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Lisieux的聖女特蕾莎

作者:Brigade  於 2020-5-19 04:5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原創|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2評論

5月10日看了法國歷史節目 『Secrets d'histoire - Thérèse, la petite sainte de Lisieux』。
講的是法國Lisieux這個地方一個天主教修道院的一個修女的故事。這個歷史節目每幾個月才出一期,我看了很多期,看過介紹伏爾泰達芬奇莫扎特拿破崙等人的節目,新的每期必看。如果對歷史,文化,人文,教育,宗教,政治這類話題不感興趣,便不會看這種節目。
一年前我想寫寫比較早期的聖人,比如聖-奧古斯丁,他因為寫了懺悔錄而聞名,他的母親是虔誠的教徒,一心要把他引到虔誠的路。所以後來他的母親也被羅馬教皇封聖,是聖-莫妮卡。
這個聖Thérèse的父母也是極端虔誠的天主教徒。她的父母後來也被羅馬教皇封聖。
聖女特蕾莎生於1873年,於1897年因肺結核而去世,年僅24歲,沒有做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事迹,怎麼就成了世界萬眾景仰膜拜的聖人呢?這就是值得從文化教育人性角度解析的現象。
特蕾莎的父親Louis Martin(馬丁)是做珠寶生意的也是鐘錶匠,她的母親Marie-Azelie Guerin應該也是小商人家庭,嫁給Martin之後做錶鏈非常成功。這是一個富有家庭。這對天主教徒夫妻很虔誠,馬丁想成為什麼修士(canon regular),但是因為不會拉丁語而被拒絕。他們結婚之後要一輩子做兄妹,即不要孩子。可是跟牧師懺悔(表白)之後,牧師說愛主不是這樣愛的。結果他們生了9個孩子,死了三個,還有一個五歲就死了。五個女兒長大。特蕾莎是最小的。

毫無疑問,小孩的教育受父母影響極深。既然馬丁自己都想去當教士,說明他沒有受啟蒙主義太大影響,可以想象,他在19世紀,停留在中世紀的宗教意識,他崇拜神父修女。這樣他的五個女兒中四個成為Lisieux的Carmel修道院的修女。另外一個也是另外一個修道院的修女。
當然,我們今天會說,當修女就是嫁給耶穌了(至少她們也是這樣認為的),有什麼好的?可是,今天也還是有修女。
她們這種小時候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讓我想起孟母三遷的故事,可是我懷疑真有孟母三遷這種事。我認為跟柳下惠坐懷不亂一樣,都是西漢人為了弘揚儒學虛構歷史故事。像柳下惠,他是貴族,怎麼會鄰居是個寡婦,下雨房子塌了跑到他家坐懷取暖呢?沒有被子嗎?況且柳下惠的時代,寡婦嫁人應該沒有什麼禁忌,連孔子還是父母野合(沒到民政局領結婚證)而生,中國是後來才越來越反人性反人類。孟母也是,怎麼又是一個寡婦?感情在西漢儒生看來,寡婦要麼不要臉,喜歡坐鄰居大腿上取暖,要麼是聖母,為了教好孩子,還三遷?她第一個住的地方就不靠譜,古代地廣人稀,她家為什麼就住在墳墓旁邊?

特蕾莎四歲多的時候,她的母親死於癌症,對她的打擊很大。好在她的大姐Pauline承擔了母親的責任,教她讀書算術。這樣八歲她上學時就跳班了,上的是教會學校,修女管理,很倒霉,被班上14歲的老大欺負。
又一個不幸事件是,承擔著媽媽角色的Pauline在她9歲時離開家裡,到了Lisieux的Carmel修道院。進修道院實際上與世隔絕,儘管住在同一個小鎮。問題是,是馬丁像孟母那樣選擇地方方便女兒修行?誰知道呢,他搬到這個地方,正式原因是他妻子死後搬過來,她的弟弟在這裡做藥劑師。
那時到一個有名的修道院做修女看上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個修道院才有二十來個修女。
Carmel修道院是從屬於 Order of the Discalced Carmelites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 of Mount Carmel的修道院。籠統翻譯是卡邁爾山的恩賜處女瑪麗的赤腳卡邁爾教派。
之所以對這樣一個全稱感興趣,因為幾個月前寫共濟會的文章時,常見order一詞,沒有理解確切意義。這個詞在天主教中用得多,一個牧師,拉一幫信徒,制定一些規則,自己成立一個教派,有了聲勢,得到羅馬教廷認可,就是一個響噹噹的order了。可能美國更多稱一個教派為congregation。order也好,congregation也好,都是一種機構或分支(institute)。這樣看來天主教還挺民主的,確實,教皇也是選舉產生的。基督教,到了有共和國傳統的羅馬才得以光大,也繼承了古羅馬的一些機構管理方式。羅馬天主教中比較著名的orders或者congregations有:
AugustiniansBenedictinesBridgettinesCarmelitesDominicansFranciscansJesuitsPiaristsSalesiansOblates of Mary Immaculate and the Congregation of Holy Cross. 如此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南韓有那麼多教派。因為天主教本來就是這種教可以稱為「聯邦教「。早知如此,我在巴黎時信了教,虔誠一下,名聲遠播,也可以成立一個教派啊,當然這是玩笑話。但是我寫這篇文章時也是隨便寫寫,具體寫什麼自己並不知道,隨便寫起來,就學到很多新知識,重新看世界。
卡邁爾山是耶路撒冷的一座山。耶路撒冷應該沒有什麼高山,幾十米高就算高的。可是因為是宗教聖地,真是有神則名。
這個赤腳教派,一看名字就應該講究苦行的。 最早起源於13世紀,一些歐洲教徒在耶路撒冷成立的教派。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發展而成。

