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斯提芬-茨維格的「麥哲倫傳」 (1)

作者:Brigade  於 2023-5-7 10:2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原創|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中國歷史課本寫得很病態,零碎,不完整,褒貶完全根據共產黨的歷史觀而定。所以,中國人學的歷史又少又無聊,最後無法冷眼看世界。分析一下航海大發現時代這些探險家是什麼人,可以說是武士:包括騎士,海盜。他們探險的目的就是掠奪土地,霸佔財富,壟斷貿易,殘殺土著,買賣奴隸。那麼,中國人孤芳自賞歌頌鄭和下西洋多麼和平多麼友好,顯得多麼蒼白,多麼幼稚,麥哲倫下大西洋,越過太平洋到了菲律賓,菲律賓就成了西班牙的領土了,那可是中國床邊的土地。

中國歷史課本提到過麥哲倫和達迦馬,儘管他們作為冒險家很成功很有名,但是中國課本不會提到他們本質上是侵略者,為自己和投資者掠奪征服土地和壟斷香料貿易而冒險和戰鬥,橫豎他們沒有直接侵略中國,所以中國歷史教材就對他們網開一面,對他們的成就推崇有加。英國人Drake,是英國女王資助的國家級海盜,他的環球冒險成本低,收穫更大,最後還成為英國海軍元帥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但是因為英國侵略殖民過中國,中國歷史課本就不會提到他。設想,中國像歐洲那樣,麥哲倫探險的事傳遍歐洲,英國馬上(幾十年內)就學會了冒險佔地搶劫這一套,那麼中國不但不會被殖民,也許還會殖民一些無人島嶼。從麥哲倫踏足菲律賓到鴉片戰爭,經過了三百二十年。

幾個月前涉獵過麥哲倫,Drake和中世紀阿拉伯冒險家巴圖塔,最近聽完了斯提芬-茨維格所作的麥哲倫傳,這是八個多小時的法語音書,斯提芬-茨維格的文字優美,會講故事,所以每天聽一兩個小時也不費勁。這裡介紹一下這本書的梗概和我的看法。

故事從中世紀的香料交易講起。那時從南亞和印度的香料經過中東到歐洲幾經轉手,價格昂貴,甚至可以說等重黃金可以交換到等重香料,比如胡椒等等。

這就要說,中東這個地方,幾千年以來的貿易十字路口,中國是沒有參與的。漢武帝雖然在公元前100多年前開拓西域,但是那首先是讓西域協同抗擊匈奴,而展開貿易,是為了顯示大漢的富有,所以從那之後的絲綢之路,實際是中國王朝的大撒幣之路,漢武帝給了波斯國那麼多禮物,波斯國也只是送點鴕鳥蛋之類的怪物,以及一些耍雜技的來中國表演。壟斷中東東西方貿易的是諸如波斯人,阿拉伯人,威尼斯人等等。

因為中世紀阿拉伯壟斷了暴利的香料貿易,歐洲人就借口解放聖地耶路撒冷而進行十字軍東征,這是茨維格的觀點。更通常的說法是,歐洲人想在中東搞殖民地。或者綜合而言,中東有聖地耶路撒冷,有非洲的黃金,中國的絲綢瓷器,印度的寶石,東南亞的香料彙集於此,並且文明程度高於歐洲,當時貧窮的法國英國王宮貴族大和尚們眼紅,所以就三番五次發動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過程中法國一些貴族和尚成立了「教堂騎士」軍,受命於教皇,有償保護到耶路撒冷朝拜的信徒,做生意免稅,擁有土地和財產免稅,到14世紀初,這個非政府組織在法國富可敵國,法王到處打仗,窮得叮噹響,找借口說「教堂騎士」搞邪教褻瀆耶穌,而把他們一舉圍捕下獄。然而,據傳,部分懂航海的教堂騎士逃難到葡萄牙,為未來的大冒險大航海打下基礎,葡萄牙的「基督騎士軍」便是接受了一部分「教堂騎士」軍的財產和騎士而成立的。葡萄牙王子亨利航海家(後人給的別號)便是「基督騎士軍」的頭目-大師。據信,哥倫布便在他成立的海員與航海學校學習過。
航海家亨利(Henrique of Portugal, 1394 – 1460), 是葡萄牙國王第四子,其母親是英國國王亨利四世的姐姐。年輕時葡萄牙開始往北非擴張。在地中海的商船笨重緩慢,在亨利的率領下葡萄牙發明了一種叫做「caravel」的船(故譯作卡拉維爾快帆船),輕便快捷,可以逆風航行。他一直想征服西班牙的加那利島,這是西班牙人於1346年前發現的大西洋群島。不過在葡萄牙搶佔了北非的Ceuta之後,他派人在非洲海岸尋找阿拉伯人的運金駝隊,一次返回,風把船吹偏到Madeira,意外發現了這個島,他就趕緊讓葡萄牙人去島上殖民。

