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ZT) 金嗩吶 [原創]話說阿三(17):我們不能理解的信仰問題(上)

作者:light12  於 2009-6-29 10:5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時間: 07 7 2008 01:49   


話說阿三(17):我們不能理解的信仰問題(上)


金嗩吶


要說阿三們在一起過日子能過到今天這份上也真不容易。有不同語言、不同宗教習俗和宗教信仰的人群在一起生活相處,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像加拿大的英裔法裔彼此就看著不順眼,加拿大政府好吃好喝的也沒虧待魁北克什麼,歷史上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過節兒,可人家就是總想單過。我遇到過一個老魁,問過他類似的問題,也不知是我的英語不好還是怎麼的,他說了半天也沒說出個什麼正經理由,好像魁獨分子就是因為操法語說話,覺得不是一家人就不進一個門,就想鬧獨立當老大。是不是這樣,老加應該最有發言權。

這印度的民族宗教問題複雜可是全世界公認的。印度領土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人口10.27億,是個民族眾多、文化各異的國家,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種、宗教、語言博物館」。印度現有10個大民族和許多小民族,歷史上,各民族教派之間有無數次大仇殺,光是那民族恨,就「比天高,比地厚,更比海洋深」。印度還是亞洲部族人口最多的國家,總人口在3000多萬以上。據印度官方統計,印度共有414個部族,人口在100萬以上的有6個。信奉印度教的佔82%,其餘的信奉基督教、錫克教、佛教和耆那教等。印度的宗教、民族、種姓等各種社會矛盾遠比中國或其它任何國家複雜。可人家阿三不但沒分裂,還愣是拐了個佛教國家錫金進來,你說神奇不神奇。

現在我們之所以和其他五十幾個民族關係處理比較好而和藏族同胞的關係有問題,就是因為藏族有自己的文化、語言和強烈的宗教信仰。而且因為高原缺氧,也沒有辦法讓西藏的漢人成為主體,人海戰術無法派上用場。所以,這次全球華人愛國大遊行的標語「拖死達賴」、「同化藏人」,幾乎是目前政府解決西藏問題的唯一選擇,代表著中國政府的最高智慧。前者寄託著若干年後產生的新達賴不再和北京鬧彆扭的希望,後者則是想淡化藏人的宗教情結。

我們漢人可能確實不理解有宗教信仰的藏人的感情和他們的內心世界。前幾天看電視,西藏自治區張書記在聖火傳遞到拉薩時又手舉火炬發表講話,大談如何粉碎達賴的陰謀。看到這裡我不禁又想到我前邊說的「撕裂」。對這些有強烈宗教意識的藏人來說,在這種場合如此談論他們的宗教領袖,他們會是什麼感受,即使是沒有去過西藏的漢人也應該能體會到,何況是當地的黨政首腦。64的時候,湖南湘潭的兩位毛老鄉往天安門上懸挂的主席像潑墨汁,我的一個同事就非常氣憤。他對我這樣說:「我也知道毛主席幹了很多壞事,可畢竟是我們民族崇拜多年的偶像,現在看到有人這麼糟蹋毛主席,我感情上接受不了。在世界面前,這讓中國人的臉往哪兒放。」沒有宗教情結的漢人還是這樣,況且是藏人!

老鄧對老毛採取抽象肯定,推向神壇,具體問題不爭論,該幹什麼幹什麼的做法,除了對共產黨繼續執政有好處以外,還有個好處就是考慮到國人的感受。國人雖然沒信仰,但畢竟有面子,有感情。周恩來為什麼在國際舞台享有威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善解人意」,對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注意禮節,「外交無小事」,生怕傷了對方的感情。

