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為什麼應該堅決拋棄佛教(2)

作者:Brigade  於 2020-7-9 08:0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原創|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佛教(續)

雖然說釋迦牟尼好像以苦為樂,如果研究一下那時的人文環境,可以說他們這些新的僧人是種姓制度的延伸,他們的身份相當於另外一個婆羅門階層。自己不勞動,還不鼓勵勞動,要飯吃未必就意味著吃得多麼糟糕。想像窮人蘇格拉底的學生是什麼人?貴族青年。而釋迦牟尼本身是貴族,其信徒中也不乏貴族,所以他要飯吃,不是一件什麼艱苦的事情。何況印度地處熱帶,水果豐富。這樣炎熱的地方,人容易懶惰很自然,所以奴役第三第四種姓人民,貴族們才能坐在那裡空想輪迴,空想拯救他人。
如果釋迦牟尼在今天成立這樣一個佛教,很容易被說成騙吃騙喝的神棍。
就算那時他未必要行騙,但是也是在印度教的基礎上,發展了一些虛幻的概念,搞得人暈暈忽忽。不要忘記,前面說過,梵天創造了一個女神,名喚莎塔如帕,是辯才天女,這不但說明古印度人很崇拜女神,而且很重視辯才。釋迦牟尼的辯才如何?這個難說,但是口才應該很好。記錄他的對話的金剛經可以說明這一點。可是,他們生活在自己的心靈世界,對於外人來說,真是不知所云,佛教盛行之後,就得解「釋」解「釋」,卻永遠解「釋」不清。這跟董仲舒朱熹解釋孔子類似,越解釋越糊塗,廢了八股文,這些東西就成了故紙堆。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開始應該還算順利,和其他新教(如耆那教,英語:Jainism)一樣,因為不強調種姓制度,所以信徒總是有的。阿育王對佛教的推廣貢獻最大。阿育王,即阿輸迦·孔雀(Aśoka Maurya,約公元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他帶來佛教的繁榮,後世稱為佛教護法。
阿育王是印度偉大的國王之一。在多次的戰爭之後,阿育王在公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間統治了印度次大陸大部分的土地。王朝的版圖擴張到現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在約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國;有15萬人被俘,10萬人被殺,死傷數十萬。當親眼目睹了大量屠殺的場面,深感悔悟,在即位第9年開始虔誠信仰佛教,想要以和平方式擴張勢力。這算是完成征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應該說,佛教和耆那教都沒有鼓勵殺生。
放下屠刀,跟人民和平共處,應該是統治者的基本智慧。可是中國封建統治者缺乏這種智慧。秦始皇,殺殺殺,到了秦二世,先把自己的兄弟姐妹殺光,人民起義,秦家滅亡。
阿育王雖然是上座部佛教徒,但後期容許其他宗教的存在,婆羅門教、耆那教都得以共存。他的這種宗教政策,也成為了以後印度君主的傳統。
研究佛教,會看到這種說法,佛教入國敗國,入家敗家。入家敗家很明顯,像中國的李叔同,老婆孩子不要了遁入空門,世上只是多了一個解「釋」的大和尚而已。阿育王因佛教而敗國沒有?佛教傳說,阿育王曾問優波毱多(禪門西天第四代祖師)誰是最大施主,優波毱多說是布施了真金百億的須達多,阿育王晚年病重,計算一生所布施為九十六億,要把國庫財產布施出來湊齊百億,因而被所立太子軟禁,每天供給少量食物。他病死後,孔雀王朝陷入了無休止的戰亂,並在四十多年後就滅亡了。由此可見,阿育王也算是因佛教破家敗國。
阿育王畢竟是印度人,應該相信了轉世這種說法。可是佛教收羅這麼多財富幹什麼?不管什麼宗教,搜刮太多,最後終會跟世俗政治權力鬧出血案,
阿育王的孫子三缽羅底(公元前224年—公元前215年在位)也是宗教狂,但是三缽羅底和他母親以及孔雀家族的先祖一樣,是個耆那教教徒,並且致力於其宗教的傳播。據耆那教傳說,三缽羅底在位長達53年,用三年半時間在全國建立了12.5萬座耆那教寺廟,可以功蓋阿育王。目前在鄔闍衍那以及古吉拉特邦等地還留存有三缽羅底所建的廟宇。從這兩個宗教傳說來看,印度人喜歡說大話,受神話故事影響太深,數字容易大得不靠譜。印度沒有靠譜的歷史記錄是真的。研究印度歷史,歷史學家們連唐玄奘的印度遊記都用上了。印度歷史長期疏於文字的記載,連釋迦牟尼的言教都沒有用文字記載下來,靠的是僧團對經典的結集。所謂結集,是採取合誦的形式,即一人憑記憶誦出,大眾確認后便依此心口相傳。印度佛教史上共舉行了四次大的結集。只有釋迦牟尼佛圓寂674年後舉行的第四次結集,才形成文字刻錄於貝葉上,成就了世上最初的佛教文字經典「巴利文三藏」——貝葉經。所以後人解「釋」,都是解釋大雜燴。
但是,肯定很多錢都用在蓋廟上,所以阿育王死後四十多年王朝就崩潰了,不足為奇。他們真的相信花錢能買平安,能夠轉世成佛?也許他們有這種迷信,可是這錢最終是下層人民的血汗錢,害此黎民蒼生,以求個人來世,其罪莫大焉。
佛教產生之後,不但面臨同婆羅門教/印度教的競爭,還要同其他與之類似的宗教競爭。它的內部也是門派林立。公元前後,佛教有18個部派,公元後,又有大小乘之爭,內部動蕩分裂,其他宗教也會改革,佛教不斷走向衰落。

