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金嗩吶 南海爭端:又一道無解的難題

作者:light12  於 2012-4-26 20:3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4評論

時間:  4 26 2012 09:17  
作者:金嗩吶蘆笛自治區 發貼, 來自 海納百川

南海爭端:又一道無解的難題


金嗩吶


最近一直在醫院陪床。我陪床的方式很老套:背上個書包,裡面裝幾本耐看的書,類似於文革時期的雄文四卷,再灌上滿滿一壺茶水,待到病人入睡,便一口茶一頁書,倒是也不覺得悶。左邊陪床的小夥子完全是現代派頭,空著手來,在樓下小賣部買一瓶飲料,就位后掏出智能手機,一句話不說,忽而上網忽而遊戲,玩得津津有味,不知這算不算傳說中的「悶騷」?右邊陪床的是位農村來的大媽,人家的做法是找一個有字幕的電視連續劇(現在大點的醫院病房裡都有電視),跟著其中的情節時而眉頭緊蹙時而開懷大笑,日子過得也很充實。

等病人出了院回到家裡上網看新聞才知道,南海又粗大事了!大概事情經過是這樣吧:先是我威武的海上城管駕著世界上先進的海監船高調出發,前去整治菲佣在南海黃岩島私搭亂占行為。國內外廣大憤老憤中憤青的一致叫好,以為馬上就會看到一場城管爆打菲佣的好戲,聯想豐富者還認為黨中央會以此為契機,重振在江湖上消失已久國威軍威。沒想到菲佣不服,糾集了數艘軍艦與城管對峙,最後中國城管為避免再次發生群體事件暫時撤退,而菲佣還不依不饒,要到國際法庭討個說法。國內各路人馬也罵聲一片,鷹派嫌政府太軟弱,大罵曼青無能(影射滿清);鴿派則說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弄得中國政府和軍隊灰頭土臉,裡外不是人。

我理解整個過程就是這樣,謬誤之處還請各位關心時事者指正。

列寧同志教導我們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完全是屁話,文革、大躍進和反右不過才過去幾十年,如今的八零后九零后已經完全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不知誰背叛誰了)。看看中國以前處理周邊關係,不管是打還是談,也不管是打贏還是打輸,也不管對手是強還是弱,占理不佔理,最後吃虧受損的一定是咱們中國,而且通常吃的還是啞巴虧,說都沒臉說去。

我印象里自建國后中國和各周邊國家就一直在搞「重新勘定邊界」的工作,任務之繁重、規模之浩大好像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一直到二十一世紀還沒利索,2009年還看到一個新聞報道,說「中越陸地邊界勘定畫句號」。這連想都不用想,肯定是又被越南捉了一次冤大頭,中國和鄰國「重新勘定邊界」,基本上可以看做明贈暗送的代名詞。

說起來這也算是毛主席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毛主席的辦法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文過飾非,把一切功勞歸於自己,把一切錯誤歸於別人」。明明是地圖上有的領土,就因為無人居住就被譏為「國民黨地圖開疆」,然後在「重新勘定邊界」時就大片大片地送掉。再不就是號稱為了對付彈丸小島台灣,為了讓周邊小國弱國「把中國抬進聯合國」,而有意為之,至今還被人讚譽為「偉大戰略部署」。還有些跟意識形態有關,比如中緬邊界,通過「一批中國人趕走了另一批中國人」的黑色幽默方式打跑國民黨,為緬甸貢獻了大片領土。我把秦暉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附在後面,老秦把前後經過寫得清清楚楚,諸位有興趣可以自己看。

不過不得不承認,毛主席在忽悠人這方面確實稱得上「世界幾百年、中國幾千年才出一個的天才」,林副主席一點沒說錯。從來賣國只能做賊,只能偷偷摸摸,稍不留意走漏了風聲就是身敗名裂。唯獨在咱們的領袖這裡,可以大張旗鼓地干,並成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行為。像1962年中國和尼泊爾談判邊界時候,為了與印度爭當亞非拉新獨立國家的龍頭老大,北京對這位毫無談判實力的國王,送上重禮——部分喜馬拉雅山。毛主席指出:「珠峰舉世聞名,中國和尼泊爾單獨擁有都不好。最好是一家一半,讓它成為邊界之峰,友誼之峰。」這可不是我胡亂調侃,這些話都收在了老一輩無產階級外交家的回憶錄里,現在還被自豪地引用。這本來是賣國證據,應視為國家一等機密,沒想到由毛嘴裡說出來就成了豪言壯語,真他娘的邪門。

