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ZT) 蘆笛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十三)

作者:light12  於 2009-9-4 20:1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2評論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十三)      時間: 04 9 2009 06:39  

作者:蘆笛


確保偉大領袖新型內戰戰略成功的第三個客觀因素,乃是下流蠢笨虛驕野蠻的日本人毫無明確的戰爭目的,從頭到尾就不知道該拿中國怎麼辦。

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廬山會議上將他的戰略構思說得很清楚,那就是請皇軍代我黨打天下:

「一些同志認為日本佔地越少越好,後來才統一認識:讓日本多佔地,才愛國。否則變成愛蔣介石的國了。」

這與張國燾披露的完全一致:

「毛澤東曾得意的描述他的抗日觀感。他認為蔣介石等如不投降日本,可能將整個中國的領土斷送與日本,可是日軍只能佔領一些大城市及重要交通線,中共所領導的游擊戰爭,就可以在廣大敵後地區發展起來,經過長期的艱苦奮鬥,中國才能翻身。因此,整個中國會被蔣介石斷送,將來中共又可以從日本手中奪回來。」

這思路很簡單:既然紅軍不是國軍的對手,內戰十年,全國幾十個縣的蘇區,打得只剩下九個縣的陝北蘇區,幾十萬紅軍只剩三萬多人,而且困在死地里,左衝右突都出不去,那就請大日本皇軍代自己去收拾蔣介石。外國佔領軍可不比國府那地頭蛇,兩眼一抹黑,分不清哪些是良民,哪些是共黨,因此那佔領必然是空洞的,廣大基層留待我軍去填補。皇軍佔領的土地越多,我黨控制的土地也就越多。全國都給佔領了,全國也就是「外日而內共」(或形日而實共)的黨天下了。這就是「讓日本多佔地才愛國」的偉大而樸素的真理。

然而這思路有個致命缺陷:如果日本人真想征服中國,那就會如李宗仁在其回憶錄中說的那樣,不是採用「添油戰術」,一點點地增兵,而是一開頭便舉國以赴,動用大部分陸海軍兵力,效滿清故事,陸軍先在東北集結,入華北後分兵三路,右路沿隴海線向西經略西北,中路沿平漢路南下,左路沿津浦線南下,以海軍封鎖沿海港口,個把月內便能征服北中國。此後三路同時南下,中路分為兩路,一路與右路征服中南和西南,形成鉗形夾擊,另一路則配合左路自西向東作「旋輪運動」,將國軍重兵集團逼向海邊消滅之。與此同時還可以一部自廣州登陸,與左路與中路南北對進,包抄殲滅國軍,充其量三個月就能輕鬆征服全中國。

如果日本人採取這種旨在將中國從地圖上抹掉的征服戰略,毛澤東還有什麼戲唱?日寇打的是速決戰,迅速摧毀國軍有效抵抗,佔領所有的大城市,迫使死不投降的蔣介石逃到西藏或緬甸去,三個月即能平定大局,成立由日本人操控的偽政府。中共擴散得再快,也來不及蔓延到華北去吧?等到中國變成了「滿洲國」第二,日本人再把收拾抗聯的那手使出來,大規模「集村並屯」,以地頭蛇作嚮導肅清境內土共,必要時效法老蔣大規模圍剿。我黨連中央軍都打不過,難道還能打得過日軍不成?

然而下流蠢笨的日本人發動的侵略戰爭,乃是世界史上獨一無二的沒有明確戰爭目的「大東亞怪戰」(「聖戰」多了個豎心旁)。連日本人自己都不知道為何要打這場戰爭,想通過它達到個什麼目的。它是人類戰爭史上見所未見的「自動生長的戰爭」,日本人只有隨機產生的戰術目的,卻始終沒有個明確的戰略目標,遑論由此決定的通盤戰略規劃。它其實是一場「因失控而遷延擴大的懲罰行動」。就本質而言,它與中國「教訓」印度和「教訓」越南的區別,只在於後者目的明確,嚴格受控,無論是否達到「教訓」的目的都及時撤兵,不曾遷延擴大而已。

日本人之所以弄出這世界史上獨一無二的怪戰來,我看原因有那麼兩條:

第一,日本人乃是下流民族,建立了一個沒人能run的奇怪國家,誰都當不了皇軍的家,就連皇軍的高級將領乃至大本營,也未必能當皇軍的家。參謀本是一種輔佐人員,然而卻常常成了自發統帥。而且,一場大的戰役,竟然可以不通過統帥部事前縝密組織規劃,而是由野戰部隊自發互相呼應與增援,甚至可由個別部隊自主發動,再將其他部隊捲入。一言以蔽之,那個下爛國家竟然沒有一個神經中樞,不管是獨裁中樞還是集體中樞都闕如。不僅全國如此,而且連戰區都如此。支那派遣軍司令部也未必能如臂使手一般,指揮在中國戰區的各野戰部隊,使之令行禁止。

