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ZT) 蘆笛 「唯武器論」與「人的因素第一」

作者:light12  於 2009-4-5 08:1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6評論

2009-3-30 周一, 下午1:49

從現代戰爭的角度來看,戰前作雙方實力對比時,考慮的項目要孫子在此給出的多得多。首先要比較的是雙方的「硬實力」,包括工業生產力,科技發達程度,資源(特別是戰爭資源)的儲量與開發能力,交通運輸能力,軍隊的武器裝備、通訊、後勤等先進程度,這些指標可以作量化比較,也是一般人最容易看見的東西(我大清的絕大多數讀書人以及二戰時期的日本軍閥除外),其次是「軟實力」,包括國家戰爭動員能力,對軍隊和人民的控制程度,軍民的戰鬥意志和信心,戰略戰術的軍事理論研究水平與普及程度,軍隊的組織、訓練、紀律,軍官的心理素質、指揮能力與士兵的戰鬥技能等等。最後才是最高統帥的心理素質、才能等主觀因素。

作為具有常識的國務家,斯大林充分看到了硬實力的作用。我記得他在《衛國戰爭演講集》中曾說,現代戰爭的勝負取決於參戰國的工業生產力對比,因為盟國的生產力總和大於軸心國,因此盟國的最後勝利是必然的。正是因為看到了發達的重工業是軍事實力的基礎,斯大林才不惜一切代價強制實行了國家工業化,並「優先發展重工業」,其實也就是優先發展軍火工業及其上游產業。

這當然不免所謂「機械唯物論」,但確有道理。硬實力的欠缺並不能靠「精神原子彈」來彌補。太平洋戰爭的結局就是最好的證明。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美國兵恐怕不是皇軍的對手。然而皇軍與「美國少爺兵」拼搏的結果,卻是南洋諸島上一個又一個師團的「全員玉碎」,那還是老美把主要戰爭努力放在歐洲戰區,只用了少於一半的國力。因此,如果斯大林沒有強制實行國家工業化,要戰勝德國是不可能的。即使具備了相當的工業實力,沒有美國「租借法案」提供的巨額物質援助,蘇聯仍然不可能打敗德國,這一點連朱可夫都承認了。

當然,軟實力的重要性也不能忽略。這裡面我看最重要的還是動員能力。在這方面,極權國家似乎具有優勢。例如蘇德戰爭爆發后三個多月,蘇方就有兩百萬官兵被俘,18,000輛坦克被擊毀,14,500架飛機被擊落。戰爭頭半年,被打死或被俘的蘇軍官兵竟然高達6百多萬人。按理說整個軍隊都不存在了,沒有哪個文明國家在受到如此毀滅性的打擊后還能堅持下去。

但當德軍逼近莫斯科時,蘇軍最高統帥部竟然就已迅速重建了12個軍的部隊,布防在距莫斯科120公里的莫扎伊斯克防線。當蘇聯派駐日本的間諜佐爾格彙報了日軍無意侵蘇之後,斯大林又撤回了駐防西伯利亞的生力軍,使得蘇軍戰略預備隊在12月初就竟然高達58個師之多,而這就是朱可夫在莫斯科戰役中用以發起反攻的基本力量。由此可見極權政體強制動員全國資源的潛力有多強大。據西方學者統計,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的徵兵率是每月平均50萬人。斯大林之所以能在紅軍被基本摧毀后還能迅速重建如此龐大的軍隊,乃是因為他根本不管百姓死活,不計傷亡,毫不猶豫地把從未受過訓練的新兵投入戰場,這據說就是斯大林的愛將符拉索夫在被俘后叛變,成立「俄國解放運動組織」的原因之一。