說實話,現在的黨中央、中央軍委和國務院處理國際事務有些地方還不如毛時代。不管怎麼樣,毛主席的混不吝的做法確實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再加上那時候信息封鎖,人們鬧不清是怎麼回事,只見阿三挨打,不知道阿三吃肉。明贈暗送領土,也不能說一點效果沒有,起碼在國際上樹立了慷慨大方、不算小賬的大國形象。而且那時候中國窮,再加上瞎折騰,值點錢的東西都支援遠處的阿爾巴尼亞和非洲黑兄弟去了,拉攏左鄰右舍,用得上的也就是這點領土了。

文革過來的人都知道,當年西哈努克創作了一首《懷念中國》,裡面歌詞有這樣一段「啊,親愛的中國啊,我的心沒有變, 它永遠把你懷念;啊,親愛的朋友,我們高棉人啊有了你的支持,就把憂愁驅散。你是一個大國,毫不自私傲慢,待人謙虛有禮,不論大小平等相待。你捍衛各國人民自由獨立平等,維護人類和平。」我覺得這也不完全是拍馬屁,也是歪嘴親王流落他鄉受到貴賓禮遇后個人感情的真實流露,不信看看當年藤森在日本過得是什麼日子,連髮蠟都要自己花錢買,藤森可是還有日本國籍和血統啊。

環顧周邊國家,除了巴基斯坦,中國跟個個都有新仇舊恨,跟誰都尿不到一壺去,真稱得上是「我們的敵人遍天下」。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被如此多的核彈包圍著。真是奇了怪了,中國周邊國家一個比一個窮,可搞起核武來,一個比一個利索,而且導彈射程也都經過精心計算:打美國和歐洲夠不著,打北京上海正好。前幾天看報道說印度試射「烈火5」導彈,中國針鋒相對和俄羅斯搞聯合軍演,「敵人磨刀,我們也要磨刀」,真不知道這些人是腫么想的,印度和俄國的關係地球人都知道,如果中印打起來,鬼才相信老毛子會替中國出頭。

作為中國人想想也真冤枉,咱天朝從來沒虧待過誰,但好像所有周邊國家都是永遠也喂不飽的白眼狼,包括現在的菲律賓。我把話擱在這兒,即使把黃岩島拱手相送,菲佣們也照樣不領情,好像欠了他八輩子早就該還一樣。而且這些南蠻北狄東夷西戍們不管國力多弱、政府多爛、領導人多無能,只要遇到中國,個個都是大智大勇,最後多少都能沾上便宜。南海爭端實際上根本不存在什麼「爭端」,而是南海諸國把中國逼得忍無可忍。從七八十年代開始,人家就大幹快上,到處鑿眼打井,海上油氣田開採早已經成了國家支柱產業了,南海明珠沒幾個是中國實際控制的。中華民族現在簡直就成了誰都想捉弄的弱智群體,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實不到,至少差十萬),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智障人士聚集地。

其實這也不奇怪,如果某人和左鄰右舍、同事同學都打了個遍,一定是該同志的為人有問題、腦子有毛病,怨不得別人。中國人現在和周邊國家關係糟成這樣,恐怕也得檢討一下自己,光聲討太平洋彼岸的美帝國主義於事無補。依我看,這跟在國內看到的亂象一樣:凡事不講原則,沒有長遠打算,想起一出是一出,處理問題毫無章法,不是左傾盲動主義就是右傾投降主義。

