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不幸和缺憾是迫使放棄一切的死亡無常。
抱負、事業、恩愛、財富等,當死亡來臨時這一切都要放棄,一切都由不得自己。每一個人都應清醒地認識到人總是會死的,無有例外,而且死亡無常,有的生下來不久就死了,有的十幾歲就死了,有的中年便死了,能壽終正寢的都很少。死因有種種,會意想不到地降臨。這樣在種種死亡因緣成熟時,人就會死去。人最怕的是失去自己的生命,無論是有信仰無信仰,都會懼怕死亡的降臨。如果生命真的如水幹了、火滅了一樣一了百了也就罷了,但是事實並非如此,這一次生命的結束將伴隨著下一次生命的開始,這樣延續千百萬年,在無盡的六道輪迴中煎熬,感受無盡的痛苦,是如此的可怕,並且這一次生命我們能得到十八圓滿的人身,能有修行成佛的機會,下一世還能否具有呢?如果沒有可能,那麼解脫的機會是不是越來越遙遠呢?如此常思死無常,不迴避自然規律,就能激發人的緊迫感,消除消極懶惰思想,從而對人生產生積極的作用。
樹立無常的意義:
1俗話說:「縱有金山銀山,臨終也帶不走一文」想到人終究要死,死後身外之物一切皆失,可以淡化對今世眼前利益的貪心。
2過去有老修行說:「今晚臨睡脫了鞋,不知明早能否穿。」或說「這口氣咽下去,也不知能否再有下口氣吐出」,生命就是如此脆弱,死亡會隨時來臨。種種天災人禍,水火盜賊,王難戰亂,車禍病魔等等,人一口氣上不來就完了。意識到死無常,就不會今天推明天,明天又推後天,或指望退休后再修。有沒有明天,有沒有退休,這都很難說。怎麼面對死亡?身後又怎麼辦?這就要趕緊計劃,作好安排。
3覺悟到從誕生之日起就開始走向死亡,每過一日壽命就減少一日,死亡就向自己逼近一日,就會提醒自己放棄對虛幻事物的迷戀,將寶貴光陰用來求取人生真價值。
缺乏無常觀的過患:
1不會珍惜隨時可能失去的生命和時光。
2不會意識到生命的短暫,而做常住久留的打算,在無意義的事務中消耗時光。
有詩云:「人無百年壽,常做千年計。」這確實是非常愚蠢,非常可憐的。因為貪心不足,還會作出許多不道德的壞事。
3對死亡平時無思想準備,而死亡突然來臨時就會承受極大的痛苦而不知所措。
總之,後世至永世的幸福靠的是今生今世的善德善行因緣,今生今世能不能積極有效地發揮利已利眾的有益作用,靠的是對自身生命無常規律的認識和自覺。因此佛教把認識萬物無常,人生無常看做是向積極的方面發展的精神動力。
生死是生命續流中的變易過程,死亡不是生命的永遠消失,而是生命再生的過程。猶如「離離原上草」,人的一生如同「一歲一枯榮」,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也如莊稼成熟了,枯萎了,然後種子掉進地里,遇緣又會再次萌芽長出新的生命。只有認識到必死、將死,才會對死後的轉世再生作好思想準備和超前的打算。認識無常乃入道之門,對無常若沒有認識的話,就不可能從心底產生真正的皈依三寶之心。
人生無常之理,《菩提道次第》中將之概括為「三理」、「九因」、「三決定」。
三理:1生必然死亡理;2死無定時理;3死時唯有佛法堪用之理。
九因:1人的死亡無法改變;2人的壽命處於日減月損,無法增補;3人的一生短暫而能為長遠利益學修佛法的機會甚少;4人類壽命長短沒有絕對的期限;5人的生因少而死因多;6人的生命脆弱,經不起風險;7物質財富對人的死亡無能為力;8親朋好友挽救不了生命;9平時有用的身體,面對死亡卻無能為力,最終會變成一具殭屍。
三決定:1決定學修佛法;2決定立即學修佛法;3決定全力以赴地學習佛法。
作為人來說,肉體和精神相依相存。
肉體的生命、體溫和氣靠精神維持,精神離去,肉體便壞死。
人的精神就是人的思維、感覺、感受、認識能力等。人體的體溫、血液的流動,或者說人的生命的存在,呼吸的存在,都靠精神的維持。過去在藏地我們辯論這個問題:(活人的)肉體為什麼不會凍死呢?如果是 屍體,在熱的地方放上幾個小時,馬上就壞死。人是肉體,但為什麼不會壞死?因為有精神的維持。
精神的功能又依賴於人體器官的存在、存活,人體器官受損毀壞,精神就會失落。
人的氣(呼吸)是非常重要的,呼吸停止了,人就死了。所以,精神和肉體是辯證的統一,相互不能離開。人的肉體是階段性的存在,像衣服或房子一樣可以換。但人的精神體是一種永遠不斷的連續性的存在,或稱意識流,即思想意識之流。
如舊的麥種的形體壞死過程中能量轉換為新麥苗,麥苗成長結成新果實,如些代代相傳,永不止息。
