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蘆笛 台灣一瞥(十)

作者:light12  於 2012-5-26 16:0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時間: 5 25 2012 18:53  

作者:蘆笛蘆笛自治區 發貼


三、結語


在本文開頭,我開出了困擾自己的三個問題:

「首先,台灣人的素質相比歐美先進國家究竟如何?民主實驗到了哪個階段?台灣人能不能算文明人?台灣是不是文明世界的一部分?其次,如果是,這是怎麼形成的?真是如國學派吹噓的那樣,是儒家文化的自然發展結果?是台灣的制度轉型使然?還是外來先進文明的影響,或甚至是某些台獨人士說的那樣,是日本人留下的優秀遺產?最後,如果台灣確實是文明世界的一部分,那麼,這對多數大陸人而言,是否足以證明另類生活方式的優越性,使得他們如同當年羨慕台灣一樣,巴不得自己也過上那樣的日子?」

對第一個問題,前文已經作了回答。對第三個問題,我其實也作了部分回答。竊以為,台灣模式未必對大多數國人有足夠的吸引力。相反,隨著兩岸民間互訪越來越放開,台灣將會對大陸越來越失去吸引力,而大陸卻會對台灣越來越具備吸引力。如果秦暉教授說的「世界中國化」真是一種現實危險的話(虛擬語氣),那麼台灣便首當其衝,將是第一個被「化」了的國家。活躍在大陸的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爛台商們,以及網上那些對「洋共」五體投地、對「舉國體制」艷羨已極的台產「好舔」們就是證明。倒退20 年,或哪怕10年也罷,這些人恐怕都是清一色的「反共義士」,由此似乎可以看出兩岸民心的消長就對了。

這估計當然是一如既往地悲觀,乃是我的本性使然,未必靠得住就對了。不過我覺得還是有一定依據的就對了,在《野蠻的俄羅斯》中,我比較了中俄兩國的民族性,說:

「讀者不難從本書中看出兩國民族的相似性——都奉行集體主義價值觀,都盼望強人的家長式領導,都馴順服從權威,都喜歡一元化,討厭多元化,把前者看成是國泰民安的和諧態,把後者當成動亂和威脅;兩國人民都沒有權利意識,都不覺得個人自由是人生必需品,是如同布帛菽粟那樣不可須臾離開的東西。更嚴重的是,兩國人民都缺乏人文主義與人道主義情懷,都不把人命當回事,認定爲了國家富強,付出一部份人民的生命是天然合理的。」

的確,中國人的特點,是非常「實際」,只看得見看得見的東西,只追求具體的好處就對了,文明、民主、自由等等,從來不是多數人的幸福要素,目前大陸民眾正在普遍享受「貪腐紅利」,陶醉於祖祖輩輩從未過過的好日子中,更對處處拔地而起、高入雲天的大樓心醉神迷,只會對破破爛爛的台灣嗤之以鼻,怎麼可能發現台灣生活方式的吸引力?就連張五常老兒都要聲稱大陸實行的是「最好的制度」,何況是愚夫愚婦們?

我甫抵桃園機場的第一個感覺是,它必定極大地增進觀光的大陸人的自豪感——與隨便哪個省會的機場比起來,它都顯得太寒磣了。第二個感覺就是,台灣被大陸逼得也夠狠的了,一國之都,除了周邊國家外,竟然沒有哪個國家的首都直飛台北的航班。當然,除了大陸的圍堵封殺外,這種可憐的狀況也表明,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實在是無足重輕,在這種情況下還想吸引特別注重面子的大陸人,希望實在渺茫。

所以,在我看來,在可預見的未來,「三民主義登陸」大約沒有什麼指望就對了。在大陸的和平演變(既有惡變也有良性變化)過程中,台灣恐怕起不到什麼示範作用就對了。記得有人曾主張國民黨回大陸去競選,姑不說我黨絕不會同意,就算可能,而且早就習慣於偏安一隅的國民黨也有那氣魄,我也看不出國民黨有何獲勝希望——他們根本就不懂大陸國情民俗,更不知道普通民眾訴求,去競選什麼鳥?台灣對大陸能發揮的影響,恐怕只限於廣播員的發音與語調就對了。即使如此,也足以令酷愛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的同志忿忿了:)