還有其他等等成就。雖然後人稱他為航海家,可是他似乎沒有航海過。他資助的船隊發現了大西洋的一些島嶼,成為葡萄牙領土。他贊助航海,大概成本由他出資,利潤他分成20%。所以,什麼是資本主義?這就是。不僅僅是馬克思研究了英國德國的血汗工廠才有了資本主義。而大航海,就是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荷蘭國家支助的資本主義冒險:掠奪土地,資源,奴隸,和黃金。

所以,航海家亨利奠定了未來大探險的基礎,但是他在世的時候,葡萄牙已經開始在非洲塞內加爾掠奪黑人然後在里斯本轉賣的生意。在此之前,歐洲人仍然迷信埃及的希臘人托勒枚的學說,在非洲南部有海角天涯,像地獄一樣。亨利死後,葡萄牙繼續沿西非海岸往南探索,看看是否真有這地獄般天涯海角,是否可以繞過它去印度。兩次派人探險失敗之後,公元1486年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再派Bartolomeu Dias率領兩艘50噸級的卡拉維爾快帆船尋找非洲海角。沿途在海邊石柱上刻字標記來過。他們到了現今的剛果,然後到了安哥拉,Dias把供應船留在此地,以便返回時補給,然後兩艘船到了納米比亞的Walvis Bay,在此往西南行(大約因風向的緣故),在外海航行三十天之後,1488年2月4日,他們已經繞過好望角,到了現在叫做Mossel Bay的海灣。他們繼續沿海岸航行發現岸邊走向東北,確定已經過了海角,完成幾代葡萄牙人的夙願,就返回了。這次探險,歷時16個月。在路徑的重要地方,他們立石柱十字架,宣示主權。

1493年5月4日教皇撮合葡萄牙西班牙瓜分新世界子午線:子午線以西半球屬於西班牙,以東半球屬於葡萄牙,1494年修正一下。1650年南美地圖
undefined

Bartolomeu Dias尋找非洲最南海角所到最遠的地方Kwaaihoek,立石柱十字架的複製品。



聽書時常常聽到40度50度這樣的地理位置,自然是南緯40度50度。可是我一直以為先有笛卡爾於17世紀發明了平面坐標系,後來才有人應用到地圖上以經緯度來描述地面位置。而麥哲倫探險是在16世紀初,那麼經緯度概念是誰發明的?是笛卡爾從經緯度概念得到啟發而發明平面坐標系概念嗎?研究一下,經緯度又是偉大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托勒枚發明的地理繪圖法。公元前344年,亞歷山大渡海南侵,繼而東征,隨軍地理學家尼爾庫斯沿途搜索資料,準備繪一幅世界地圖,因為征服路線基本上是西東向的,尼爾庫斯就第一次在地球上劃出了一條緯線,這條線從直布羅陀海峽起,沿著托魯斯和喜馬拉雅山脈一直到太平洋。之後很多年,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埃拉托斯特尼,精通數學、天文、地理。他計算出地球的圓周是46 250千米,畫了一張有7條經線和6條緯線的世界地圖。公元前120年,青年托勒枚也在這座圖書館里研究天文學、地理學。他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認為繪製地圖應根據已知經緯度的定點做根據,提出地圖上繪製經緯度線網的概念。為此,托勒密測量了地中海一帶重要城市和據點的經緯度,編寫了8卷地理學著作。其中包括8000個地方的經緯度。為使地球上的經緯線能在平面上描繪出來,他設法把經緯線繪成簡單的扇形,從而繪製出一幅著名的「托勒密地圖」。15世紀初,航海家亨利(正是前面說到的亨利)開始把「托勒枚地圖」付諸實踐。儘管發現托勒枚地圖有很多錯誤,但是畢竟比沒有地圖好,托勒枚一個人在亞歷山大圖書館編製的世界地圖,誰能在同樣的條件下編製出來呢?

9世紀君士坦丁堡的希臘修士馬克西姆·普拉努德斯等人重新編集托勒枚的「地理學」,14世紀的義大利學者雅各布·安格魯斯譯為拉丁文。其中的世界地圖在15世紀中期在佛羅倫薩出版


5/5/2023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7 18:5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