: 我不愛國愛你轉給你看
這份愛太沉重
回復 light12 2009-9-24 12:05
marnifan: 這份愛太沉重
我不愛你,誰愛看就轉給誰看。
回復 marnifan 2009-9-24 12:07
light12: 我不愛你,誰愛看就轉給誰看。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2:1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