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ZT) 小小衲 空想社會主義試驗的失敗及其影響--記我所熱愛的一個美國老太太(二)

作者:light12  於 2009-9-20 20:3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2評論

時間: 20 9 2009 01:57  
作者:小小衲
(接上回)

話說29家Macrobiotic出資買下了這百花谷,分地而居。與鎮上的基督教主流居民並無交通。其實直到現在,他們這些人還是被周圍幾個小鎮的人看作是異端,只有少數的幾家能融到小鎮的主流生活里去。他們在谷里自成一個世界,每家都有自己的地(共產的還不徹底),但是也有一塊公共菜地,大家共同照顧。晚上或者是周末在一起載歌載舞,玩情調,搞篝火晚會。小孩子們都不去鎮里的公共學校上學,而是在谷里 home-school。 各家自己編寫教材,輪流執教,輪流照顧。誰家烤了麵包,熏了鹹肉,也總是要給鄰家分分,誰家嫁了女兒,娶了媳婦,也總是要請鄰家幫忙。我岳父自己設計了一套房子,大夥幫著他,自己動手,砍樹,剝樹皮,打地基,每個周末干一點點,篳路藍縷,以八年時間,把這套房子建起來了。他至今還在那個冬暖夏涼的純木頭房子里住著。百花谷有時候會在夏天大撒英雄帖,邀請全國的macrobiotics的同好來此度假,大夥兒出資請macrobiotic的專家作講座,傳授烹調技術,以及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變化之道。

但是俗話說得好: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不到十年功夫,由於兩個不可避免的原因,百花谷的英雄們也就風流雲散了。

第一個原因是經濟上的。百花谷成員都是城市小資產階級出身,並不是農村紅脖子,所以並不靠務農為生。養雞種菜,一是因為macrobiotics講究個新鮮,本地;二是也有玩情調的因素。在大城市裡,他們為了生計,可以作校車司機,加油站出納,但是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哪裡有這樣的工作。魚兒離不開水啊,花兒離不開秧,城市小資產階級離開城市就失去了方向。有些人在附近的城裡開了小生意,比如清掃煙筒什麼的,生意不錯,但是這樣一來,再住在百花谷就很不方便了。漸漸的,有些人家就搬出去了。

第二個原因是來自於人的私慾。蔣光頭匪幫所說「共產共妻」,是有一定道理的。共了產,就想共妻。幾十家人住在一個與世隔絕的谷里,日日相見,久了就不免有瓜田李下的是非。城市小資產階級的道德觀是極其腐朽的,有些60年代的嬉皮士在80年代也沒有守貞的概念。然而,家庭,畢竟是人類固有的,進化而來的保守觀念。雖然現在國內玩「換妻」玩得熱鬧,可80年代的美國人還不能吃那一套。有幾個家庭就由此破裂了,有些人憤而出走,特首挽留也沒有用。

有詩云:

記得當時,
我愛田園,
偶離故鄉。
向密州河畔,
幾番嘯傲;
吉姆村裡,
幾度倘徉。
鳳止高梧,
蟲吟小榭,
不共時人較短長。
今已矣!
把情懷收起,
再覓衣裳。

空想社會主義的試驗失敗了,但是日子還得往下過。如今百花谷里只住著不到十戶人家。當年的特首把出走了的人家的地又買回來,成了大地主。我岳父母也找到了謀生之道。

黛安娜是個極其出色的藝術家。20年前,在放下了「為純藝術而藝術」之後,她開始製作藝術品出賣。她的玩意很好,非常暢銷,雖然每一個都要上千美金,但還是供不應求。她的每一件作品都有編號,遠銷到歐洲和澳大利亞,有人專門收集她的作品。在全美的展覽會上,她也頻頻得獎。因為她得獎太頻繁了,有幾個展覽會幹脆不讓她參加比賽了。還有一個展覽會,專門設置一項比賽--請同業中人模仿黛安娜的作品,由黛安娜做評委,誰模仿最好,誰就得獎。逐漸的,在80年代末期,他們終於發了。

他們雖然在小鎮上還是異端外來者,但是成了大戶人家。買下了鎮里最大的房子,開了公司,請了工人,成批量的生產(當然就要便宜多了)。黛安娜自己還在動手,但是只是供應一些收藏家。我岳父也成了專職的經理,專門為黛安娜打點生意。他雖是學文學的,但是很通生意之道,以誠待人。是以在九十年代初期,他們很是賺了一筆。當初開創百花谷的特首--我岳父母的鄰居--也有類似的經歷--生意也做的野豁豁。

人是分階級的;上層建築決定於經濟基礎;這話好像不假。當嬉皮士變成了成功的生意人。嘿嘿,相應的變化也就來了。

從精神上,我岳父母和他們的鄰居都成了基督徒。雖然鎮上的人還是覺得他們怪異,但是卻不會拒絕他們來教堂(一個400人的小鎮,倒有5家教堂)。他們鄰居的 4個孩子,拙荊的閨中密友,青梅竹馬們,現在都從第一代城市嬉皮士蛻變成了第二代的虔誠鄉村基督教徒。我大姨子也嫁給了鄉村基督家庭,過著200年沒有變的美國鄉村生活。

