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蘆笛 以曹汝霖回憶錄為例談談如何讀史(一)

作者:light12  於 2012-10-10 07:5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8評論

 

時間: 2012-10-09 周二, 下午5:30
作者:蘆笛驢鳴鎮 發貼, 來自 http://www.***

以曹汝霖回憶錄為例談談如何讀史

蘆笛


一、「十年磨一劍」與「一年磨十劍」


馬悲鳴出來談史,依據是曹汝霖的《一生之回憶》。這書是他畢生修習的《葵花寶典》。早在11年前他與林思雲合作通篇胡說的《策馬入林》時就用為立論依據。 11年過去了,那書仍然是他發宏論的唯一依據。用賈島的詩來說就是: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如此讀書,不像讀史,倒像是古人所謂「治經」了,那不是治月經不調,而是終生只看一本儒家經典,反覆來回打磨。文天祥所謂「辛苦遭逢起一經」,說的就是這種褻瀆智力的蠢事。區別只在於,馬悲鳴把曹汝霖的回憶錄當成經書,終生「治」之,治出來的是腦筋嚴重失調,專門看到作者沒說過的話。馬氏「治史如治經」,治出了自身的幻視幻聽,不亦怪哉?

過去屢有網友來信,問我如何尋找與閱讀史料。馬悲鳴出來胡說八道一番,倒提醒我可以以曹汝霖回憶錄為例,演示一下看這類書該注意什麼。這樣才能「一年磨十劍」而不是馬氏的「十年磨一劍」,最後還磨得腦筋不調,磨出了幻視幻聽。


二、關於治史的一封信


小夥子:

你好!謝謝來信以及你對我的謬賞,我是個票友,不是科班的史學家,玩歷史是出於興趣而非專業目的,過去從未受過史學研究的專門訓練,所以你要讓我像科班教授那樣指導你是沒希望的。我只能說一下科研的一般方法。事實上,我就是用這套來研究歷史的,它是否正確,我心裡並沒有譜。我不知道你是否有過科研經歷,不管怎樣,籠統說一下原則吧。

研究歷史,首先當然是要選定領域。到底是想搞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還是外國史。古代是哪個朝代,近現代史又是哪個分支,是中共史還是國民黨史,是人物還是事件,等等。

選定領域后,便是熟悉史料,先從閱讀通史開始,亦即泛讀你選定的那個領域裡的所有的重要史書以及有關的論文。現在網路上下載史書相當容易,論文也可以從中國知網上去調出來(如你在學術機構工作,應該可以利用公家的帳戶免費檢索調閱),要做到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相當熟悉。

熟悉了史料后,就是發現問題並針對性地選題,在過去的閱讀中,你應該注意處處使用邏輯思維,不放過一個你覺得情況不明或是敘述不能自洽的地方,從而找到要研究的課題,再有針對性地去進一步查閱史料,查閱的地方無非是公共圖書館,最全的就是中國知網吧,檢索方式無非是輸入關鍵詞。在透徹研究了相關材料后,再運用邏輯推理,給出你認為最有可能的解釋來。

這就是寫史學論文的一般方式,我附上一篇舊作,供你參考。必須強調指出,以我看來,票友要戰勝科班,只能靠自己的邏輯思維優勢,學文科的邏輯思維能力一般都遜於理工科出身的,因此他們給出的解釋很容易就從邏輯上找出破綻。我附上那篇文字就是想演示這一點。

待到論文寫多了,你對某段歷史或某個人物的認識自然也就豐富全面深刻起來了,此時即可寫出專著,而原來的零散的專題論文就可以用在專著中,楊奎松就是這麼乾的。他的史書,都是先前的論文集中起來加以進一步編綴而成。

這就是大概的治學程序吧,主要還得靠你自己去努力,祝你成功!

蘆笛


三、曹汝霖回憶錄擷萃


曹汝霖身處中國天翻地覆的重要時代,目擊或親身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諸如晚清立憲運動、「二十一條」談判與簽訂、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五四運動等等,見過或是相當熟悉重大歷史人物諸如慈禧、光緒、攝政王、袁世凱、徐世昌、段祺瑞、蔡鍔等人。因此,作為那段重要歷史的見證人,他的回憶錄是重要的歷史證言,蘊藏著許多重大的研究課題,值得學者去進一步發掘。

