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蘆笛 麥克馬洪線是合法的中印邊界線么?(四)

作者:light12  於 2011-1-29 20:0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1 29 2011 00:09  

作者:蘆笛 在 蘆笛自治區 發貼, 來自海納百川
 

英國既然是印度的nation-maker,把一個籠統的地理名稱變成了具體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現代民族國家,它自然也就是如今的中印邊界爭端的播種者。當然,大英的本意,倒不是如以陰謀論為世界觀的中國愛國志士們想象的那樣,早在百多年前就深謀遠慮地埋下了定時炸彈,不但製造了印巴歷時幾十年的流血衝突,而且蓄意埋下了中印武裝衝突的禍根,充其量只能說,他們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那柳樹要成活並蔥鬱一片,還得靠適當的氣候與土壤,離不開中國陰錯陽差、無意有意的配合。

平心而論,作為侵略者,英國人的領土野心基本只限於印度次大陸那個「無主地區」,後來之所以打西藏和新疆的主意,其實是沙俄刺激出來的「先發制人」的「防禦反應」。

即使是在印度次大陸,驅使英國人的開疆拓土的動機也與俄國人的有明顯的不同。英國是世上最古老的比較成熟的資本主義國家(相對於荷蘭、葡萄牙、西班牙與威尼斯等國而言),大概也是世上第一個建立了完備財經制度的國家(據說英國大學發放的會計師執照至今在國際上還很吃香),因此,他們更具備資本主義經濟動物的特色,「利潤vs成本」的意識十分強烈。驅使他們到處攻城掠地的動機主要是金錢,而他們在謀划侵略行動時的一個重要考慮就是,一旦得手之後,「維穩成本」是否大過了所得利潤。

這與俄國人形成鮮明對照。驅使老毛子瘋狂擴張的,是狂熱的沙文主義衝動,是一種瘋狂的獸性。俄羅斯帝國的建立並不像大英帝國那樣,是一種資本家推動的謀求新市場與原材料的資本主義逐利行為,而是類似成吉思汗那種擴張本能的體現。直到近代,俄國都是一個原始落後的農業國,根本沒有資本擴張的必要。俄羅斯帝國的建立並不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而是蒙古帝國的轉世投胎。毛子在帝國建立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嗜血與殘暴,就更令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瞠乎其後。我已經在舊作中介紹過了,把「建立帝國」與「種族滅絕」熔為一爐,是毛子特色,並不見於英帝國主義,甚至不見於馬其頓、古羅馬的古典帝國主義。

以上區分當然是相對的,英國人也免不了獸性。因此,帝國的決策人物總是分為兩派:「推進派」與「穩健派」。前者的擴張本能更發達,而後者更具經濟眼光。

推進派總是陷入一個正反饋的惡性循環之中:在奪取了一個新領地之後,他們總是要感到那地區的安全受到毗鄰地區的威脅,於是便力主去征服那些地區,以確保新征服地區的安全。待到把它們奪下來之後,他們又感到了新的比鄰地區的威脅……。如此循環下去,帝國便越來越大,人力財力的耗費也就越來越吃勿消。

穩健派則更有經濟眼光,他們認為,帝國疆域越大,則防線越來越寬,供給線也越來越長,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就越多,而奪取的新地區也需要綏靖,就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與金錢。尤其如果新征服地域為兇猛的部落民族居住,本國士兵或平民常會被那些「野蠻人」(「savages」)殘暴殺害,此後就得派出懲罰部隊去掃蕩,以期震懾土著,杜絕將來再發生類似的事。這樣算下來,「維穩成本」只會遠遠高出所得利益。不如還是採取羈縻政策,「以夷治夷」算了。對那些沒有重大戰略價值或經濟價值的地域,哪怕是毗鄰也犯不上去直接佔領,只要那些地區的統治者親英即可。

大英在印度的帝國就是在這兩派的爭吵建立起來的。在我看來,穩健政策還是佔了主流。這就是大英在佔領了阿富汗后又主動撤退,而英屬印度帝國內又有那麼多土邦的原因。即使是在女王享有主權的英屬印度內,英國人搞的還是「以夷治夷」,以英國培養訓練出來的土著文官和軍隊去管轄治理,在整個龐大的英屬印度中,英國只投入了兩千多名官員和軍人,卻不但能把它管理得井井有條,還建起了當時亞洲最長的鐵路網,讓希特勒佩服得五體投地,認定英國人就是他說的「主子種族」。

