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是個多民族國家,至今為止緬甸政府由於民族問題不能有效統治自己國家。電詐猖狂的果敢地區從來就是中國人的地盤。現在回到中國人手中。可是它們不是中國領土令人匪夷所思。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就是中國緬甸劃分國界的時候被偉大領袖毛主席送給了緬甸。當地中國人緬甸人管不了成了犯罪天堂直到中國政府明裡暗裡插手才把電詐打下去。名不正言不順。如果是中國領土根本就不用勞師動眾,緬甸連著印度,如果中國占著這個地方可以直通藏南。中印戰爭過後不會因為後勤補給問題把到手的肥肉吐出來還給印度。毛主席賣國罄竹難書。這是其中毫無道理的一件,貽害無窮。中國政府面對不是英國是小小弱弱的緬甸。抗美援朝美國都敢打,憑什麼怕緬甸收復江心坡?
參考以下文章: 緬北系列之江心坡:為什麼划給緬甸?與藏南有什麼關係? 2023-11-22 08:34:57 來源: 魚與深海不可惜 繼續緬北系列。本文說江心坡,先看圖:
江心坡位置範圍示意圖
狹義上的江心坡,在高黎貢山以西,邁立開江以東,西藏察隅以南,密支那北-尖高山以北,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北京+天津」)。
廣義上的江心坡,西側則是以野人山為界,包括了整個葡萄盆地(即坎底盆地),面積約4.3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台灣+上海」)。
包括廣義上的江心坡在內的雲南邊界老地圖(圖源網路,侵刪)
江心坡地勢北高南低,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上部叫江頭地(又叫卡枯戛),中部叫中石旦(又叫格昂卡),下部叫下石旦(又叫盧南卡)。上部有連綿的大雪山,氣候寒冷,中下部因受印度洋氣流影響,雨量充沛,屬亞熱帶雨林氣候。
江心坡地區資源豐富,有世界上60%的翡翠寶石,有包括金絲楠木在內的森林資源,兩條大江使得這裡的土壤肥沃,水電資源則更加豐富。
一、江心坡是中華故土
明代在西南設立了三宣六慰,控制範圍包括今天緬甸(幾乎全境)、泰國北部、寮國中北部、印度東部一部分。其中,包括江心坡在內的今克欽邦地區屬孟養軍民宣慰使司管轄範圍,治所在今密支那西邊的孟拱。看圖:
明代三宣六慰轄區示意圖(圖源網路,侵刪)
清朝乾隆年間,經過1762-1769年的清緬戰爭后,緬王向乾隆奉表納貢,緬甸成為中國的藩屬國。
1885年,日不落帝國發動第三次英緬戰爭,佔領曼德勒,緬甸本部淪為英國殖民地。次年7月,《中英緬甸條款》簽訂,清政府被迫承認英國對緬甸的宗主國地位。
此後,英軍在1887-1890年完成對撣邦的佔領后,從1891年開始向密支那以北滲透,染指江心坡地區。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清朝中後期,清政府對西南邊疆管理鬆懈,江心坡地區已處於克欽族等土著部落所屬的獨立狀態,不受中國和緬甸的任何一方實質性管轄,即屬於「兩不管地帶」。
「(邊界)北路在野人山之北,有甌脫之地千八百餘里,相傳為明時茶山、里麻兩土司故地,今亦野人居之,既不屬華,亦未屬緬。由此入華有三道,一通西藏,一通打箭爐,一通永北廳(今雲南永勝)。若淪入於英,則三省邊防疲於奔命,實為隱患。」(駐英公使薛福成於1892年在《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中的記述)江心坡地區既已屬於「兩不管地帶」,當時駐英公使薛福成就建議清政府,按照國際法,大清可出兵佔領該地,先兵后禮,先入為主,籍此與英方談判。
「按(國際)公法雲『遇不屬邦國管轄者,無論何國皆得據為己有。』此當以兵力預占,可先入為主也。」(駐英公使薛福成於1892年在《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中的記述)可惜的是,清廷未出兵,選擇與英方打嘴仗。
薛福成在與英方談判中,表示以伊洛瓦底江為界(狹義上的江心坡),雙方爭執不下,決定將這一地區暫時擱置。