下面舉幾個具體的例子,演示如何「由小見大」,而不是看了反而出現馬氏幻視幻聽。

1)晚清的市政建設

晚清新政,意味著按西方模式全面改造傳統生活方式,其改革內容無所不包,除了在政治上效法西方立憲,制訂西式法律,建立西式國家機構,在經濟上興修鐵路、開辦工廠礦山,獎勵民間工商業外,在文化上廢科舉、辦洋學堂外,甚至還包括改革獄政,進行市政建設。

今天的讀者出於對傳統生活方式的隔膜,往往容易忽略次要方面的改革。看過來人的回憶錄,往往能提供當時的生活細節,有助於我們對那古老的原始世界獲得較為逼真的認識。

在舊作《刺刀逼著蓋起來的廁所》(載香港《新維》雜誌)中,我指出, 北京的公廁是八國聯軍用刺刀逼著北京人民蓋起來的,而馬路也是在晚清才改造成了可以讓人行走的通道。我援引了齊如山的回憶錄,告訴讀者拳亂前的北京街道是什麼樣子:

「據著名的戲劇藝術家齊如山介紹,那時北京的大街中間有條所謂的'雨路','各大街之雨路,都是高與人齊,矮者也有三四尺高,兩邊的便道也很寬,但除小商棚攤之外,其餘都是大小便的地方,滿街都是屎尿,一下雨則都是水窪。雨路上頭,浮土都是一二尺深,步行可以說是萬不能走,所以北平有兩句諺語:「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 」又有兩句是「不下雨像個香爐,下了雨像個墨盒​​。 」 』」

但我不知道那「雨路」是怎麼形成的。看了曹汝霖回憶錄,我才知道,它其實叫「御路」,也就是「皇路」,其實是「官路」或「公路」的意思,其出現乃是吏治腐敗與人民缺乏公德心相結合生出來的寧馨兒:

「入清后,地方行政方面有巡城御史。每隔數十丈,有一看守所,等於警察,至今尚有夜間提燈籠巡街者,直至設立警察而廢。巡城御史之俸給,尚照清初所定,從沒有增加,等於枵腹從公,難免受居民之賄通,遂將整齊之大道,分為三段,中間一段為御道,高出數尺,供車馬人行。兩旁稍低之道,架棚設肆,售賣魚肉、菜蔬之類。晴則塵土飛揚,雨則泥濘載道,路狹人稠,擁擠不堪。至大明壕之上,亦蓋瓦房,且設店鋪,每年挖溝兩次,都在人民家裡開洞淘挖,穢氣薰人,因之內城本來整齊清潔之街道,搞得雜亂無章。」

這意思是,「巡城御史」的工資太低,因此收受居民賄賂,聽憑他們在馬路上搭建攤棚,只將路中間的一段留下來作通行用,稱為「御道」。大約棚戶攤販都往御道上倒垃圾,日久天長它就高出了路面好幾尺,而且儘是塵土,以致根本無法行走。而那所謂「大明壕」本來是條下水道(明溝),可居民竟然在上面蓋瓦房。於是每年疏浚時,都只能在人民家裡開挖。真是烏煙瘴氣到無法想像。

我記得80年代北京有的街道也被攤販佔用,搭起了永久性攤棚,只留下了路中間窄窄的一條供大眾行走。區別只在於現代攤販們沒向路中間傾倒垃圾,使得那「御道」高出兩旁數尺。

這面貌直到推行新政后才改觀:

「至庚子后,始派肅王善耆,為管理京師工巡事務大臣。後設民政部,即任肅邸為民政部尚書,始開始整理市政,將內城大道旁之棚鋪,一律拆去,恢復舊觀,改修馬路,由內城展至外城。但護城河工費太巨,尚未疏通,大明壕上之房屋,亦無法拆除。當時雖屬專制王朝,然拆民房須給補償,無此經費,即無法拆除,尚有恤民公道之意也。」

這善耆就是肅親王,川島芳子她爹,是晚清最開明的皇族。他擔任民政部尚書時負責北京市容改造,在作了補償后,將馬路上違章搭建的棚戶一律拆除,恢復了馬路原有的面積,並用碎石鋪設路面,使得北京變得像個城市的樣子了。

據他介紹,北京的警察也是肅親王建立的:

「肅王開始設警察,聘日本川島浪速為顧問,設內外城廳丞,專司市政,內城廳丞為章仲和(宗祥),外城廳丞為朱桂莘(啟鈐),於是內外城均添修馬路,編查戶口,每家編門牌,盜賊案頓減少。」

有了警察,汪精衛謀殺攝政王的陰謀才破產(其實若把那廢物炸死了,大清反而能獲救也未可知。對大清的垮台,攝政王立下的功勞再怎麼著也比毫無寸功的孫中山大到不可勝計):