說起信仰來,還要說一下所謂負帕累托。秦暉認為文革把中國的經濟搞成了「負帕累托」的狀態,也就是最差狀態,也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張白紙沒有負擔」,所以後來中國經濟想怎麼干就怎麼干,怎麼折騰怎麼有,所以取得了今天的經濟奇迹。老蘆認為老毛把國人的思維能力也搞成了「一張白紙沒有負擔」,結果成了「人腦是顆紅瑪瑙,黨愛怎雕便怎雕」,所以政府根據需要批量生產了眾多憤青。依我看,老毛把國人的信仰也給徹底破壞了,從字典中徹底抹掉了「信仰」二字,弄得全民族都是「有奶便認娘」,「有便宜不佔王八蛋」、「好死不如賴活著」。

大多數漢人從來就沒什麼理想和信仰,更不肯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而獻身或犧牲什麼。在現實生活中我遇到過不少信佛的人,無非是有錢的出錢(現在有的寺廟一炷香已經到了六萬六千六百六十六元,專敲大款),沒錢的出力(經常燒香磕頭),無論怎麼虔誠,目的都差不多,無非是功利目的,保佑自己陞官發跡,生意興隆,炒股只賺不賠,或者抱個大胖小子。在中國發生的大小衝突也大都是為了利益,如甲村佔了乙村的地,乙村用了甲村的水,再不就是小孩打架一方吃了虧。而那些宗教色彩濃郁的國家,卻是因為虛無縹緲的信仰發生衝突。這些國家的宗教精神和宗教習俗存在於每一個角落,包括貧苦的農村。他們常常為了信仰的不同打得死去活來。像印度的穆斯林地區,就經常是因為印度教徒在這一地區修建了印度廟的寺廟而造反,或者是違反了自己的宗教習俗而鬧事。

對國人來說,利益的力量是無窮的。共產黨的軍隊所以能夠取勝,除了仇恨的力量外(如兩憶三查),重要的是那句婦孺皆知的口號:打倒地主分田地(早期是「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跟著共產黨走可以分上三畝地一頭牛,過上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而不是靠什麼空洞的信仰和理想,這就徹底解決了「奶」的問題,也就是「為誰扛槍,為誰打仗」。老蔣始終沒能提出什麼振奮人心的口號,「不解決奶的問題,認娘只是一句空話」,帶著一群找不到奶的孩子,不打敗仗才怪。老蔣只是到了台灣,才想起了搞土改,給農民分了土地。可惜是「孩子死了,奶來了。」當然,這是句玩笑話,放著四個野戰軍給你搗亂,像搞土改這種事情連想都別想。

後來老鄧的改革開放也是一樣,不是靠什麼理論,一句「先富起來」口號,再靠著老毛留下的負帕累托狀態,把責任田一分,立馬糧票、布票、糖票、棉花票統統扔到太平洋里去了,雖然人們還「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但只要得到了實惠,就不會有什麼大亂子。現在中央始終不願意把發展速度降下來,就是因為不管有什麼社會問題,只要大多數人能繼續得到實惠,就不會出大事。包括被海外僑胞詬病的中國城市建設,其實不管城市的水泥森林多醜陋,只要居住面積增加了,老百姓就高興,這就是中國的現實。

但在毛澤東時代以前,歷朝歷代,少數知識分子士大夫還是有信仰、有理想的、有氣節的, 知識分子標榜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從餓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一直到中共早期的革命家,包括毛澤東本人都是這樣的一些有理想和信仰的志士。哪怕是最爛的明朝,也有些南明士大夫和今天的毛左一樣,視滿清為異族,而視南明為儒家綱常倫理的正朔。但和毛左不同的是,人家以氣節相標榜,舉兵反抗,像顧炎武、黃宗羲等志節之士。更多不肯降清的士大夫看到沒什麼復明的希望后就隱居在深山,或者是出家,因為在封建社會,和尚,道士,倡優可以不降,可以不按滿清的方式剃頭,這是雖然是無奈之舉,但也算保持了氣節操守。


這次找到組織真不容易,刷新、變換編碼十幾次才成功。
題材是不是還是太嚴肅啊?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3:4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