此後,此段邊界被習慣稱之為「中緬北段未定界」。簡單說,江心坡的問題,其實就是「中緬北段未定界」的問題。
這一擱置,就擱置到1941年。
二、1941年線
日不落帝國可不是光打嘴仗的主兒。
1895年,英國通過「克欽山區部落法案」,設立克欽邦。【筆者註:克欽邦與緬甸本部是平行行政單位】
1911年,英國出兵侵佔小江流域的片馬、古浪、崗房地區,其後英國雖然承認片馬、崗房、古浪屬於中國,但其一直賴著不走,以切斷從片馬到江心坡地區的聯繫。【當時的背景是我國正處於辛亥革命時期】
1912-1914年,英國沿邁立開江北上,巡遊葡萄盆地及兩側山地,抵達坎底後向東進入獨龍江流域,自此貢山成為英國間諜的「天堂」。1914年,英國在坎底設葡萄府。
從1926起年,英國開始對江心坡地區施行「軟化政策」,如派遣傳教士、建立福利院、收養兒童等,宣傳江心坡不屬於中國領土,並收買當地土司向英國靠攏。
等到了20世紀30年代,英國已經在事實上佔據了江心坡等地。這時的民國政府才回過神,剛要跟英方交涉此事,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
隨後,日軍封鎖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民國政府遷都重慶,將西南作為抗戰大後方。
為獲得國際援助,我國搶修了滇緬公路(1937年11月-1938年8月)。
滇緬公路與史迪威公路線路示意圖
不夠用,1938年12月,又開始建設滇緬鐵路,計劃在1942年底建成通車。
但是,修建滇緬鐵路需要英國支持:
一是滇緬鐵路要與英屬緬甸鐵路接軌,並且需要英方在緬甸境內同步施工「臘戍-滾弄」段鐵路(當時緬甸境內「仰光-曼德勒-臘戍」已通米軌鐵路);
二是滇緬鐵路所需鋼軌、車輛及相關材料,需要英國供給;
三是抗日所需軍用和民用戰略物資,需要英方給予保障。
滇緬鐵路簡介(圖源網路,侵刪)
戰事危急,這是有求於人。
即便是中英兩國同屬同盟國陣營,英國還是趁火打劫,趁著我們面臨民族存亡的國難關頭,甚至以關閉滇緬公路為要挾手段,迫使民國政府於1941年6月與英國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和《中英滇緬南段界務換文條約》。
據此,中緬以佧佤山為新邊界,並將南坎、江心坡以及英方強佔的班洪、班老一併划入了緬甸,史稱「1941年線」。
這直接給後來的新中國收回上述四地造成了巨大的法理障礙。
三、錯失一次良機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1941年12月),日本入侵東南亞,發動了緬甸攻勢,孰料英軍不堪一擊。
1942年1月,日軍從泰國越境攻佔緬甸毛淡棉,3月攻佔仰光,4月攻佔曼德勒和臘戍,5月攻佔緬北,后又攻陷我國滇西重鎮騰衝、龍陵、畹町等地,直接威脅我國西南抗戰大後方。
至此,滇緬公路被截斷,修築滇緬鐵路也已失去意義。
原本,修建滇緬鐵路是為了打通經緬甸到印度洋出海口的國際運輸通道,現在緬甸淪陷,日軍又進犯滇西,如果保留滇緬鐵路,反而會給日軍進犯提供交通條件。民國當局只得忍痛將滇緬鐵路西段已經建好路基、涵洞等基礎工程破壞掉,以免資敵。
大量根據《租借法案》的援華物資,滯留在印度。隨後,就是駝峰航線和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這是后話。
英軍在緬甸的糟糕表現,讓民國政府十分氣憤和失望。公路被截斷,鐵路也沒修通,物資運不進來,還要派遣遠征軍幫其作戰,尤其是還搭上了喪權辱國的「1941年線」。
委員長十分生氣,此後(1942年10月),民國政府以英方沒有履行條約為據,將「戶拱-巴特開山線」作為中緬邊界。(英方以「不可抗力」為由進行反駁)
將「戶拱-巴特開山線」作為中緬邊界,不僅包括了江心坡,還把胡康河谷也納入了進來,並一直向西至那家山。這樣一來,雲南就與印度直接接壤。如下圖:
「戶拱-巴特開山線」包括了江心坡和胡康河谷
包括江心坡與胡康河谷的雲南老地圖(圖源網路,侵刪)
事實上,從1943年到1945年,中國遠征軍曾一度控制了這條「戶拱-巴特開山線」。
