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鞋匠行業存在的可行性

作者:qwxqwsean  於 2016-12-10 12:2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回國記錄

關鍵詞:可行性, 行業

我慌慌張張從美國跑來中國,出門時忘了穿事先準備好的新鞋,穿著我裝修幹活時的破鞋就出門了。 來到中國,我面臨兩個選擇,一是花25元買一雙特價新鞋,二是花5元找鞋匠修復我腳上的破鞋。 為了省錢,我選擇修鞋。

 

在鬧市區找到一個街邊擺攤的鞋匠,是個中年婦女,她看過我的鞋后,開價6元,我講價到5元。兩個鞋頭都脫膠了,我希望用線縫合。她的意思是先塗膠水,再縫合。 我則不懂瞎指揮,讓她只用線縫合,不塗膠水。她按我的意思做,縫兩隻鞋,左鞋頭縫了13針,右鞋頭縫了12針,總共花了大約5分鐘,肯定不到十分鐘,就都縫好了。我查看了一下,每隔大約一厘米一針,緊湊美觀,很滿意。 我驚訝她的速度,明顯是個修鞋的專家呀。

 

塗膠水再縫合,應該是正確的修復工藝,我的這雙鞋這次只縫線不塗膠,就不會太耐用。 不過我不在乎,因為這雙鞋我只要能再穿50天就行了,50天後我就回到美國了,我在美國備有十幾雙多餘的鞋子可穿,不必要穿這雙。

 

我估摸著這個女鞋匠在路邊擺攤修鞋,一天能收入100-200元,這個收入在目前中國的工廠工人月收入大約2000元的情況下,還算不錯。 所以鞋匠這個行業,如果單純看擺攤收入的話,是可以在目前的中國國情下生存的。

 

但中國的鞋匠行業為什麼正在消失,而美國的鞋匠行業則早已在幾十年前消失了呢? 這是因為:

 

1,  新一代的中國人越來越難掌握修鞋的手藝,即使鞋匠的崗位工資還不錯,也越來越少人有能力和意願承擔鞋匠崗位的工作。

 

2,  新一代的中國人消費觀念在變化,越來越多的人相信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人們的鞋子還沒穿壞,就已經被扔掉了,越來越少人想到去修復破鞋。

 

比如我腳上這雙破鞋,是一雙質量較好的人造革鞋,鞋材質量好,鞋底是旅遊鞋底,輕韌耐磨。 鞋面是合成革,但屬於質量較好的合成革,耐摺疊,這雙鞋我穿了三年,鞋面只有磨損,沒有斷裂。鞋頭脫膠是因為在製造時鞋頭和鞋底的粘合過程有工藝缺陷,但鞋的其它部位還基本完好,還值得修復。

 

我這雙鞋在中國市場上售價一般50-200元,以50元一雙新鞋計,穿了三年之後,花5元找鞋匠去修補,使其壽命再延長兩三年,經濟上是划算的。新一代的中國人鞋沒穿壞就扔,也就很少人去修鞋,客源減少,鞋匠行業也就難以為繼了。  

 

鞋匠行業要生存,一是要有人有能力承擔修鞋的操作,二是要有足夠的客源,要有很多人願意把自己穿破的鞋花錢交給鞋匠去修理,然後鞋匠才能通過擺攤賺到達到當地工人的平均收入。

 

美國的鞋匠行業消失,一是因為在美國極少有人有能力修鞋,即使在美國高薪招聘鞋匠,也招不到人。 二是美國人相信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不喜歡修復舊鞋,一雙售價50美元的鞋穿了三年破了,只要花5美元就可以找鞋匠修復,使其使用壽命再延長兩三年,雖然從經濟上看划算,但美國人仍會選擇扔掉這雙只要花5美元就能修復的舊鞋,而花50美元去買一雙新鞋。


==

在皮帶上打一個孔收兩美元,具體這件事來說,是因為存在一個最低消費, 也就是說,即使再小的服務項目, 鞋匠也要收一兩美元。 


不過我建議打一個孔收一美元,收兩美元的話,就成了最低消費兩美元,一些顧客會覺得受不了,為了照顧部分顧客的情緒,可以把最低消費設為1美元。 

==


打四個孔收八塊,應該就不是最低消費的問題了,而是宰客。 我推測是因為當地的顧客實在太少,比如每天只有一兩個顧客。 無論如何降價也不會有回頭客,於是老闆決定宰上門的那幾個客,否則連鋪租都掙不回來了。 


==

另外我近年回國注意到在路邊擺攤修自行車的非法小販已經幾乎絕跡了。 中國的城管大概一般不打擊這種修車小販, 我認為一是因為中國騎自行車的人急劇減少,二是因為具有修車能力的中國人急劇減少,三是人們的消費觀念變化,自行車壞了就扔,懶得拿去修。 


在美國也是幾乎找不到修自行車的人,也是這三個原因: 在美國騎自行車的人太少,有能力修自行車的人太少,自行車壞了就扔而不修。 



==

美國如果存在鞋匠,至少要滿足幾個條件:


1,在美國存在動手能力比較強,有能力修鞋子的人。 


這樣的人在美國不好找,按我在美國打工的經驗,一個工廠里如果有20個工人,其中能把簡單操作做好的人,只有5個人,其餘15人作為勞動者的質量太差用途很小。 有能力當鞋匠的人,應該相當於20個工人里的這5個優秀工人, 你把一雙破鞋交給他修,他能合情合理地把它修好,保證最起碼的質量。