解決南海爭端,無非一個是談,一個是打。我想不出能談出什麼結果來。說到「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我知道的例子有兩個,一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之間的一個什麼小島,好像就是這種方式解決的。這兩個國家的關係地球人都知道,那哥倆兒誰跟誰啊。再就是中日合作開發東海油氣田,也勉強算個成功的例子,據說結果是「日本贏得了面子,中國贏得了裡子」。但日本肯這麼做的具體原因是油氣田距離日本太遠,無論是管道輸送還是LGN船運輸,從經濟上說都太不合算,不如乾脆做個順水人情(詳見《逐鹿在東海》:http://www.64y.net/bbs/thread-1230-1-1.html )。就這樣國內輿論還不依不饒,為寫這篇文章我專門查了一下百度百科《春曉油氣田》的條目(http://baike.baidu.com/view/9570.htm ),裡面還有這麼一句:「2008年6月,中日就東海合作開發問題達成一致意向。被戲稱的中日第二馬關條約,呵呵,細節略。」誰說中國人不懂幽默,這麼嚴肅的學術資料里還不忘來句「呵呵,細節略」。

所以啊,除非中國跟菲律賓之間關係特別好,兄弟不分彼此,或者是菲佣闊的不得了,根本不在乎這點地方,否則沒什麼可談的。如果真要是告到了國際法庭,雖然我沒查看具體的條文,看看距離就知道,黃岩島就在人家家門口,距離中國大陸坐船還要好幾個小時,再加上菲律賓是個小國窮國,光是同情分(如果有的話)中國也不佔便宜。再說,菲律賓再爛也是民主國家,阿基諾也是民選總統,借他一萬個膽也不敢玩什麼「重新勘定海上邊界」,恐怕條約還沒出來就爆發菲版的「五四運動」了。至於中國慣用的「當眾說大話,背後使小錢」伎倆,恐怕也不好使。事情已經鬧到了如今這樣不可收拾的地步,沒人敢接這個燙山芋,好像菲律賓人民已經上街遊行了,我看新聞圖片上連乖乖女都成了憤怒的小鳥,不知道為什麼會氣成這樣。

至於說到打,恐怕國內形勢不允許吧。連薄熙來王立軍處理起來還這麼費勁,那還有什麼權威打仗?退一萬步說,即使美國不摻和,戰事順利,中國人民城管大獲全勝,以後的事情該怎麼處理。這不禁讓人想起魯迅《娜拉走後怎樣》里的那句話:「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說:「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新中國成立以後,一共打了三次大仗。客觀說,這三仗打得都挺漂亮,打出了威風、打出了志氣,不過最終結果都很悲慘,無一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最後勝利無一例外都是屬於對手。

朝鮮戰爭的結果就是丟了台灣,騰飛了日本,而且培養了以戲弄中國為樂的流氓國家朝鮮,讓中國顏面掃地,狼狽不堪;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的結果就是永久丟失了藏南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還讓赫魯曉夫留下千古絕問:「中國單方面停火、後撤,當然很好,但是,中國部隊當時不從原有陣地前進,豈不更好?」 赫魯曉夫這句話今天也用得上,「301海監船回來當然好,當初不去豈不是更好?」而且不管怎麼說,當年中國軍隊是打了個漂亮的勝仗才撤回來的,這海監船可是連個肉腥都沒嘗著就灰溜溜返航了,也不知道灰頭土臉的去轉一圈幹什麼,完全是自取其辱。

中越邊界自衛反擊戰更不用說,「教訓越南小霸」是為了拯救紅色高棉,將柬埔寨人民永遠置於水深火熱之中,成了我黨又一污點。而且和中印邊界一樣,怎麼吃的還得怎麼吐出來:當年胡耀邦有名言,「國威、軍威看兩山」。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又逐漸「國威、軍威撤兩山」,中國軍隊撤出了兩山的大部分據點,到了1996年兩山正式劃歸越南。中國老兵們如果想到老山貓耳洞去尋找當年血染風采,還得辦出國簽證護照才行。

這次南海爭端使我想起一句俺們這嘎達常用的一句喻事歇後語:豆腐掉灰堆――吹不得打不得(跟新時代歇後語「吳法憲他弟——無法辦」是一個意思)。事情發展到今天這個份上,叫我看所謂「南海爭端」還真是沒解。恐怕最後除了睜隻眼閉隻眼讓菲佣實際佔領黃岩島(弄不好還再搭上綠岩島青岩島藍岩島紫岩島)以外,沒什麼其他咒念。