用個淺白比喻來說吧,正常人是大腦髮指令,手才會抬起來去打人。下流倭人則是手先抬起來去打人,然後強迫大腦認可。您說這是什麼下爛民族?無怪乎如今下流倭人記者想追究戰爭責任(倭話稱為「檢證戰爭責任」),最後竟然找不到誰該為發動戰爭負責。蓋那是個千手觀音,一千個拳頭自發決定打人,彼此可以有商量配合,然而卻未必經過大腦許可。您說到底讓哪只手去承擔責任?

中日戰爭就是這麼觸發的,從頭到尾,日本人根本也就沒有想到過要徹底征服中國。日軍從東北擴張到華北,完全是少數少壯軍人效法石原莞爾那大英雄征服滿洲的自發壯舉。日軍進駐華北后,遲早要與國軍發生摩擦,導致盧溝橋事變擦槍走火。事變發生后,日軍沒有料到為他們極度輕視的支那人竟然會堅決抵抗,於是便加大了懲罰力度。此後發生的通州事變傳到日本國內,激怒了日本全民,於是政府便大舉增兵,對干出這種爛事來的支那人痛加膺懲。不料中國非但不屈服,蔣委員長還宣布要抵抗到底。於是怪戰就這麼打起來了。說起來真是難以置信。

以後的八年無非是這故事的無數次重演:懲罰——不服——再懲罰——再不服——倭人一籌莫展,不知該怎麼結束這場「計劃外戰爭」。

其實一切自發行動都有這特點,如所周知,89學運的領袖們也同樣不知道該怎麼結束那場運動。這毫不足奇:既然未經某個神經中樞全盤規劃過,當然也就不可能有鬼話說的exit strategy(收場戰略)。

第二,下流倭人極度驕橫,自以為是天神後裔,優秀種族,不把他們認定是劣等種族的支那人放在眼裡,以為只要痛打怯懦的支那人一番,支那政府便會屈膝投降。然而出乎他們的意料,蔣介石再挨痛打也寧死不降。在這反覆痛打的過程中,皇軍佔領的地方越來越多,就此變成了驕橫的倭人扔不掉的包袱,使得他們更不可能有收場戰略——難道能把皇軍百戰得之的土地乖乖送出去?我皇軍忠勇將士的鮮血不是白流了么?日本人之所以認定他們該在東北享有特殊權益,就是因為他們當初發動了日俄戰爭,從此認為東北是他們靠血戰從老毛子手裡奪下來的。

這就是《赫爾備忘錄》為何會讓下流倭人跳到雲天外去——當時美國對日實行全面禁運,美國國務卿赫爾提出,解禁的條件是從中國撤出。這其實不失為倭人體面下台的台階,蓋當時東北是否屬於中國還在未定之天,英美都覺得滿洲有了大量日本移民,不便再讓東北回歸中國。因此,倭人如果堅持滿洲不屬於中國,只答應從關內撤到關外,美國很可能會同意,而倭人便可以就此下台,保住滿洲那勝利果實。這正是岡村寧次在投降后的感喟:

「美國《時代》及《生活》雜誌記者馬裘里•薩班斯小姐,27、8歲的美人,頭腦極為聰敏。……其軍事素養之豐富,觀察之敏銳,遠遠凌駕於日本記者之上,令人敬佩。特別是她提出了諸如『日本進入滿洲或在塘沽協定后,即行停止豈不更好』等與我所見相同的意見,使我對其卓越見解,不勝驚嘆。」(37)

可惜當時驕橫的倭人並不這麼想,卻把《赫爾備忘錄》當成不能接受的最後通牒,竟然因此鋌而走險,悍然發動太平洋戰爭。那戰爭的動機之一,辻政信在其回憶錄里交代過,就是企圖通過打擊英美,嚇得國府屈服。這種白痴主意,全世界也只有劣等種族倭人想得出來。

因此,倭人犯了兩個錯誤,成全了毛澤東的內戰戰略,一是把速決戰打成了持久戰,不是他們沒本事迅速滅亡中國,而是他們從未想到過這麼干。二是蠢到把發動太平洋戰爭當成exit strategy(另一動機是眼見荷蘭投降,想到南洋去「撿無主資源」,奪取荷蘭殖民地印尼的石油和橡膠),因而使得獨力苦撐的中國有了強大的盟國,終於有了戰勝日本的希望。

這兩個錯誤,隨便省了哪一個,我黨都沒戲。第一條前面已經說過了,倭人若真是滅了中國,則我黨當然只會被一鍋熬進去,哪有什麼好下場?第二條也至關重要。如果老美不卷進來,中國絕無獨勝希望。若日人拒絕《赫爾備忘錄》,但不發動戰爭,利用現有庫存汽油全力出動,在一年內結果了中國。其時美國孤立主義思潮壓倒一切,羅斯福根本不可能違反民意對日宣戰,只能坐看中國陷落。到時毛澤東究竟有何本事,靠土八路的老套筒、紅纓槍把日本人趕出去?

