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最初的華人
在辛巴威首都哈拉雷市中心的西南,是一個叫MBARE的黑人區。早在獨立之前,這裡的殖民者們在辛巴威推行的是種族隔離制度。黑人、白人、印度人等都有自己的居住範圍,市中心的主要街道有著嚴格的要求,很多地方黑人是不許入內的。這叫我想起來了在解放前的中國,那些矗立在租界區的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提起這段歷史,當地老的黑人還是心有餘悸。白人統治者把這裡作為他們的家園,而原住民卻成了這裡的奴隸,落後的科技,應該非洲這個大陸淪為殖民地的最直接的原因。就在這裡去的旁邊,有一個當地非常有名氣的先民墓地。
我曾經有機會到裡面去參觀。沿著不長的土路走進墓地,眼前就是各色各樣的墓碑和墓地了。叫我意想不到的是,這裡竟然有很大的一片區域屬於華人。最早的有在1800年就到這裡的華人,出生的日期還是大清國的時間,真的不敢想象,當年的先民們是如何遠涉重洋抵達這個非洲國家的。恐怕是要幾個月,甚至於幾年吧。那時候唯一的運輸工具應該就是船,在大海上顛簸、漂泊,輾轉抵達這裡吧。不象我們現在,只要買張機票,不要一天就可以抵達這裡了。人類的進步呀。
我1996年剛剛抵達這裡的時候,加上大使館的工作人員以及中派公司的工作人員、個人到這裡做生意的,不足300人。全國只有首都哈拉雷有2家由老華僑開的中餐館,那時候的中餐是基本上西化的中餐,很少有中餐的味道了,店主都是第4代甚至第5代的華人,都說廣東話,很少有懂北京話的。幾個個人來做生意的就是做貿易,在中國進貨后就在當地批發銷售。生意非常的好,那時候,常常是貨還沒有到就已經有了訂單了,大量的華人是在2000年之後才開始湧進辛巴威的。
我幫忙做事的朋友,就是這樣的一個華人。收集裝箱、跑街拿訂單、送貨是我那個時候每天的工作,收益非常之好。中國的產品就是這樣從我們這些銷售的手裡開始打進辛巴威的市場,開始在非洲有了名氣。開始的時候,由於對市場的缺乏了解,好多時候產品並不是適銷對路的,但是由於當時非洲市場產品的緊缺,中國產品價格的優勢,仍然可以賣的出去。記得有一次,是北京的一個朋友,給我們公司發出了一個集裝箱的北京片鞋,就是那種條絨面、塑料底的鞋,貨到之後才發現,在這裡根本就沒有市場的,黑人穿皮鞋和拖鞋。心裡發毛,看著這幾萬雙的鞋,想肯定是要賠了。沒想到由於價格的優勢,卻銷售非常的旺,然後我們就會看見有些黑人兄弟,穿著西裝腳踩著北京片鞋的景象在城裡面晃了。那個時候就是這樣,價格還是很重要的。現在的非洲市場也要講究產品的質量、價格、款式了,估計要是這個時候在進這個片鞋,就只能是喝西北風了。
生意就是這樣開始了,我從一個設計院工作的技術人員,不覺中捲入了浩浩蕩蕩的商海。做了一年的銷售,積累了一點資金,開始準備自己的生意了。
從我看到的在先民墓地裡面記錄的最早到辛巴威的華人到現在已經有200多年了,這裡華人的歷史也同樣是辛巴威發展的歷史,偉大的中華民族,靠著勤勞勇敢的性格,在這塊非洲土地上開花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