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ZT)金嗩吶 話說阿三(7):阿三確有大智慧(下2)

作者:light12  於 2009-6-11 12:3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1評論

[原創]話說阿三(7):阿三確有大智慧(下2)      時間: 09 6 2008 13:23  
作者:金嗩吶 
 
獨裁軍棍搞民主,最希望的就是走走樣子,最後達到自己的目的。民主是形式,而不是目的,甚至連手段方法都不是。巴基斯坦選舉的結果令西巴不能接受,遭到了葉海亞•汗和布托的聯合抵制。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要求拉赫曼的人民聯盟和布托的人民黨進行磋商,在四個月內製定憲法,否則,便要解散議會,實行大選。布托從西巴飛到東巴的達卡,與拉赫曼談判,希望能制定一部雙方都能接受的憲法,並維護國家統一,建立一個民主的政權。而拉赫曼民主的訴求卻是堅持實行東巴基斯坦全面自治。

正當布托在達卡與拉赫曼磋商之際,軍人出身的葉海亞•汗等不及了,出動軍隊對拉赫曼的東巴人民聯盟實行軍事鎮壓。士兵和坦克包圍了電台、報社,開始了屠殺,600萬孟加拉難民逃向鄰國印度,拉赫曼成了葉海亞•汗的階下囚。許多東巴政界人物逃往印度避難並組建臨時流亡政府,1971年3月26日,東巴宣布獨立,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最初美國採取了不介入政策。但隨著東巴人道主義危機的加劇,政府的不介入政策遭到了國務院、國會、媒體的質疑和反對。4月6日,美國駐東巴首府達卡總領事館的20名館員聯名致電國務院,表示不能支持政府接受巴基斯坦政府在東巴的行為的政策,要求重新制定美國的政策。駐印度大使基廷(Kenneth Keating)主張立即公開對這種「野蠻的行徑」表示遺憾,私下對葉海亞施加壓力,立即暫停向巴基斯坦交付任何軍用物資。 國務卿羅傑斯(William Rogers)也認為「是時候重新考慮我們對巴基斯坦的基本立場了」。

西巴軍隊在東巴的瘋狂行動,給了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一個借口,她抓住時機,打起「建立共同秩序,使不斷逃亡到印度的難民能回家園」的旗號,於1971年12月3日,以制止屠殺和流入該國的難民潮為借口,在蘇聯的支持下於派遣30萬地面部隊入侵東巴。儘管西方國家不願意看到蘇聯插手南亞事物,可阿三是「正義之師」、「人道之師」,符合西方的普世價值。

葉海亞•汗總統雖是軍人,此時也慌了手腳,難以招架,急忙去向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布托求救,希望他立即前往聯合國,要求安理會制止印度對巴基斯坦的侵略。

12月9日,布托以副總理兼外長的身份率巴基斯坦代表團飛往美國紐約。在安理會大廳中,布托慷慨陳詞,向參加會議的100多個國家的代表揭露印度的侵略行徑,要求聯合國立即制止印度的侵略行為,布托還與剛剛恢復聯合國席位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喬冠華在皮埃爾飯店緊急磋商。中國代表團副團長黃華信誓旦旦地向布托承諾:「中國政府將全力支持巴基斯坦。」

12月11日,東巴基斯坦軍隊面臨著數倍於自己的強敵,岌岌可危。布托接到報告:「軍隊最多還能堅持36小時。」布托一面與中國代表團團長喬冠華接觸,希望中國出面干預印度的進攻;一面要求美國向蘇聯施加壓力;同時緊急致電葉海亞• 汗總統,要求軍隊堅持抵抗,並要求葉海亞•汗在西巴開闢西部戰場,以減輕東巴部隊的巨大壓力。

而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直接打電話給布托:「美國十分擔心中國站在巴基斯坦一邊進行軍事干預。」基辛格還直接越過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喬治•布希,與中國代表團交換意見。

12月12日,布托又緊急呼籲安理會通過決議,向巴基斯坦派遣聯合國部隊,英、法等國投了棄權票,蘇聯投了否決票。布托焦急與悲憤的心清溢於言表,他激動地對英、法代表說:「你們或站在正義的一邊,或站在非正義的一邊;或站在侵略者一邊,或站在被侵略者一邊。根本不存在中立,你們應該表明立場。」

12月16日,聯合國大廳的講壇上,最後一次響起布托憤怒的聲音:「你們想強行做出決定,制定一個比凡爾賽協議更糟的協議,使侵略合法化。我不想參與這一切。好了,你們要你們的安理會吧,我告辭了。」說完,他率巴基斯坦代表團退場。他說:「即使我們在軍事上在達卡失敗,我們也不能成為政治上投降的一方,我要通過退出聯大會場表明:儘管我們的物質被摧毀,但我們的意志和自尊卻不能被毀滅。」

1971年12月中旬,印度徹底擊敗9萬西巴軍隊,抓獲大量俘虜,佔領東巴大片領土。被包圍在東巴達卡的巴基斯坦軍隊向印軍投降,這實際上結束了西巴對東巴的控制。真納的雙頭國家從地圖上消失了,一個新的國家——孟加拉國從此誕生。消息傳來,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便欣喜若狂地趕到新德里的議會大廳宣布:「現在達卡已是一個自由國家的自由首都了。」隨即,印度宣布承認孟加拉國獨立。阿三就是會來事,直到最後,人家也不忘把自由、人權、民主這些西方國家最愛聽的話掛在嘴邊。

