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蘆笛 麥克馬洪線是合法的中印邊界么?(七)

作者:light12  於 2011-2-6 10:2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時間: 2011-2-06 周日, 上午4:35
作者:蘆笛 在 蘆笛自治區 發貼, 來自 海納百川

補充說明一下:前文的Younghusband上尉已有經典翻譯,乃是「榮赫鵬」,並不是我捏造的「少夫笨蛋」。請讀者原諒老蘆的無知。說實在的,我不是很相信中方的史料,覺得傾向性太強,難以做到客觀,而且非常簡略含混,令人常常慨嘆中國人對自己的事還不如鬼子清楚,所以看的有關史料基本是英文的。當然我也儘可能多方對照,以期儘可能逼近真相。好在英國早就是民主國家了,人家的文字總是多元的,不存在輿論一律,可以互相參詳對照。

下面接著寫。

(三)東段

中印邊界東段位於不丹與緬甸之間,爭議地區邊界長約1200公里,面積9萬多平方公里,中方稱「藏南」,印度稱為「阿魯納恰爾邦」。





該地區與西段的阿克賽欽地區完全不同,根本不是荒涼的無人區。相反,它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海拔從5000米降到150米。從印度洋上吹來的潮濕的季風被喜馬拉雅山擋住,使得山北地區乾燥,卻使得此區濕潤多雨,成了世界上降雨量最大的地區之一。該區土地肥沃,能種植多種亞熱帶作物,人稱「西藏江南」。此外,該區森林覆蓋率達90%,水力資源極為豐富,著名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就在那兒,風景美不勝收。無論從哪個方面看,該區都是整個西藏最難得的明珠。

因為濕潤多雨,海拔較低,習慣於高寒乾燥氣候的藏族不喜歡在這地區居住。除了達旺地區外,此區的主要居民為部落民族,據說共有82種部族,人口約為90萬,有許多信奉藏傳佛教。此區的東部是達旺地區(英文稱Tawang Tract,「達旺林帶」之意),緊挨著不丹,「自古以來」就是西藏的領土。它是六世達賴喇嘛的故鄉,建有非常有名的達旺寺,是西藏的宗教聖地之一。它還是傳統的西藏到印度的商業交通要道。

此區的南面是印度的阿薩姆邦。前文已經介紹過,阿薩姆「自古以來」就不是印度領土,原是傣族建立的一個獨立國家,名為「阿豪姆王國」。阿豪姆王國一直成功地抵禦了莫卧兒帝國的入侵,但在1817年被緬甸征服,1822年變為緬甸的一個省,1826年第一次英緬戰爭結束后,逐漸被英國吞併。英國人之所以要吞併阿薩姆,是因為他們喝茶上癮,本土又種不出來,因此把中國的茶樹偷出國境,拿去那兒試種成功,使得該地逐漸發展成了重要的產茶基地。再加上森林資源豐富,因此該地便在大英的茶葉與原木的生產貿易中佔了重要地位。

正因為此,便有許多英國浪人跑到那地方去做買賣。為了加強管理,英國人便在印度帝國的北面邊境畫了兩條線,第一條線是行政管理線,稱為「內線」,凡是進入該線以北的人都需要執照。內線以北則是所謂「外線」,它才是真正的國境線。在阿薩姆以北,它沿著山腳走,和中共所說的「傳統邊界」一致。直到1909年,英國繪製的印度帝國的邊界地圖仍然沿襲了這條「外線」:





由圖可見,直到1909年,英國人畫的邊境仍和中方後來聲稱的一致,後來被印度侵佔的達旺地區(也就是不丹東面那一塊)完全被劃在西藏境內。事實上,英國人原來一直都承認達旺是西藏的一部份。1847年,印度帝國東北邊疆局(North- East Frontier Agency,NEFA)的官員簡金斯(Major J. Jenkins)就曾向該局報告說:「達旺肯定是拉薩總督的一塊領地」。1872年,英國與不丹劃界之後,順便也想確定與達旺的邊界。NEFA的官員格蘭姆(Major R. Graham)會同拉薩派來的官員,劃定了達旺地區與印度帝國的邊界,把達旺地區劃為西藏的一部份 [31]。就連印度人自己出的書也不能不承認:

「看來正確的是,除了英屬阿薩姆與達旺林帶由英國與西藏官員在1872年共同勘定之外,直到19世紀(蘆按:應為20世紀)的頭十年,大英帝國的東北部都沒有英國與中國/西藏共同同意的確定的邊界。」 [32]

那麼,達旺地區以東又如何?是否真如上引印度人所說,沒有雙方都同意的邊界?