明白了這些歷史背景后,則不難理解中印邊界的爭議是怎麼來的。以下分別介紹邊界西段與東段的歷史沿革。

(一)西段

中印邊界西段,位於新疆的西南角與西藏的西 北角。爭議地區稱為阿克賽欽。該地區的西面是印度佔領的克什米爾,也就是原來的拉達克王國。上文已經介紹過,拉達克原來並不屬於印度,是西藏的附庸國,與印度一點關係都沒有,後來被克什米爾并吞,但仍不屬「英屬印度」,而是「英屬印度帝國」中的土邦國家。

那麼,阿克賽欽到底在歷史上是屬於拉達克還是新疆/西藏?它原來根本就是個無主地區,誰都不屬。該地區是個盆地,夾在兩個山脈之間,北面是從西到東略微向南的崑崙山脈,南面是與崑崙山脈大致平行的喀喇崑崙山脈,在地質構造上是西藏高原的一部份,盆地面積37,250平方公里,海拔在4800米到5500米之間,氣候十分嚴酷,年平均氣溫很低,降雨量極少,什麼都長不出來,缺乏生存資源,因此荒無人煙。其唯一的價值就是戰略價值。在古代,它是新疆去克什米爾、西藏、印度、中亞乃至中東的通道。但這戰略價值並不能在古代兌現,原因很簡單:那地方荒涼得跟月球表面似的,沒什麼永久性居民,有誰能派政府機構和軍隊去常駐該地?吃的穿的用的從哪兒來?凍死餓死的人員該如何補充?

這就是它是一個無主地帶的基本原因。前面已經解釋過了,所謂「有主」「無主」,其實是西式私有觀念,那「主人」說的是西式民族國家。在沒有這些觀念的東方,這類地方當然沒人去爭奪。倘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也位於邊境地區,有誰會聲稱它屬於本國所有,並專門上那兒去,用鬼子發明的測繪技術仔細勘測,再繪出明細準確的地圖來,標明沙漠的邊緣何在,而那就是本國的邊界線?中國古代和北方游牧民族打了無數次仗,有誰能說出咱們和匈奴、蒙古等等的邊界在哪裡?徐達同志北伐完成後,歷史記載也只是說他成功地把蒙古人趕到了「漠北」,那大漠到底是哪家的啊?算是蒙古人的,還是咱們的?要麼是兩家共有?

因此,馬克斯韋爾說的一點也不錯,亞洲的邊界線,不是像歐洲那樣,用於國與國的接觸,而是用來隔離不同國家的。因此,它並不總是歐式的一條「線」,而常常是模糊的一條「帶」。如同戈壁那條很寬的帶隔離了中國與蒙古一樣,阿克賽欽也是這種國與國之間的天然隔離帶。

以上所說,當然不適用於某些特殊情況。如所周知,戰國時期的國境線就比較明確,而誰都知道大宋與大金以淮河為界。雖然老祖宗沒本事作西式精確測繪,從而畫出一張比較象樣的地圖來,但找個天然的線性標誌並不需要什麼科學知識。所以宋太祖才能毅然揮動玉斧,把大渡河當成了大宋的邊界線。但這只是例外情形,在太平年月,天朝與蠻夷之間的分界線總是模糊不明的。如果蠻夷是稱臣納貢的藩屬,則連個比較明確的隔離帶都找不出來。

這就是英國人當初為何要動念去確定中國與拉達克的分界線。多格拉人與西藏的戰事,引起了英國人的關切,他們知道西藏是由北京控制的,生怕由錫克人支持的多格拉人的武力冒險招致天朝入侵錫克帝國,而英國雅不願為此捲入與中國的衝突[6]。於是在戰事結束后,英國人和多格拉人簽了約,規定多格拉人非經英國許可,不得擴大疆域。為防止多格拉人偷偷發動侵略,英國人覺得還必須與中國劃定邊界,以期去除「東方一切衝突最常見的原因——一條沒有測定的邊界」[7]。

為此,英國人給兩廣總督發了照會(那陣子中國沒有外交部,「夷務」由兩廣總督辦理),請清廷派員會同英方勘定拉達克與中國的邊界。兩廣總督回答說,西藏與拉達克的邊界早已確定,不必多此一舉。後來他又示意,朝廷同意派出代表團前去勘界。可等英國使團到達那兒時,卻根本不見中國使團的蹤影。不管怎樣,英國的勘測隊還是在那兒工作了一大約一年,但還沒走到喀喇昆崙山口就廢然而止,因為他們發現那地域從未經過前人測繪,故而無法確定西藏邊界到底在哪裡。他們認為,反正那地區完全無人居住,在那兒劃界也沒什麼意義[8]。