【完】


秦暉:緬甸拒絕中國建壩之惑
(http://view.news.qq.com/a/20120211/000002_2.htm )
……
關於緬北和克欽地區的「內政」

這裡顯然涉及到一些在我們這裡的語境中至今無解的問題,即「主權」是否高於「人權」?「主權」是否只能或只應該由統治者來代表?政府意志是否等於國民意志?與一個獨裁政府達成交易去做該國國民普遍反對的事,就是「不干涉內政」嗎?但是,筆者認為在這裡可以越過這些敏感問題,因為密松電站所在的克欽地區情況是有它的特殊性的。

這是因為包括克欽邦在內的緬北地區的現狀實際上是與幾十年來我國政府在這裡的強大影響密切相關的。

緬甸是個多民族國家,歷史上孟族、撣族和緬族都曾在今緬甸版圖內建立過相對強大的王國,但沒有哪個王國曾經直接管理過今天緬北的所有地區,尤其是克欽地區。當然南邊這些王國與北邊中國的元明清等朝勢力的影響都曾達到過這裡的許多地方,今天基於不同國家立場對誰的影響更強可能會見仁見智,實際上在不同時代這種影響也是不斷進退的。但毋庸置疑的是,當近代意義上的國際關係開始在中緬之間形成時,緬甸已是英國的殖民地。真正把控制延伸到緬北並與中國發生矛盾的是英國人,而且英國殖民勢力處於擴張期,相應的就是中國勢力的退縮。

然而中國與親中國的當地土著一直在反抗,邊界的劃分也長期未定。1914年英國以印緬共同宗主的身份提出了「麥克馬洪線」,這條線的中印段現在基本上是中印東段實際控制線,但我國並未承認。而中緬段在1960年實際上成為中緬兩國正式劃定的北段國界以前,中國也是不承認的,當時中國主張的是更靠外的一條界線,包括了歷史上曾是中國屬地的一些地區,今天的密松恰好就在這條界線上。

當然在抗戰以前由於國力孱弱,當時的中國政府實際無力控制這片地區,因此如今有人譏為「地圖開疆」。但是當時英國人對今緬甸境內各族實行嚴格的分而治之,不允許緬族、哪怕是臣屬於英國的緬族勢力進入,所以那時這些地區的克欽等民族受英國影響固然很大(克欽人使用拉丁字母克欽文,並絕大多數信基督教,英文教育比緬文教育發達,至今不少地方懂英文的克欽人還比懂緬文的多),受中國影響,甚至受撣人影響(克欽與撣歷史上就有混居現象,英治時對緬人進入克欽地區極力排斥,對撣人則相對寬鬆,今天這裡的撣語地名很多就體現了這類歷史因素)也很可觀,但是緬族的影響卻是微乎其微。

中緬先後捲入的抗日戰爭又帶來了新變化。一方面在抗戰前期英國置身事外,中國卻因沿海被封鎖,嚴重依賴緬甸國際通道,被迫接受英國要挾,未經邊界談判就臨時通過換文承認了英國控制的既成事實,從而有了所謂「1941年線」(主要涉及撣邦北界)的說法。另一方面抗戰後期英美捲入,日本侵佔緬甸,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以蔣介石為司令、美國將軍史迪威為參謀長、而英國人參與甚少的「中印緬戰區」成立,緬北控制權因而經歷了劇烈的變化。1942年中美中英宣布廢除以往的不平等舊約,簽訂平等新條約,其中的中英新約並未肯定「1941年線」,「邊界未定」成為公認的事實。而在實際控制方面,中國遠征軍不僅在戰時一度控制了大部分爭議地區,而且由於果敢漢族土司宣布內附,重慶政府予以接受和正式委任,中國軍隊進入佤邦,以及1946年中國軍隊為修建第二中印公路(又稱新中印公路,即今騰密公路)留駐密支那及克欽地區等情勢,抗戰後中國對這些地區仍保有著強大的影響力乃至控制力。儘管國民黨政府後來忙於打內戰,並未積極擴大這種控制力,但把這個時期的狀況仍然譏為與抗戰前一樣的「地圖開疆」,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這個時期的許多爭議地區不僅在中國地圖上劃在中國一側,而且實際上也控制在中國人和認同中國的勢力手裡。

