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單注目於祂
※ 希臘亞歷山大王年輕時曾馴服一匹野馬,他觀察那匹馬的習性,發現牠怕見到自己的影子,每當他見到自己的影子就亂蹦亂跳。所以他就控制馬首,使牠一直面向太陽,就馴服下來了。我們不要看自己,一直注視公義的太陽,就不會灰心喪膽。
※ 摩西看見一個埃及人打一個希伯來人弟兄,他左右觀看,見沒有人,就動了肉體,把那埃及人打死了。他就因此逃亡到米甸曠野,一住四十年。神就在那裡訓練他的信心眼睛,不再看左右環境,單單抬頭仰望祂。
※ 神吩咐挪亞所造的方舟,只在上邊留有透光處,別處均無窗戶,因之在方舟里,只能往上看,不能左右看,更不能朝下看。
【看向基督】我聽說有這麼一位外科主治醫生,當他要敷里很痛的傷處,或要接合折斷的肢體,常會告訴病人:「現在看看傷口,只要看看它像什麼樣子,然後就注意看我。」所以當你已經看過你的心正處在什麼景況中,就要舉目看向基督,不要看別處。——曾盛泉、若石《慕迪喻道故事》
【畫家與傑作】經文:弟兄們,從前我到你們那裡去並沒有用高言大智對你們宣傳神的奧秘。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林前2:1—2)
當列奧多·達·芬奇的那幅傑作,「最後的晚餐」成功之後,引起眾人的喝采。修道士們對這幅畫進行仔細的評論,有的說這個地方最精采,有的說那個地方最美麗,最後,大家對於所畫的那塊檯布一致認為最細緻,色彩頂奪目。但達·芬奇聽了這些稱讚以後,心中極其難過,因為他畫的目的,是要夫子的臉能突出描繪得最能吸引人,最能感動人,但是他們卻去誇獎檯布。因這檯布的美麗,卻把夫子的愛臉給遮住了。於是拿起畫刷將那幅畫中的檯布花紋全部刷掉,好使夫子的臉更能得著人的崇敬。
保羅曾經對哥林多教會信徒說過:「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保羅真的不知道別的嗎?不,他是個博學多才,曾經在著名的教法師迦瑪列門下受過極嚴緊律法的教育。但他不宣傳律法,因為律法只能使人知罪(羅
3:20),律法只能叫人受刑(羅
4:15),唯有基督耶穌和祂的十字架,才能拯救罪人,祂才是救恩的核心,「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並沒有賜下別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
4:2)。明乎此,所以保羅在任何環境中,那怕失去自由,他也是以耶穌的事勸勉眾人(徒
28:23)。「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徒
28:31)
但願我們效法保羅,在一切工作上都叫人看見主耶穌基督並單單注目在祂。每一次講道,就要刷去那些檯布的花紋,叫人能容易看見基督。
"不見一人,只見基督」。──《為甚麼要用比喻》
【眼睛單純】1801年四月二日,英國艦隊攻擊丹麥海軍艦隊,因為丹麥與法國的拿破崙聯盟。炮火非常激烈,持續三小時。英國艦隊統帥帕克(Sir
Hyde Parker)升起39號信號旗,下令停止攻擊(那時沒有電子通訊,以旗語信號連絡指揮)。
納爾遜(Horatio
Nelson)將軍「提醒」他艦上的通訊軍官說:「有時我有`盲目』的權利,實在看不見那信號。」(七年前在科西嘉(Corsica)海域,與法國艦隊戰鬥中,納爾遜的右眼受傷。)繼續奮戰,打敗丹麥海軍。
納爾遜借口視而不見,違命得勝,雖然英勇,卻不足法。但主耶穌說:「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太五:22於KJV譯本「瞭亮」作「單純」,讀為:「If
thine eye be single, thy whole body shall be full of light.」聖徒的眼睛單純仰望主,必然得勝。──
於中旻《喻道集錦》
【單單看見夫子 】「他們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在那裡。」(太17:8)
當列奧多·達芬奇的那幅傑作「最後的晚餐」成功之後,引起了眾人的喝采。大家對這幅畫進行仔細的評論:有的說 這個地方最精彩,有的說那個地方最美麗,最後,大家對於所畫的那塊檯布都一致認為最細緻,色彩奪目。但達芬奇聽了這 些稱讚以後,心中極其難過,因為他畫的目的,是要使夫子的臉能描摹得最吸引人,最能感動人。但是他們卻在誇獎檯布。因為檯布的美卻把夫子的愛臉給遮住了,於是拿起畫刷將那幅畫中的檯布線紋,全部刷掉,好使夫子的臉能得著人的崇敬。
惟願我們所作的一切工都能使人看見夫子,並單單地看見夫子。每一次講道,都能刷去那些檯布的花紋,叫人能容易看見基督。──
佚名《喻道小品》
【單單注目在祂身上】有一個孩子,他希望成為一個大音樂家。他曾在許多大音樂教授門下辛勤的學習,以至在所知道的人中,沒有人能再幫助他。不久,聽說在紐約市有一位名音樂家,他就去拜訪他 ─ 那是一位退休的老人。他問:「老伯伯!你可以收我做學生么?」
那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回答說:「孩子,不行!我已退休了。」孩子說:「你可以讓我彈幾下鋼琴么?」老人說:「自然可以。」老人傾聽著孩子彈了幾分鐘之後,他走來輕拍著孩子的肩膀說:「孩子,我收你!」
幾年的歲月中,老音樂家把全部精神心力灌注在這年輕人的身上,教導他。真正的音樂,是人類實際的故事,融化在人生的歷史里。
一天,老人說:「孩子,你成了。」他們租了一座大音樂廳,並向愛好音樂的人們宣布了演奏的消息。那天晚上,大廳里滿了人,當孩子演奏精採的樂章時,一波一波的喝彩聲,從人群中傳來。然後,偉大樂章的演奏完畢。孩子的身體靠近琴鍵,全神傾注在上面。在終曲之前,許多大人物像小孩子般叫起來,婦女們把錢囊放在他的足前。孩子並沒有注意這些;只是向包廂注視著那白髮的老教授。老人點著頭說:「孩子,你在對的路上,就這樣繼續下去,就這樣繼續下去!」
耶穌今天站在天上的「包廂」上,只要把你的眼睛註定在祂身上,「不見一人,只見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