1865年,印度測繪局的一個低級文員詹森推出了一條國境線,是為所謂的「詹森線」(Johnson Line)。該線將崑崙山脈南麓劃為克什米爾的北部疆界,把整個阿克賽欽盆地划入克什米爾(請參見下圖)。詹森自稱那是他本人實測的結果,但英國當局對此持懷疑態度,因為要如他聲稱的那樣,翻越昆崙山走到新疆和田,再翻越昆崙山回到印度列城,他必須每天走30公里以上,而在那種險惡環境中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何況還要完成測繪。而且他還涉嫌乾沒了和田可汗托他帶給印度某王公一批銀錠禮物,於是該線從未提交給中國政府。詹森在測繪局混不下去,辭了職去投靠克什米爾的君王,向他獻上了那地圖。克什米爾的國王憑空得到了一大片土地,雖是無人區,什麼用處都沒有,仍然大喜,將詹森提拔為拉達克的總督。[9]

同年,烏茲別克的阿古柏趁新疆騷亂,入侵新疆並迅速佔領了南疆大片地區,建立了所謂的哲德沙爾汗國。此前俄國人業已翻越帕米爾高原,向中國的西北擴張,這一趨勢引起了英國人的擔憂,生怕他們在奪取新疆後繼續南下,威脅到印度的安全。這心病從此成了英國制定對華政策的出發點,他們希望建立由一個親英或起碼是中立國家控制的緩衝帶,將印度與俄國人隔開。阿古柏是個親英派,在倫敦眼中,由他統治的南疆顯然是個理想緩衝帶。於是在1873年,倫敦的印度辦公室為英國外交部繪準備了一份地圖,標明克什米爾與中國的分界線沿著喀喇崑崙山脈的南麓由西向東略偏南[10]。上文已經介紹過,阿克賽欽位於崑崙山脈以南,喀喇崑崙山脈以北,因此,此線把該地區劃歸中國(請參見下圖)。

1878年,左宗棠成功收復新疆,英國「建立緩衝帶」的政策仍未改變。1889年,印度總督蘭斯道恩表示:

「據我所知,在喀喇崑崙山脈與崑崙山脈之間的土地是沒有價值的,非常難以進入,不大可能為俄國人覬覦。所以,如果中國人流露了獲取它的意願,我們可以鼓勵它這麼做。這比在我們與中國的邊疆之間留下一片無主地帶更好。而且,目前我們越讓中國強大,我們越能誘導中國控制住整個喀什-莎車地區,它作為為我們阻擋俄國人沿此線推進的障礙也就越有用。」[11]

可惜中國的外交還處於萌芽前期,不知道英國鬼子的盤算。而且,此前與俄國人簽訂的一系列條約使得中國失去了140萬平方公里土地。清廷吃此大虧,再也不願與外國簽訂邊界條約,於是就錯過了與大英及時劃界締約的機會。

儘管如此,清廷仍然開始有了「及早確定疆界,免得為人侵佔」的模糊念頭。1892年,中國在喀喇昆崙山口(所謂「山口」,就是一條山脈的中斷處,行人可以藉此穿過該山脈,因此多為交通要道)打下了一塊界碑,表明中國疆域自此開始。對此,英國人表示,他們贊成中國人佔有喀喇昆崙山以北的無主地帶[12]。喀喇昆崙山口於是變成了一個雙方都接受的中國與英屬印度帝國的交界標誌。

然而那只是一個點,並非一條線。而且,喀喇昆崙山口大致位於喀喇崑崙山脈的中點,位於阿克賽欽的西面(請參見下圖)。因此,即使雙方都接受了那界碑,阿克賽欽的歸屬仍未解決,關鍵在於該點的東西段該怎麼畫,但清廷遲遲未能認識到這問題——這也不足怪,當時地理學、測繪學、地圖學等等尚未傳入中國,私塾和書院里又不開地理課,即使是徐霞客也不興(準確來說是沒本事)測繪所經山川。他們怎麼可能知道喀喇崑崙山脈是什麼樣子?當年崇厚跟俄國人簽約定界就是因為不會看地圖,被對方玩了。後來洪鈞鑒於「中國圖學未精,乏善本」,出使俄國時買了本俄國人的地圖來翻譯成中文,總理衙門將之用為參考地圖,在中俄帕米爾爭端爆發后受到彈劾,說他上了俄國人的當。洪鈞於是上疏分辯,說「內府輿圖、一統志圖紀載漏略」,總理衙門過去辦理此類案子都是用李鴻章、許景澄等人翻譯的外國地圖,也沒出什麼大錯,云云[13]。