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建的佛教石窟-Ajanta Caves. 從輝煌到忘卻-19世紀英國人在雨林中發現


印度教興起於公元二世紀左右,是在婆羅門教六派哲學思想基礎上,借鑒、吸收佛教、耆那教等宗教而構建的一種新宗教,至公元八世紀商羯羅(Adi Shankara)實行宗教改革而日臻完備。他完善了以不二論為核心思想的吠檀多派(Advaita Vedanta)哲學,重新樹立吠陀、奧義書經典的神聖地位,並普遍建立起自己的僧團和寺廟,從百姓出生、成長、婚姻、喪葬習俗著手完善宗教儀式,喚醒了印度百姓心中的民族主義情節(這與公元一世紀以來多次的外族入侵也有關係)。同時它緩和了同世俗統治階級的關係,不再搞神權高於王權,這就取得了統治階級的好感,他們還給中亞入侵來的一些少數民族貴族重編家譜,送出剎帝利種姓頭銜,以換取印度教的「國教」地位,得到了印度各地上層人物的支持。「印度教」兼容並包,它既是多神論的宗教,又是一神論的宗教;既是崇拜偶像的宗教,又是反對偶像的宗教……馬克思也說,印度教「既是縱慾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慾主義的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印度教將釋迦牟尼佛列為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濕奴的十個化身的第九個化身,故印度人往往將佛教視為印度教的一支。

公元十一世紀,突厥人(伊斯蘭教)入侵北印度,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消滅或臣服了大部分北印國家,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伊斯蘭帝國——德里蘇丹國。突厥貴族通過武力征服的方式來傳播伊斯蘭教,其政策遠比當初的阿拉伯人激進。他們大肆燒殺搶掠,摧毀佛教寺院和印度教廟宇,強迫「異教徒」接受「先知的宗教」。沙漠游牧民中盛行尚武精神,劫掠被奉為一種民族風俗,當這種「風俗」以奉真主之名和破除偶像、消滅異端等宗教名義表達時,就會變得異常血腥、瘋狂。根據英國學者渥德爾的引述,「穆斯林從左邊殺過去,又從右邊殺過來……被征服的人民要麼接受伊斯蘭教,要麼只有死亡一途。」幾乎所有佛教寺院都在劫掠一空后被焚燒,或在其原址上建立起清真寺。佛教僧人和信眾要麼逃亡,要麼交重稅,要麼改宗伊斯蘭教。

公元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突厥人攻入比哈爾和孟加拉,印度最後殘存的佛教大寺飛行寺、那爛陀寺和超岩寺都被洗劫一空,這標誌著在印度傳承一千七百餘年的佛教的消亡。

從印度的歷史來看,它的種姓制度壓迫廣大的低種姓人民,其宗教,無論享樂主義還是禁慾主義,都沒有尚武精神。所以面對外敵入侵,不堪一擊。
伊斯蘭教,是模仿猶太的宗教,並且阿拉伯人和猶太人有共同的祖先,所以連同基督教,它們都被稱為亞伯拉罕教(Abrahamic)。

