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ZT) bystander 滯脹世代(十八):回顧、前瞻

作者:light12  於 2009-9-4 09:4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8評論

關鍵詞:

滯脹世代(十八):回顧、前瞻

bystander

因事忙和痼疾而被迫放棄網路寫作,轉瞬已有一年多。期間金融市場發生的動蕩,對許多投資者來說,絕對是畢生難忘的經歷。今天人們最關注的話題是,經濟是否真的已經走出谷底?代表華爾街立場的主流財經媒體,依然保持一貫報喜不報憂的態度,急不及待宣布復甦已經來臨的消息。可是在華爾街以外的真實世界里,普通市民卻彷佛絲毫感受不到復甦的喜悅;相反,眼裡看著一幕又一幕政客與金融精英合演的鬧劇,心裡就只有疑惑和憤怒的感覺。

《滯脹世代》系列文章的基本立論,就是美國經濟所要面對的,不是慣常的周期性調整,而是足以影響一個世代的結構性轉變。上一次金融資產的漫長熊市(secular bear market),是1966至1982年的滯脹期。其後1982年開始、歷時十八年的漫長牛市,本應跟隨2000年信息科技泡沫爆破而告終。不過,由於聯儲局及各國央行採取超寬鬆的貨幣政策,資產泡沫得以延續至2007年才破滅。寬鬆貨幣政策對刺激經濟有一定作用,但也會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長遠而言,扭曲市場規律的干預,只會把整體經濟進一步推向深淵。由此衍生的結構性失衡問題,以前的文章已經詳細論及,此處不贅。

不少人仍然誤信股市是經濟前景的指標,完全忽略股市波動是由資金主導、與實體經濟早已失去關聯的事實。美國股市在今年3月觸底反彈,其後五個月里,道瓊斯和標準普爾指數都分別錄得大約50%的漲幅。炒作經濟復甦的理據,是政府與央行的救市行動已漸見成效。諷刺的是,期間總統奧巴馬的民望卻反而拾級而下,從3月時約70%的民意支持度,降至今天僅有的50%左右(8月份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1%的受訪者表示支持奧巴馬),反映大部份美國人沒有受惠於所謂「經濟復甦」;相反,抱怨政府偏袒少數既得利益集團的聲音卻此起彼伏。由此可見,政府救市的實際成效,似乎只是把金融危機轉化為政治危機而已。

要對經濟前景作出適當評估,首先必須了解金融問題的前因和後果。歸根究底,問題的根源在於過度借貸。信貸泡沫無疑是由寬鬆貨幣政策造成,但其驚人的膨脹幅度,與金融監管機制近年的轉變,也有莫大關係。上世紀90年代中,聯儲局在格林斯潘出任主席的時候,以金融自由化為大前提,減免部份銀行存款帳目類別的儲備要求,為金融業創造流動資金充裕的環境。到了1999年,國會在金融精英多番遊說下,撤銷把銀行嚴格區分為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法案(即大蕭條時期擬定通過的Glass-Steagall Act)。大型商業銀行集團(即所謂money center banks)從此擺脫監管,也就一改過往穩健的作風,開始涉足各種高風險、高收益的投機活動。

把「撤銷管制規定」(deregulation)邏輯推向極端的,是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y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對投資銀行作出的特別豁免。證交會在2004年修改監管守則,容許五家大型投資銀行(即Goldman Sachs, Merrill Lynch, Lehman Brothers, Bear Stearns 以及 Morgan Stanley)把槓桿(leverage;即自有資金與負債的比率)大幅提升至30倍。據保守估計,去年爆發金融危機的時候,投資銀行(如Lehman Brothers或Morgan Stanley)的槓桿倍數一般都在25至30之間,而大型商業銀行(如Bank of America或Citigroup)的槓桿,也高達12至15倍。要追究誰要為信貸泡沫和金融危機負上責任?作為監管者的聯儲局和證交會,自然難辭其咎!

由於管理層的薪酬和花紅與營業額掛鉤,銀行都以追逐最大的利潤為目標,把控制風險的概念置諸腦後。隨著濫發信貸的情況愈演愈烈,壞賬問題亦開始備受關注。當紅燈亮起時,蘊釀已久的危機便一觸即發。壞賬急增的情況導致避險意識升溫,引發信心危機。金融機構之間互不信任,彼此懷疑對方的經營手法失當(如儲備不足、槓桿過高、過度投機、濫發金融衍生產品等等)。過度借貸、呆壞脹上升以及資產素質惡化等問題,令整個金融體系陷入癱瘓。最要命的是,大部份金融機構都持有大量其它同業發行的資產,而這些流動性本來就已經偏低的金融產品,市場又在急劇萎縮,甚至在一夜間消失。

為了阻止情況惡化下去,政府和聯儲局便採取了非常手段,推出一個又一個救市方案,以對抗足以令金融體系全面崩潰的危機。去年在國會鬧得沸沸揚揚的7000億元救市基金(即由財政部主管的所謂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或TARP),相對於金融問題的嚴重性而言,只是杯水車薪,結果「救市」的重責,最終還是落在聯儲局身上。但問題是,本身是監管機構的聯儲局,其所作所為卻完全不受監管。一連串的所謂救市行動,美其名是要解除「系統風險」(systemic risk),實際上卻是黑箱作業,既無半點透明度可言,又違背公平原則,甚至與廣大市民的根本利益,完全背道而馳。