這當然不是說反過來就對了,「市場列寧主義解放台灣」的前景可期。我想,羨慕歸羨慕,自家的日子還是得好好過就對了,普通台民不至於熱昏到個別網上小白一般,真的痛恨台灣不修核電站,不建三峽大壩,處於「實在糟糕的default狀態」中,或甚至盼望大陸的飛彈早日落到自家的洋鐵皮屋頂上來就對了。更大的可能,還是兩岸自行其是,將目前的兩國兩制維持下去就對了。

要回答第二個問題,需要縝密全面的社會調查與歷史研究就對了,而我根本就沒有這個條件就對了。雖然多次向人詢問過,卻都不得要領就對了。但根據我對國學的了解,以及這次一點浮光掠影的第一手見聞,不難推知大致答案就對了。

說來也巧,剛剛看見網友轉貼的台灣作家廖信忠的有關文章。人家是土著,雖然水平有限(得罪了,不過,在那夜郎國里,恐怕也算佼佼者了吧),畢竟比局外人更有發言權就對了,所說與我觀察思索的心得頗有暗合,不免令我信心大振,乃把自己的一孔之見寫下來。「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君子見微而知著」,此之謂也,興許這匆匆一瞥所得,要比許多台灣土著說的更準確也未可知就對了。

首先,我覺得,國學派把民主轉型歸功於孔孟之道,完全是貪天功為己有就對了。任何識文斷字的人看一眼那些原始人留下來的拙劣經典,立刻就可以看出它們根本不含任何現代觀念,而且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孔子的教導完全與自由、平等、法治、民主等觀念格格不入。最致命的缺陷早已被費正清指出了:儒家學說徹底缺乏「權利」的概念,而我反覆說過,離開這一柱石觀念,也就絕無現代民主可言。儒教提倡的最大的美德是忠誠與服從,說是奴才哲學就對了。硬要說從這種陳腐學說中可以長出現代民主思想來,恐怕跟中世紀鍊金術士認定可以將黃銅煉成金子一樣荒唐就對了。

真實的轉變過程恐怕完全相反就對了。依愚見,台灣恐怕是除香港外,大中華地區西化程度最高的地方。不是台灣保留的國學(也就是終身文學青年龍應台跑到大陸去宣講的「禮義廉恥」)推動了台灣人覺悟的現代化,而是自中華民國建立以來政府斷續推行的「訓政」(亦即以西方思想為國民洗腦)最終起了作用就對了。換言之,是思想覺悟的西化,而不是抱殘守缺,因循守舊,造就了台灣人如今的高公民素質就對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足以說明這一點。我在前文中,介紹了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文化的高度尊重,原住民專門有個電視台,向台民介紹他們的生活方式,因而成了台灣唯一值得看的國產嚴肅頻道。這完全是西方作法,而且是二戰後才開始昌行的西方作法,被稱為「后現代主義」。請問有哪本儒家經典提倡過?

相反,儒家的核心任務就是「教化」,也就是用聖賢規定的生活方式去改造「野蠻人」。地方官最大的政績也就是這個。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明確指出,國家的責任是「化民成俗」,而學者的責任則是「修己治人」,幾曾提倡過尊重「生番」的「古早」生活方式?在《孟子》中,亞聖將「兼夷狄」、「懲荊、舒」與「治洪水」、「驅猛獸」相提並論,而這一教導被後世統治者化為悠久的傳統。大陸邊疆(甚至內地)有許多地名叫「歸化」、「寧化」、「宣威」、「綏遠」等等。直到國府遷臺,還在孜孜不倦地執行將「生番」改造為「熟番」的任務,強制他們說國語。這還是昨天的事實,難道國學派也能否認?

又如「少子高齡化」,據說現在已經成了台灣的一大社會問題就對了,以致政府不得不從原來的鼓勵節育(只是鼓勵,並未強制,例如宣傳「只生兩個恰恰好」之類),改為如今的鼓勵生育就對了。如果台灣真的是不折不扣地保留了傳統價值觀,這趨勢難道還會出現?誰不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誰不知道兒孫滿堂是中國士大夫的最高幸福境界?