這個精神信仰上的變化可能和他們的經濟地位沒有太大的關係。能一輩子堅持做嬉皮士的人總是很罕見的。這些有精神追求的人,在安定舒適的生活里,在美國中部保守傳統的氛圍影響下,皈依基督教是很可以理解的。

但是,政治觀點的變化,就不能不說和經濟地位的變化無關了。從小資產階級變成了小資本家,小業主,首先的影響就是他們的投票傾向。民主黨提倡大政府,要高稅收,他們當然就不會答應。我估摸著,他們在那段時間也很接觸了一些反對共產主義的書籍文章,至今我岳母有時候還會給我叨叨前蘇聯的倒行逆施。有人好像說:「40歲以前不相信共產主義,是沒有心肝,40歲以後還相信共產主義,是沒有頭腦。」 我岳父母不到40歲就長出了腦子。

從新聞媒體的選擇開始,他們越來越右傾。這是個正反饋過程,從地方的選舉到全國性的投票,從經濟政策到外交政策。我岳父現在看電視新聞只看Fox,投票必投共和黨,堅定地支持布希的各項政策。當然這也與他們成了基督徒有關。我估計他們那一陣子很反思了一下當年嬉皮士的道德觀,和放縱的行為,所以他們現在很反對墮胎等等政策。

他們還是有很多力薄如朋友。實際上他們的朋友基本全是力薄如(除了那個蛻變的特首外),因為小鎮的主流社會還是認為他們是異端,基本和他們沒有什麼交往,所以他們的朋友還是從前的嬉皮士們。他們逢年過節,生日婚禮,還是會聚在一起,載歌載舞,但是不能談布希,也不能談婚前性行為。我父母有一次去拜會他們。我父母都是自由知識分子力薄如,被我岳父的觀點震得一愣一愣,連說想不到,開了眼。

我岳父反對各種民主黨的共產政策到了極端的程度。我舉一個例子:

2004 年,我老婆懷孕。我們當時沒有買保險,所以準備申請 medicare or medicaid(現在也搞不清楚)。國內的網友可能不清楚,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懷孕生孩子,全都是美國政府包了的--如果你的工資收入在某一個標準之下 --從醫院的檢查到生產和產後一兩天的照顧,都由政府買單。我當時是窮學生,我老婆懷孕后也把工作辭了。所以肯定是夠條件申請了。我身邊的中國朋友全都是如此做法,我從來也沒有想過不去申請。

哪裡能想得到,如此有利於人民的政策,卻被我岳父罵成是民主黨的共產主義。他堅決反對我去申請。那天中午,他來到我家,鄭重地對我說,他反對他女兒用國家的錢生育。我真是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然後他給我講了一番為什麼要反對民主黨的共產主義的道理。我都被氣暈了。真是被氣暈了,連蘆老罵我,我都沒有那麼生氣。他說,你如果有錢,就不應該用國家的錢。我說,我TMD沒錢。他說,你沒錢,我借給你。我TMD在老婆懇求的眼光下,只好「被借「了他4500美金。反正是無息,我也不急著還。到現在也只還了1500,剩下的那3000,他好像也不急著要,雖然他們這些年來的經濟情況愈來愈差。

美國人的死心眼,由此可見一斑。(我是在佩服他們對信仰和主義的身體力行,說一套就是一套。)

他們鄰居最小的兒子06年在伊拉克戰場上英勇犧牲了。當時送葬的隊伍在小鎮的鄉村公路上排了十幾里長。英雄的母親,那也是當年的反戰人士,化悲痛為力量,四處作演講,支持人民子弟兵。她身後可沒有偉光正拿槍頂著,所以令我大跌眼鏡。

但是,理博儒畢竟是理博儒。美國中部基督教會的self-righteousness,自大,排他性,以及蘆特首深惡痛絕的種種漏病,終於使我岳父母忍受不了了。他們在90年代後期,離開了教會,雖然他們依然相信上帝和他兒子的存在。這一點影響到了拙荊,但是沒有影響到我大姨子。精神的探求是不會停止的,離開基督教后,一個來自東方的信仰填補了他們心中的空白。這就是FLG。

我岳父在鎮壓開始后,聽說了FLG,於是請當地的學員到家裡來教功傳法。從此他和他女兒就成了精進的FLG學員。我岳母雖然也煉,但是以我們的標準來看,她懶洋洋的,不屬於精進的弟子。

現在想想,我岳父真是一個邊緣人。哪個團體他都不能 fit in 進去。Macrobiotic,FLG,中國女婿,這些背景使他被自然而然地貼上理博儒的標籤。他雖然保守傳統,但不能被基督小鎮所接納。而他的力薄如朋友們又不贊同他的道德觀政治觀。就連我們FLG中的西人美國學員也大多數都是理博儒,民主黨。所以他就只好獃在百花谷里做隱士,以音樂創作自娛了。他自編自唱的歌里有幾首是很不錯的,改天我找出來貼在這裡。

本來是要寫黛安娜的,結果反而阮道的著墨較多。最後還一點尾聲,這篇期文就完成了。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yulinw 2009-9-20 23:29
鮮活的文。
回復 light12 2009-9-20 23:35
yulinw: 鮮活的文。
是滴!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6:1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