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
中國的人對免費食品非常陌生
中國的人對免費食品非常陌生,而且鄙視。
在歐美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包括在美國讀研畢業后又在美國工作生活了很多年的人,因為愚蠢愚昧,毫無學習能力,很多人也對免費食品很陌生,並且鄙視,並且懷有劇烈的敵對和排斥心理。
近日一個七十多歲華婦被一個白人惡棍毆打,華婦反擊把白**打傷。我在網上見很多混得滋潤的高學歷傻叉說那個老婦是在那裡擺攤兜售從慈善機構領的免費食品,說那個白**是為了懲罰華婦倒賣免費食品才打她。
中國的人幾乎沒接觸過免費食品。我在中國上中小學,上大學,幾乎沒有吃過免費的食品。唯一的例外是在北京上大學時,過年時學校給留在校園裡不回家的學生吃一頓團年飯,只有那一餐飯是免費的。在中國參加別人的婚禮吃飯也不是免費的,因為要給主辦者紅包。別人請客吃飯不是免費的,因為吃了之後自己就有義務回請。
然而在美國到處都有免費的食品。
我在美國上大學時,校園裡經常有免費食品,主要是學校組織的活動,展覽,或學術講座,大都在現場給免費食品。
我在雪城上大學時,經常在學術報告現場拿食品,不僅在現場大量吃,而且會順走一些食品,帶回家吃。
雪城大學的校園裡以及附近的公園還種了很多蘋果樹,每到秋天我就采幾十斤蘋果,當然大多是有蟲眼的,拿回家煮熟吃。我一個秋天有兩個月為了節省買蔬菜錢天天吃採的野蘋果,都是把蘋果切碎和豬肉雞肉煮熟當菜吃。
我在雪城上大學時,還經常去附近社區的food pantry領免費食品,還時而去免費的流浪者餐廳吃飯。
我2005年底離開學校后,先去中國旅行了13個月,2007年2月我返回美國,從那時至今,十幾年了,我從來沒有因為吃喝在美國花過一分錢,所有的吃的喝的100%是免費的。
而且我頻繁去中國旅行,我從美國去中國時,行李里都帶了至少二十斤的免費食品,花生仁,雜堅果仁,臘肉,蝦干,蚝干,巧克力,難吃的美國泡麵,挂面,燒豬肉,炸雞,花旗參,這樣可以節省我在中國旅行時的伙食費。
正常的美國人都非常熟悉免費食品。那些高學歷傻叉留學生既然每天都宣誓志願融入白主子的主流,就應該了解歐美的與免費食品相關的文化。
美國的免費食物,到處都有,不限量拿,你如果想多拿,你家裡很快就會堆積幾百斤放了幾年都沒吃完的免費食品。
所以做為普通的美國人,對免費食品非常熟悉,自己根本不缺免費食物。你如果嫉妒那些華人大媽領免費食物,那麼你自己也可以去拿呀。
華人大媽擺賣從food pantry拿的免費食物,但黑人,老墨也經常擺賣領的免費食物。你見過洋人在街邊賣毒品,卻沒見過洋人在街邊倒賣領的免費食物,那就是你的閱歷太少了。
你如果見到有人擺賣從food pantry領的免費食物,你不用罵他們,也不用嫉妒他們,你自己如果需要,也可以去領免費食物。你自己願意擺賣,也可以擺賣。
美國的普通人,尤其是窮人,根本不會憎恨或嫉妒那些擺賣慈善食物的華人大媽。因為每一個美國人,如果自己需要免費食物,從很多地方都可以領,早就在家裡攢了一大堆吃不完的免費食物。
而且,美國的1/4的成年人口是有糧票的。混滋傻們知道糧票是什麼嗎?以上我說的是從food bank或慈善餐廳拿的免費食物,我還沒提到糧票。
混滋傻們知道嗎?從食品銀行領的免費食物是沒什麼市場價值的,這是為啥那些食品公司把那些接近過期的,或不值錢的食物捐給食品銀行。
你如果願意從食品銀行領免費的義大利面,穀物,快發芽的土豆,已經發芽的洋蔥,已經過期了的凍肉或火腿腸,你想領來在路邊擺攤賣,你就去做好了。反正那些食品公司之所以把這些食物捐掉,就是因為賣不掉。
真正有市場價值的免費食物是用糧票按正常渠道買的。高學歷混滋傻們見到大媽們擺賣那些從food pantry領的無市場價值的食品,但高學歷混滋傻們不知道,即使大媽們在那擺賣金槍魚,魚子醬,帝王蟹,日本和牛肉,花旗參,活鮑魚,也都是免費的,因為都可以用糧票買到。
我給融入了白主子主流的混滋傻們科普,美國人不缺免費食物,華人大媽們,以及洋人們可以擺賣領的免費食物,你願意買,你就買,你如果也想要免費的食物,你自己可以從很多渠道領到,你如果收入低,或者是老幼病殘孕,你還會有糧票。
在路邊擺賣低檔的免費食物,為啥會有人買?因為買者不是自己缺食物,也不是因為買不起超市裡的打折食物,而是願意付錢為倒賣免費食物的人捧場,這和捐錢給流浪藝人或施捨給乞丐是類似的。這些顧客付款購買擺攤者的食物,是因為知道擺攤者很窮,故意消費幾元幫襯擺攤者。
真正的美國的窮人有糧票,這些窮人可能佔美國成年人口的20%, 並不需要去慈善機構領免費食物。去領食品銀行的免費食物的人,基本上都沒有糧票,理論上人均年收入一萬八千美元以上,這指的是報稅的收入,不包括現金收入,這也是申請糧票的收入上限。所以你們見到的在食品銀行排隊領食物的人大多數不是真正的窮人,而且也不是老幼病殘。六十歲以上的人即使不太窮,也可以免費享受當地政府的送餐上門服務,這類項目叫meals on wheels,還有其它很多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