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蘆笛 台灣一瞥(一)

作者:light12  於 2012-5-15 18:1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8評論

時間: 5 14 2012 17:34  
作者:蘆笛蘆笛自治區 發貼

一、緣起


對台灣之行,早就盼望已久了,然而家人為我的台灣情結頗不理解。那天我姐跟我說,那地方不就跟國內差不多麼?有什麼沒見過?有如萬里迢迢特地飛到那兒去,還不如回國看望親友。我答道:台灣有一樣東西大陸沒有:故宮博物院。生為中國人,一生不去看一次,就跟穆斯林沒去朝拜過麥加一樣,總歸是個遺憾。

我姐於是無言。我其實沒有完全說出心事。對中國人來說,台灣代表著一種另類生活方式,一種本來可以作出的選擇,或許可以說,是為大多數中國人(至少是大多數識字分子吧)在上世紀40年代末擯棄的生活方式。它曾經在70年代後期國門初開之際引起了國人強烈的艷羨。然而隨著大陸經濟起飛,台灣經濟停滯不前,兩岸差距迅速拉近,這種另類中國生活方式便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吸引力。如今訪台的大陸客若說台灣的好話,也不再如過去一般嘖嘖讚美人家富裕,而是改為讚揚台灣人的「素質高」。這所謂「高」,當然是相比大陸人而言的,但這不幸並不是什麼高標準。

這就出來一系列問題:首先,台灣人的素質相比歐美先進國家究竟如何?民主實驗到了哪個階段?台灣人能不能算文明人?台灣是不是文明世界的一部分?其次,如果是,這是怎麼形成的?真是如國學派吹噓的那樣,是儒家文化的自然發展結果?是台灣的制度轉型使然?還是外來先進文明的影響,或甚至是某些台獨人士說的那樣,是日本人留下的優秀遺產?最後,如果台灣確實是文明世界的一部分,那麼,這對多數大陸人而言,是否足以證明另類生活方式的優越性,使得他們如同當年羨慕台灣一樣,巴不得自己也過上那樣的日子?

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當然,我也知道,它們絕不是一次來去匆匆的旅遊可以回答的,天下大約也沒有身負如此重任的旅遊者。然而不去親眼看一眼,心裡總是痒痒的。

從技術上來說,這倒並非難題,歐美國家的公民去台灣根本就不需要簽證。反過來,台灣去這些國家也免簽,中華民國的護照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好使多了。於是前段終於打定主意,與幾位朋友組成多國聯軍,分進合擊,共同登上祖國的寶島,在那兒奔波了十多天。先在台北自由行,后包了個車作環島游,先後去了淡水、台中、阿里山、台南、高雄、台東等市及其周邊地區,以及阿里山、日月潭、鵝鑾鼻、墾丁、太魯閣等國家公園,最後沿著名的蘇花公路北上,穿越雪山隧道,回到台北。此行可謂高密度高負荷出遊,或許可用英文表述為intense tour,既忙著遊覽景點,又儘可能與當地人聊天,晚上還要熬著細看電視,當真苦不堪言。有趣的是,這麼折騰一番,我的胃病又給折騰好了。看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生命確實在於運動。趁記憶尚未徹底喪失,趕快來寫點零碎感受。


二、寶島?


這次旅遊(台灣人叫「觀光」,導遊稱「導覽」)給我的最強烈的印象,就是台灣實在太小了。大概與大陸一般的專區的面積差不多吧。這還不光是總面積小,更是可利用面積出奇的小。事實上,整個台灣不過是一個泡在太平洋里的大山,也就是南北走向的細長的所謂「中央山脈」。山的東麓異常陡峭,直接就插在太平洋的深水中,除了宜蘭、花蓮、台東等寥寥幾個沖積三角洲外,入海處根本就沒有什麼淺灘。我看根本不用設防,因為來犯的軍隊無灘頭可搶:




東海岸群山急劇插入海中(攝於蘇花公路上)

山的西麓面對大陸架,稍微平緩些,因此有點沖積平原,也就是台灣的農田所在。但若干地方地況不是很好,有什麼我從未聽說過的「泥岩惡地」。群山高聳再加上暴雨頻頻,泥石流(台灣人稱「土石流」)頻發,因此高速公路多需架橋:




西海岸高架公路(雞冠山上遠眺,圖中將畫面分為上下兩半的灰黑色山巒就是所謂「泥岩惡地」)