除了實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把聯邦基金利率降至接近零水平,以及推出五花八門的特別貸款機制外,聯儲局還暗地裡區分那些是「大得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金融機構,再以表外交易方式(off-balance-sheet transactions;即沒有在帳目上反映的資產轉移)注入資金,幫助這些金融機構解決財政困難。去年11月,彭博通訊社引用信息公開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入稟法院要求聯儲局披露救市行動的細節,聯儲局卻以自己不是政府機構、不受相關法案約束為理由而拒絕回應!迄今聯儲局依然拒絕透露已經處理了多少有毒資產,也不肯公開曾經向哪些機構注資或貸款的記錄。換句話說,納稅人既不能向聯儲局問責,甚至不能行使最基本的知情權。

據市場流傳的非官方估計,自金融危機發生以來,聯儲局與銀行之間的表外交易總額,可能高達140,000億元!即使只看官方公布的數據,也足以讓人震驚。記錄在聯儲局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總值,由去年8月時不足9,000億元,急增至今年年初時公布的21,000億元。關鍵的是,聯儲局的資產中美國國庫債券所佔比率,從75%下降至只有不足20%!鑒於聯儲局有必要利用「公開市場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s),透過買賣國債來調控貨幣供應,市場憂慮聯儲局在「救市」期間,已經往銀行體系注入過量的資金,儘管信貸緊縮的情況已見改善,但聯儲局卻大有可能無法在公開市場出售所持有的大量問題資產,倘若不能藉此收緊貨幣供應,過剩的資金便會造成嚴重的通脹壓力。

當被問及聯儲局是否沒有退路的時候,主席伯南克的回應是,聯儲局已經開始向銀行存放在聯儲局儲備賬戶(reserve accounts)的存款(即所謂excess reserves或剩餘儲備)發放利息;如有必要,可以提高相關利率,以阻止過剩資金流出銀行體系以外,避免引發惡性通脹。自去年10月聯儲局獲國會授權向儲備賬戶結存發放利息以來,剩餘儲備總額從以往只有寥寥數十億元,急增至今年8月時公布的7,080億元。當年沃爾克任職聯儲局主席時,要把利率推高至接近20%,才能把通脹壓下去;伯南克究竟還要再印多少鈔票,塞進銀行家的口袋,才能阻止通脹發生?可以肯定的是,聯儲局今後仍會不惜一切代價,包括徹底摧毀美元的購買力,去捍衛少數金融精英的利益!

擺在眼前的事實,就是聯儲局已經與少數金融巨頭連成一線,加上奧巴馬內閣中掌管財金政策的主要官員,大多都是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言人,金融精英顯然成為了危機中的大贏家。預計未來十年,美國政府必須依賴聯儲局的印鈔機,去為數萬億元的財政赤字融資,金融精英必定趁機充分運用聯儲局的政治影響力,爭取更多的特權和利益。奧巴馬上任之初,曾經信誓旦旦地許下承諾,聲言絕對不會向財雄勢大的利益集團妥協。讓人失望的是,奧巴馬政府在處理經濟及金融問題上的策略,基本上完全是布希政府的延續。那些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不但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而且還可以趾高氣揚地站出來公布盈喜;他們的貪婪所帶來的惡果,卻要由一般小市民來承受,這究竟是什麼道理?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 FDIC)的數據顯示,銀行業整體的經營環境至今仍在惡化,壞賬問題仍未見有明顯改善。年初至今已有84家銀行宣布結束營業,財政狀況不穩的銀行,亦由年初時的305家上升至426家。而這些財政出現問題的銀行,幾乎全部都是小本經營、以地區為基礎、以及以中小企為主要客戶。有分析指,銀行業即將趨向多頭壟斷的格局,銀行總數將由現時約8000家減至只有4000家左右。有聯儲局作為後盾的大型銀行集團,將透過收購,拓展分行業務,取代以地區為基礎的中小型銀行。屆時普通市民或中小企需要貸款融資,就要承擔較現時為高的利率。向來依賴中小企創造就業的美國經濟,前景也就不甚樂觀了。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8 個評論)

回復 xqw63 2009-9-4 12:03
太專業啦,看了很累
回復 borninheaven 2009-9-4 12:37
就是個典型的專業熊的文章! 以前壞了事, 現在還在壞, 將來更壞,就等著世界末日吧!
回復 light12 2009-9-4 19:49
borninheaven: 就是個典型的專業熊的文章! 以前壞了事, 現在還在壞, 將來更壞,就等著世界末日吧!
批判最好具體。
回復 light12 2009-9-4 21:22
xqw63: 太專業啦,看了很累
滯脹不好玩,要忍一段路。
回復 xqw63 2009-9-4 22:07
light12: 滯脹不好玩,要忍一段路。
可能忍到咱們退休
回復 light12 2009-9-4 22:27
xqw63: 可能忍到咱們退休
希望不要變成奢望。
回復 borninheaven 2009-9-5 02:39
light12: 批判最好具體。
文章本身就是為批判而批判! 他並沒有好的辦法, 但只是回顧。所謂前瞻不過是把黑的描得更黑!資本社會的根本就是流通和信心, 大量發錢就是要重新已經停止的資本流通,股市的上揚給市場增加流通的信心。至於"公平"與否, 世上從未有過!至於以後可能的通脹,總要等看到了跡象才可對付, 誰能料出將來事?!現在看來沒人能料出將來事, 不然就沒金融風暴了。
回復 light12 2009-9-5 02:41
borninheaven: 文章本身就是為批判而批判! 他並沒有好的辦法, 但只是回顧。所謂前瞻不過是把黑的描得更黑!資本社會的根本就是流通和信心, 大量發錢就是要重新已經停止的資
你去看他06年的文章。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4:3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