極權制度的動員能力並不限於強行徵召百姓入伍、不加任何訓練便把他們趕上戰場,也不限於普遍使用格伯烏作督戰隊,無情射殺膽敢後退的士兵,或是使用「懲罰營」去完成最危險的任務,包括用活人去趟地雷等等,同樣在於它無情驅使全民投入戰爭努力。在戰爭爆發后,由貝利亞指揮的格伯烏負責,將蘇聯在歐洲的工廠在短期內悉數搬遷到了大後方。一到指定地點后立即安裝機器,恢復生產,參與戰爭努力。其工程規模之浩大,中斷生產時間之短,在人類歷史上並無二例,完全可以稱為奇迹。這在實行其他制度的國家根本就是不可思議的。

我黨在國共較量中勝出,我看與我黨擁有類似的「舉國體制」優勢分不開。用現代術語說,我黨打的是「總體戰」(total war),靠黨組織將治下每個子民都編入組織網路,加以嚴密控制,使得全部人力與物力都被動員起來投入戰爭,形成勢不可擋的合力。而國府則根本控制不了百姓,徹底缺乏這種動員能力,只能指望以單純的軍事行動戰勝對方。這就是鄧小平說的「淮海戰役是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反映出來的動員能力優勢。

民主國家雖然不可能實行極權國家的強制性人力物力動員,但它比極權國家更能動員並高效使用軍民的智能資源。這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民主制度提供的改錯機制,使得政府能及時發現並改正錯誤的決策,撤換不稱職的統帥,不會出現極權國家常見的因最高統帥剛愎自用而造成的巨大災難(例如斯大林在戰前和戰爭初期拒絕聽取將領們的勸告,致使紅軍遭受到毀滅性打擊以及希特勒後期的偏執狂加速了第三帝國的毀滅)。在中國介入韓戰後,麥克阿瑟因為驕傲自滿並缺乏「有限戰爭」的新概念,犯了一系列錯誤,最後竟斷言除非使用核武器轟炸中國,或是沿鴨綠江施放核廢料阻斷中國的滲透,否則就不能扳回戰局。三軍總司令杜魯門果斷地撤了他的職,以李奇微代之,很快就扭轉了敗局,這就是民主制度及時改錯的範例。

其次是民主國家奉行的自由生活方式,使得軍人富於主動進取與首創精神,並不是極權國家那些只知等待上級指令的機器人。美國人的這一優勢在二戰期間的太平洋戰場上得到了長足發揮:飛行家林白的技術革新建議極大地提高了軍機的續航能力;杜里托爾中校(Lieutenant Colonel James Doolittle)想出了將陸基中型轟炸機B-25 放在航空母艦上,靠航空母艦全速迎風前進來彌補起飛甲板不夠長的缺陷,將艦隊開到日本附近,再讓B-25迎風起飛,轟炸東京后在中國降落的主意,並成功付諸實施,在珍珠港事變后美軍遭受到一系列挫敗之際成功地空襲了日本,極大地鼓舞了美國軍民的士氣;在中途島戰役之前,海軍上將尼米茲違反了許多海軍條例,下令緊急搶修在珊瑚海海戰受了重傷、按常規需要修理幾個月的約克鎮號航母,使得它在72小時后便奇迹般地隨第17特混編隊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在途中還一邊航行一邊緊急搶修,致使日軍誤判美軍只能派遣企業號及大黃蜂號兩艘航母迎戰日方四艘航母,犯了輕敵的錯誤;在菲律賓海首戰中,米切爾海軍中將(Vice Admiral Marc A. Mitscher)在發現日軍艦隊后,不顧天時已晚,距離較遠,仍然果斷決定讓航母上的戰機全部起飛,前去轟炸。當戰機完成任務返航時,夜幕已經降臨,他違反了保密常規,下令航空母艦打開所有的照明燈,使得返航飛機得以平安降落。這種勇於進取、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的主動首創精神,根本就不可能在極權國家的軍人中看到。