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時,中國遠征軍一部即由密支那經胡康河谷退守印度雷多。第二次入緬反攻作戰時,由雷多進入胡康河谷直搗密支那后在芒友會師,期間修建了史迪威公路,幫助英國收復了「英屬緬甸」。
如果此時中國遠征軍在該地區「軍駐」一下,與英方重議「1941年線」,似有一定可為,錯失了一次重要良機。
四、1960年中緬劃界
新中國成立后,中緬邊界還有三段未決,分別是北段尖高山以北的江心坡地區、中段南畹河和瑞麗江匯合處的勐卯三角區、南段阿佤山區的果敢一段。
1950年三聯書店地圖(圖源網路,侵刪)
1960年10月,中緬在北京簽訂《中緬邊界條約》。其中,關於「中緬北段未定界」是這樣規定的:
-緬甸聯邦同意把屬於中國的片馬、古浪、崗房地區(153平方公里)歸還中國,中國同意按照1941年6月18日中英兩國政府換文來劃定從南帕河和南定河匯合處到南卡江和南永河匯合處的一段邊界。(第一條)
-從尖高山到中緬邊界西端終點的一段邊界,除片馬、古浪、崗房地區以外,按照傳統的習慣線定界,也就是從尖高山起,沿著以太平江、瑞麗江、怒江、西靖丹以上的獨龍江為一方、恩梅開江為另一方的分水嶺向北,直到在西靖丹以西獨龍江南岸的一點,由此跨過獨龍江,然後繼續沿著以西靖丹以上的獨龍江和察隅河為一方和除西靖丹以上的獨龍江以外的全部伊洛瓦底江上游支係為另一方的分水嶺,直到中緬邊界西端終點為止。(第五條)
根據中緬《邊界條約》,緬甸把片馬、古浪、崗房地區(153平方公里)和班洪、班老部落轄區(189平方公里)歸還中國。我國則把勐卯三角地(即南坎,220平方公里)移交給緬甸,並放棄了對江心坡地區的聲索。
其他的都還好,就是這個江心坡地區,現在怎麼看,怎麼都覺得憋屈!但我們如果置身於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待此事,實則是我國當時的不得已之舉。
第一,從1891年到新中國成立,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江心坡地區早已被英屬緬甸實控,這是歷史事實。
第二,「1941年線」白紙黑字擺在那,給新中國造成了現代法理上的嚴重障礙,這是法理事實。
第三,當時我國在國際上的政治環境很不好,如果強行收回,必會引發地緣局勢緊張,給新生的共和國帶來極為不利的發展環境,這是環境事實。
因此,我國以「換地」方式置回了片馬等地,是盡了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我們的損失,已是難能可貴了。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把江心坡與藏南聯繫起來。
四、江心坡與藏南
怎麼聯繫起來?
看圖:
2023年版我國標準地圖西南地區
江心坡與藏南位置關係
如圖所示,江心坡位於滇西和藏南之間,該地的河谷地帶地勢平坦,物產豐富,補給充分,是內地從雲南進入藏南最便捷的通道。
而內地從藏北進入藏南,則需要翻越喜馬拉雅山脈,高原山地難行,氣候條件惡劣,在大雪封山之際,補給極為艱難。
從雲南進入江心坡地區的口岸通道,主要有猴橋、片馬和獨龍江三處。
從雲南進入江心坡主要口岸通道
猴橋方向的通道:從猴橋口岸出境,經甘拜地到密支那,該段是129公里的二級公路,是我國援建的。從密支那往北就是江心坡地區。如果從密支那繼續往西,可經孟拱、勒瓦、德乃、欣貝延,從班哨到達印度的雷多,這條「猴橋(中國)-密支那(緬甸)-雷多(印度)」中緬印通道,就是二戰時史迪威公路的北線。在今年8月舉辦的中國-南亞博覽會期間,中緬兩國企業簽署了一項跨境通道協議,即「緬甸甘拜地-密支那-班哨公路建設項目」。另外,從猴橋出境的中緬印鐵路通道也已經寫入雲南省《鐵路「十四五」發展規劃》,鐵路路線與中緬印公路路線大致相同。
片馬方向的通道:怒江支流小江深切橫斷山脈,形成一條天然通道。從片馬口岸向西經小江河谷可連接恩梅開江,順恩梅開江南下經其培可至邁立開江(密松電站上游6公里處)。因片馬是小江河谷與怒江河谷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非常重要,英國侵佔片馬時在這裡私立界樁,日軍攻佔緬北時在這裡構築碉堡。抗戰時期,就修有片馬到密支那的公路,我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失利時,孫立人部便是由密支那經片馬退入雲南境內。
