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絕大多數人都是隱形人

作者:qwxqwsean  於 2023-5-18 23:0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5評論

5/18

絕大多數人都是隱形人

比如你認識某人,然後在網上用他的名字搜索,搜了半天,也找不到他的任何言論和事迹。但你因為認識他,你知道他從小到大幾十年,他的狗血事迹一點都不少,而且他不是真正的小人物,在某個企業或組織里當個中層幹部,子女父母家人不少,收入也不低。

我有時好奇,在網上搜我在北京上大學時想追求但沒追到的女生的名字,結果什麼都搜不到,彷彿世界上沒有這個人,實際上她在1988年以相對優異的高考成績考上北京的名牌大學,92年畢業后工作,不論後來當中層幹部,還是又再讀研,顯然她並不是典型的街頭巷尾的小人物。但在網上搜不到她的任何信息。

還有一些本來就匿名的網民,比如多年前在買買提上很踴躍發言的幾個老挨滴,比如土著人,赫爾左格,雖然不知道他們的真實姓名和具體職業,但從他們的發言知道他們都是留美博士畢業,有像樣的工作,收入不低,他們在論壇積極發言也說明他們非常關注時事和社會。然後在五六七八年前他們突然在網上消失,再也見不到他們發表任何言論,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人間蒸發,無法猜測他們到底發生了什麼,也許早就死了?

就像李紅志,那麼著名的人物,幾年過去了沒有任何消息,是否早就死了?而且秘不發喪?

還有少數人會在網上曬些東西,但一般是幾乎無實際內容的一些風景照,也不知道是他們自己拍的還是從哪兒下載的。像在小紅書里的那些挨滴,如果曬自己,外F女曬自己和洋老公在豪華西餐館吃帶血牛排的碟照和合影。但仍缺乏具體的言論和故事。

還有少數人曬擺拍的餐桌碟照,也不說明是在餐館吃飯時拍的,或者是自己在家做的,也沒故事背景,除此之外也不曬別的。

當然在網上曬的最多的是裸照,在網上隨便可以搜到一億張裸照和淫穢視頻,但幾乎都是匿名的,也找不到那些人的其它事迹和言論。

還有偶爾搜到法院的判決書,判決書里描述了與案件相關的這個人的特定的事迹,但判決書里的人名,由於缺乏背景介紹,難以確定是否是與自己認識的那個人同名同姓的其他人。

絕大多數人都是隱形人,你在網上基本上搜不到與他們的任何言論和事迹,最多搜到名字和住址,並且住址經常是過期了的。

還有那些名人,喬布斯蓋茨特朗普之類的,索羅斯巴菲特,你在網上能搜到的他們的故事,大部分是假的。因為消息必須要有來源,那些言論事迹,要麼是他們自己寫自傳寫日記發表的自述,要麼是他們的鄰居同學同事配偶在特定條件下發言時提及他們,或者是FBI調查案件,事後向媒體公布的信息,總之任何信息必須有具體的來源,即使是謠言,也需要一個源頭,找不到源頭的言論只能是假的。

總之絕大多數人都是隱形人。這些人即使活了上百歲死了,都在網上搜不到他們的任何事迹言論。這是為啥爆料非常重要,你不爆料,這個人就徹底隱形了,彷彿在世界上不曾存在這個人。

當然也有少數人在網上曬了自己的言論,你讀一下他在多種場合下的發言,多半是渾噩歪斜的小人。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3-5-19 00:15
屬於個人自由的私事範圍,人人都有不願意在公眾場合公開的一面,稱為個人「隱私」,都有各自的界限 boundary。

第一,人們不需要滿足「你」的好奇心,也不需要被「你」 judge,你有你的自由,別人有別人的自由,因為你不能代表私事自由選擇範圍內的是非標準,比如吃什麼喝什麼,想和誰談戀愛等等。

第二,即使天天曬「隱私」的,也無法證明私事的真實性,not verifiable 「fact」 or irrelevant,所以缺乏真假之別的意義, 相不相信也是你的自由。

第三,牽涉到對社會和他人造成危害的網路言論圖片等,也許在你看來是「隱形人「,但實際上是可查的「透明人」。
回復 qwxqwsean 2023-5-19 00:48
你看看最近幾天發生的事,挨踢大拿Bob Lee吸毒淫亂時不幸被殺了,在泰國一個中國籍的成功的商人嫖娼時因為拒付嫖資被妓女殺了,事後用他們的名字試圖在網上搜他們的言論和事迹,基本上搜不到。他們日常工作生活學習方面的事迹,都是保密的,並且也極難搜到他們何時發表過的任何言論。
回復 浮平 2023-5-19 00:52
qwxqwsean: 你看看最近幾天發生的時,挨踢大拿Bob Lee吸毒淫亂不幸被殺了,在泰國一個中國籍的成功的商人嫖娼時因為拒付嫖資被妓女殺了,事後用他們的名字試圖在網上搜他們
有意為之的本來就不想讓人們知道想隱藏的那部分,比如有些隱姓埋名,不斷更換地址。有些不知不覺的倒是流露過不少言論,包括 app,群組,郵件等各種言論方式。

你說的這一點是這回事:任何人的社會地位,富裕程度,工作職位,成功與否,甚至公開場合的言論都不能視為這個人的整體,包括思想,觀點,性格,品德,情感,才華,私生活等,只能是相對而言對個人了解的多與少之別。所以通過自己對其他人的了解(特別是沒有近距離關係的人)去下一個籠統的褒貶結論都容易片面主觀,有時自己也會成為他人主觀片面印象和公開結論的受害者,destructive approach。
回復 rfw1972 2023-5-19 04:57
做隱形人不好么,好過把自己屁事爛事放在網上臭屁的
回復 ImYoona 2023-5-19 06:05
人貴有自知之明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07: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