而英國勢力在抗戰後雖然重返緬北一些地區,但卻遠遠未能恢復戰前舊觀。一是戰前舊觀本來就沒能通過條約獲得法理支持。二是不僅很多地方仍有中國軍隊留駐,另一些地方也在戰時亂局中為地方民族勢力(包括親中的和不親中但也不附英的勢力)控制。加上戰後不久緬甸就於1947年獨立,英國倉促退出緬甸,其在緬北控制的一些地方也未能完成移交,更何談其他地區了。

不僅英國在殖民時期搞分而治之阻止緬族勢力進入這些地區,導致當地與緬族的傳統關係本來就弱於與英、中的關係,戰時的多數時段由於當地民族追隨中英兩國抗日,克欽人軍隊尤其在抗日中立下赫赫戰功,而緬族的民族主義者卻在很長一段時期錯估形勢,企圖通過聯日反英爭取獨立,因此受到日本利用,不但站在了中英的對立面,而且也和與中英同舟共濟的克欽等緬北民族加深了對立。儘管日本戰敗前夕以昂山將軍為代表的緬族民族主義者終於認清形勢舉兵反正,避免了像印度的鮑斯勢力那樣在戰後被淘汰出局,得以保留了戰後緬族代言人的資格,並且在戰後的反英鬥爭中與同樣爭取自立的緬北少數民族有了聯合的可能,但是歷史的陰影終難消除,緬族想要繼承英國人在緬北的勢力並非易事,何況這種勢力在抗戰中也已大幅削弱。


邊界條約與緬共革命

在這種情況下,緬甸民族主義政治家們主要的思路有二:一是通過盡量寬鬆的聯邦制,以向少數民族放權來換取他們對聯邦國家的認同。二是打「中國牌」,藉助中國的力量來搞定緬北。昂山本人力推第一種方式,於1947年獨立前夕與多個少數民族勢力簽訂了「彬龍協定」。該協定不但給予各少數民族以極大的自治權,而且規定10年後這些民族如果仍無法與緬族共處,可以選擇退出聯邦。這就是今天緬甸各少數民族要求自治的法理理由。但即便條件如此優惠,仍有一些少數民族不願接受。而更為不幸的是在彬龍協議剛簽訂不久,昂山將軍就被暗殺,繼任的領導人並未正式宣布廢除這個協定,但卻不予實行,使協定實際上成為廢紙,導致少數民族強烈不滿。

昂山之後的領導人吳努等轉而藉助「中國牌」,希望利用中國政權更迭之際,借新政權的力量消除舊政權在緬北的力量,於是緬甸成為最早承認新中國的非共產黨國家之一。而此前在中國內戰末期,國民黨的敗軍退至邊境爭議地區,強化了抗戰後中國人對當地的控制。這雖然在南段邊境(即東撣邦、佤邦一帶)最為明顯,北段的克欽地區其實也是如此。作為中國內戰的延續,1952年新中國的解放軍也進入這些地區與國民黨作戰。於是緬北出現了中國的國共兩軍和各個民族勢力各據一方的局面,除了幾個點外,緬甸中央政府對邊境幾無控制能力。