插在太平洋里的這座我們稱為台灣的大山,其特點是非常陡峭。中央山脈的最高點玉山山巔為海拔3952米,而從西麓山腳到東麓海岸線大約也就四十公里左右(在谷歌地圖上目測,當然很不精確)。假定山巔位於中點(實際上不是,此處作簡化處理),則坡度大約是4/20=0.2,用台灣話來說便是「20耙」(「20 per cent」的拙劣音譯。大馬華人稱為「20巴仙」)。大約除了尼泊爾、阿富汗、克什米爾、不丹等國外,地球上還沒誰住在這麼陡峭的山坡上。

所以,台灣的原始生存條件其實相當惡劣,原始交通非常不便,全島實際上被中央山脈分割為無法交通的兩部分。在現代條件下要修路,不是必須挖洞,就得造高架橋。1960年,在故蔣經國先生親力親為的領導與參與下,經一萬多榮民披荊斬棘、捨生忘死奮鬥三年多,台灣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中橫公路)修成。此後又陸續修完了北橫與南橫兩條橫貫公路。這才把台灣東西部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如今中橫公路的始端乃是旅遊(觀光)熱點。到過那兒的遊客都不能不震駭於地勢的險峻,對揮灑血汗築成該路的偉大的榮民們深懷敬意。

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口袋裡有了銀兩,基礎設施就再不必靠榮民們以斧頭加炸藥的原始方式建築了。由經國先生領導修成的北迴鐵路南端隧道,以及後來挖掘的雪山隧道,據說都是使用外國進口的隧道鑽掘機「大約翰」挖出來的。但即使有了現代高科技,工程量仍然十分艱巨。連接台北與宜蘭的雪山公路隧道全長12.9公里,為亞洲第二長,全世界第五長,共由58組隧道組成,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雙孔公路隧道群,先後花費了15年的時間才修成,其間還有25名員工不幸以身殉職。

所以,所謂「寶島」,說的恐怕不是自然條件。要論這個,台灣恐怕只能稱為窮山惡水,而且還是自然地理條件特別惡劣的窮山惡水,不但沒有什麼自然資源,而且不是地震,就是颱風,外加無窮無盡的土石流。它之所以成了今天我們知道的寶島,完全是靠台灣人民的努力。

一次,我們在日月潭畔的便利店中與老闆及其家人閑坐聊天時,我說:「台灣沒有什麼資源。」他驕傲地回答我:「台灣的資源就是台灣人的腦袋。」當時我頗有些不以為然——眾所周知,毋庸置疑,台灣並不像英國那樣,是個地理小國,智力大國,似乎連南韓都不如,至今未能像後者那樣,在國際上創出自己的品牌,電器有三星,汽車有現代、起亞、雙龍等。但後來看見西海岸的農田,深感台灣農業之發達遠超我的想象,人家不但發明出了矮小的四季稻,而且還發明出伏在地上生長、以便果農採摘的果樹,令我眼界大開。所以,那位老闆說的也不錯,只是還需加以補充:台灣無窮盡的資源,就是不為中國人特有的聰明才智,外加中國人特有的勤勞苦幹,就是它們把一個浸泡在太平洋里的陡峭貧瘠的高山變成了東海明珠。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8 個評論)

回復 tsueict 2012-5-15 19:59
蘆笛: '絕不是一次來去匆匆的旅遊可以回答的!' Yes, You are right. This is new chapter in your writing career and is different from anything in the past. So try to obseve it carefully and spend more time to study before writing something you and/or we don't know much about. Be sincere and justice as a popular writer (not just a general 旅遊者as others) you have already work hard to earn in last 10 years.
Standing on their own feet (with minimum asisitance under strict conditions) is the only way to survive for (suddenly) over populated(!) people with limited nature resource and under the insolate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during its struggle in most of second half of 20 century, i assume.
回復 light12 2012-5-15 20:46
tsueict: 蘆笛: '絕不是一次來去匆匆的旅遊可以回答的!' Yes, You are right. This is new chapter in your writing career and is different from anything in the past. ...
  
回復 總裁判 2012-5-15 23:52
內容很好的,就是幾個關鍵的詞沒能貼進,故宮博物院我找了三遍沒找到。
回復 light12 2012-5-16 00:09
總裁判: 內容很好的,就是幾個關鍵的詞沒能貼進,故宮博物院我找了三遍沒找到。
google吧
回復 總裁判 2012-5-16 00:27
light12: google吧
不知為何,從我的頁面看不全你帖子的邊上那些字。
回復 light12 2012-5-16 01:03
總裁判: 不知為何,從我的頁面看不全你帖子的邊上那些字。
你到他網站看吧
回復 總裁判 2012-5-16 02:41
light12: 你到他網站看吧
奧。我是最聽話了。
回復 light12 2012-5-16 03:14
總裁判: 奧。我是最聽話了。
不聽話也沒辦法,跟browser有關吧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22 16:0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