印度教戰勝佛教,慾望戰勝閹割(十世紀)
The temples of Khajuraho



宗教與印度的興衰

雖然說本文要說明中國為什麼應該堅決拋棄佛教,可是研究印度歷史,印度本身就是一部興衰史,不妨順便探討一下。
前面說過,阿育王(約公元前304年-前232年)算是統一了印度。那個時代,亞歐都在搞霸權帝國主義統一戰爭,羅馬跟迦太基進行一場又一場跨地中海大戰,中國秦始皇終於統一了中國。稍早亞歷山大的幾萬士兵征服希臘,波斯,埃及,也闖到印度河。阿育王的爺爺,孔雀王朝的開國君主月護王(旃陀羅笈多,Candrá-gupta Maurya),應該是為了應對亞歷山大的軍隊,而在印度產生列國聯盟。實際上亞歷山大的士兵遠離故土太久太遠,不願意打仗了,大致到了印度河之後亞歷山大不得不撤退。為了懲罰不聽話的軍隊,亞歷山大故意從波斯的沙漠中穿行而不是沿海岸線撤退,結果又死了不少士兵。這一段歷史,是希臘人記錄的,印度人沒有記錄。
但是,到阿育王征伐的時代,佛教徒應該已經不少了。古代到現在,打仗就是要徵兵,哪個教派人多,君王想利用一下,就裝作信他們的教。西方兩個大王,君士坦丁和查理大帝,就是這樣做的。

在印度人那裡,他們的生活哲學總體上有些消極:少時讀書,成年持家,三十多歲修行。當然在古代三十多歲也不算年輕。但是,看看阿育王的祖父多麼消極:傳說在公元前298年,旃陀羅笈多皈依了耆那教,成為聖者Bhadrabahu的親傳弟子。Bhadrabahu預言了十二年的大飢荒,而他努力也無法挽救飢荒帶來的悲慘情形。他將王位傳給了兒子頻頭娑羅,自己前往森林中苦行,最終絕食而死於耆那教聖地Shravanabelagola。當然,印度的傳說未必可靠。每個宗教似乎都要跟大王拉上關係,讓聖地「神聖」。這從一個角度反映了那個時代,婆羅門這個最高種姓以及它所壟斷的婆羅門教,不得人心。

孔雀王朝的強盛在阿育王去世之後不久即告終止。印度恢複列國時代的那種分裂狀態。可以說佛教,耆那教這樣的苦行教沒有讓孔雀王朝長命百歲,大概那時眾多列國本來就不信,強人死去,又各自恢復原狀。
分裂成列國,文明就處於停滯狀態。什麼雅利安,彼一時,此一時也。
從公元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波斯的塞人和安息人(波斯)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他們在整個西印度建立許多公國。大月氏人(算是古新疆人,被漢人匈奴打跑到阿富汗)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由北方進入,擊敗當地勢力,在北印度建立強大的貴霜帝國。貴霜王朝在迦膩色伽一世的時期達到鼎盛,這個國家被列舉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國(羅馬帝國、安息、貴霜帝國和漢朝)之一。貴霜時代的產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羅藝術(希臘式藝術)。
很難想像,人家不信教的野蠻人,把喜歡信教的印度人打得暈頭轉向。過分儒教或佛教化,一個民族的就喪失了戰鬥力。當然,可以說希臘是文明的。可是亞歷山大的軍隊佔領的地方,就變成希臘化國家,這些國王,都是亞歷山大的將軍,所以他們都是天生的軍國主義者。

救苦救難的大乘菩薩,擁有許多隻手和器具,代表無限的決心和能力。
This 53 cm tall brass statue from Tibet belongs to the 18th Century, depicts a bodhisattva form with 1000 arms and 11 heads. Inside each palm, the deity has an eye. The story behind the deity is that the bodhisattva, out of his profound compassion for the suffering earthly beings, struggled to help them attain nirvana. He tried reaching out to every earth-bound being and in the process lost both his hands. Seeing his plight, Buddha blessed him with eleven heads and a thousand arms each with eyes on it. Avalokitesvara is venerated in the thousand-armed form as the god of profound compassion in Tibetan, Chinese and Japanese Buddhism.

In Buddhism, a bodhisattva (/ˌbdˈsʌtvə/ BOH-dee-SUT-və) is any person who is on the path towards Buddhahood.

In Mahayana Buddhism(大乘佛教), a bodhisattva refers to anyone who has generated bodhicitta, a spontaneous wish and compassionate mind to attain Buddhahood for the benefit of all sentient beings.