獨龍江方向的通道:與怒江支流小江一樣,獨龍江深切橫斷山脈,也形成一條天然通道。從獨龍江南下可至廣朗普,再南下經其培可至邁立開江(密松電站上游6公里處)。獨龍江口岸所在的貢山縣,是緬北通往康藏地區的重要古商道。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裡是英國間諜的天堂。多說一嘴,從貢山可以修建一條到坎底的跨境公路,即「獨龍江-瑙蒙-葡萄」公路。
做一假設,如果當初我們收回了江心坡地區,那麼就可作為西出經略藏南和阿薩姆平原的後方保障基地,從內地經雲南到江心坡的物資,就可以通過上述三條通道源源不斷地送到前線,藏南問題也就不在話下。
回到現實。
1960年中緬完成劃界后,印度動起了歪心思,開始搞事情。
印度試圖以「麥克馬洪線」緬甸段(1941年線)來參照劃界「麥克馬洪線」藏南段(1913年線)。印度認為,既然中方放棄了對江心坡地區的聲索,那麼同理,中方也要放棄對藏南地區的聲索。
印度這種想法未免太天真,這兩條線雖有重疊,但性質完全不同!
「麥克馬洪線」緬甸段(1941年線)是雙方利益交換,是中國在國難當頭與英國達成的協議,有雙邊官方簽字的法律換文為證據。
而「麥克馬洪線」藏南段(1913年線)是單方面侵佔,歷屆中國當局,包括清政府、北洋政府、民國政府,自始至終就沒有簽字過並承認過。況且,近年來發現,「麥克馬洪線」藏南段(1913年線)是1935年起偽造的。
於是,就有了1962年事件……
rfw1972: 羅馬帝國分裂成德法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小屁國,奧斯曼帝國曾經的疆土和中華帝國鼎盛時一樣現在連東北都不如,中國能守住現在的家業已經是奇迹了。
successful: 不可否認 ,毛澤東是中外一個偉人, 他是一個人 ,而不是一個神. 在他日理萬機的情況下, 疏忽, 錯判, 歷史上打錯,打敗仗 也是存在的. 毛澤東不可能精確預算到利用緬
light12: 具體事情具體分析。這樣賣國被你輕描淡寫。
successful: 稱之為賣國我不同意,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我是贊成了. 當年, 蘇聯的赫魯小夫大筆一揮, 把克里米亞畫給了烏克蘭 , 蘇聯政府將, 烏東地區也歸烏克蘭管理. 這才造成了
light12: 你說的跟本文風馬牛不相及。毛澤東賣國把領土無緣無故送給緬甸連帶藏南也送給印度是不對的。
light12: 胡亂比附。蘇聯是一個國家。緬甸啥時候跟你一國?毛主席賣國你也要合理化,
rfw1972: 你怎麼知道是真的,即使是真的,毛澤東是無緣無故送東西給你的人么。歷史上中國對蒙古和新疆有實際控制,對西藏從來沒有,是野蠻的毛澤東出兵佔領的
successful: 歷史上, 緬甸跟中國結壤的那一部分, 原本就是中國的附屬國.
light12: 繞來繞去,終於說出心裡話。那麼假定是真的呢?你馬上就自我否定了。你把毛澤東去掉換作你自己試試或者其他人。結果肯定不一樣。
rfw1972: 政治人物做的政治決定和我們一般人一定不一樣。退一萬步,他軍事佔領了西藏,實現過去500年中原皇帝做不到的事情,和丟掉的那些比九牛一毛
rfw1972: 越南,朝鮮,緬甸,西藏都是屬國,但只有展示軍事力量,才是你的。
light12: 自相矛盾。領土不是交易。佔西藏是對。不佔江心坡就錯。因為不佔江心坡丟了藏南是錯上加錯。
rfw1972: 領土是可以交易的,5000年交易了無數次。在如何交易上毛澤東肯定要比你我高明,整天想著失去的有什麼意義,而且只是暫時的,打一仗還可以搶回來的。
賽昆: 這篇《參考文章》的這兩句不對:「迫使民國政府於1941年6月與英國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和《中英滇緬南段界務換文條約》。據此,中緬以佧佤山為新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