尤其不能讓我們理解的是,當時的形勢對阿三極為有利,只要「宜將剩勇追窮寇」、「痛打落水狗」,拿下西巴指日可待。而人家阿三卻「沽名學霸王」,就此打住。一方面可能是阿三認為沒有必要,分裂后的巴基斯坦根本不再有和印度抗衡的能力,這已經被日後的事實所證明;二是這樣也給足了美國和聯合國面子,即「迫於國際社會的壓力被迫停火」,避免了和蘇聯結盟而自絕於國際社會的尷尬。當時尼克松和基辛格都認為「如果我們垮下去(指西巴垮掉),蘇聯人不會尊敬我們,中國人會看不起我們,其他國家也會得出自己的結論。」最後的結果,讓美國人和國際社會都認為,美國在南亞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穩定世界局勢做出了重要貢獻。美國在這之後,與印度的關係進一步改善。

老傢伙大概都記得,當時中國政府的表現很有意思,整個一個「皇上不急太監急」,在巴基斯坦政府已經承認孟加拉國獨立的情況下,我們還在亢奮,在那裡獨抗大旗,拒不承認孟加拉國,強烈譴責蘇聯社會帝國主義支持印度反動派分裂巴基斯坦的陰謀,弄得整個國際社會一頭霧水,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記得當時和幾個哥們也私下揣摩毛主席的戰略部署,直到三十七年後的今天也沒琢磨出個名堂來。

順便說一下,當時的印度總理是被後世阿三稱為「印度的老祖母」的英迪拉•甘地夫人,按當時流行的說法是世界政壇三女傑之一,另外兩人是以色列的梅厄、斯里蘭卡的班達拉奈克,按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一條披著莎麗的印度雌狼」(莎麗Sari,印度傳統服裝)。21世紀的鐘聲敲響之際,英國廣播公司(BBC)舉行的「千禧最偉大的女性」評選,千禧女性十傑裡面,拔得頭籌的就是這位阿三的女總理。後面幾位分別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修女特里薩、科學家瑪麗•居里、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法國女英雄聖女貞德、女權主義者埃米琳•潘克赫斯、緬甸的昂山素姬、美國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夫人埃莉娜•羅斯福。

印巴建國以來,雙方進行了三次印巴戰爭,每一次都是印度佔了便宜,最後還分裂了巴基斯坦。從阿三肢解敵對鄰國的全過程來看,完全符合偉大領袖毛主席收拾老蔣時的做法,「有理有利有節」,阿三是得了便宜又賣乖,亂了敵人,鍛煉了隊伍,總統還能永垂史冊,稱得上「收穫最大最大,損失最小最小」。而且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克什米爾爭端也在巴基斯坦做出巨大讓步后基本得到了解決,其中阿三又佔盡了便宜(後邊我總結了個小資料,諸位可以看看)。

橫看豎看,實在看不出阿三蠢在哪裡,更看不出來我們有什麼理由嘲笑人家。



小資料:印巴的克什米爾爭端是怎樣解決的

克什米爾爭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對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主權紛爭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現在的克什米爾地區是查謨-克什米爾的簡稱,包括克什米爾谷和查謨平地。這本來是兩個獨立的邦國。查謨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克什米爾居民卻基本上信奉伊斯蘭教。1846年查謨首領從英國人手中買下了被佔領的克什米爾。而克什米爾人口數倍於查謨。這就種下了後來爭端的根源。獨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兩大部分組成:英屬印度和土邦。英屬印度包括11個省,而在這些省中間,夾雜著大約550個的土邦,克什米爾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蒙巴頓方案規定讓克什米爾人自由選擇歸併印、巴一方或宣布獨立。土邦地區歸屬則由當地的王公來決定,但是土邦必須考慮所在地區的地理因素。

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裡不起作用。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但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當時,克什米爾地區77%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第一次印巴戰爭:印、巴分治后不久,雙方為爭奪克什米爾主權於1947年10月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12月,印度將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聯合國印巴委員會先後通過關於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決議,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雙方正式停火,7月劃定了停火線。克什米爾分為印控區和巴控區,印巴分別在各自控制區內建立了地方政府。印度方面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其餘為巴方控制。

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年6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問題爆發第二次戰爭,後來在美國約翰遜政府和聯合國的干預下停火。

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年12月,在因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而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又佔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部分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克什米爾地區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后形成的實際控制線。為了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領導人和部長級官員數次舉行會談,但一直沒能達成協議。1989年後,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不斷發生交火,兩國均蒙受巨大損失。

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總理賈邁利宣布,巴軍隊將從穆斯林的重要節日開齋節(26日)開始,在克什米爾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巴方一側實現單方面停火。24日,印度對這一建議表示歡迎,並於25日作出了積極回應。兩國軍方25日經磋商決定,自當天午夜起在克什米爾「國際邊境」、「實際控制線」和「錫亞琴實際接觸線」(印方稱為「實際地面位置線」)一帶實現停火。雙方同時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續下去。

2004年1月7日,在印控克什米爾的查謨市西北30公里靠近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傑納布河上,民間團體「印度青年之聲」的一名成員在向河中投放裝有糖果的盒子,希望這個盒子能漂到下游的巴基斯坦,把他們支持印巴對話和解的美好願望帶給巴基斯坦人民。

2005年4月7日,載滿乘客的公交車分別從克什米爾的印控區和巴控區雙向對開,這是近60年來印巴克什米爾地區之間的首次通車,開啟了印巴和平進程的新篇章。

2005年10月地震后,經過長時間的談判,巴印雙方在伊斯蘭堡達成協議,同意暫時開放克什米爾實控線5個檢查站,以允許兩邊的居民共同展開震后救援行動。


(未完待續)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yulinw 2009-6-11 18:48
SF 等著看續。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2:5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