顯然,千手觀音救不了奴隸。相信這樣救世主,就是放棄自身作為人的奮鬥,成為宗教偶像的奴隸。千手觀音,不如一千個自由人。



幾個世紀以後,北印度出了一個旃陀羅·笈多一世(Chandra Gupta I, ?-335年),是古印度笈多王朝(Gupta Empire, 319年-550年)的建立者。原為摩揭陀境內地方王公,后與統治華氏城及其附近地區的貴霜人諸侯梨車族聯姻,勢力漸強。於320年稱帝,建立笈多王朝。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的發源地是在摩揭陀;這個王朝的頭幾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們確實統一北印度,但在南方則並沒有擴張得太遠。旃陀羅笈多二世取得一次對塞人的輝煌勝利,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傳說中的偉大英雄超日王笈多王朝的文化非常繁榮。婆羅門教再度興起,不過此時它已經開始向現代印度教轉變;佛教和耆那教繼續擁有廣泛信徒。笈多君主的宗教政策總體上來說是容許所有教派傳播。在文學上,出現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Kālidāsa)。
在這一時代,中國赴印度求法的法顯在《佛國記》中透露印度封建系統,指明國王、長者及居士皆擁有大量土地,而他們又把土地及動產捐予寺院僧侶,這種行為為合法手續,從而產生宗教地主。法顯提到依附土地上的民戶皆隨土地轉移,這有別於一般奴隸,可是看上去也不是自由民。印度這種體制缺乏戰鬥力,地主為了自己的利益容易跟強者(包括侵略者)聯手,奴隸也不會為了領主的利益而犧牲。
笈多王朝是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可以說,印度面臨著北部和波斯的蠻族太多了,這些蠻族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南下,寺廟裡的金銀財寶是好東西。什麼善男信女供神拜佛貢獻的好東西,最後都被侵略者搶去了。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白匈奴)嚴重地損害笈多王朝,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帝國的解體。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所以什麼是野蠻和文明的對立?那個時代誰打贏了就是贏了。嚈噠人也是古新疆北部一帶的游牧民族,也能流竄到帝國里興風作浪。只是游牧民族人口少,一旦到帝國內定居下來就像大河入海。

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Rajput)。他們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在這段時間裡,幾乎所有的北印度政權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南方的遮婁其人也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拉其普特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他們中特別重要的有瞿折羅-布羅蒂訶羅人、兆漢人和遮婁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國之間混戰不已,同時又激烈抵抗伊斯蘭教力量對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認為是印度教的保衛者。期間在750-1174年間的波羅王朝統一過北印度。印度的歷史確實含混不清,這個拉其普特族的來歷就是一個爭議,有人認為是中亞南下的塞人(斯基泰人, Scythians)或胡人(匈奴, Hunas),有人認為他們本來就是雅利安人,是婆羅門或者剎帝利種姓。可是看上去他們只是某種雜牌軍,掌權之後聲稱自己是剎帝利,這樣拉其普特就成了一種世襲性質的標誌。英國人統治印度時,把他們看作尚武種族。
無論是在歐洲還是亞洲,一個國家如果有所謂尚武種族的話,其實可以說就是軍事貴族。像羅馬那樣,有學問的二三流貴族,可以通過參戰爬上高級軍職。因為大多數國家軍隊是對外打仗的,所以國王並不會因為軍事貴族的存在而感受到威脅,況且在古代,這些國王就是軍事統帥。中國不一樣,封建社會,皇帝是土地主,打下一片江山之後,生怕被軍人謀算,所以趕緊狡兔死走狗烹,殘害精兵良將,結果這個民族越來越猥瑣,不但無力對外征伐,就連守土也是屢戰屢敗。
當然,像印度或者中國這樣的環境,也算是一種熔爐,儘管熔出的可能是破銅爛鐵,也是熔了。這個拉其普特族儘管來歷不明,但是印度教在他們統治時期得以光大,彷彿他們成了印度教的守護者。那些雕有男女群交的寺廟建築,產生於這一時代。
從印度的歷史來看,印度沒有「祖宗的法不可修改」這樣的執念,看他們的宗教也是變來變去,最後才定位於印度教。而中國一儒到底,一佛不變,荒唐透頂。學了這些自廢武功的陳詞濫調,國民素質裹足不前,甚至倒退。周武王封姜子牙於齊國,讓他在邊疆隨便打,打下來就是齊國的,當然也沒有什麼可打的,頂多打到海邊了,往北就是燕國了,自家人。漢武帝還能把匈奴打敗。盛唐也可以。但是之後就一泄千年了。成吉思汗,努爾哈赤這些野蠻人,哪裡有什麼學術理論指導,但是他們以及後代卻有打遍天下的氣概和能力。可惜清朝接受了儒佛兩個壞道,不能適應現代世界,最後被西東方侵略者屢屢打敗,給中國人民帶來百年災難。可是今天的中國又好到哪裡去?習近平在中國以人民為敵,在世界上因為他的愚蠢野蠻而導致中國處於極端孤立狀態。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人,不論主動還是被動,還在奉行三大惡道:儒學,佛教和共產主義,並且承受其惡果。試想,共產主義引自俄羅斯,沒錯,俄羅斯人民深受封建壓迫,起義了,搞了共產主義。可是本質上俄羅斯是一個靠侵略擴張發達的國家,其帝國主義本性改變了嗎?俄羅斯放棄了共產主義,中國人,拾人牙慧,當做寶貝不舍不棄,如同大清慈禧,擁抱鐵桿封建,面臨帝國主義列強和嘍啰圍攻。