第三是民主國家具有尊重知識和知識分子、實行學者治國的傳統,即使是在和平時期也由學者專家們組成智庫,研究政治和軍事戰略。在戰時就更是廣集人材,讓專家、學者、教授們參加軍事、政治、外交情報的搜集、偵破、研究和處理工作,讓經濟學家和資本家參與戰時經濟的管理,使得各個領域裡的精英的聰明才智都能充分發揮起來,投入戰爭。這方面的例子舉不勝舉。而極權國家常因統治者對知識分子懷有根深蒂固的猜疑,以及權力壓制個人才能的主動發揮,不可能有效動員並利用高級知識分子們的智能。

第二個主要的軟實力是軍事科學研究水平與普及程度。現代戰爭是涉及多門技術的綜合學科,戰略戰術隨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而日新月異。新式武器或技術的出現,常能從根本上改變戰爭方式,誰能隨著新武器的問世預見到未來戰爭的新方式,誰就能在未來的戰爭中佔上風。

例如坦克是英國人在一次大戰中發明的。它的設計有著很明確的針對性,那就是掩護步兵突破塹壕,以打破塹壕戰造成的長期僵持狀態。在戰爭結束后,英軍和法軍墨守成規,其戰略指導思想還是原來那一套,準備在未來戰爭中重演塹壕戰,法國人還為此花費巨資,修築了據說是攻不破的馬奇諾防線。雖然英法兩國都製造了大量的坦克,但都把坦克分到步兵部隊里,實際上是把它當成防禦武器來使用。

但一位英國軍事學家福勒(Major General John Frederick Charles Fuller)卻看到了坦克集裝甲、火力、速度於一身,兼備進攻與防守能力,乃是未來戰爭中的決定性武器,因此早在1918年便提出組建機械化軍隊的主張。在20年代中,他與部下哈特(B.H. Liddell Hart)合作,發展出了機械化戰爭的新理論。該理論主張以機械化軍團突破敵軍防線插入縱深,向側翼迂迴,包抄並殲滅被扔在後面的敵軍。這理論為他本國的軍人們忽略,卻引起了德國軍人的重視。古德里安等人通過實驗,發展完善出了所謂「閃電戰」的理論,那就是將坦克與步兵分開來,編成坦克集團軍集中使用,配以俯衝轟炸機,形成勢不可擋的打擊矛頭,集中打擊敵軍防線的薄弱點,撕開突破口后迅速向縱深插入,後面緊跟著摩托化步兵,在敵後大縱深迂迴,包抄殲滅敵軍。這套戰術首先在波蘭戰場上作了實戰實驗,在法國戰場上則得到了完美的發揮。德軍從阿登森林衝出,幾周后就打到英吉利海峽,迫使法軍投降,英軍被迫從敦刻爾克逃回本國。其實無論是坦克總數,還是火力和裝甲,德軍都不如英法聯軍。他們以弱勝強的秘訣,全在於使用了能最大限度發揮坦克威力的新戰術。

又如航空母艦的問世一勞永逸地結束了經典海戰方式。在此之前,海戰就是比軍艦的裝甲、火力與速度。擊沉軍艦總是靠軍艦來完成的。制海權只能靠龐大的戰列艦與巡洋艦的大炮來取得。一戰期間,飛機開始以較大的規模進入戰爭舞台。戰後美軍曾研究能否用飛機擊沉軍艦,為此組織了一次實驗,未能得出明確結論。參觀這次演習的人中,有位日本使館武官山本五十六,他得出的結論卻是,未來的制海權也就是制空權,航空母艦代表著未來。

奇襲珍珠港就是這一戰略思想的發硎新試。在此之前,英國海軍雖然也用航空母艦上起飛的飛機轟炸過義大利的軍艦,但規模較小,戰績也不突出,未能引起注意。珍珠港則是新式海戰的大規模實施,其戰果全球為之側目。可笑的是,在此之後,英國人還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派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以及戰列巡洋艦反擊號出海,指望以此去震懾日本人,結果讓人家的飛機幾分鐘就炸沉了。此後英國政府才趕緊給造船廠下航空母艦的訂單。

