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炒, 是南方人發明的烹飪方法

作者:qwxqwsean  於 2014-1-31 03:5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私房小菜|已有1評論

關鍵詞:烹飪方法, 南方人

炒是中國人發明的烹飪方法, 在中國內部細分, 在沒有查過資料的情況下, 我憑感覺認
為是南方漢族人發明的, 南方漢族人對烹飪技術的精益求精, 不拘一格.

我以前討論過炒鍋是燉鍋演化來的, 燉鍋是固定鼎, 炒鍋是活動鼎.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qwxqwsean 2014-1-31 04:53
這個網站里講了炒的歷史, 雖無確切證據, 但能推測炒是漢代以後南方人琢磨出來的烹飪方法:
http://www.culcn.cn/ch/gx/jdwk/%E5%85%B6%E4%BB%96%E5%8E%86%E5%8F%B2%E4%B9%A6%E7%B1%8D/%E4%B8%93%E9%A2%98%E7%B1%BB/%E5%8E%86%E5%8F%B2/lsfgj/10/lsfgj10119.htm


與現代炒鍋相近的炊具,其實在戰國漢代的墓葬中已經出現,承童恩正先生檢示,雲南楚雄萬家壩戰國時期古墓有一件淺腹器,望之宛然即是鍋形。據童先生意見,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淺腹器而形狀如鍋的一件標本。江蘇邗江姚庄的西漢墓有一件銅灶,其火眼上坐的是釜甑,兩個小火眼上,一個是{僉欠}的水罐,一個是有雙耳的小鍋。江西南昌清雲譜東漢墓陶灶上,有一件銅鍋有雙耳,敞口,也與近代較深的炒鍋相近。湖南資興東漢墓,有一件陶灶,上坐一甑一釜,釜有雙耳,側面剖視圖所示,是一件內壁漸收縮的炊具,頗宜炒功,與其他各灶的釜形極不同。

  這些淺腹炊器,都在南方,似並非偶然。《楚辭》中提到煎烹之處即已不少,如《招魂》「煎鴻」,《大招》「煎鱔肭{月崔}雀」……而南方少數民族的獠人,在南北朝時,據《後魏書·獠傳》,「獠鑄銅為器,大口寬腹名曰銅爨,既薄且輕,易於熟食」。這種大口寬腹的銅器,顯然傳熱快,也頗宜炒功,《齊民要術》作笨麴並酒法首提起炒法,而且說明用大橛,縛於長柄七匙,連續攪動,不得暫停,顯然在當時「炒」還未必是家常的烹飪方法。

  有人以為,中國的炒鍋與印度及東南亞調製咖哩汁的Kuali十分相似,當系經由印度及中亞傳入中國,而且以為鍋的發音,也可能由Kuali而得,若配合本文所討論,則炒法之出現,是為了節省燃料而發展,中國南方文化傳統本有煎烹,而南方少數民族也已有大口寬腹的銅器,兩相配合,遂有淺鍋快炒,南方考古所得的幾件標本,正說明各地都在嘗試發展適用的炊具,至於楚國與楚文化圈的曾國,有淺盤煎具,也未嘗不是這一傳統的遠祖。總之,中古以後,煎炒之道,遂異軍突起,將羹湯為主的古代中國烹飪,改變為烹飪方式繁富多採的饌食文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02:5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