上面已經說過了,該地區主要由部族居住,但歷來處在拉薩的影響下,英國人也一直把它當成是西藏領土。1873年英國劃出「外線」時,該線從從不丹邊境直到北緯27度延伸到東經93度20分的Baroi河(很抱歉,我居然在中國地圖上查不到中文地名,中國人的糊塗,於此可見一般),在該河以東雖未標出國界線,但作了文字描述,指出該線沿著山腳走,直到Nizamghat(位於今日印度之「阿魯納恰爾邦」,again,我無法找到中文地名,只能在網上找到印度人的介紹,http://www.maplandia.com/india/arunachal-pradesh/dibang-valley-anni/nizamghat/。看看這就是中國人的愛國主義,唯一本事就是閉著眼睛瞎嚷嚷,連中國政府把那地方送出去了都不知道,呸呸!)[20]。

不僅如此,1905年,一位英國官員力主越界向北推進,進入部族居住區域,建立英國哨所,當時的印度國務卿(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ia)摩爾里(Lord Morley)還駁斥道:

「(建立英國哨所)意味著實際上的并吞,隨之後來的將是難以限制的持續并吞……在Abor山後面是外國的領土——西藏。而在Abors與西藏本部之間可能住著部族,他們或多或少都處在西藏的影響下。」 [33]

這畢竟還只是一方的表示。1910年,趙爾豐帶兵入藏,「改土歸流」(詳見下)。中國軍隊在瓦弄(Walong)以南插下了標明邊界的旗幟。1913年年底,英國人深入阿薩姆北部探察,檢查了中國軍隊在瓦弄設置的邊界旗,在旁邊也栽下了英國的邊界標誌[20]。因此,這等於是雙方同意的分界線。

那麼,這瓦弄在哪兒?在中國的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的察隅縣,見下圖:





要從地圖上尋找該地,先找到下察隅鎮,再沿著察隅河南下,快到邊境線時就是此地。可惜這不過是在中方地圖上,它早就在印度治下了,位於所謂 「阿魯納恰爾邦」內。在1962年中印邊界反擊戰中,共軍與印軍在此激戰,雙方都損失慘重,但據說中國軍隊的傷亡是印軍的五倍。在付出沉重代價奪取了它后,中共卻又使出龜孫子兵法來,撤回麥克馬洪線以北。於是印度人太太平平地捲土重來,在該地修建了個烈士紀念亭,由參戰老兵們賦詩勒石:

群山如哨兵一般環繞著我們悄然聳立
它們見證了我們是怎樣地熱愛自己的土地
在粉碎的岩石與燃燒的松樹之間
我們在納姆提平原上奮勇捐軀
啊,羅西特河從我們身邊輕輕滑過去
蒼白的星星在我們頭上柔和地閃爍
我們長眠在此,沐著陽光,浴著風雨

這兒的「羅西特河」,原文為Lohit,估計就是中文地圖裡標出的察隅河。2002年,當地建立了一座更大的紀念館 [34]。看來印度人學會了英國人的傳統,很把為國捐軀者當回事。而我們的將士卻成了偉大領袖那盤「很大的棋」上無足輕重的棋子,全都白死了。

從衛星地圖可以看出,瓦弄位於爭議領土的東端,距離不丹邊境很遠,這就是說,從此地直到1872年英國與西藏確定的達旺以南的邊界線,都是西藏的領土,起碼當時英國人是這麼認為的。

英國人為何後來改了主意?這又是「推進派」乾的好事。前文已經說過,英國人最忌諱的是俄國人而不是中國人,因此希望西藏成為擋住老毛子的緩衝帶。為此,他們與毛子在1907年簽訂了條約,雙方承認中國對西藏的宗主權,尊重西藏領土完整。那陣子中國在他們眼裡並不構成威脅。然而過了兩年,情況就變了。

晚清新政,其實是中國從中世紀的天朝(country)劇變為西式民族國家(nation)的努力。朝廷開始有了西式「主權」意識,察覺到周邊藩屬因為主權不是很明顯,容易被列強鯨吞蠶食,於是開始「改土歸流」,也就是將過去由土司自治的地區,改為流官治理。為此,朝廷先後將新疆和東北等特區都改為省,並準備進一步把蒙古與西藏也改為省。以後發生的事,簡直就跟50年後的「西藏叛亂」一模一樣。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8 14:1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