但到了1896年,當英國駐喀什總領事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向一位中國官員出示了詹森畫的地圖時,卻遭到那位官員的反駁,他聲稱阿克賽欽是中國的,並出示了中方所繪的地圖(據說這是因為那官員向俄國駐喀什的官員出示了英國人的地圖,而那毛子官員指出它奪去了阿克賽欽,因而點醒了中國官員。我懷疑那中方地圖也可能是俄國人幫畫的,「清官」哪有那本事?)。馬戛爾尼向倫敦報告了此事,認為或許阿克賽欽部份是英國的,部份是中國的[14]。

Meanwhile,「推進派」又在倫敦的戰略家們中抬頭。英國總參謀部軍事情報局長阿達(Lord John Ardagh)少將提出,俄國正在向新疆擴張,而中國太弱,作為緩衝國根本就沒用處。因此,俄國最終至少會吞併東部新疆,並竭力向南推進。英國過去認為喀喇崑崙山脈是印度的天然疆界不妥當,因為該線不便於防守,應該將邊境往北推。1897年,他提出了一份地圖,標明了他認為更容易防守的邊界線。該線基本以崑崙山脈為分界嶺,把整個阿克賽欽都劃歸克什米爾,與詹森線大同小異,因此被稱為「詹森—阿達線」。[15]

印度總督埃爾金不同意阿達的主張,他認為,既然中國已經向馬戛爾尼聲稱阿克賽欽是他們的,那若將詹森—阿達線提交給他們,必然會導致中英關係緊張。而且,向該線推進勢必引起俄國人的反彈,反倒會引來阿達想預防的俄國人向南推進。他要求倫敦與北京直接接觸,並採納了馬戛爾尼的建議,繪製了一份新地圖。1899年,英國駐華公使麥克唐納將這份地圖交給中國的總理衙門[16]。

根據那幅地圖,中英邊界從喀喇昆崙山口開始沿北麓向東南方向走,到了阿克賽欽南部卻向北移動,挖去了阿克賽欽的一部份,但其大部份仍然留給了中國(見下圖):





這條線被稱為「馬戛爾尼—麥克唐納線」,據說也就是如今中印邊界東段的實際控制線[9]。它是英國政府唯一一次正式提交給中國政府的地圖。此前無論是詹森線,還是修改後的詹森—阿達線,都是英國人的個人行為,不但沒有提交給中國政府,就連英國政府也不曾同意過。如果這能作數,那我趕明兒畫幅地圖把全世界都當成我家的領地算了。

儘管新疆的官員們曾暗示他們同意那邊界線,但北京從未回復過英國人的照會。這也毫不足奇——拳亂第二年就爆發了,當年翻譯外國地圖的許景澄被當成二毛子給砍了腦袋,誰還敢頂風上去招惹是非?因為沒有收到答覆,英國政府便把這當成了默認[9]。在以後十多年內,英國政府一直把該線當成了大英的邊界,並想法說動清廷把阿克賽欽劃為西藏而非新疆的一部份。這是因為1907年英俄協議規定了雙方都尊重西藏的領土完整(請參看前文)。如果阿克賽欽是西藏的一部份,則俄國人便不能把它奪走了,而若留在新疆內可就沒了那條約保證[17]。

1911年爆發的辛亥禍國蠢動使得「推進派」在倫敦和新德里再度雄起。Once again,中國人向全世界顯示了他們特有的聰明才智,在富國強兵運動剛剛大見成效時再度奮勇投入大規模內訌,使得已經走上民族國家(nation)之路的country再度淪為財政破產的弱邦危邦亂邦。在推進派眼中,中國再不可能作為一個有效的緩衝國,俄國吞併新疆指日可待,他們必須先為之備。印度總督哈定敦促倫敦,為了防止俄國吞併新疆,英國應該採取阿達的主張,將阿克賽欽劃在英國境內。但英國政府沒有聽從他的建議,仍然堅持1899年的立場。在1914年簽訂的西姆拉條約附屬的地圖上,阿克賽欽被畫在西藏境內。[18]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22:5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