中途島海戰乃是新式海戰的大規模演示。在該戰役中,雙方艦隊相距數百海里,發現對方全靠飛機偵察,擊沉對方艦艇全靠飛機,再不是經典海戰的面對面炮戰了。它的戰果更加凸顯了航空母艦的重要性。在珍珠港事變之後,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常規艦隻損失殆盡,只有四艘航空母艦僥倖逃過了劫難,此後又在海戰中損失了一艘,然而就憑這三艘航空母艦(其中約克鎮號還是嚴重受創后緊急修復的),美軍就能大敗佔壓倒優勢的日本聯合艦隊。而日本艦隊雖然擁有大量的常規艦隻(包括全世界最大的兩艘戰列艦),卻因在該役中損失了四艘航空母艦失去了海戰主動權,就此走上了下坡路。

以上戰例都充分顯示,光是製造出新式武器來還不夠,還必須看到它在未來戰爭中的潛力,設計出新的戰略戰術來充分發揮其潛力。這在我看來乃是非常重要的軟實力。

許多人的一個普遍錯覺,就是統帥的才能決定了戰爭的結局。這在古代或落後國家或許如此。沒有亞歷山大就不會有馬其頓帝國;沒有成吉思汗不會有蒙古大帝國;沒有拿破崙也就不會有拿破崙帝國。但一次世界大戰乃是人類戰爭史的轉折點,自此之後,強國之間的戰爭就變成了總體戰(total war),成了綜合實力的比較。統帥的主觀素質只不過是軟實力的一種,只能在總體實力的框架內起作用。似乎可以說,科技越發達,統帥的個人作用也就越小,自總體戰問世后,「英雄造時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當然這不是說統帥就毫無作用。相反,若交戰雙方社會制度相似,綜合實力大致相當,統帥的主觀素質(包括心理素質、性格、才能等等)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成敗。就是基於這一考慮,我才在舊作中指出,蘇德戰爭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是斯大林和希特勒的個人搏鬥,蘇聯的勝利可以看成是斯大林對希特勒的個人勝利。

論軍事才能,斯大林和希特勒半斤八兩,都是外行,雖然都在名義上擔任最高統帥,但戰役都是將領們組織指揮的。在兩人的較量中,真正顯示出來的是性格、意志和其他心理素質的歧異決定的優劣。

先看意志與心理承受力。在戰爭爆發前,斯大林囿於一次世界大戰經驗,認定德國將避免重蹈一戰中兩線作戰的覆轍,在西線戰事結束以前不會進攻蘇聯,因此拒絕相信德國行將入侵蘇聯的情報。戰爭爆發完全出乎他的意料,隨之而來是兵敗如山倒。這對他是個難以承受的突如其來的心理打擊,他一度魂飛膽落,徹底喪失鬥志和勝利信心,曾對政治局委員們慨嘆,列寧開創的一切被他們旦夕間就糟蹋了,一度躲在別墅里消沉無為,拒絕指揮。哪怕是在他因政治局委員們的苦苦央求出來重擔領導責任后,他仍然缺乏信心。在基輔失守后曾試圖通過第三國與德國秘密媾和,重施布列斯特和約的故技。只是希特勒對此毫無興趣才作罷。