中國人說誰虔誠,會說一心向佛。這個特蕾莎大概就是這樣,這個歷史節目說她小時候有什麼什麼奇異的事發生,也許是幻覺吧。但是她一心想進入Carmel修道院是真的。15歲就想進,這需要那個地區什麼牧師頭頭同意,可是年齡太小,沒有通過。也許她從小經歷太多痛苦,精神上的,人又聰明,所以急於找到歸宿,何況她的姐姐在修道院。
因為她沒有進修道院,馬丁就帶她到巴黎威尼斯羅馬轉一轉,旅遊加上活動一下,尋找機會進入修道院。說明這對父女真夠虔誠矢志不渝的。說到這裡,想起寫這篇文章時想闡述的一個觀點,關於社會成功的學問。一個社會,大家都想走一樣的成功道路,那麼很多人實際上在浪費生命。總體來說,從社會整體來看,各個領域,成功者是少數的,隨機的,牛頓或者愛因斯坦, 不是一個人想成為他們倍加努力就可以實現的。但是,在一個多元化和自由化的社會裡,總有人孜孜以求,最後成功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就提供了這樣的多元化和自由化的沃土。同樣是19世紀,法國數學天才 évariste Galois(加樂華)也很有趣,年僅16歲就奠定了群論基礎,巧合的是,加樂華也是生命之花太早凋謝,不足21歲就因決鬥而死,他家也是悲劇不斷。
當然,特蕾莎生前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修女,能說她有什麼成就?在歷史長河裡,只有精神追求而沒有現實和物慾追求的人太多了,因此也很難用現實和物化準則來衡量他們。可以肯定的是,我們不希望我們的社會僅僅是物慾社會。

馬丁帶著特蕾莎在羅馬見到了教皇,可能信徒都有機會見到。她想表達希望想進入Carmel修道院,教皇年老,也未必知道 Carmel修道院在哪裡,說看主的意思了。法國什麼神父也知道這些事情。最後就應允她進入這個修道院。

從現代人角度說,馬丁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方向性錯誤。你願意生5個女兒,早早把她們送到修道院去與世隔絕,不識人間之事嗎?可是,求仁得仁,不可強求古人。並且,綜觀歷史,具有多樣化追求的社會比單一性追求(單一等於無法人盡其才)的社會更健康。
修道院的生活還是清貧艱苦的,一個細節是早晨四點就得起床。在這種情況下我懷疑一個人的身體會多麼好。諾曼底一帶,冬天室內沒有暖氣,特別陰冷。有一年冬天學聯組織去這一帶一個城堡參觀,根本沒有想到城堡內外如此潮濕寒冷,只想快點回到巴黎。

這個修道院的教母瑪麗已經任期幾屆了,無法再連任了。結果特蕾莎的姐姐(Pauline)被選上了。一次,她們一些人閑聊,特蕾莎說起小時候家裡發生的事,是特蕾莎在聖誕節前的晚上把什麼東西放到壁爐里,她爸爸很不高興。但是長大說起來還是引起鬨堂大笑。老教母瑪麗說你應該把這些事都寫下來,讓人感到很快樂。Pauline並不當真,但是瑪麗堅持,說人不可久活於地球上,她把這些事寫下來很重要。Pauline順水推舟對她妹妹說,我給你一個任務,寫下你的童年的回憶,為了我們大家快樂,你有一年完成。就這樣,她寫了幾百頁。

Lisieux的Carmel修道院



她也有懷疑人生懷疑上帝的時候。可是她咳血知道得了肺結核時感到很高興,這下子突然接近孜孜以求的天堂了。由此我們可以說信念就是長期的心理。也許,不管你追求的是什麼,你持之以恆追求你的凈土,你就成聖。
特蕾莎死後,Pauline把她的手寫回憶錄收集起來,整理成冊,編成一本傳記,叫做「愛的頌歌或者天使路過」,分發給所有的Carmel教會分享,修女死後,分發其傳記,是這個教會自17世紀以來的傳統。一個神學家審核之後認為很好,把名字改成「靈魂史」發行之後深受歡迎,因此特蕾莎出名。
當然,在那個時代,信仰衰落,因此,聖人特蕾莎出現。
現在,Carmel修道院是法國第二個朝聖之地。法國前總統密特朗臨死之前要看看特蕾莎遺骸,說明特蕾莎深受膜拜。法國第一朝聖之地Lourdes我去過。學聯組織旅遊我去的,在阿爾卑斯山腳下,對於我來說,相當於去了一次公園。