所以,我們可以說的,也就是「在台灣的觀念西化過程中,儒家的保守價值觀沒有起到決定性的抵抗作用」,如此而已就對了。

為什麼會這樣?竊以為,這個問題是兩方面的,首先是儒教的組成特點。我在舊作中反覆解釋過,儒教是一種特殊的「倫理政治學」,亦即把人倫放大為「天道」,把家庭倫理放大為治國原則,把治國平天下之道看成是「孝道」在更高層面的實施(所謂「以孝治天下」)。作為宏觀的政治學理論,它不但毫無智力含量,而且相對於西方主流文化十分反動,只能拋棄就對了,毫無回收重煉餘地。但作為個人修身的倫理學,它的許多教導極為合理,為老蘆終身奉行。

台灣人做的,實際上也就是這麼回事:拋棄了那套背時政治理論,只保留了倫理學部分就對了。除了共黨社會外,任何社會都要講普世道德,例如這次我去台北孔廟觀光,就學了一條子思語錄:「不取於人謂之富,不辱於人謂之貴。」竊以為,此類教導放之古今中外而皆準,根本不會因時代進步而過時。當然,那「取」詮釋為「巧取豪奪」就對了。成年人都知道,「萬事不求人」是不可能的。

這不是說孔教所有的倫理學教導都普世,也有必須與時俱進的成分,而且不能入侵法律領域。不幸的是,台灣司法仍有受到孔教拖累的例子,所謂「通姦罪」即是如此。我們在的那幾天,報上登出了一個案例:某教師隱瞞自己已婚,去追求他教的一個女生。那女生開頭拒絕了,但不知怎的還是被他纏上了,畢業后仍保持性關係,被那老師的妻子「抓猴」抓個正著。那教師太太遂把她告到法庭上去,似乎是妨礙家庭罪一類罪名,罪證俱全(據說通姦罪要成立,必須有「入港」的錄影鏡頭,否則案犯可以抵賴,聲稱只是有親密接觸),那小三於是被法庭判了罪並受罰(記不得是什麼了,似乎是拘役,但可以以貨賂贖歸)。

這案例在現代人看來十分荒悖:以西方的觀點(實際上現在也是大陸的觀點),通姦根本就不是罪,破壞家庭也不是罪,這些都是道德範圍內的問題。而以道德論,那教師非常惡劣,他還不光是騙奸的問題,更是違反教師職業倫理,對未成年學生進行性騷擾的問題。所以,按道德而言,更該被懲罰的是他而不是那女生。然而此類爛事是「民不舉,官不究」,那教師太太告的是小三,不是丈夫,於是他便反而逍遙法外就對了。您說這有何公道可言?

但總的來說,台灣人的幸運,是未如大陸那樣,傳統道德遭到政府幾十年如一日的以強力進行的堅決、徹底、全部、乾淨的掃蕩,更不曾以本人之存活與否為社會篩選結果,前三十年被系統訓練為兇殘的猛獸,后三十年被系統訓練成貪婪的經濟動物,其精神世界還保留了正常人類的「古早」味,沒有遭到難以逆轉的實質性的污染與破壞。因此,兩岸最大的區別,是一邊的人性遭受了完全徹底的破壞,一邊則保存了正常的人性,而這就是大陸為何難以簡單效法台灣。

廖先生似乎以為解嚴前的國民黨類似於現代中共,而那陣子的台民類似於現代大陸人,此乃台灣人中最常見的誤會,而且是永遠無法消除的誤會。台灣人無論如何聰明蓋世,哪怕有愛因斯坦的智商也罷,也絕無可能懂大陸事務,永遠也不可能參透他們經歷的「白色恐怖」與現代「洋共」的統治的本質區別,遑論過去的紅色恐怖。

我在舊作中說,無論弊端如何多,傳統文明雖然落後,但畢竟是文明,而中共代表的則是反文明,兩者完全是兩回事。傳統社會的人雖然公德心比較差,「誠信」這條也做得很差,但「禮」與「仁義」這幾條不是現代大陸人可以望其項背的。最主要的一條是,讀書人普遍有憐老惜貧的仁愛之心,而富貴人家對因果報應深懷恐懼,因此真正喪德的事是做不出來的。廖先生在大作中數落的舊台灣人的那些毛病,不就是我說的公德心比較差那條么?能與過去的八億殘暴野獸和現在的13億唯利是圖的市儈相比么?民主改革帶來的道德面貌變化,也就是增加了公民覺悟,提高了公德心而已,是不是?

