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之音中文網報道:「正在韓國出席第28屆釜山國際電影節的香港演員周潤發10月5日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后,政府限制措施令香港電影業處境艱難。一天前,周潤發出席了釜山國際電影節開幕式,並獲頒亞洲電影人獎。周潤發對韓國影片的創作自由度給予高度評價。」
其實周潤發原話也不是這樣說的,而是說97年之後事情有一些變化,演藝界得注意政府(香港)導向,否則很難湊到錢拍片,因為大陸市場太大,我們要找到辦法解決問題維持生計。就是說電影本來就是要主打大陸市場。可是70年代香港電影完全沒有大陸市場,不是也比現在紅火嗎?
很多大陸人很憤怒,因為他不但批評了香港電影狀況並捎帶了大陸,而且還讚美韓國電影。
我很久很久沒有看陸港台的電影了,它們統統淪落。上次看的韓國電影還是那個「魷魚遊戲」,還是小孩聽說熱就在電視里交了錢我就跟著看看,我認為很多情節是抄襲好萊塢電影的。好萊塢電影也有兩三年沒看了,要麼暴力要麼老套。聽說什麼奧本海默上演了,可是正好在此之前看過Youtube上的一個講奧本海默歷史的電視節目,因此電影就不必看了。
周潤發演的上海灘是我第一次看到香港電影,當時上大學,在學校禮堂看的,感到真好看。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是我第一次聽到台灣歌曲,當時還在上初中,感到真好聽,當時甚至不知道是台灣歌曲。
我認為,港台文學影視作品能在80-90年代紅遍大陸,不但因為那裡的的創作自由產生了好作品,而且因為它們是民國優秀文化的繼承者。瓊瑤三毛這些作家本來就出生在大陸,同年代出生的台灣人卻在日本統治下被逼著學日語。國民黨撤到台灣,五十年代出生的台灣人有了良好的國學學習環境,培養了龍應台羅大佑侯德健葉佳修劉文正這一批文壇樂壇的風雲人物,而同一時期大陸在窮折騰知識份子和教育以及其他領域,5-6十年代被整死的民國時代文人不計其數,比較有名的比如老舍,怎麼自殺的屍骨何在都不知其詳,同時期培養的人物比較典型的有習近平這類大傻瓜:成名之後吹噓肩挑兩百斤糧食走十里山路不換肩。
但是下一代,7-8十年代出生的台灣人已是生長在物質優越的社會環境中,民國遺風強弩之末,很難超越5-6十年代的先輩了。
香港也是這樣,最著聲名作家金庸梁羽生都是民國時代的大陸人,共產黨掌權他們到了香港,否則命運跟其他大陸文人也差不多,不在整風中挨斗,還有反右運動,逃過反右還有文革,不被害死就得像沈從文那樣轉行做點別的事情,仍然也逃不了挑大糞掃廁所這種懲罰。同理,香港的商人巨賈也多是民國時代大陸人:邵逸夫,董浩雲,包玉剛莫不如此,是逃離共產黨而定居在香港的資本家,就算李嘉誠到香港投奔親戚比較早,畢竟在廣東也長到十多歲。
這些歷史說明有良好的文化基礎在自由的多元環境中的人群比較容易成功。可以想像,香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可能英語比較好,會說廣東話,缺乏對傳統文化和中國的認知。因此不會出現龍應台羅大佑侯德健葉佳修劉文正這樣的人物。
所以,現在港台文化不及八九十年代毫不奇怪。跟政府文化監管沒有什麼關係。
大陸從五十年代就文化凋零,文人受到摧殘迫害,卻是共產黨政府罪惡的見證。大陸就是這樣的地方:吹噓祖先造紙造印刷機,人民卻不能隨便寫書印書,吹噓祖先有這樣那樣的偉大思想家,卻不屑於學習世界上更多的更偉大的思想,更重要的是,生活在這個時代,只有獨夫民賊土皇帝一人濫竽充數宣傳自己的思想,卻不允許眾生有自己的思想並且廣泛傳播。
10/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