而當時的新中國迫切需要外部承認,對緬甸政府相當感激。到1950年代末60年代初,雖然新中國根基已固,需要承認的迫切性已經緩解,但當時國內因「人禍」導致的大飢荒和其他極左做法引起雲南許多地方出現邊民外逃,因此也需要解決邊界問題。在這幾年的邊界談判中,中國政府基本是以中緬段麥克馬洪線和「1941年線」為基礎,承認了緬方對絕大部分爭議地區的主權要求,只有片馬和班洪兩個點,因歷史上的抗英事件曾導致輿論沸騰,在國人心中有強烈的記憶,得以留在了中國版圖內。在其餘地區,中國政府不但應緬甸的要求撤回了1952年後進駐的解放軍,而且在撤軍后緬甸政府仍然無力填補真空的情況下,應緬方要求出兵爭議地區擊敗了國民黨軍隊,再把地方移交緬甸。就這樣,一批中國人趕走了另一批中國人,不僅在地圖上而且也在實際控制方面把當地交了出去。這個故事主要發生在佤邦,但在克欽地區也如此,筆者此次在密支那見到前緬共克欽族老幹部吳茂銀,老人就講述了當時他的家鄉其培一帶中國人趕走中國人的故事。

這樣劃定了中緬邊界后,緬甸控告當時的台灣當局「侵略緬甸領土」也就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在緬甸向聯合國(微博)告狀后,仍未被解放軍趕走的一些國民黨殘軍也在國際壓力下被迫撤離前爭議地區。而緬甸當時甚至還提出「修改」麥克馬洪線,進一步索取該線中國一側的獨龍江地區,中國政府做自己的內部工作表示可以考慮,因為我們反正「不承認」麥克馬洪線,所以我們雖然願意以該線為「基礎」,但緬甸越過該線提出要求則是可以的。雖然後來緬方急於結案而收回了「修改」要求,但中國政府這種對「不承認」的解釋也實在讓人嘆為觀止。

但不管怎樣,中緬邊界問題總算是解決了。如果從此兩國果然「互不干涉內政」,後來的許多故事也就不會發生。儘管1962年後緬甸軍人政變廢除了「不成熟的民主」,獨裁的軍政府推行「緬甸式社會主義」激化了社會矛盾與民族矛盾,即使在沒有中國因素的克倫、克耶地區也出現了反抗,但是真正大規模的抗爭還是中國支持下的緬共發動的。1960年代,剛剛解決了「雲南境外蔣軍殘部」騷擾問題的中國在極左思潮控制下又急於發動「世界革命」,以人力物力大規模支持緬共開展「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但內地的緬共武裝不久被打垮,緬共的「人民軍」集中到緬北,先後在背靠中國的沿邊一帶形成了東北軍區、中部軍區、815軍區與101軍區等大片割據地帶。它們是當時緬甸境內最大的反政府勢力,也是今天緬北幾支主要的「民地武」之前身。這些割據的中國背景今天已經不是什麼秘密,「緬共中的中國知青」故事甚至已經成了知青史上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公平地說,當時中國並沒有「收復失地」的民族主義動機。中國支持緬共與緬甸政府打仗當然很難說是「不干涉內政」,但也很難說是國家之間的「侵略」。中國是打著「國際主義」(實際上就是左派的「普世價值」)和「世界革命」的旗號干預緬甸局勢的。緬北的「人民軍」雖然基本上是中國出錢出槍甚至出人(不僅派出顧問,大量幹部戰士是越境參加「革命」的中國人,甚至緬族的緬共領導層也曾長期居住中國並從中國返回),但中國並沒有干涉緬共領導層的所謂「大緬族主義」。在緬北實際浴血奮戰的非緬族將士與緬共高層的矛盾日漸發展。加上國際國內大氣候的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大幅度改變對外政策,決定與緬甸軍政府修好,緬共因而被拋棄。到1989年緬共終於徹底失敗並且不復存在。但無論是緬甸軍政府,還是中國對此都沒有做好善後工作,使得前緬共的四個軍區蛻變而來的四支「民地武」與聯邦政府的關係一直處在不穩定狀態。
……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4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木子行 2012-4-26 21:16
SF
回復 light12 2012-4-26 21:46
木子行: SF
  
回復 木子行 2012-4-28 08:35
light12:   
國家一等機密,沒想到由XXX嘴裡說出來就成了豪言壯語,真他娘的邪門ZT
回復 light12 2012-4-28 09:49
木子行: 國家一等機密,沒想到由XXX嘴裡說出來就成了豪言壯語,真他娘的邪門ZT
老毛最不愛國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0:2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