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台灣一瞥(四)

作者:light12  於 2012-5-17 08:4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4評論

時間: 5 16 2012 12:56  

作者:蘆笛蘆笛自治區 發貼

(三)文化

這說的可不是台灣的文化界。我和朋友們都不是文化人,與台灣文化界素無瓜葛。只是在台北那幾天,曾慕名而去「紫藤廬」附庸風雅了一把。那是家茶館兼飯館,據說是台灣著名文人雅集之處。看上去也確實風雅:門外貼著各種文化學術演講會的招貼,庭院簡樸雅緻,室內窗明幾淨,壁間點綴著字畫。我在大陸還從未見過這種樸素、清靜而又極富韻味的飯館,那兒時興的是暴發戶特彆強調的富麗堂皇,於是好感頓生,只是覺得無論是室外還是室內的布局,都更具日本情趣。我從未到過日本,這感覺也不知是哪兒來的,興許是它流露出了日本藝術特有的簡潔含蓄韻味吧。

可惜坐下來才發現,風雅包裹著的是刺鼻的銅臭。那飯館的服務員根本不像其他飯店(包括有名且昂貴的「青葉料理」)那樣熱情禮貌,卻頗有點「店大欺客」的大喇喇,大約像鄭玄家通毛詩的侍婢,剛剛才因「薄言往訴,逢彼之怒」,被主人罰跪泥中,見了我等傖夫俗子自然心中無好氣吧。該店的規矩是必須order才許坐下,至少必須買茶。這完全可以理解,不能理解的是,每個顧客都必須如此。我們中的一位在外吃過飯,無法再吃,風雅詩婢竟然逼著他點了茶。這也罷了,我們帶去的啤酒與燒鴨也不許在那兒吃,不知是何道理,估計是《詩經》中找不到相關典故吧。一位朋友乃忿忿說:「所謂文化人,就是a special kind of losers!」於是合座大笑。










銅臭熏天的風雅沙龍「紫藤廬」(頭兩張盜鏈,最後一張自拍)

此文談的是人文景觀中表現出來的民間文化。我的一個強烈感覺是,台灣人的平均文化素養相當高。浙江餘姚素有「文獻名邦」、「東南最名邑」之稱,而這正是我在台灣短暫居停期間反覆縈迴於心頭的兩個詞。

看來台灣保留了尊師重教的中國傳統,對教育特別重視,路上見到的國中、國小的校舍都相當漂亮整潔,與周圍破敗的民居形成鮮明對照,教育質量估計也不錯,有我們在捷運(台灣人對地鐵之稱,其實比地鐵準確,因為它並不完全在地下走,估計是模仿舊金山的Rapid Transit造出來的詞)的地道里見到的兒童畫為證:
















捷運地道中展覽的兒童畫

這就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而台灣之行,讓我們時時處處感到了這種濃郁的文化氛圍。我驚訝地發現,為我們開車兼導覽的司機C先生是大專畢業的,不但言談頗幽默風趣,而且還能說英語,發音還頗準確,或許比我的更容易讓人聽懂吧(這次令人心碎的一個發現,就是同伴們居然聽不懂我的英語,唉,什麼世道)。這在大陸大約難以想象,但其實根本不算什麼。就連過去被稱為「生番」(「未蒙王化的野蠻人」)或「熟番」(「已初步接受再教育的野蠻人」)的原住民,都表現出了令人驚奇的相當高的文化素養。

據中文維基百科,台灣原住民包括被承認的14個族群,佔台灣人口數的2.1%。如其他現代文明國家一樣,台灣對原住民及其文化極為尊重,對他們實行了獎勵生育政策。據說每生一個孩子,國家就獎勵6萬元。日月潭游輪中,一個導遊在解說時以此開玩笑,說是娶原住民姑娘最瀟灑,男的什麼都不用干,什麼都由太太承包,只需干兩件事:喝酒與生孩子。有位猛士娶了位原住民姑娘,一口氣生了12個孩子,獲獎72萬元,「這也太誇張了!」於是全艙大笑。

這笑話自然流露了民間殘存的族群或地域歧視,如同我們的導覽兼司機流露出來的對台灣南部人的輕蔑一般。但即使在西方,這種態度也難免,英國人中就有許多專門嘲笑愛爾蘭人愚蠢的笑話。其中最逗樂的是,某人車上的轉彎燈壞了。他在修理時,讓某愛爾蘭人去車前看看是否已正常工作。愛爾蘭人便老老實實地站在車前方,隨著轉彎燈一亮一滅,忠實報告:「Now it』s working. Now it』s not…」