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印度西北部的信德,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茂德入侵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嚴重破壞。早期伽色尼王朝軍隊士兵的來源有以下幾個途徑:戰俘、購買奴隸、志願兵、收養和雇傭軍等。
伽色尼王朝在中亞的領土於1173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原附庸廓爾王朝吞併。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烏德-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賴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兆漢人;他留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顧特卜-烏德-丁·艾伯克於1206年採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里。此後直到莫卧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里蘇丹國的歷史。
德里蘇丹國是由來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的穆斯林政權。德里蘇丹國並非統一整個印度的帝國。除了在阿拉-烏德-丁·卡爾吉等極強大的蘇丹統治時期,德里蘇丹國充其量只是北印度的一個最大的王國。北印度的拉其普特人繼續保有強大的力量,而南印度則幾乎從未進入蘇丹政權的版圖。外部入侵的威脅開始主要是來自蒙古人,後來則是中亞的征服者鐵木兒。鐵木兒的可怕入侵終於使搖搖欲墜的蘇丹政權徹底崩潰。德里蘇丹國在鐵木兒撤離之後不久解體,獨立王國林立各地,雖然還有名義上的蘇丹,但他們的權力幾乎只限於德里和旁遮普。德里蘇丹國時期,印度的穆斯林文化有很大發展。蘇丹摧毀原有印度宗教寺廟並限制新建、禁止宗教節日慶典,甚至迫害印度教徒。伊斯蘭式的宏偉建築在印度聳立起來,這一時期所形成的建築風格有時被稱為德里風格。在文學上,產生阿密爾·胡斯魯這樣的偉大詩人。突厥人也帶來一種有害制度:在宮廷和貴胄之家中流行的奴隸制。羅第王朝末期出現錫克教。

德里蘇丹國這段歷史,說明穆斯林擴張速度極快,歷史如此殘酷,一塊地方,誰打勝了誰就是主人。對於普羅大眾來說,當亡國奴似乎是家常便飯。可是被一個王所奴役,和被另外一個王奴役,似乎也沒有差別。像中國宋朝那樣,頑抗到底,大部分漢人被蒙古人及偽軍屠殺,做了亡國鬼,就一定比亡國奴好嗎?說實在的,謀害岳飛的南宋狗皇帝,還不如早點投降,可以挽救更多蒼生。文天翔零丁洋嘆零丁,沒有挽救南宋,沒有挽救軍民。
人類是野蠻的,固然並非所有的人都是野蠻的,可是每過數百年就會出來一個血腥戰犯,可以摧毀任何文明任何宗教,所以,那些喜歡自我閹割的學教,就是讓人民放下武器,任由戰犯宰割。成吉思汗在西征歸來的途中教育後代時,說了一段話:「人生最大的樂趣,是把敵人斬盡殺絕,搶奪他們所有的財產,看著他們親屬痛哭流淚,騎他們的馬,強姦他們的妻子和女兒。」世界上所有不願意被他們屠殺、不願意被他們掠奪、不願意被他們奴役的人民都是他們的敵人,宣稱「要把青天覆蓋之地,都變成蒙古人的牧場」。

說到這裡,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印度大部分處於列國狀態或者被外敵統治?事實上,強力統一,代價巨大,長平之戰秦國白起打敗趙國軍隊,趙軍投降,白起還把降軍20萬坑殺掉,只留下年紀尚小的士兵240人放回趙國報信。印度列國大概勢均力敵,也不善於戰爭,所以就無法長久統一。況且,古代統一有什麼好處,秦國統一,焚書坑儒,漢朝統一,獨尊儒術。之後分分合,終究也沒有和平。這樣的結論當然不適用於現代。蘇聯分裂,俄羅斯那麼大,工業一落千丈,現在連航母都造不出來,因為當初是在烏克蘭造的。

to continue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06: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