我們吃的糧食的種子,可能是很早很早以前留下來的種子。每年(收穫)糧食是階段性的,但它的種子無始以來就有了。
舊的種子和新的子實,既不是同一個事物,因此非「常」,也不是毫無關係的另外一種事物,因此非「斷」。既不是常也是不斷,種子和新結的子實之間是一種遺傳關係。生命流轉和輪迴的主體,是一種能量性的精神存在。轉世是一種能量轉換,是尋找新的生命載體。
現在有些人說沒辦法證明生命的轉世,實際上並非沒有辦法證明,在因明學是就提了四條證明的方法。
生命轉世的邏輯論主要有以下四條理由:
1先前意識的存在
人的意識是一種連續性的存在,如此時此刻的知覺意識是此時此刻之前的知覺意識的衍生物和續流,絕不是無中生有。
從今日意識可以證明昨日意識的存在,今日意識又是昨日意識的未來意識,由此可以證明未來意識的存在。在胎兒階段的初生意識的先前意識,必定是自己前世的意識,沒有其他的邏輯上的可能性。
2先前同類因的存在
物質是有形之物,精神是無形之存在,它們並非同類事物。物質生於物質,並非生於精神,精神生於精神,也非生於物質。這是因果同類同質相生規律,沒有相反的例子。人的有形的身體器官來源於父母的遺傳物質,自身的精神意識不是父母的遺傳物質的產物。作為自身意識,其初生意識必然有先前的同質同類因意識。這先前同類因,除自己投胎前的意識外,不會有別的可能性。
3先前習性的存在
人和動物的一切習性都是在示範性的教育和反覆的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初生嬰兒的吸吮母乳、初生動物的覓食活動以及雌雄動物和成熟男女之間的性愛行為等,都是不教自會的,叫做「本能」的習慣行為。這類習慣行為若不是前世形成的,怎麼會產生呢?難道機器人也有這類習慣性行為嗎?
4先前經驗的存在
人的回憶都是先前經驗在意識中的復現。
不僅是修道者在禪定的一定層次上能在意識中復現一世和我世的先前經驗,古今中外也有許多兒童回憶前世的例子,具體到地點、姓名、家庭、職業等,跟蹤調查可以證明全是真的,一點不假。
現代心理科學家的研究也證明通過催眠可喚醒人的前世記憶,甚至應用於臨床診療,一些不明病因原來是前世重大傷害造成的心理障礙所致。
破順世外道的斷滅觀點:
順世外道認為,「人死如燈滅」,反對轉世。
1有人說:「眼睛看不見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人的前世和後世的存在都是看不到的,因此人的前世和後世是不存在的。」
這個推論的大前提是錯誤的,看不見的東西不一定都不存在。很多無法用肉眼觀察到的微型物質和暗物質的存在,都被科學的先進觀測方法所證明,美國一些科學家正在研究暗物質,據說世界上有百分之九十的物質是暗物質。
人的轉世不是有形肉體的轉變,而是無形精神能量的傳遞和取得新的載體的過程。現世的人的意識的存在既然無形而無法用肉眼觀察,隔世是的意識又怎麼能用肉眼觀察呢?這就象今天的視覺觀察不到昨天和明天的情景一樣,(視覺觀察是一剎那的,過去的東西當然觀察不到,因為已經過去了。當然,從相對論的觀點來說,可以觀察過去、觀察未來。但這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事情)。怎麼可以以此來否定昨天和明天的存在呢?比如說,我們今天沒辦法看到明天的太陽,但是明天的太陽會不會存在呢?所以以看不見為前提來推論是錯誤的。
2有些人認為「人的意識是物質性的大腦的產物」
如果這是真的,那麼:
⑴只要大腦存在人就不會死。人的物質大腦通過特殊處理可以保存很久,但人的壽命有限,無法無限地延長,即使是精力旺盛的青年人死亡,其大腦仍然和死屍的其他部分一樣,沒有任何感覺和思維活動,沒有精神能量。
究竟是人的精神支配大腦,還是大腦支配人的精神呢?
⑵大腦是物質的東西,人可以仿造,但仿造的機器人、電腦為什麼沒有自生的智慧和意識活動呢?
如同電腦的軟體並非是硬體產生的,人的意識也不是物質性的大腦的產物。
決定轉世的因素,一是煩惱,二是造業行為。
煩惱有多種,但作為轉世主因的煩惱,是執實無明。從無明產生貪嗔痴等各種煩惱,由煩惱引起各種造業行為。無明是造業的思想根源,造業行為是無明引起的身言意行為。在轉世中無明是作用力的本源,如火種。造業行為是引發作用力的助劑,如氧氣。雖然煩惱未除,只要斷絕造業的行為,無明就像真空中的火種一樣,發揮不了燃燒釋放能量的作用。業對轉世的作用就像陽光,水分和肥料對種子發芽生長的作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