但主流社會確實表現出了對原住民及其文化的高度尊重,電視有個原住民頻道,專門介紹原住民的生活與文化。有次採訪的是住在高山上的一位原住民中年女性,她的職業是到河裡撿某種特殊的石頭,加工打磨后,用燈光從後面照射,就變成了類似大理石畫那種天然的圖畫。那位女士原來不過是個家婦,只是為了幫補家用才幹上了這一行,但人家不僅是獨具慧眼與巧思的天生藝術家,而且面對攝像機舉止談吐十分自然,落落大方,毫不土氣傖俗,不是大陸類似地域出產的「古早妹」(古早是台灣話,意為「原汁原味」、「土氣」等)。最令我訝異的是,她顯示了相當良好的教育水準與表達力,出口成章,成語熟極而流,根本就不可能是在背誦事前寫好並多次排練過的講稿,而她並不是被該電視台採訪的人中絕無僅有的佼佼者。另一位原住民製作的皮包也是極為優美的藝術品,藝術家本人也照樣侃侃而談。

這些節目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致我幾乎要覺得,對他們來說,「生活」與「藝術」一而二,二而一,藝術不是一種職業,而是生活本身。在日月潭畔,我們見到了兩位為過客演唱的原住民姑娘:





這種街頭藝術家在西方隨處可見,不同的僅在於兩點:第一,藝術家本人是原住民,據她們自己介紹,左邊那位戴眼鏡的姑娘是邵族的公主(部落頭目之女 [台灣不稱「酋長」,或許那在政治上不正確吧]),招牌上寫的「杜咪公主」就是她,而右邊那個女孩是漢人與原住民生的混血兒。第二,旁邊設了個投款箱,上面寫著「感謝打賞小費」,那「打賞」讓我看了很不舒服,當然或許是我過敏吧(對了,這次一個令人驚喜的發現是,台灣服務業不興要小費)。

所謂公主云云,當然完全可能是一種炒作。我們走到那兒之前,先在一家便利店裡與老闆和老闆娘聊天。那家便利店就叫「頭目的店」,而老闆娘據說也是邵族公主。那位中年女士長得出奇的美,面部輪廓有三分像白人,而且氣質極佳,還真有點公主的范兒(可惜忘了給人家拍張照,我總覺得提這種請求很不禮貌)。那老闆是漢人,極健談幽默,可惜外表卻與嬌妻判若雲泥,令我不免有三分羨慕嫉妒恨(毛大笑語錄)。邵族僅600人左右,為台灣第二少的原住民族群,哪來那麼多的公主?看來原住民未必是假,相貌擺在那裡,公主則未必是真。

但台灣與大陸的區別也就在這裡。人家也炒作,也想賺錢,但並不像大陸幾乎所有的人那樣,給你一種利欲熏心,不擇手段,飢不擇食,抓住第一個機會就撲上來往死里宰你的感覺,而是基本做到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給你一種熱情而不虛偽,精明而不奸詐,誠實而不愚蠢的感覺。那兩位姑娘也一樣。人家當然是靠街頭賣藝為生,但看得出是真的喜歡那行當,they really enjoy what they are doing,而她們在演唱中流露出來的由衷的歡樂,也不可避免地感染了聽眾,使得我的憂鬱症飛到了爪哇國。那一瞬間,我真覺得,回去寫遊記,題目該叫作《沉醉台灣》,只恨我「打賞」的小費太少。但問題是,那兩位姑娘跟西方等價物的作派不同,但凡聽眾「打賞」,就要在話筒里致謝。我若再去投款,人家再次鄭重致謝,情何以堪?

如果說對一般台灣人來說,「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過於誇張,那麼至少在美濃是這樣。美濃民俗村旁邊有兩家餐館,中西各一。其庭院都非常精緻優雅:














中餐館名曰「阿香的廚房」,號稱「聞香下馬」,老闆娘阿香是一位中年原住民女士,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當年的美貌可從其女兒的照片依稀想見:




她兼任大廚,里裡外外一把手,忙得跳出跳進,忽而在廚房裡掌勺,忽而跑到外面來與顧客們說上幾句話,而丈夫只管坐著收錢。看來日月潭游輪上那位導覽說的也不錯,娶了原住民姑娘就是享福。

阿香的廚藝如何,出門后我立即就忘了,堪稱「聞香下馬,上馬忘香」。就連她教了我好幾次的什麼「X黑尼昂,米尚米夫」的善頌善禱的吉祥話語,我也忘記了第一個字。不能忘記的乃是她的經商風格。阿香當然是極富商業頭腦的精明商人,光看她用女兒的照片作招牌,就足能洞見這一點。飯廳里還掛著前總統李登輝與蔡英文等各色要人「聞香下馬」,光臨該店時與她的合影。可見她是何等精通現代廣告術。但那又怎麼樣?對金錢的追求,並未使得她變成大陸那些黑心宰人的烏眼雞。我們坐進她的飯館后,久久無人聞訊,難免覺得受到冷落。但待她忙過了,馬上就跑出來跟我們說話,頓時給人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先前的不快一掃而空。以我的閱歷足以判定,人家不是大陸商家那種虛假透頂的演戲,熱情友好的態度完全是真誠的,這也是我在台灣各地用餐或購物時的普遍感覺。

美濃民俗村雖小,到處是令人沉醉的藝術點綴。過去我還真沒想到,人可以把自己的居住環境侍弄得如此優美:








可見並不如大陸人理解的那樣,只有金錢才能保證高品位的生活。例如上圖首幅不過是個陋室,然而窗明幾淨,一塵不染,花草繞屋,十分雅緻,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辛棄疾的詞:

「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這一夏。午醉醒時,松窗竹戶,萬千瀟灑。野鳥飛來,又是一般閑暇。」

而第二幅拍的不過是幾個磨盤,然而人家卻在咫尺天地里營造了潺潺流水。這種境界,這種美學素養,豈是大陸人可以夢見的?過去有個很勢利的稱呼叫「窮措大」。看過美濃民俗村,我只覺得其實應該發明個「富措大」來形容「強國人」(據說是刻下香港人對大陸人使用的尊稱)。

我們還在高雄看到蓮池塘內的龍舟操練,那也算一種人文景觀吧:




不過,台灣最觸目的文化景觀,還是那無所不在的宗教文化。台灣可能是世界上宗教文化最發達,最興隆,最多元,也最集中的國家。光是宗教電視台好像就有五六個,有高僧講經說法,也有基督教神父佈道,而且,無論是通都大邑,還是鄉里小鎮,處處是寺廟和巨大的神佛塑像:




集集鎮上神廟



「地久天長」橋畔的義和團式龍隱寺



高雄人民給天後慶生



善男信女留下名片,以便天後按名冊逐一打賞



高雄蓮池塘畔啟明堂



高雄蓮池塘畔龍虎塔

以我這大陸背景的「科學人」,見到這種景象的第一反應當然只會是兩個字:「愚昧」。我倒不是無神論者,乃是不可知論者,並不敢否認形而上存在。但問題是,善男信女們有些做法也太邪門了,例如「地久天長」橋畔的那個龍隱寺,完全是牛鬼蛇神大出籠,不僅儒道釋「三教合一」,就連古典小說與民間傳奇中的英雄好漢也給請出來了,完全是義和團的幹活。又如高雄的那個天後廟,卻原來,天後也如凡人一樣,也有生日,也過華誕?那她老人家到底是生在時間之前還是時間之後啊?就算為她老人家慶生也罷,留下送禮名單幹嘛呢?難道不留下名字,她老人家就會不打賞?這不是赤裸裸的行賄么?怎麼連佛家的「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都沒聽說過?

但我旋即又想,那又怎麼樣?大陸「破除迷信,宣傳無神論」,造出了方舟子那種傲慢無知、剛愎自用的科學神,難道不代表著一種更可怕、更有欺騙性、更壯麗輝煌、更有毀滅性的愚昧?這且不論,難道那些發明三聚氰胺奶粉、皮革奶、毒餃子、地溝油、瘦肉精、在蔬菜水果中使用避孕藥的奸商們不懂科學,不夠聰明?若是那些人也如台灣人一般「愚昧」,講究點因果報應,只怕投毒中毒者要少多了。在害人的「科學」與善良的「愚昧」中,我寧願選擇後者。

在安平古堡,我看到一幅油畫,深感震駭。那是一幅歷史畫:鄭成功抓住了一位荷蘭傳教士,扣其妻子與兩個女兒作為人質,命令他前去遊說困在熱蘭遮要塞里的揆一投降。那位教士堅不肯從,寧肯自己與妻兒倒在屠刀之下。該畫展現了他與女兒生離死別之際的悲慘場景。這種「詆毀鄭成功收復台灣、歌頌外國侵略者」的油畫,竟會放在紀念鄭成功的博物館里展出,令我極度震動,百感交集,深為台灣人的容忍精神嘆服。

我想,其實傳統社會除了在政治上實行思想專制,在其他方面還是相當寬容的,甚至比同代的西方還先進,歷史上沒有過歐式血淋淋的宗教戰爭與宗教迫害就是明證。宗教信仰是公民的基本人權,無論人家信仰什麼,哪怕就是奉武大郎為大力金剛也罷,都是人家不可違反的人權。對此說三道四,輕薄指責,甚至如方舟子一般掄「科學」大棒無情打殺,適足表現自己的intellectual arrogance out of ignorance,而中國之所以落入今日全民道德淪喪的困境,恰是因為這種know-it-all的smart asses太多太多了。

ZT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tsueict 2012-5-17 10:10
Thanks 蘆笛 for writing this series and ZT by light 12.
'打賞' comes probably from Japanese inference and attitudes to services - it should be corrected times ago, i assume. The residues of 50 years of their occupation and control has 'inherited' since the island was reutrned in 1945 and have been reduced with/in many ways to minimum year by year, but could still be found in some places.
回復 light12 2012-5-17 10:13
tsueict: Thanks Lu for writing this series and ZT by light 12.
'打賞' comes probably from Japanese inference and attitudes to service - it should be corrected ...
你從台灣來?
回復 tsueict 2012-5-17 10:27
light12: 你從台灣來?
Yes, i did.That is why i am interesting and pay attention to Lu even switched my focus during read a long series written by another  villager.
回復 light12 2012-5-17 12:23
tsueict: Yes, i did.That is why i am interesting and pay attention to Lu even switched my focus during read a long series written by another  villager.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22 10:0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