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柏楊先生所形容的「醬缸」很有意思。
文化是一種軟約束力,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之後,文化在時間的積累中會形成一種沉澱,形成共同的價值觀。這種沉澱便是柏楊所形容的醬缸。柏楊先生想攪動這個醬缸嗎?哪有這麼容易,因為這種沉澱已經有了幾千年。
自由是一種軟釋放力,自由之精神並不是一種硬性的弓力。如果把暴力,抗爭等形容為牙齒,舌頭,自由頂多是唾液,於無形中催生變化。
那麼自由是否是一次又一次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呢?這麼理解,還過於膚淺。
文化傳播是包含在文化其中的一個方面的內容,文化傳播分為對外傳播和對內傳播。中國文化的對外擴張傳播絲綢之路先不講,華夏文明的傳播同樣伴隨著征服,並將王道伴隨其中。之前的五族共和,之後的和諧世界(08年奧運的「和」字藝術化也算是一種文化形式吧),都有異曲同工之妙。這裡主要說對內傳播。尊師重教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天地君親師,師雖然擺在了親的後面,但也顯示出了中華文明對師的尊重,是為師尊。從手藝人學藝到學堂教學再到官場認師生情誼,從學者門徒到禮部樂部再到三人行必有我師,所有此類無不顯示出了文化傳播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讓中華文明的歷史記錄得以完整記錄,也讓中華文明優秀的部分得以延續發揚光大。但中華文明傳播中官本位,論資排輩同樣顯示出它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不可否認的在禁錮人的思想。
文化的這種傳播特點歸納來說是一種選擇性傳播和教育。如同基督教文化中很多故事講述人需要博愛,至現在諾亞方舟的故事在全世界也都知曉,中國文化用了很多歷史故事講述的是先人如何帶領華夏人民戰勝自然災害、戰勝妖魔鬼怪。神農、炎帝、后羿、禹的故事數千年之後還在成為選擇性傳播和教育的中堅。這些和儒家文化好像沒有關係,但實際上出發點相當一致,一個不過是在孔子之前開始延續,一個在孔子之時形成文化定義。
這種選擇性教育也造就了中華文明從來不缺亂世英雄,從來也不缺位卑未敢忘國,從來不缺為中國之崛起而讀書,從來也不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從來也不缺彼將取而代之的氣概。在我看來中華文明中有很多的志氣,霸氣甚至於有那麼一點點匪氣。不知是誰形容過中華文明的這種獨特性,所謂亂世出英雄形成亂久必治,治后時間長了因為禁錮壓抑又開始生內變。這是中華文明的宿命嗎?我為自由之文化悲哀。傳播和教育之於文化有選擇性的自由嗎?翻開我們的小學課本再來對比美國的小學課本,語文的課文當中已然全部包括了文化的歷史延續。文化其實很簡單,一個教育斷層就能改變整個未來。
自由之與文化,還在於文化邏輯性的反思。我從來不會認為,人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非常的純潔善良,也從來不會相信僅僅靠著修鍊人的品德就能讓社會得以美好,中華文明的最大特點是在培養真君子的同時也在培養偽君子。自由之精神在於在中華文明的文化邏輯中加入惡的文化邏輯,但善與惡的文化怎樣融合?我不知道。
文化大革命從來都不會成功,我們需要軟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