1925年在羅馬聖皮特教堂舉行的特蕾莎封聖典禮



談完特蕾莎,說說法國其他大聖。在巴黎,尤其是拉丁區,感覺是在聖城裡,什麼聖日爾曼大街,什麼聖熱那維葉舞(Sainte Genevieve),到底是誰啊,那時對宗教不甚感興趣,以為大聖跟孫悟空一樣,是虛擬人物,因此見怪不怪。在學校註冊的地方,管註冊的也叫熱那維葉舞,也許會想這個名字是怎麼回事。
現在閱讀歷史,方才知道聖熱那維葉舞是巴黎守護大聖,不是神,真有其人。是大約生卒於公元420-500年的天主教徒。那時還沒有巴黎,也沒有法國,那時的高盧屬於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準確地說,屬於西羅馬帝國。巴黎那時的拉丁語名字叫 Lutetia (也叫 Lutetia Parisiorum)。聖熱那維葉舞出生於此,在神父日耳曼(Germanus of Auxerre) 等人的引導下自小獻身於宗教事業。最大的功勞有兩個,一個是匈人(其實跟中國的匈奴不是一回事)在阿提拉領導下於451年打過來,當時巴黎人很害怕,聖熱那維葉舞跟神父日耳曼手下的人勸市民不要害怕,不要逃跑,要禱告。結果阿提拉沒有打 Lutetia, 而是去打奧爾良, 結果巴黎人就很感恩。當然,我們現在會認為這沒有什麼必然聯繫。但是顯然,天主教也喜歡把榮耀和英雄歸於主歸於自己。
另一件事是法蘭克人 Childeric於464年圍攻巴黎,聖熱那維葉舞冒險乘船突破封鎖線到上游去運糧。她也說服Childeric和其子Clovis 對巴黎市民寬宏大度一些。這從挽救巴黎和傳教來說,是功德無量,Clovis後來也皈依天主教,並成為法國的奠基者。聖熱那維葉舞這種做法,在中國人看來是漢奸通敵行為。可是法國人肯定不是這樣看的。Clovis皈依於天主教,跟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樣,成為天主教的驕傲。實際上可以理解,教徒足夠多,這些戰爭狂人利用宗教來打仗取勝,因此是相互利用的。可是這就是自從君士坦丁以來的歐洲遊戲規則,沒有必要反對。
從這段歷史看,當時基督教在高盧地區已經如此強大,抵抗外敵,彷彿沒有羅馬帝國的事似的。可見,經過四百多年的統治,高盧地區成為羅馬帝國的順民,沒有能力產生自己的國王,但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基督化的虔誠的教民,無意中等來了新國王。
Childeric和其子Clovis建立了墨洛溫王朝(法語:Mérovingiens,又譯梅羅文王朝梅羅文加王朝),  是一個法蘭克人王朝和中世紀法蘭克王國的第一個王朝。希爾德里克一世,王朝的創立者,在西元457年第一次被文獻提及 ,之後他的兒子克洛維一世在481年降服了高盧北部和中部並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在此之後一直統治著法蘭克王國直到西元751年3月希爾德里克三世矮子丕平廢黜為止。墨洛溫王朝的擴張讓法蘭克王國獲得除塞普提馬尼亞以外的所有高盧地區。由墨洛溫王朝引入的基督教文化一直影響著法蘭克王國與其後繼國家的發展。

西方教徒自從16世紀就到中國傳教,對中國科技發展貢獻巨大。到義和團運動,中國徹底跟世界最強大的宗教與政治勢力決裂,不但沒有撈到好處,還被嚴厲懲罰。共產黨來了,中國那些一流的教會大學被剷除。到今天,中國跟基督教鄰國南韓菲律賓也格格不入,同香港視若寇讎。

法國國王路易15建了一座教堂紀念聖熱那維葉舞,但是法國大革命改為名人紀念堂,這就是巴黎聖熱那維葉舞山上的Panthéon教堂。
隨便說了幾個法國的聖人,可以看出,基督教文化就是法國,就是法國文化。

5/18/2020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綠野仙蹤 2020-5-19 15:29
很棒的一篇記述,蘊含諸多富於啟發性的種子。
讓我想起一部小說:《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回復 Brigade 2020-5-20 07:10
綠野仙蹤: 很棒的一篇記述,蘊含諸多富於啟發性的種子。
讓我想起一部小說:《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22 17:35

返回頂部