而且,日本不去打美國,希特勒不因此向美國宣戰,則曾對選民發過誓不管歐洲閑事的羅斯福也就不敢違背民意向德國宣戰。朱可夫已經承認了,沒有老美援助的大量物資,蘇聯人不可能打贏。蘇聯垮了,誰來扶持我黨奪取全國政權?我英勇的八路軍、新四軍只會被皇軍在征服全國后無情掃蕩。當年抗聯殘部還能逃到蘇聯去,蘇聯沒有了,我英勇的共軍又能往哪兒逃?

毛澤東在構思他那偉大戰略時沒有想過這些可能,這倒無足深責——誰有本事預知後事?然而他不能原諒的智力錯誤是,他竟然看不到新型內戰的成功前提是兩條:第一,抗戰必須是持久戰,使得我黨有足夠時間擴張實力。第二,日本必須戰敗退出中國,使得我黨可以與被極大削弱的國軍爭天下。如果日本真的征服了中國,那覆巢之下,豈還能有他那獨蛋(據李志綏大夫披露,毛乃是獨睾,這或許就是他那深重的侵犯性自卑情結的一個成因)倖存的餘地?他見不及此,卻反過來把日本勝利當成了內戰取勝的前提。正是為此,他才生怕日本人被英美打敗,在給周恩來的電報中說什麼:

「最黑暗的情況是日本對新加坡久攻不下,美海軍控制新加坡,德攻英倫不下,美國海軍集中力量,打敗日本海軍,日本投降美國,日本陸軍退出中國,美國把中國英美派從財政上軍事上武裝起來」,「最黑暗莫過如此。」(38)

他擔憂的事後來恰恰發生了:「美國海軍集中力量,打敗日本海軍,日本投降美國,日本陸軍退出中國」,缺的只是美國沒有「把中國英美派從財政上軍事上武裝起來」,而這恰是他成功的原因。頭腦如此錯亂,還能算什麼有起碼預見能力的戰略家?

當然,毛澤東倒也沒有徹底脫離現實,到了以為日本徵服全國后他能獨力奪取政權的地步。他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老大哥身上。如前文所述,1936年3月間,蘇聯和外蒙簽訂共同防衛條約,他就以為斯大林是藉此暗示中共可以搞西北獨立,到時蘇聯定會和「西北國防政府」簽訂攻守同盟,如有日本保衛的「滿洲國」一般,令國府莫敢誰何(39)。

斯大林在西安事變發生后露出的真實態度,並沒有打消他的痴望。1939年9月1日,德軍從西面入侵波蘭,9月17日,蘇軍於從東面入侵波蘭。9月18日,兩軍在預先商定的布列斯特-李托夫斯克會師,完成了瓜分波蘭的軍事行動。這一事件給了毛澤東極大的鼓舞,他幻想蘇聯也會按此模式與日本瓜分中國,而他便能在老毛子的羽翼下當兒皇帝。該月底,斯諾在採訪他時問,蘇聯對中共的幫助是否會採取佔領半個波蘭那樣的形式,他竟然答道:「按照列寧主義,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毫不掩飾地表示他支持蘇日共同瓜分中國(40)。

當這談話被泄露到英美報刊后,季米特洛夫大為震驚,來電嚴厲批評毛澤東失言。這很可能出自斯大林的授意,然而毛仍然斷不了對「國際援助」的痴心盼望。直到抗戰快結束時,他還在七大的結論中反覆強調:

「我們中國沒有外國援助,能不能勝利?」「中國革命不能單獨勝利」,「中國革命必須有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幫助」,「國際援助一定要來,如果不來,殺我腦袋!」 (41)

所以,毛的戰略,說到底還是得請老大哥幫忙。戰爭之初,他的構想是蘇日瓜分中國后他作兒皇帝,而戰爭後期的設想則是由蘇聯出兵幫他趕走日本人。究其實不過是石敬瑭戰略,實在沒有太多的高明可言,它的成功,靠的還是日本人的愚蠢錯誤:若是倭人不去打美國,就算是蘇聯未遭到德國入侵,便借斯大林一個膽,他也不會為了扶持中共上台去和日本人動干戈。

2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putongren10 2009-9-9 03:06
回復 light12 2009-9-9 04:38
putongren10: 是
有收穫就好。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1:3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