但他畢竟還是克服了這一過性神經崩潰,逐漸恢復了鬥志與自信,雖然還是不敢在公開文告簽名,但畢竟敢用「最高統帥」的名義發布公告和命令了(西方學者注意到,直到戰局穩定下來后,最高統帥部發布的文告上才出現「斯大林」的名字)。更重要的是,他很快就恢復了布爾什維克鋼鐵般的意志與冷酷。在戰爭爆發后兩個月,他就下了臭名昭著的270號命令,將所有的戰俘譴責為「祖國的叛徒」,以無情懲罰震懾動搖者們。在他聽到德軍使用俄國人質作肉盾逼近列寧格勒時,他嚴令守軍無情射殺人質。當德軍逼近莫斯科,城內出現恐慌,居民爭相奔逃出城時,他命令格伯烏部隊封鎖道路,無情射殺想逃出危城的百姓。1942年德軍在南線突破蘇軍防線大舉南下時,他又下令「決不許再退一步」。如果沒有這種冷酷無情的鐵腕統治,很難設想蘇聯能挺下去而不徹底崩潰。

再看善於克制並完善自己的心理能力。他和希特勒一樣,都是軍事外行,都喜歡以外行領導內行,胡亂干涉將領們的決定。他篤信的軍事教條就是進攻,認為撤退就是失敗,因而在戰爭早期嚴禁行將陷入重圍的部隊後撤,甚至異想天開地命令他們反攻,導致紅軍被大規模圍殲。但他畢竟具有吸取教訓、避免重犯類似錯誤的智能,在後期能剋制住自己急於求成的心態,放手讓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等內行去計劃組織戰役。在庫爾斯克會戰前,蘇軍已經得知德軍的行動計劃,但他仍然聽從了朱可夫的建議,先作防禦,待德軍攻勢衰竭后再投入反攻。作為名義上的最高統帥,他對戰爭的最大貢獻,還是作為能幹的組織者,將全國的人力物力組織為總體戰爭努力,而這是希特勒從未做到的。

最後看靈活應變能力。斯大林的又一個主觀素質優勢,是他是個天生的機會主義者與實用主義者,知道什麼時候該扔掉意識形態束縛。在第一次戰爭演說中,他就扔掉了官方宣傳的陳詞濫調,曆數俄國歷史上所有的政治軍事偉人與文化名人,以此喚起俄羅斯民族的自豪感,訴諸俄國人的民族主義。他將蘇德戰爭命名為「偉大的愛國戰爭」(Great Patriotic War,通譯「衛國戰爭」),而俄國抗擊拿破崙入侵的戰爭在歷史上稱為「愛國戰爭」(Patriotic War)。光這命名都足可看出他為喚起俄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必勝信念花的心機。在整個戰爭期間,官方宣傳都以民族主義為基調,完全不顧馬克思主義原教旨與民族主義不相容。他還批准教堂重新活動,為蘇聯贏得戰爭祈福。他甚至能壓下反猶情結,把蘇聯猶太人的頭面人物從監牢里放出來,成立了個由黨在幕後操控的猶太人組織,去爭取美國猶太人的援助。
3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

回復 trump 2009-4-5 08:32
有水準。
現代戰爭不僅比武器,比人力,也比國力,比資源,比經濟。
回復 東方邪 2009-4-5 10:41
文章不錯.
回復 吳鉤 2009-4-5 11:46
不錯. 但還得加一點, 一個國家的戰略縱深也至關重要. 蘇聯如果國土狹小, 大概早被希特勒吃掉了. 中國抗日戰爭也一樣, 中國遼闊的國土, 使得將介石能以空間換取時間, 利用戰略縱深, 拖垮了小日本. 毛澤東的持久戰, 也是基於此.
回復 light12 2009-4-5 11:50
東方邪: 文章不錯.
你能從那麼貧困的農村走出來不簡單.
回復 東方邪 2009-4-5 11:52
light12: 你能從那麼貧困的農村走出來不簡單.
呵呵,謝謝. 人生各有造化吧.
回復 light12 2009-4-6 07:55
吳鉤: 不錯. 但還得加一點, 一個國家的戰略縱深也至關重要. 蘇聯如果國土狹小, 大概早被希特勒吃掉了. 中國抗日戰爭也一樣, 中國遼闊的國土, 使得將介石能以空間換取時
http://my.backchina.com/space.php?uid=260533&do=blog&id=29065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0:4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