「汪在地安門什剎海銀錠橋下埋設炸彈,是處為攝政王每朝必經之路,正在工作之時,被巡警發見逃走。」

而案件的發生更加促進了北京警務建設:

「自汪案發生后,北京特設巡警部,由北洋大臣袁項城推保趙秉鈞長部,並調北洋有經驗之警察數十名為警察官,至是北京警察規模始具。」

他的這些回憶與他人的記述一致,可以視為基本可信。當然也有矛盾之處,例如他先說汪精衛埋炸彈被巡警發現,后又說案發後北京才特設巡警部。不過這問題不是太大,估計是原來也有巡警,但沒有專門管理機構,待到案發後才專門建立了該部,趙秉鈞出任部長,並把他在天津訓練出來的警官帶到了北京,於是由肅親王開創的北京警察局至此才真正具備了規模。當然這推測是否成立,還需要更直接的史料驗證。

可笑的是,馬悲鳴十年讀一書,最後居然沒看見上面引用的那些話,卻硬說「中國的警察制度是曹汝霖一手組建的。這也是其一大功」!您說這幻視幻聽是怎麼煉成的?

2)官制改革何以似是而非

曹汝霖說,袁世凱的政改決心很大,「以朝廷既決意立憲,自應照立憲國成例,改為內閣制,其它不適用於現代之官署,亦應審核,應留應廢,以利推行新政」。不料這卻引起了軍機大臣瞿鴻機和滿族大員們的疑忌,以為袁世凱是想當總理,「政權操之總理,豈非成了獨裁,又謂君權下移,流弊更甚」。

曹汝霖於此嘆道:

「夫責任內閣,成為立憲國通例,總理許可權,自有憲法規定,何能成為獨裁?至君主之權,亦定之憲法,王大臣並此而不知,何能行立憲政治?」(註:老曹不會用標點,此處兩個問號原來都是句號)

大員們爭論了很長時間,最後「成立了四不像的內閣,設總理大臣一人​​,副總理兩人,均欽派,仍每日奏對,不設公署,下設章京數人。另設銓敘局(執行吏部事)、公報局、印鑄局等,等於換湯不換藥」。

老袁時任直隸總督,任所在天津,這次是被召到北京來主持政改的。改成這個樣子,當然要大失所望:

「項城抱了改革政治熱心而來,而所得者適得其反,乘興而來,敗興而返。出京前夕,在北洋所設宴通請王公大臣,下及館員,並演話劇,劇名'朝鮮烈士蹈海記',寓有諷刺警惕之意。劇情大意,朝鮮頑固黨爭名奪利,與一烈士爭論,烈士對頑固大臣,力說朝鮮不變法,即將亡國。頑固大臣只顧權利,不肯改革。有一大臣調停其間,一面勸烈士不宜魯莽,一面勸大臣,強敵當前,若不變法,何以圖存。大臣不聽,後日本進兵,迫王退位,烈士痛哭流涕,演說一場,跳海而死。劇情切實現勢,語語打動心弦,使聽者驚心動魄。」

可見由一群對立憲政治毫無認識、只知宮廷權力鬥爭的廢物去主持政治改革,會鬧出何種笑話來。曹汝霖當時參加了官制改革的設計工作,提供的內幕信息很有參考價值。

3)慈禧的疑問

慈禧曾召見過曹汝霖,垂詢立憲的事,兩人的對話非常精彩:

「問:聽說他們國會裡有黨派時常有吵鬧的事?

對:是的,因為政黨政見不同,故議起事來意見不能一致。

問:他們黨派哪一黨為大?

對:那時有政友會,是由伊藤博文領導的,又有進步黨,由大隈重信領導的。政友會議員人數較多,在開會時,因政見不同,時有爭辯,但臨到大事,朝議定后,兩黨即團結起來,沒有爭論了。臣在日本時,適逢對俄開戰問題,爭得很厲害,後來開御前會議,日皇決定宣戰,兩黨即一致主戰,團結起來了。

太后聽了,將手輕輕的在御案上一拍,嘆了一口氣說:唉!咱們中國即壞在不能團結!

對:以臣愚見,若是立了憲法,開了國會,即能團結。

太后聽了很詫異的神氣,高聲問道:怎麼著!有了憲法國會,即可團結嗎?