你也可以設想在美國的一個中學班級里有20個學生,在上實驗課的時候,其中有5個學生的成績總是比較高,這5個優秀學生就是潛在的鞋匠。 當然另一個問題是一個相對優秀的學生為什麼會去當鞋匠。 


2,一個鞋匠擺攤或開店修鞋子,至少每天要能賺到60美元(扣除經營成本),而且工作壓力不太大,要讓鞋匠覺得這份工作有保留的價值,否則幹了幾天發現完全沒有油水,鞋匠就轉業了。 


前文分析過了,美國的鞋匠只少是四里挑一的優秀勞動者,你如果養了4個兒子,其中只有一個兒子能勝任當鞋匠。 你怎麼才能讓一個美國的四里挑一的優秀工人只賺60美元/天? 這已經是他能短期內接受的最低收入了,不能再降了。 


3,加上房租設備材料等成本,能維持營業的最低營業額按每天80美元計,典型的一個工作天必需達到這個營業額,否則這個鞋攤要關門。 


以平均修一雙鞋收費4美元計,每天至少要修20雙鞋。 也就是在開門營業的八個小時內,要有20個顧客上門來修鞋。 


在美國上哪找這麼多顧客來修鞋? 一雙鞋要天天穿,連穿三年才可能破。 設想一個美國人把一雙鞋連續穿了三年,穿破了,然後帶著一雙破鞋開著自己的小汽車跑五公里去找鞋匠修鞋? 這在美國基本上不會發生。 


所以按以上分析,美國不會存在鞋匠。 



==


美國人真要是能找到便宜的地方修自行車,就不會把9成新的自行車扔垃圾了。 在美國不存在可用的廉價的自行車維修服務。 當地的自行車協會每年組織義工免費修自行車,但一年只有幾次,一般人不知道這些活動的時間地點,或者白天要上班沒時間去。


==

我經常給房東配鑰匙,去建材店配一把將近兩美元,這只是建材店的收費,不算我的跑路費。 


配鑰匙不需要技術,在有設備的情況下很多人都可以做,當然這個人也要達到一個合格店員的基本要求,無明顯的品行問題,英語聽說流利,配鑰匙的操作雖然簡單也要有條理,人太笨的話建材店也不會錄取他。 所以說配鑰匙的勞動力也不是你想像的那麼好找,建材店的配鑰匙崗位如果招工,招工廣告打出去,面試10個人,也許其中有錄取價值的只有三五個。  


人工成本方面,假如建材店的低級店員每個小時工資10美元(工資加上其它東西一般會高於這個數),這個店員並不是整天忙著配鑰匙,上班的大部分時間在店裡走來走去,或幫整理貨架,算起來一天上班八個小時,也許總共只配了100把鑰匙,其它時間幫忙整理貨架或沒事幹。 典型的上班一個小時,也許總共只配了10把鑰匙,沒其它事可做,於是配一把鑰匙的工資成本就是1美元,這還沒算建材店的租金,管理費,稅費等等。 


配鑰匙的操作難度和修鞋,修自行車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可以由普通工人操作。 另外美國也有很多人有配鑰匙的需求,所以在美國存在兩美元配一把鑰匙的服務。 


==

配鑰匙其實也有點小問題的,我發現建材店配的鑰匙很多都不能用,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店員操作機器有誤。 配鑰匙是很簡單,但店員給你配的五把鑰匙,可能其中有一把是不能用的,而且可能是因為店員的操作問題導致它不能用。 我相信會由於不同店員的操作水平不同,職業道德不同,導致配出來的鑰匙質量不同。   


==

我在鞋廠工作過,製作皮鞋其實很簡單。 在工廠流水線上,各司其職,平均下來一個工人一天大約可以做20雙鞋。 如果是由一個熟手鞋匠獨立完成所有工序,我估計一個人一天可以做15雙以上。 

修皮鞋其實也很簡單,在鞋廠里,一雙皮鞋經常要被維修幾十次才能成為成品。 在鞋廠製作過程中,皮鞋的常見質量問題可能有50種。 在流水線上的鞋,幾乎每雙都有10個質量問題,都要修好了之後才能繼續下一道工序。 修復鞋子的一個質量問題,短的需要一秒,長的一般耗時十幾秒。 比如發現一個特別嚴重的質量問題: 鞋底裝錯了,把鞋底拆掉重新裝一個正確的鞋底,也不是不得了的事,也許幾分鐘就完成了。 

由於製鞋修鞋都很簡單,收費就應該低廉。 比如一個鞋匠一天可以製作15雙皮鞋,那麼我覺得每雙皮鞋收20美元手工費就可以了,這樣一天可以賺300美元。 

如果是修鞋,比如我的兩隻皮鞋的鞋頭都開膠了,各需要塗膠水後手工縫13針,5分鐘的勞動,中國鞋匠的收費是5元人民幣,那麼我覺得美國鞋匠收5美元就可以了。 

你們如果在美國找鞋匠定做一雙皮鞋,或者維修,收費如果遠遠高於以上我建議的收費,那就是被宰了,或者說美國沒有正常的製鞋和修鞋服務。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2:1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