兩岸更重要的區別,我也在舊作中說過了,而這就是台灣人為何得以排除孔教的阻力,最終與西方文明世界完滿接軌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國府無非是「不民主」,而中共則是「反民主」。國府非但從未像中共那樣,與文明世界實行「兩個決裂」,而且還使用西方民主理論對國民實行「訓政」。它在訓練民眾參與民主運作中起到了多大的實際效果,我無從判斷,可以肯定的是,國府從不敢否認西方世界的文明與先進,從不敢聲稱「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是虛偽的,而自己搞的那套暴政才「真正保證了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從來不曾將先進文明如同禍水一般堵在國外。相反,國府保留了從民初就開辦的「公民課」。因此,國民對公民有哪些義務、責任和權利,理論認識多少總是有點的,不必像大陸人那樣,必須靠個人鑽頭覓縫去苦苦尋求。而這才是比文青龍應台強調的「禮義廉恥」重要一萬倍的「訓政」。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其實自晚清新政起,「訓政」就已經開始了。民國成立后,教育部更是專門為學童設立了公民課。孫文的「貢獻」,就是剝奪公民已有的政治權利,塞入了他狗屁不通的「三民主義」私貨而已。如果國民黨不勾結老毛子與中共打橫槌,日本人不起野心,哪怕就是依北洋軍閥大老粗們無為而治,公民覺悟的成長也怕要比在國府時代迅速。

當然,說這些廢話,一點鳥意思都沒有。我想說的還是,解嚴前的台灣,國民的基本道德素質如仁愛之心,禮貌等等,應該與現在無本質區別,大多數國民也應該具有基本的公民常識,儘管只是書本知識而已。民主化帶來的變化,主要是為百姓提供了實踐那些書本知識的機會,使得他們的公民覺悟迅速成熟,由此提升了公德心。而這變化完全是西化的結果,與「尊孔讀經」什麼鳥相干都沒有。

國學派的障眼法也就在這裡,因為台灣至今還在傳授孔教倫理學部分,於是他們便可聲稱台灣至今還在實行孔孟之道,卻完全無視那最起碼的事實:中華民國的組織原則、管理方式與理念等等,沒有一條不是外來的。台灣的成功,是西化的成功,並不是弘揚國學的結果。

很明顯,由於大陸人的內心世界普遍遭受過仇恨與貪慾兩種極端破壞,兩岸的起點完全不一樣,台灣經驗對大陸其實沒有多少參考價值。相反,在公民仁愛之心極大地提升之前,貿然實行民主恐怕相當危險。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破除孔教並非民主化的前提。事實上,就連今日的台灣人都沒多少人真懂孔子學說,大陸人更對那老東西的政治理論一竅不通。作為一具早就風化了的殭屍,孔教對中國進步不至於起到阻礙作用,「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已與孔家店本身一道成了歷史。真正妨礙中國進步甚至有可能引發中國大倒退的,是毛共黨文化。但這套東西只能以和平方式淘汰,說難聽點,也就是坐待60年代以前生的老幫菜們統統死光死絕,靠時光老人來清除毛澤東留下的持久精神污染。

不容否認,過去二十多年內,中國人變得格外貪婪了。在這個意義上,當然可稱之為「墮落」。但同樣不容否認的是,國人的精神世界也突破了89年的一元化革命格局,出現了可喜的多元化。個人感覺是,中青年一代中的才俊的文明覺悟,要遠遠超過80年代那些所謂「先知先覺」的「大腕」們。這良性變化與據說「啟蒙了整整一代人」的方勵之輩毫不相干,那些人根本就不知道方某人是誰。方某除了刺激起一代熱血革命憤青來禍國以逞之外,什麼事都沒幹過。民智的大幅度提升,實際上是網路傳媒空前發達以及西方影視大規模進入中國的結果。不難想象,這個良性變化將持續下去,而中國將會變得越來越文明,最終進到和平自然轉型的那一天。唯一的憂慮是,那個沿襲了人類最原始最野蠻最反動的組織管理原則的執政黨,能否熬到和平演變完成的那一天,而它又能否完成壽終正寢的歷史使命,而不是在崩潰時,把全國再一次拖入血海。

(全文完)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00:4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