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孔子和蘇格拉底

作者:Brigade  於 2025-9-11 10:2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原創|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有時中國人會驕傲的宣稱孔子和蘇格拉底都是一樣的偉大思想家,或者說有很多類似的偉大。
他們所生的時代類似,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蘇格拉底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他們所處的時代,都是自己的國家和地區面臨大戰亂的時代。他們都是教育家,他們都是平民。
除此之外,我認為他們完全不同。
說起這個話題,因為幾天前說到孟子吹噓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並稱四位大聖人。想起以前看史記,伯夷這篇我當時讀得朦朦朧朧,因為對當時的時代和地理背景很模糊。
那麼可以看出,孟子和儒家這套理論,就是拔高奴隸社會舊秩序,實現理想世界。因為柳下惠和伯夷、伊尹這些人物都是大貴族,伯夷是孤竹國太子,伊尹輔佐商朝開國帝王成湯推翻夏朝並輔佐其後的幾代商王,所以他不但是大宰相,而且肯定是皇親國戚。孔子雖然被歷史拔高說是商朝貴族之後,但他出生時商朝已經被推翻500年,因此可以說是平民。並且他在魯國干過幾年司寇最後被排擠掉,正說明是他得罪了盤根錯節的貴族家族的結果。
並且,伯夷正是孔子先吹出來的一個榜樣。因為在孔子之前找不到史料記載這麼一個人,吹的主要故事是,伯夷三兄弟:伯夷、老二和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王子。相傳孤竹君遺命立三子叔齊為君。 孤竹君死後,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尊天倫,不願打亂社會規則,也未繼位,二人先後出國前往周國考察。周武王伐紂,二人扣馬諫阻。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在首陽山上(據說在河南)採薇而食,一個婦女說薇也是周薇,兄弟倆很以為恥,絕食,餓死於首陽山。
所以,這個傳說無以為證,是孔子虛構出來的可能性很大。假設是真的,那麼就可以說儒學就是胡塗無理的思想。首先商朝那個時代就沒有立長子為第一繼承人這一個天倫或者規則。比如季歷,是周族先公之一,周太王古公亶父與太姜的第三子,吳太伯、仲雍之弟。季歷娶太任,生周文王姬昌,古公認為國家興盛在於姬昌,季歷於是被選為繼任者。因此他是為周武王姬發與周公旦(魯國第一任國君)的祖父。那麼,你能說季歷不合天倫規則篡位了嗎?反正是他家的事,他家人感覺合理就合理吧。吳太伯、仲雍為什麼就不去餓死?相反吳太伯還跑到遙遠的地方最後成為吳國國父。什麼是天倫?孤竹君希望伯夷叔齊餓死嗎?這就是天倫?所以儒家就是為了自己的胡說八道喜歡捏造一些道德典範,寧願讓他們去死而成就一個神話。這樣的神話也包括堯帝禪讓帝位給舜的故事。可是根據魏國的史書「竹書紀年」記載,舜是囚禁了堯帝的,並且不讓堯帝的兒子見到他,結果篡奪了帝位。竹書紀年成書於戰國時代,比司馬遷早兩百來年,司馬遷講的堯帝禪讓帝位的故事,能說司馬遷的故事更可信嗎?還有伊尹的故事也有問題,根據《史記》記載,商王太甲即位時昏庸無能,伊尹軟硬兼施,把太甲流放到桐地(今河北臨漳),建宮居住,達三年之久。伊尹自行攝政,管治國家。直到太甲悔過自新了,才迎回太甲復辟執政,使太甲變成了一位聖君。可是竹書紀年說太甲逃跑了,最後把伊尹殺了。
所以說儒家的典範要麼是虛構的要麼是違背歷史真相改編的,要用道德感化的方式維持奴隸主的統治,因為在儒家看來,有道德的奴隸主君主統治是理想世界。儒家們頭腦簡單,沒有辯證,也無法設想出其他類型的理想世界。這種教化方式流毒到現在,看看共產黨教育學生,就是這樣,弄一些破樣板,讓人學啊學,最後怎麼樣?共產黨官僚最專制,最腐敗,最自私,最缺德。
蘇格拉底所生長的國家雅典,是民主的城邦國家,也是奴隸制國家。但是雅典市民有選舉權,這樣的市民頂多有十來萬人。蘇格拉底口才很好。中國人喜歡胡說什麼大辯若訥,這是騙人的說法,彷彿你木訥不會說話反倒說明你很有辯才似的。事實上,辯一辯,說出來,才能證明一個人有沒有辯才,蘇格拉底有辯才,成為很多貴族青年的導師。這跟孔子不一樣,孔子的學生多像顏回那樣是窮學生,說明中國的貴族是酒肉飯桶大貴族,懶惰不好學。並且雅典的貴族也不一樣,未必是世襲貴族,既然政府官員是選舉出來的,那麼一個家庭幾代人能有成功被選上的就算貴族了。想被選上,自然要演講,有辯才方能成為成功的演講者。
處於這樣的環境,有蘇格拉底的辯才也是天經地義。
我估計是蘇格拉底的雄辯吸引了太多年輕人,其他學派嫉妒或反對,告發他腐蝕青年,經過審判,他不怕死,也無意據理力爭,就被判為喝毒藥而死。他的死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殉道精神,跟伯夷叔齊境界完全不同。西方學了希臘精神,就不大判那些提出新學說的思想家死刑。比如馬克思在歐洲大陸頂多被判為流放,去了英國完全自由。
與孔子不同,蘇格拉底的學生博學多才,孔子的學生把孔子的話寫成論語,文辭晦澀,彷彿魯國人不會說當時的普通話,還簡短得莫名其妙,讓後人亂猜其意思。蘇格拉底的言論被其學生柏拉圖寫成很多本書,當然,我相信很多話其實是柏拉圖自己說的,假託蘇格拉底之名寫成一個宏大敘事。比如「共和國(理想國)」就是這樣一本書,柏拉圖自己把這本書叫做共和國嗎?我懷疑。但內容是先辯論什麼是公正然後辯論其他的方方面面,教育,政治,軍事,體育,音樂,學識等等,從而證明怎樣把一個人-貴族,從小孩時培養成一個具有這些方面能力的全才-哲學王,由這樣的哲學王來治理國家。追求公正實際就是一種追求真理的精神。這跟你幻想一個偉大人物,讓後人成為那樣的人,完全是不同的思想方式。橫豎孔子之後,司馬遷之後,哪有什麼禪讓的事情,都是父子兄弟為了爭奪王位不惜手足相殘的歷史。按「共和國」這種培養人才的方式,至少確實可以培養出很多人才,縱然未必就能培養出哲學王。並且,按孔子孟子們的理論,彷彿有了道德王天下就太平了不需要打仗。而「共和國」中的哲學王是要領導國家打仗保衛國家的。
在「共和國」里蘇格拉底反覆強調辨證法。中國人被灌輸那麼多馬克思哲學,反倒把辨證法搞得抽象晦澀,彷彿只有黑格爾才有資格談辯證法似的。辯證法起源就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就是說話辯論,就是你說一個觀點,別人反對,你來證明,你反對別人的觀點也是一樣。這樣的好處是可以防止儒家學說那樣,自己隨便說一個觀點,沒有什麼證明,就被認為天經地義是正確了,這種天經地義有什麼道理?因為是孔子說的,因為是孟子說的,因為是皇帝說的,因為是共產黨專制頭目說的,就天經地義了嗎?

9/10/2025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5 20:5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