答:臣以為團結要有一個中心,立了憲,上下都應照憲法行事,這就是立法的中心。開了國會​​,人民有選舉權,選出的議員,都是有才能為人民所信服的人,這就是領導的中心。政府總理,或由欽派,或由國會選出再欽命,都規定在憲法,總理大臣有一切行政權柄,即為行政的中心。可是總理大臣,不能做違背憲法的事,若有違憲之事,國會即可彈劾,朝廷即可罷免,另舉總理。若是國會與政府的行策,不能相容,政府亦可奏請解散,另行選舉。所以這個辦法,各國都通行,政府與國會,互相為用,只要總理得人,能得國會擁護,國會是人民代表,政府與國會和衷共濟,上下即能團結一致。臣故以為立了憲,開了國會,為團結的中心,一切行政,都可順利進行了。

太后聽了,若有所思,半頃不語。我正想再有垂詢,預備上陳,皇帝見太后不問,即說下去吧。 」

由此可見,慈禧確實是個厲害的政治家,深知晚清的痼疾就是官僚階層四分五裂,這大概就是她最大的苦惱。因此,她對立憲開國會的擔心,就是這黨爭會不會導致國家癱瘓,是以一上來就抓住這最要緊的問題。曹汝霖的回答令她非常驚訝,她實在無法想像,為何容許公開的黨爭反而能使國家團結。很明顯,對曹汝霖作出的解釋,她限於知識與視野,既無法理解,也不可能信服。

事實證明,她的疑惑是正確的。民初實行的憲政之所以無法工作,就是中國特有的「黨爭」毀掉了一切。先是國會不顧國家存亡決於俄頃,以刁難總統為職業,接連搞垮內閣,使得國家陷入無政府狀態,迫使老袁解散國會,帝制自為,導致南北分裂;后又是「府院之爭」引來張勳復辟,最後南北公開分裂,軍閥混戰。曹汝霖許諾的「立了憲,開了國會,為團結的中心,一切行政,都可順利進行了」在哪裡?

這次陛見,讓曹汝霖對慈禧太后留下了深刻印象:

「仰窺太后,目光炯炯,聲音不高不低,對於奏對,不厭求詳,一再下詢,想見她對於立憲,似感興趣,更可見她思想並不頑固,可惜平時沒有人以各國新政灌輸上陳。設使戊戌變法,南海任公諸公,先擬全套變法計劃加以說明,各國強盛,都由立憲開端,以祛除其救中國不救大清的錯覺,我想以翁師傅等的淵博,傅以南海諸先生之學貫中西,若將各國因立憲才能興盛之故事上陳,未必不能得太后的同意。惜乎當時維新諸君子,求進之心太急,而光緒帝因擱置王照一奏,竟一日罷斥全部堂官,操之過急,反激起守舊者之反感,失此機會,真是可惜。以余之觀察,太后是精明強幹,喜攬大權,不甘寂寞之人,只要使她面子上不失為無權之人,或即可敷衍過去,亦未可知。」

他對康梁在戊戌變法中的躁進的批評非常中肯(順便說一句,他對戊戌政變的介紹與今日史學界的共識相似:「時袁方在天津小站練新軍,譚嗣同密往袁之旅舍,告以皇帝將遇大難,非你帶兵入京圍頤和園,無法救駕」)。但我個人認為,即使慈禧太后被康梁說服,戊戌變法也是要失敗的,蓋康梁根本不知道自己面臨的是何等艱巨的系統工程,由兩個對西學一無所知的人來作西化改革的總設計師,豈不是靠盲人領路?但若不是康有為想謀殺慈禧,則帝后也不至於成了死仇。那麼,後來的拳亂也就不會有了。中國承受的損失也就不會那麼大,而大清也未必會垮得那麼迅速。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5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8 個評論)

回復 翰山 2012-10-10 08:15
你這個轉載,下回要短一點,太長,沒有人讀。
回復 總裁判 2012-10-10 08:27
長短不是主要的,可讀性以及讀者的興趣,才是主要的。
回復 light12 2012-10-10 08:31
翰山: 你這個轉載,下回要短一點,太長,沒有人讀。
沒人讀就不會開批鬥會了
回復 light12 2012-10-10 08:31
總裁判: 長短不是主要的,可讀性以及讀者的興趣,才是主要的。
YES, SIR!
回復 dwqdaniel 2012-10-10 09:21
有點道理,文章長是長了點,獻花!
回復 light12 2012-10-10 11:18
dwqdaniel: 有點道理,文章長是長了點,獻花!
還有許多
回復 閑雲野鶴一忽悠 2012-10-10 11:32
阿笛有轉頭的傾向哎
回復 light12 2012-10-10 11:37
閑雲野鶴一忽悠: 阿笛有轉頭的傾向哎
轉頭到哪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8:1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